再读毛选:《井冈山的斗争》

再读毛选:《井冈山的斗争》

其实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一个故事,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到达宁冈古城的时候,毛泽东曾风趣的对旁边战友说道,“《水浒传》里有个梁山泊,皇帝老子的千军万马也拿他们没办法,你们知道吗,这个井冈山啊也有两个绿林朋友,一个叫袁文才,一个叫王佐,反动派就是奈何不了他们,井冈山地势险要,我们可以关了东面打西面,关了南面打北面,敌人奈何不了我们,在这里,我们可以居高临下,看得清、打得准”,而彼时袁王二人虽然听说过这只队伍(其中袁文才以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们对这只工农队伍不熟悉,害怕红军武力火并,而红军队伍里也真的有人建议武力攻占,但毛泽东认为此举不大度,坚持用文不用武,仅带了几个人便上山谈判,在之后的接触中,逐渐地感化了袁文才和王佐,在井冈山的根据地建设上,可以说袁王二人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尤其袁文才本人,对毛泽东的学识和为人十分敬佩,经常挂嘴上一句话“我只听毛委员的”。但也需要一说的是,也正因为毛泽东对袁王的吸收和感化,导致有人跑到省委诬告毛泽东大搞土匪武装,导致毛泽东更受排挤,后来更是发生了袁文才和王佐的错杀(其中便有本文中要说的土客籍矛盾的原因),毛泽东知道后非常气愤和惋惜。建国后,毛泽东仍不时想起这两位曾经的战友,并亲自去了井冈山看望了二人的亲属。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

image.png

井冈山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很值得探索深挖的关键节点,这个时期,作为团队,红军九死一生,作为领导者,毛泽东又深受党内排挤。可谓内忧外患,这期间问题大多集中在内部(问题更多集中在内部,毛泽东也为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和文章),反而更值得深思。

image.png

而这篇《井冈山的斗争》,其实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工作报告,里面有部分观点就是从上一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延续过来的(两篇文章仅相隔一个月)。上一篇文章《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分析了军阀混战的矛盾本质,从而揭示了只要买办豪绅阶级的代言人军阀之间的战争是持续的,那么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就必然是持续的。同时又分析了各种主客观条件。而在这篇文章《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把着眼点放在了井冈山上搞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上。文章一开篇,毛泽东就罗列了五个条件,一是有很好的群众;二是有很好的党;三是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四是有便于作战的地势;五是有足够寄养的经济力。那么这五个条件中有一个什么观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呢?

其实毛泽东想说的是,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其实这个观点背后有一个理论,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这就是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一件事,这件事到底能不能成,有没有希望,我们应当分析一下这件事需要什么条件。这里面的条件,我们还可以分一下类,可以按照《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文章中那样,把条件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那么,这篇文章里,工农武装割据需要的五个条件中有哪些是主观的,又有哪些是客观的呢?

实际上这很容易看出来,有很好的群众、有便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的经济寄养这些是客观条件。而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则是主观条件,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建设才会有的。当然,客观条件其实最后也需要主观能动的去引导、组织、发挥作用。这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分析的越准确,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哪些事现在能做,哪些事努力了有可能完成,哪些事是条件还不具备的,眼下还做不了。如果有时候,我们分析完以后,不能确定是否正确,那么就需要去请教一下同行业的做的好的,去调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分析漏掉什么条件,去学一下相关的专业知识等等。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用这个理论我们自己便可以来分析自己实际情况。

这个方法论和矛盾分析的方法论联合起来,其实我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事物的发展由内部矛盾规定,外部条件促成。

所以我们把《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同《矛盾论》《实践论》结合起来,慢慢研读,就会慢慢形成一个一种看待事物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就会组成我们的世界观。内部矛盾规定了事物的性质,规定了事物可能会发展成什么样,而外部条件决定了它具体发展成什么样。我们把鸡蛋看做一个整体,鸡蛋内部原子、分子等等内部矛盾规定了它是一个鸡蛋,它绝不可能变成钢、变成铁,而是有可能变成炒蛋、变成小鸡、变成鸡蛋羹等等。而外部条件,即给它一定的温度、孵化条件,或者给它一个爆炒的条件,或者给它一个砸碎的外力条件,这些条件则决定了它最终具体变成什么,也就是朝哪个方向发展。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复杂的食物,同时存在各种复杂矛盾,使得分析变得异常困难,但是我们如果掌握这个理论工具,加以练习,是会慢慢的提升我们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这是《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斗争》所带给我们的一种方法论,而其中也包含了一种世界观,读来多有益处。

在这篇文章,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最开始面临的诸多困难,比如井冈山时期,常常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队伍里的悲观失望情绪。

第一个困难便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初期,先后发生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先后两次的大挫折,损兵折将,其中尤其以“八月失败”,导致队伍遭受了极大损失,井岗山根据地遭到了白军极大的报复。这里面暴露出了这一只初创团队的散漫性、无组织无纪律的特点。出现“八月失败”这种挫折的原因并不复杂,不考察敌情,在统治阶级处于稳定时期,分兵冒进,结果是朱德带出去的队伍陷入孤军,而毛泽东留守井冈山的队伍,因兵力匮乏,最后被敌人各个击破。而在这场失败后,毛泽东总结了原因,一部分官兵心思动摇思念家乡心切,战斗力愈发低迷,另一部分官兵不愿意往湘南,缺乏积极性。盛夏远征,兵力疲惫,从郦县冒进数百里,和边界失去联系,成了孤军,湘南群众基础还不牢固,导致这次作战成了单纯的军事冒险,敌情不明,准备又不充分,士兵们也不了解作战意义。

我们把这些原因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支初创团队,保留着非常原始的初创团队的散漫性和无组织无纪律的特点。我们看到这支初创团队,因为思念家乡,人一煽动就立马回家;同时,对于群众基础毫不重视,不明白自己和白军的区别,不了解红军作战的意义;孤军深入,不听指挥,跟组织对着干,组织还得照顾他们的情绪等等这些特点,都毫无疑虑的暴露出这种初创团队的严重问题。这几乎是每个初创团队都有的,真应了那句话,“万事开头难”。

第二个困难,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很差,资源匮乏以达极致。这种缺乏体现在红军士兵的衣食问题、医疗问题、武器装备来源、士兵来源等等诸多问题上,这个问题在很多纪录片里有说明。比如士兵牺牲太大,而且兵源是个问题;士兵伙食太差,柴米油盐根本无法保障;一次小小的作战就有可能导致一批伤病,又由于营养不良、挨冻、药品短缺,伤兵无法得到适当的医治;士兵没有训练资源,刚摸到枪就要上场打仗,军事素质差:武器缺乏,当时井冈山的很多士兵手里拿的甚至是梭镖、鸟枪、大刀,还有一些已经坏掉的破枪;缺乏干部,虽然毛泽东当时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但想找个合格的书记是非常困难的。这些困难都体现为资源的极度匮乏,士兵们基本上时刻在生存的边缘线上打仗,可想而知对于人的战斗意志是一个极大地考验。

第三个困难,白军的围剿及封锁。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写道“因为这种经济压迫(白军的封锁),不但中等阶级忍受不住,工人、贫农和红军亦恐将有耐不住时,永新、宁岗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断绝,其他更不必说。现在盐已有卖,但是极贵。布匹、药材没有,宁岗、永新西部,出产最多的木材和茶油,仍然运不出去”。这都是关乎百姓生活的大事,经济封锁,导致大家没有盐、没有药,自己种的茶油卖不出去,这些都必然影响到工农割据能不能持续下去,因为这直接使得百姓的生活遇到巨大的挑战。

第四个困难,一些中间阶级的反水。这是由第三个困难引发而来的,白军的围剿导致了很多中间阶级反水。文章这样写道:“支部和区委的新党员,不能有好的党内教育,白色恐怖一到,投机反水分子,带领反动派捉拿同志,白区党的组织大半坍塌”,事实上,关于中间阶级反水问题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很多年,因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难以解决。

第五个困难,组织内部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土客籍的矛盾、地方保护主义依旧普遍存在。可以看到,队伍里也充满了矛盾,这些都是一些封建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后来一度发展出派别主义,内斗等问题。

第六个困难,土地分配问题。任何事情最后都要人去做,都要人去落实,分土地这事也是一样。当时井冈山边界地区的土地,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农民手里,像遂川等地,地主几乎占去百分之八十。这里面,如果是针对大地主,这事尚且好办,打土豪、分田地没得说。可是这里面同时涉及太多中间阶级,也就是小地主、富农,甚至中农,这是个比较庞大的群体,因为你不可能完全和这个群体对立,总体上还是希望可以吸收这个群体的,不然贫农很容易陷于孤立,很多事情单靠贫农也做不了。于是很多时候多吃多占,谁又分了肥田,谁又分了瘦田等等问题也跳出来了,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经过了一个很长时期的摸索,土地分配才慢慢的完善起来。

第七个困难,封建独裁专断的恶习,在自己队伍里,干部里十分明显,民主集中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时候干部包办一切,不讲民主,而群众也习惯了这种不发言,不发表意见的文化习惯。这个困难后来又发展到相反的方向去了,当号召大家搞民主以后,大家又统统起来发言,乃至于军事问题,也大搞民主,这个说要那么打,那个说要那么打,这一下子又发展成了极端民主现象。不过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困难纠正非常快,倒是没有造成过非常严重的影响。

第八个困难,指挥和命令的问题。当时井冈山没有电话,没有电报,与组织的沟通完全靠信件,一封信有时候由上头送来,已经过了几个月了,情形大有变化了。结果出现了很多瞎指挥,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指令,造成过非常严重的损失。这个情况直到后来离开井冈山,到了苏区以后,第一次反围剿缴获了一部电台,这事才有好转。期间因为这个消息不能及时沟通,很多党的命令只能被机械的执行,造成了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败。

以上这些,都是在井冈山时期队伍刚刚创建,根据地也在初创的时候,遇到过的大难题、大困难。

image.png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段艰难的历史,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击溃这支队伍。所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上并没有影视化作品里那样,大后方似乎非常稳定不出问题,只关注在战场就行了,其实是内忧外患。

从这些事情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很多事情的发展需要一些条件,但是同时我们需要知道,有时候很多主观上需要我们创建的条件,是非常难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就是在缺缺补补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我们几乎看不到那种所有条件都满足,然后一蹴而就的事情,而绝大多数事情,就是在慢慢的斗争中,逐渐创造出需要的条件,最后走向胜利的。

那么再深入探索一下,为什么当时的井冈山红军能够在面对如此近乎生存极限下的困难中,战胜它们,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呢?其中有两个制度上的原因,就是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描述了红军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红军士兵大部分由雇佣军过来的,但是一旦到了红军,则变了性质,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得士兵感觉不是为了他人打仗,而是为了自己打仗,为了人民打仗”、“连、营都有了士兵委员会,代表士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官兵一致,从军长到伙夫,什么人都一样苦,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伙食。发零用钱,两角一律是两角,四角一律是四角,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红军的物质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会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军队实行民主。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口说话的自由,废除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的军队是两个世界,虽然红军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同一个兵,在昨天作战不勇敢,今天在红军中就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一味强调说红军战胜了很多困难,红军怎么样厉害,怎么样吃苦,这就容易让人产生疑惑,为什么偏偏他们那么能吃苦,那么能战斗?但是当我们分析了红军的另外一面,其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分土地、为自己打仗等等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红军战斗力强,忍受如此巨大的困难,不是没有原因的。你甚至会发现现代史一个奇特的现象,前阵子还在白军里面浑浑噩噩躺平的或者打家劫舍的绿林土匪,到了红军没几天就成了战斗英雄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我们不能只讲义务,不讲权力,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红军虽然在物质上匮乏,条件上差,可是他们在尊严上,精神上,以及土地上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保障士兵们这些权益,又需要一定的制度,这就是我们说的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

image.png

从历史角度看,《井冈山的斗争》记录了当时红军在井冈山上经历的种种困难,以及其奋斗历程。从现实角度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都要经历诸般苦难,但是这背后,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找出支撑我们战胜这些困难的东西。

井冈山时期是平等、土地、民主,那么当我们需要战胜一些极其困难事情的时候,想想需要什么支撑我们走下去呢?

这个答案或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坚强的意志背后,往往都有着某种支撑它的东西。

从思想角度看,平等、尊严、民主、话语权是任何时代永恒的主题,是我们永远都在不断追求的东西。从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所阐述的思想,我们可以看透很多现象,比如一些企业只看到了“狼性文化”,那么请问支撑“狼性文化”的背后是什么呢?红军官兵平等,你可以跟他们讲狼性,讲奉献,那么这些企业又是否给了员工平等呢?再比如,有些人特别喜欢谈指导思想,可是实际上任何的思想最后都需要付诸行动,需要行动就需要有制度。井冈山有士兵委员会,士兵可以举报、监督,有相关的人会负责处罚、处理,维持监督秩序。那么指导思想,应该配合一套什么样的制度来实现并约束脱轨的现象?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需要去应用的。

而彼时,全国革命低潮的情况下,毛泽东、朱德带领的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不仅坚挺了下来,并且仍在不断吸纳着各地奔来的红色武装力量,不可谓一种奇迹,毛泽东说道“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但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井冈山也逐渐放大了它的弱点,比如当时任第二十八团连长的“战神”粟裕就评价道“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但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很快,井冈山这种发展势头让本来觉得“八月失败”后红军翻不了身的国民党又开始紧张了起来,并于1929年1月,兵分五路进攻井冈山,而这次攻势,是井冈山前所未有的。毛泽东随即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带领主力部队从井冈山茨坪出发,经遂川,向赣南进军。之后在赣南、闽西20余县打游击,逐渐建立起了新的根据地。并于1929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而下一篇文章《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便是这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