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缘法

论缘法

相遇是夏天没有边际的云,想念是堪堪陷进雾霭里的风。人世间最奇妙莫过于“缘分”,有些世物人物,虽所隔山海,缘分一至,便近在咫尺;而无缘分,就算近在咫尺,也是天涯。张爱玲曾在散文《爱》中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这一段对“缘”的诠释,生动且有感染力,让人感受到“缘分”的奇妙,正应了林清玄所说,“人生因缘之流转,缘起缘灭真是不可思议。”

593303-buddha-new.jpg.jpg

《史记》曾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有些人即使相处到白发时,仍感觉对方像是陌生人,而有些人在停车打开车门时,仅仅经过几分钟的交谈,却感觉彼此一见如故。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理解这种缘分的存在呢?其实在佛学哲学中,“缘”指的是一个现象发生的条件,不论是小乘学派还是大乘学派,都以“四缘”理论概括了一切因缘。龙树学者在《中观·观音缘品》中记载道:“一切所有的缘,都涵盖在四缘之中。”即四缘理论。首先是“因缘”,这是认为在现象果发生时起主要作用的,即因中之因,例如种子生长出果实,种子就是这个现象发生的“因缘”。一个现象要发生,首先需要有“种子”作为最主要的条件。

同样,中观哲学学派的《大智度论》中也提到,“一切有为法,亦名因缘。”即因缘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切有为世间,如梦如幻“存在”的现象都是“因缘”,都可充当着现象果发生的主要条件。在唯识学派中,《成唯识论》中写道:“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即除了唯识学认为的由阿赖耶识变现出的一切现形现象是“因缘”以外,保存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同样也是“因缘”。

而第二个,等无间缘,中观学派也叫称为“次第缘”,是“存在”于精神现象中的条件,即在心、心所的意识流运动之中,由前一个刹那的活动引发后一个刹那的活动,在中观学派中等无间缘还停留在精神现象层面,后来唯识学《成唯识论》将等无间缘说明为:“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多同类种俱时转故。”也就是说,等无间缘在八识体系中都“存在”。在第八识阿赖耶识里,种子是相续排列的,就像投影机里的胶片一样,前一个种子的运动会无间断的推动后一个种子,从而形成了时间的感觉,正如之前所说,唯识学认为时间并不存在的,是假名安立的,时间的流动性本质上是种子的相续性。 除了第八识里共向种子变现出来是虚拟的无间断的“客观时间”以外,还有第八识里前六识和第七识的种子也依靠等无间缘产生出了“内时间”,即“自类无间”,前六识的种子是一类,第七识的种子是一类,同类间的种子排列都是连续的,而这两个“内时间”在作用时,也都是等无间缘性的。简而言之,等无间缘就是构成时间的“缘”。无论是我们共同感受到的外部可测量的时间,还是我们内部的两种内在时间意识,都涉及到“等无间缘”的存在与作用。

接下来第三个“缘”,叫“所缘缘”,也就是指心、心所在面对对象时,能让心、心所找到属于自己对象的缘,简单来解释,因为唯识学中的心就是识,识就是心。比如眼识能找到自己的作用对象——视觉现象,即色境,而眼识是不会作用在声音现象上的,耳识才是作用在声境上的。同理,眼、耳、鼻、舌、身、意分别对应于色、身、香、味、触、法,即把这些对应关系正确组对的就是“所缘缘”,能正确安排好各个“见分”和“相分”的对应关系的缘。此外,在唯识学派还提出了“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的理论。玄奘接着说道,“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 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也就是说,能将各个识连接到各自的对象的缘,就是亲所缘缘,例如,将眼识与色境相联系的缘就是“亲所缘缘”。但还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关系,,例如出现了一些联觉效应,某些特殊的人或者在禅定境界中的人,在听到声音时会看到画面,或者在看到光景时会听到声音,类似于“联觉患者”可以用眼睛直观地看到声音。这些特殊的对应关系被称为“疏所缘缘”。

建立“疏所缘缘”的目的,在唯识哲学看来,在于进一步完善“唯识无境”,换句话说,把幻境等超验的现象也纳入唯识变现的体系,使的它们成为人类认识能够把握的对象,即“四缘”都是和阿赖耶识正相关的,而还有最后一个缘,叫做“增上缘”,即在有了种子,有了对应关系匹配后(所缘缘)和时间(等无间缘)三个条件成立之后,直到引起后续结果的生长或者消退的“缘”。例如,一棵树苗长成大树并结果,首先需要有树苗这个种子,即首要的因缘,其次还需要时间的存在以及阿赖耶识中种子的连续流动,即等无间缘。然后,这棵树苗需要具备预先设定的对应对象。虽然树苗本身不具备人类的七识结构,但它的感知分还是需要有相应的相分,例如光合作用的对象是太阳和二氧化碳,根的对象是水和养分。这些预设的组合关系就是“所缘缘”。在这些条件确立之后,树苗的种子会开始运动。随后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增上缘”,例如在刚刚破土的第一天就被烧毁、被践踏、被动物吃掉,或者受到人的呵护、肥料施用、蜜蜂传粉等等。树苗所遇到的所有这些“增上缘”无论是好是坏,在佛学中都被认为是无所谓好坏的,“增上缘”并不关注好运还是坏运、顺缘还是孽缘等等。同样地,佛学哲学认为由阿赖耶识变现产生的世界和一切现象都是依靠这“四缘”产生和发展的。无论是无生命的山川河流,还是有生命的草木,以及有情生命的一生遭遇,都是如此。

所以“有情人”这个“有情”两字本身也是佛学词汇,而“能不能终成眷属”就是要看所遇到的“缘”,而这个“缘”实际上就是指的“增上缘”,也是第四种“缘”。在唯识学看来,“增上缘”是一种“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不断引发蝴蝶效应的现象世界,而每个人遇到的这些“增上缘”,无论是相聚还是离别,都会在或早或晚的引导者无常的趋势。所谓缘起必有缘灭和会终须别离,虽然现象看上去是无序、无常的,但事实上其中也有有序的成分。

根据唯识学的观点,当各种种子在变现时,会产生新的“熏习”习气。尽管这些习气没有善恶之分,但它们对抗无序的力量。可以把它类比为一个人曾经或现在做了某件事情,这个事情会培养出对应的习气,导致他更倾向于遇到类似的事件。放在人际关系上讲,习气全然不同的人也是遇不到彼此的,而一旦习气改变,自然又会遇到新的人或者事。所以人际关系的缘分看上去全然无序,其实背后也有一种较为稳定的“习气”可由人的自由意志去把握。虽然存在一定的宿命成分,但并不存在宿命的业力缘起理论。因此,从佛学哲学的角度来看,“缘分天注定”只是部分成立,更多其他遇到的“增上缘”仍然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决定。将这概念应用于现实中的亲密人际关系,对于判断关系是否能保持长久,从一生的时间尺度来看,是难以确定的。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拥有不同习气的人是看不见彼此的。只有能够在人群中看到对方的人,才有可能介入对方的因果关系,并且仅仅如此,这才是“缘”呀。

所以佛家常说“因缘”,因是主要,缘是次要,“缘”的精要在于不只是感情与婚姻,而是包含世间万物,法法聚在,那是“缘法”,人之生不能无群,四种“缘”相互和合,构成了我们人世间宏阔的关系网络,细至微尘,大至宇宙,皆是四缘如此。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