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通讯 No.108 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

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1941一2012),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系和电影与传播学系教授,批判理论研究所所长,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第二媒介时代》(1995)、《信息方式》(1990)等。

不幸的是,Mark Poster 于2012年10月10日因肺炎离世。

Mark_Poster.jpg

📌 主要观点1:信息方式

1990年,Poster 出版了著作《信息方式》,并提出了“信息是一种生产方式”,而其中“信息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Poster 认为,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手段与生产关系的组合。

Poster 说:“我引入信息方式这一概念,以此标示电子媒介交流的非同质性簇群。特别是电视广告、数据库和电脑书写等符号模式,也可以说是交流方式,他们要求人们以基于语言的理论,探讨他们的运作、他们的阐发方式,他们引发的支配行事以及他们作为解放规划带来的前景。”

简单说,所谓信息方式,即把主体置于交流模式之中,看信息方式如何引起主体的变化。主体问题是经典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Poster 认为,主体的自我构成是一个历史地不断建构的过程,不同的传播方式对应着不同的自我构成。信息方式的改变,将影响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塑造,而不同的信息方式使主体随着语境的不确定性而被相应地一再重新建构。Poster 的文本比较干涩,貌似继承了传统哲学的文本风范。但Poster 还是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主体并非坚固的、清晰的存在,比如像经典物理的“粒子”那样。主体像量子。这么看的话,Poster 的核心思想就是:媒介对主体的重塑,并非强化为粒子,而是弥散为波。他认为,“电子媒介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正日益成为变革的中心问题。”

在主体塑造的命题下,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马克思主义的,即“人的主体性的塑造”——马克思主义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力量。另一条是后结构主义的。对后结构主义来说,“表达方式变得与生产方式一样处于批判理论的中心位置。哈贝马斯的理想化言语情境与鲍德里亚的符号交换,成了革命理论的新基础。生产方式的转型问题,必须与意义、文化和语言的转型问题一样受到批评的关注。”与麦克卢汉类似,Poster把信息方式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面对面的口头媒介交换所谓口头媒介,即自我被包嵌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中,语音是交流媒介的核心。认知主体、活动主体、行为主体通过语音表达统合在一起,但主体(即表述者)的身份却飘忽不定。这是无中心的媒介状态。
  • 第二阶段是印刷书写方式的媒介交换。印刷过程将自我构建成为一个行为者,处于理性/想象的自律性中心;理性与自我并不同步,处于分离的状态。人的身体与话语行为的分离,使得书写者可以构造另一个主体化身,即他的语言形象。可以说,书写令自我的反思、反省、自察,有了一个充足的缓冲空间,从而为作者这一身份的确立,甚至为威权的确立,留下可能。书写的立言功能,使得不朽成为可能。这是理性中心主义独特的存在方式。
  • 第三阶段即电子媒介交换、信息模拟阶段。流动的信息,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电子媒介能够映照出虚构的自我,想象的自我。时空在电子媒介中进一步分离,语言与实体也进一步分离。比如匿名性。匿名使得身体与主体在电子空间中多维度地扩散、破碎、流动起来。这是多重主体 Poster 所说的信息方式的变化,意指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变化。法兰克福得以诞生的新的空间。

学派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将文化作为符号和客体,按照理性的方式予以构建,形成单维的、独白式的文化中心,其实是文化霸权。在 Poster 所说的信息方式中,符号交流居于中心,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方面,甚至成为生产过程本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Poster 的思想有一条传承主线:从传播学者英尼斯(把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文明演化联系起来)到麦克卢汉(研究媒介技术),再到Poster (研究信息方式,对符号互动在语言学层面的深度解码)。托夫勒所提出的prosumer,也属于这个范畴。尽管托夫勒更多是从产业革命的角度看待技术对未来的冲击与构建,并从生产-消费者角色变迁提出了产消合一的思想,但正是这一思想,击中了工业化的实质。Poster 对丹尼尔·贝尔的不满是,信息绝不仅仅是经济现象,信息也不仅仅是经济要素,与物质、能量比肩。作为生产要素,信息事关生产关系的变革,更事关主体的破碎,以及多重主体的诞生。在 Poster 看来,“后工业社会”话语只有经济学范畴,没有语言学范畴。Poster 的主题则是,信息方式将颠覆资本主义的秩序——这最终会涉及主体的重构。

传统的主体观是这样的:主体置身于力场,嵌入分子式,在相互作用中交换着某些东西比如物质、能量和信息,并以个体为基本单元。这一个体是清晰的、可辨识的最小单元,这一个体是健全的、理性的、自私的,每个个体上都贴满了标签,且与生活体验高度一致。借力于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思潮的解构和批判——虽然 Poster 也使用大量老套的旧术语,比如主体——信息方式最为重要的思考对象,恰恰就是“主体”本身。

📌 主要观点2:第二媒介时代

Poster 还有一本著名的书,叫作《第二媒介时代》。第一媒介指的是以印刷媒介为代表的大众媒介,而这个第二媒介则是指电子媒介,可以涵盖今天的互联网。第一媒介和第二媒介的特征有鲜明的差别,前者是线性/有序/稳定/单向的,后者则是非线性无序/不稳定/双向的。Poster 的概括抓住了新媒体的重要特征。对于今天热闹非凡的新媒体来说,事情变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又获得一次重新命名的机会,而在于深切认识到这种命名已毫无价值,或者说它已经不是最基本的东西了。

📖 Mark Poster: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论析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 Poster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Poster 基于单一的主客体范式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前提、理性学说和辩证法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检视,认为随着社会现实的新变化,其已经丧失了批判的潜能。受福柯权力技术批判理论的启发, Poster 明确提出要寻求替代马克思的新方案,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无法提供有效的阐释批判框架。然而,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范式解读,可以发现其仍然具有批判潜力。生产关系是马克思阐释特定社会形态及其历史变迁的基础,它总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关系,并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尽管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放弃“劳动”视角,但他更强调的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

Poster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劳动前提、理性学说和辩证法等方面,认为这些要素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然而,回归生产关系范式,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唯物主义仍然关注着社会领域的权力技术网络构建,并追踪它们各不相同的、非连续的发展线索,这正是福柯权力技术批判所强调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综上,Poster 在这篇文章里陈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强调了回归生产关系范式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也有助于人们如何应对当代社会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 语录:

  • (历史学家)不仅仅是描述过去的受害者以认清当今的体系的不足,而是要研究为什么当时的社会结构使得这些人成为了受害者,并且成为了稳定的维持这个体系的因素。
  • 思想史更加松散和广阔,作为学问来说它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你可以不必像哲学那样一本正经的思考这么抽象的东西,也不像传统的历史研究如此的具体和严格,它让我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
  • 既然风车与封建制度、蒸汽机与资本主义相联系,那么我推想马克思同样也会接着说,电子通讯应当与信息方式相联系。
  • 我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很多时候人们称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却不愿意正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说对于媒介的研究。马克思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很多研究媒介的学者也一直在受到他的影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等。马克思虽然对于传播和媒介也有只言片语的描述,但我想他却从来没有把其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重点。
  • 恐怖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有效的宣传手段;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政府的滥用职权转向了一个大多数情况下被想象出来、极度危险的外部敌人。
  • 因此,电影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与之疏远,无论阶级高低,人们都能轻易体验到它。
  • 阿多诺认为大众媒介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丧失,然而本雅明却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介促进自由,我更同意本雅明的看法。例如传统社区的消失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不适,我们就可以通过新媒介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媒介来促进我们的自由发展。
  • 对比阿尔都塞的主体理论,即意识形态将个体构建为一个“虚幻的中心主体”,媒介文化如电视广告等则与此相反,它们强化了一个失去中心的主体。
  • 中国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在这片古老大地上同时发生,这是西方所没有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我希望来到中国后可以和这里的新媒介学者们充分地进行交流。中国的道路与西方并不相同,但是如果我们看看欧洲和美国,他们的道路也不一样。

—— 完 ——


📚 最近读的好文

🥸 诺埃尔·马尔科姆:人权的本质

诺埃尔·马尔科姆(Noel Malcolm)爵士,英国著名政治记者、历史学家和学者。自2002年以来,马尔科姆爵士一直担任牛津大学全魂书院高级研究员。2014年,因其对于知识产权、新闻业以及欧洲历史做出杰出贡献,他被授予爵士称号,著有《帝国代理人》等。

  • 马尔科姆指出人权是一个特殊的道德权利,它是对所有人的权利,也对所有人施加义务。然而,当一个人侵犯他人的权利时,人们通常不会将其视为侵犯人权,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违法行为。这表明人权首先是一个针对国家(state)的概念,而不是针对所有人的普遍道德原则。
  • 其次,马尔科姆讨论了人权的研究方法,即从人性中推导出应该适用于人类本身的价值、规范和规则。这种方法面临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如人权必须适用于所有时空的所有人类,而这种普遍性与人权在道德和法律上的重要性相矛盾。因此,他认为这种方法有缺陷,不可行。
  • 马尔科姆还讨论了人权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权的根源和本质是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即从研究人性开始,用某种方法推导出应该适用于人类本身的价值、规范和规则。总体而言,这种方法指向一般的道德原则,而人权是该领域的特殊范畴或子集。然而,马尔科姆也指出这种方法将道德价值偷换到了论证的前提中,而且价值的普遍性也被预先假定了。
  • 马尔科姆还讨论了人权与自主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人权是人格的保障,那么它们可以保护人们免受酷刑,但不能反对奴隶制、任意逮捕等权利。这表明人权理论需要明确的方式来决定哪些利益是基本利益,哪些是足够重要。此外,马尔科姆还指出这种理论意味着利益的规模持续上升,并且有一个阈值或临界值,超过这个阈值,所有利益都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们必须通往人权,并对其他人负有强大的责任。

👨🏻⚖️ 罗尔斯的自由平等主义政治哲学过时了吗?

  • 本文由哈佛大学政府学系助理教授卡特莉娜·弗雷斯特(Katrina Forrester)于2019年9月17日发表在《波士顿评论》(Boston Review)的一篇文章。主要讨论了约翰·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及其在英语世界的影响,以及它是否已经过时。文章指出,罗尔斯的自由平等主义政治哲学在过去五十年中一直主导着英语世界的政治哲学,但随着自由主义陷入危机,这些思想是否已经过时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 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它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正义社会,强调了平等和公正的重要性,并为现代自由主义提供了哲学支柱。然而,它的局限性在于它过于关注司法和立法机构,而忽略了其他社会、政治和国际机构的作用和价值。此外,它的分配框架也限制了其他关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动态和组织的思维方式。
  • 文章还指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在英语世界的政治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过于关注当前不平等的制度方案,而忽略了历史观点和反对自由主义普遍主义假设的要求。此外,它也容易将边缘化的思想扭曲,从而与更大的范式相一致。这导致自由主义哲学的宽容性本身就挤压了激进批判的可能性。 评:政治哲学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领域,需要不断反思和更新,需要思考如何发展出适合我们自己时代的政治哲学,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 黑格尔为何放弃用选举来实现人民的意愿?

Hibana 在这篇文章里,深入探讨了黑格尔对于选举、市民社会和自由主义的理解,以及与现代政治问题的关联性思考。

  • 黑格尔认为选举在市民社会中表达了人民的意志,但这种表达的合法性建立在对其“意志”的不充分理解之上。他强调了社会整合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这种整合过程中,个人的特殊利益才会变得有意义。
  •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描述为一种现代性现象,其中不同的等级代表着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特殊目标。等级的出现表明市民已经聚集在一起,通过相同的渠道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社会结构强调了特殊性,但也揭示了其可能导致原子化和孤立的问题。
  • 黑格尔认为自由主义关于人类是自然人的预设是非理性和机械的,因为它只是根据自然和科学的观察回溯性地假定人的生命的最起码存在。黑格尔认为自由主义将个人视为仅受各种自然需求支配的生物,这忽视了国家的理性必要性,也忽视了公民已被一种准政治现实背景预先建构的事实。
  •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一个整体的有机体,其职能之一是治理市民社会。黑格尔批评了由一群独立成员组成的德意志邦联宪法的缺陷,指出其原子化和个人主义的恐惧。黑格尔认为国家权力应该被视为一种实质性的、普遍有效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基于特殊利益的组织。
  • 尽管黑格尔对卢梭的公意概念表示赞赏,但他揭示了公意概念的局限性。他认为如果公意被组织起来,它可能会瘫痪或带来毁灭性打击。相反,他认为国家的本质规定性是由其错综复杂的机构产生的,而不是由一个看似统一的意志决定的。
  • 黑格尔认为在讨论选举结果时,我们需要对“人民的意愿”这一模糊术语给予一个更细致的概念结构。黑格尔强调意志的概念结构重要性,只有在社会整合过程中,个人的特殊利益才会变得有意义。

🤔 停止思考生产力,开始思考专注

  • 通常当我们谈论专注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专注的结果,而不是经验本身。
  • 生产力是专注的副产品。
  • 简单地说,专注是将我们有意义地与我们自身之外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 专注需要信任: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相信自己关注的对象。
  • 专注其实被你对自身及你判断力的信任度所限制。这不仅是一种自信表现,也体现了设立个人边界和提升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 要想提高专注力,就需要将专注力应用到你的专注练习中。
  • 为自己设定一个合理可达成目标关于注意力集中程度。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效率"和"聚焦"之间并非等同概念,并且认识到尽管聚焦难以用数量衡量出来, 但从质性上看, 它却是一个极具价值、既利于工作又有助于身心健康状态维持 的习惯。事实上, 我们每人每天真正可以高效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创新活动 的时长也就那么四个小时左右。因此,我们不妨试着这样做:保护好你的四个高效工作时间,尽量避免任何干扰;然后在剩下的时间里处理那些不需要深度专注力的工作任务,比如回复邮件或参加会议等。
  • 不要因为专注是一生的修炼而感到沮丧,反而应将其视为自我成长的机会。你永远无法“赢得”专注,也永远无法完全掌握它。从一个角度看,这可能让你感到压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挑战,这个挑战提供了在自信和有意义的贡献方面持续改进的机会。
  • 不要被华而不实的解决方案所吸引,应投资于那些真正能带来改变的解决方案。就像你需要为每天的专注设定合理的期望,并明确它将提供什么一样,你也需要警惕那些用来保护你专注力的工具。市面上有很多软件承诺可以让你变成一个自动机(好像这是件好事似的)。对这些解决方案要持谨慎态度。相反,去研究那些并非争夺你注意力,而是保护它的统一数字工作空间平台。

how we spend the hours is how we spend our lives. —— Ann Lamont

Finn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专注是新的生产力。

🐑 羊群效应:人为什么喜欢模仿?

余剑锋老师在《行为经济学》里,讲到了羊群效应(指的是个体在群体行为中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而非独立作出决策),并详细讲了为什么会有羊群效应,还有我们如果利用羊群效应可以做什么?

羊群效应效应源于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在面对缺乏信息或不确定情境时,模仿他人的行为能够提高个体生存和传宗接代的几率。在历史上,盲从长辈或祖先的行为模式往往与生存策略相符合,因为环境较为简单,这些行为模式可能经过长时间验证,比如文章中提到的美洲原住民的玉米处理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羊群效应?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在远古时期,盲目跟随与生存和繁衍的成功紧密相连。跟随群体可以提高生存的可能性,因为它可以带来:

  1. 社会学习:从他人经验中学习,而不需要亲身经历风险。
  2. 减少决策成本:在信息不完全时,跟随他人可以减少对情况分析的投入。
  3. 安全感:群体提供了安全感,个体在群体内面对威胁时更有保护。
  4. 合作与交流:群体生活促进了合作交流,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现代社会与古代生存环境相比更为复杂,盲目跟随也许不再是最佳生存策略。现代环境下错误的成本往往很高,但由于进化上的遗传,许多人在决策时仍有盲从的倾向。

但进化论的假设较难完全验证,只是自圆其说。然后,余剑锋老师提到了另一个证据 ——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够触发模仿反应,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作为种模拟自己的行为的基础。镜像神经元有以下几个作用:

  1. 促进同情心:理解他人经历,产生共鸣,从而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积极互助行为。
  2. 加强学习效率:通过模仿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而无需个人亲自试验错误。
  3. 社交影响:我们容易受到朋友和家人行为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我们采取相似的消费、饮食习惯等。

羊群效应既有其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也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有关。虽然在现代社会它有时被认为是不理性的行为,但从进化论角度它曾经帮助我们的祖先在团结和学习中生存下来。只是在当下复杂的环境之下,需要辨识什么时候盲从是有利的生存策略,什么时候则需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这与我们上一期 棱镜通讯 Duncan J Watts 提出的反常识思维有着一定的联系。

😮💨 管理焦虑和压力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拖延症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克服拖延症。文章指出,拖延症是一种情绪调节问题,而不是时间管理问题。拖延症主要是由于对某些任务的消极情绪和负面情绪引起的,如无聊、焦虑、不安、沮丧、怨恨、自我怀疑等。这些情绪会导致我们倾向于选择一些看似轻松的任务来逃避真正的挑战,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文章还提到,拖延症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产力,还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包括慢性压力、心理困扰、低生活满意度、抑郁和焦虑症状、不良健康行为、慢性疾病和高血压等。

为了克服拖延症,我们需要认识到拖延症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当下偏见”,即我们倾向于优先考虑短期需求而不是长期需求。此外,我们需要意识到拖延症背后的自我伤害和自我怀疑,并尝试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来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那么如何克服拖延症呢?文章给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 培养好奇心。
  • 任务分解,分成一块块进行,平静自身的精神。
  • 尽可能地让自己想做的事情变得容易。

文章还提到一个利用的途径:利用关于拖延症的知识,通过在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诱惑之间设置障碍来“利用它为我们的优势”,从而引发一定程度的挫折感或焦虑。

🗣 关于演讲的小技巧

这是演讲培训专家 William Vance 传授王烁老师的演讲小技巧,还是比较有效果的,主要有三点:

  • 音调(intonation)要有起伏。一句话中想强调的部分,声音一定要高,反之则低。
  • 不要重复。不要车轱辘话来回说,只说一遍,相信听众的理解力。
  • 讲话要说一二三,用一二三建立结构,让听众知道大体会讲啥,当然,不能不分层,也不能猛分层。一层就够了,大一二三小一二三,听众也吃不消。
  • 演讲却需要具象一些,比如“The US-China relations has a problem. The US-China relations faces a hurdle. 美中关系有问题,美中关系面临障碍,哪个好理解些?”当然是障碍。
  • 如果要表达转折,得更自然地过渡,切忌不要过多使用“但是(but)”,“但”太负面。领袖名人演讲的时候更多用“yes、and……”。

但是如果说话时出现垃圾词,比如嗯嗯啊啊,为了衔接演讲来争取时间想词,有什么好办法可以 解决吗?

William Vance 给出建议:第一是可以什么也不说,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沉默两秒种,听众不会在意;第二是把长句变成短句来说,然后短句说完后停顿,顺势想接下来的词。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Subscribe

Read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