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三问: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埋下的生命哲学

木心先生曾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比喻很形象,很贴切。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书中二十七回林黛玉所作的《葬花吟》,这首诗被红学家们赞为大观园里的诗中之诗,是全书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尽管《红楼梦》里的诗作在红学领域不是四大研究方向之一,但如果少了这首诗,林黛玉的角色塑造和红楼梦所呈现的美学都会暗淡且平庸不少,所以这首诗是历来被很多人推崇的。而这首诗还曾引得诗人富察·明义(即名我斋,曹雪芹的友人)作诗感叹,“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Capture-2025-02-07-205001.png

而要读出这首诗的意蕴,就要看我们如何看待《红楼梦》,如何看待林黛玉。很多人都不理解林黛玉,这没什么,因为整部《红楼梦》在每个人的视角下,观点都会不同,毕竟人的认知是复杂因素下形成的产物。在我读来,林黛玉并非大多数人所说的矫情做作,反而她的生命力很旺盛,父母早逝,寄人篱下,又偏偏过于聪慧导致预见未来,但也最无力的是看得到未来却无能为力。这种聪慧带来预见的悲剧性,让人不得不思考,人生经不经得起追问,没有答案或许会茫然,提前知道答案或许会更加遗憾。

最终便是林黛玉这样自我意识极强又特别敏感的才女,不停在追问中伤害自己。终于有一天,她唱出了《葬花吟》,这首诗浅读似是闺怨,但实则是曹雪芹借着林黛玉之口从感时伤逝上升到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或者说,这是从个体创伤上升到对女儿群体命运关照的创新,这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是极少有的。

所以,在我读来,林黛玉在这首诗里用了三个问题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追问,但这同样也预示了她的命运。

一问: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那日,黛玉晚上去看宝玉,被晴雯拒之门外,还说是二爷吩咐的。她想起自己的身世,本已生气,又听见屋内传出宝玉和宝钗的笑声,更为伤感,便掉下泪来。多思又想,以为是宝玉在恼她,就哭着回到住处。一夜伤心之后,宝玉来找她,她理都不理,便独自出门而去。

这一天是宝玉的生日,也是芒种节。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于是大观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比元春省亲时更胜一招。姐妹们“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相邀举行饯花会。但是黛玉没有心思,坐了少会儿,便独自来到以前同宝玉葬花的地方,一边葬花一边便唱出了这首《葬花吟》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漫天的桃花随风飞舞,假如能飞到天空上去,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归宿,可偏偏花还是会落下,姹紫嫣红化为尘土,桃花在枝头的时候招蜂引蝶,一旦鲜红褪去,香味消失,还有谁会去欣赏落花呢?还有谁能感受到她们的悲哀呢?

这个“谁”会是宝玉吗?

可能已经不是了吧,这个“谁”或许还不如蛛网和门帘,轻轻粘住飞絮和落花,似那挽留之意,但实际上它也抓不牢,靠不住,自己的命运大概也会不由自主的随着一阵风、一场雨就和落花就消逝了。

二问: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随后,黛玉拨开绣帘,款款走出,“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这些花瓣藏着她美好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怎么忍心用脚踏在上面走来走去呢?但再仔细想一想,自己可能还不如这些落花。于是黛玉吟道 ——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Capture-2025-02-07-205436.png

柳丝摇曳,榆荚依旧散发着芳香。她们陶醉于春光,对桃飘李飞视若无睹。花谢花会开,春去春会来。但已年非年,花非花,如那腰袅飞驰,一去不可追了。

异乡修行的妙玉,遭人拐卖的香菱,客居贾府的宝钗,甚至包括宝玉,明年她们还会在园子里吗?其实她们都和落花一样,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最终也只能“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这般无人诉说下,黛玉只好质问房梁上的燕子 ——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两句诗,有人从“诗谶”的角度推测“香巢已垒成”是指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已成,也有人推测“燕子离去”是在暗示宝玉会被迫离开。但无论如何,燕子的一来一去,是身不由己,是命运的安排。明年春天,燕子叼着花草回来,她还能记得谁呢?就算她还记得,大观园里的姑娘还能剩下谁?到了时节,这里的花依然会明媚鲜艳。可是她们年年日日遭遇了什么,燕子一无所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这两句写出了黛玉和其他女儿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七十五回里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一朵花越是自由绽放,越是明媚鲜艳,就越是会遭受风刀霜剑,能撑得了多久呢?

一朝狂风吹来,就再也无处寻觅。

所以黛玉的日常,就如紫鹃所言,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便是自泪不干的。她那“洁净”的诗情、才性又极鲜有人能够理解和诉说,偏偏身世凄惨,寄人篱下,没人会有耐心包容她,可离开了这里,哪里才是她的家呢?真的是此心生在高处不胜寒,而又不得不委曲求全,这“风刀霜剑”是他伤又何尝不是自伤呢,这样的两难处境让黛玉愁思满怀。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在古代,杜鹃啼血是表达凄怆悲苦的情韵。比如白居易曾写,“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而这里啼血染枝的不是杜鹃鸟,而是葬花人。她倚着花锄,暗暗洒泪,洒在残花落尽的枝头上,留下殷红的痕迹。连惯于悲啼的杜鹃也深为感动,不忍惊扰。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黄昏将至,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回到屋中轻掩房门,接着天突然暗了下来,下起了雨。在屋外,雨滴敲打着窗,发出嗒嗒的声响。在屋内,油灯点点光亮投射到墙上,照出少女在冷冷清清的被子里抹着眼泪辗转难眠的身 影。她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春天忽来忽去,来了也没有征兆,去了也没有言语,只有“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那么春去了,花谢了,它们的灵魂会不会留在这里呢?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昨夜在庭院听到的悲歌,是花魂与鸟魂的哭泣吗?这些灵魂应该也难以停留在人间吧。鸟因无言、花因羞怯而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人间已经无地相容,问天,天也没有回应,可不可以插上自由的翅膀,去寻找不知在何处的香丘呢?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可就算飞得再高再远,终要落下,更何况那是天的尽头。

Capture-2025-02-07-205151.png

曾有红学学者认为,《葬花吟》这首诗如果到这里就结束,是增色不少的,有人生的追问、求索就够了,千万别涉及结果,一般的结果都是让人沮丧的,葬花吟当然也不例外。

但这种观点我不认同,海子在评价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时,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诗歌不是修辞练习,而是一场烈火”,所以,我们看到了在第一问里,黛玉道出了自怜身世,而这第二问里道出了伤春悲秋,而这首诗最妙、最绝的就在于第三问,也就是接下来的几句。就如我只能说曹雪芹确实达到了古代文学少有的思考高度。

且看 ——

三问: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既然飞到天的尽头也没有香丘,那么此生的归处到底在哪里呢?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闷。”

这是充满了柏拉图式“理念美”的诗句,飘零是花的命运,她无法选择,也无法抗拒,但是花落向何处却是可以选择的,不如用香袋收起花的尸骨,掩埋她的风流,这个花冢提供了清白的归处。高贵的生命就要洁净地来,又洁净的走,不能随波逐流,飘到外面肮脏的渠沟。

虽然已经伤心到这样的程度,黛玉还是不肯放弃,她俯身葬花,灵魂却在仰面呼喊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落花尚有芳心怜惜,而葬花人却难逢知音,别人看到了一定会笑她傻笑她痴,但是等到她死去了,还有谁会明白她葬花之意呢?还有谁会像她一样在这里葬花?

还有谁会把她埋到花种归于净土?

还有谁能明白她对这个世间的深情?

这个谁会出现吗?

不必等了,也不重要了。

或许最后的归宿就是——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Capture-2025-02-07-204700.png

花儿落了,人也亡了,极致的诗情也如葬花一般化入黛玉心中的净土。她无比珍惜,这里没有雨露阳光,只能用泪水滋养,因为那里才是她灵魂的归宿。如果泪干了,净土荒芜了,就如落花般随风而逝吧。

法国诗人勒内·夏尔在《LeNuperdu》中曾写道,“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是,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我想这句话真的与林黛玉的命运深刻契合,清醒的孤独与宿命的预知,诗性的反抗与情志的纯粹,泪尽而亡(脂砚斋“还泪说”)与向死而生,这正是林黛玉这个角色塑造的悲剧美学的升华,也让我看到了最高贵的生命往往诞生于最深刻的裂痕之中。

我想,这不仅是林黛玉的精神写照,也是曹雪芹在创作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之一。因为这包含了林黛玉(曹雪芹)对于存在本质的哲思,是从个体悲鸣和情感宣泄,跨越到群体隐喻和形而上的追问,这真的远超闺怨诗的情感范畴了。

那葬花,

既是哀悼,亦是觉醒;

既是妥协,亦是超越。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