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3月毛泽东写完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但遭到了陈独秀的反对,仅过了1个月,蒋介石便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在南京成立了军事政府,彻底与武汉国民政府决裂,形势越发恶劣。而在6月,蒋介石开始实行“全面清共”政策,导致李大钊等党员被害,而毛泽东也被列入逮捕名单之中。在白色恐怖之下,1927年8月,党内举行了重要的“八七会议”,一是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二是确定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回到家与妻子杨开慧商量,自己要去后方搞农民运动,若不做,革命事业万不可行。杨开慧则是担心他并非军人出身,太危险了,但毛泽东让杨开慧放心,自己一定会小心。结果,这一短暂的分别便是永别。1930年11月,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年仅30岁,就义前仅说了一句“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一个月后,毛泽东才得知了妻子杨开慧的死讯,写道“开 慧之死,百身莫赎”。
而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来到了湘赣边境,领导9月的秋收起义,结果还没打到长沙,人就快打光了。甚至毛泽东都被打散了,于是毛泽东装作商人去里仁找革命同志,中间经历了被国民党抓走、逃走,甚至为了躲藏,在寒冷的水塘里躲了一整晚,所以革命绝非请客吃饭,稍不注意是会付出生命代价的,但这都没有动摇毛泽东的决心。之后毛泽东来到三湾,此时部队仅剩下一千多人了,很多人情绪很沮丧,想回家,毛泽东没有强留,并给了盘缠让他们回家,但当时部队里官多兵少,人员混杂,导致部队中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差。虽然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剖析了农民运动的斗争形式,但一旦现实中发展斗争如何取得胜利,内忧外患又成了新的问题,也就应了历史的规律,农民运动因为其小生产的特点,其特有的狭隘性、落后性,如果仅靠其自主发展取得最后的胜利,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毛泽东意识到,这种力量必须有一个党派去把它组织起来,通过一定的形式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强大的力量。
而就在江西三湾,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是第一次从政治上、军队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是党建设人民军队的第一次尝试,比如提出了著名的“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等理念,但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初步阶段,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们现在去读历史,会觉得突然参加农民运动的人们好像很容易汇聚在了一起,加上毛泽东和一众优秀的将领就崛起了,所向披靡一般,其实任何革命都非易事,非打打杀杀那般简单直接,更多在于内部人的思想该如何凝聚,该如何团结,该如何摆脱消极思想,该如何组织,该如何稳固后方,这点上我们可以在党史资料中看到很多事例,真的不比打仗那么直接且相对简单。
而随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相继失败,毛泽东带领着仅剩的八百多残部去了井冈山,在这里,毛泽东才算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并建立起了第一个红色政权。之后朱德又领着一部分南昌起义的残部也到了井冈山,这便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从此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改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启了红军时代。这支军队在井冈山周边的县城打土豪、惩恶霸、分田地、建立工农兵政府、发展农民运动等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红色政权。
但在井冈山也同样没有安稳一天,红色政权刚发展有点起色,国民党中央以及地方军阀势力就开始集体来围剿了,加之中央左倾盲动政策,井冈山先后发生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红军力量以及红色政权接连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此时,有个核心问题必须摆到台面上讨论了——信心动摇,而且这个问题在八月失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时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在这大山里那么搞下去到底有没有前途?到底有没有意义?生存下去都这么难了还能不能发展下去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贯穿着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就是说我现在做得这件事到底还有没有前途?还有没有希望?还有没有发展的空间呢?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那就是悲观失望、放弃斗争、妥协逃跑等等。我们会怀疑自己现在干的事没有前途,自己没有发展空间,看不到希望。
所以这篇文章便是当时毛泽东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去解决的,我们从这篇文章名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能看出来,它就是为了解决红色政权能不能干下去,有没有前途和发展空间的问题而写。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无法前进。 为什么呢?
你想,天天被围堵,天天只能打游击,我方人数1万人,蒋介石军队号称百万,每次围剿对方都是10万、20万兵力,虽然有过胜利,但战友也在不断的离去,同时,井冈山的生活又非常艰苦,大家整天悲观失望,对家乡亲人也非常想念,干什么都提不起劲,甚至想要就此放弃,这也导致了“八月失败”,并在叛军手下损失了一位屡立战功的青年将领王尔琢。
所以,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如果再不纠正,那么希望和前途也从谈起。那么如何解决呢?
毛泽东发现,这个问题绝不能靠灌鸡汤来解决了,你每天告诉大家要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要有共产主义的信念,要学会顽强,要学会忍耐,再举出一堆卧薪尝胆的例子等等是非常毫无意义的。因为鸡汤这种东西,也许能有一时的鼓舞和兴奋的作用,但是一旦放到现实的实践斗争中,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取暖御寒,是很快会被群众扔进粪坑里去的。
要想在这个问题上让大家相信你,你就必须要找出这件事能干下去的理论依据,而且这种理论依据不能抽象,不能说的云山雾里的让大家听不懂。所以想通了这些后,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生的原因,都有哪些理论上的依据呢?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五点:
第一,这种独特的红色政权,发生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有其独特的原因,就是中国处于划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之下。帝国主义之间,通过买办阶级、大资产阶级,控制不同的区域、地盘,而买办阶级又通过他们的代言人——军阀,实现他们对中国人民大众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现实因素,所以各军阀势力之间是不统一的,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常年的军阀内战是永无休止的。因此,只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分裂和控制还在,他们之间不统一,那么军阀之间常年的混战就不会停止,对于底层劳苦大众的剥削和压迫也就不会停止。也是因此,就伴随着在各个军阀统治的边界地区,也就是军阀们力量薄弱,又有点三不管性质的地区,便使得这种红色政权能够生存下来。那么,随着这种剥削和压迫还在深入,那么这种革命的力量就会不断的发展起来。
第二,红色政权发生的地方,不是那种还没有被民主革命洗礼过的地方,而是已经经过革命的锻炼,有了一定的农民组织、工会组织的地方,比如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地。
第三,存在下来的这种红色政权,能不能持续,这取决于军阀之间的战争是否持续,那么现实的情况是蒋桂矛盾正在激烈发展,同时蒋、阎、冯的矛盾也在激烈的发展,斗争局面非常之惨烈,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只要这种战争持续,那么红色政权就必然发展。
第四,红色政权必须辅以相应的红军存在,没有红军组织起来,参加武装斗争,那么红色政权同样不可能存在。
第五,有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还有政策上不要犯严重的错误。以上五个原因是这篇文章中列举出来的五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经过思考、实践的反复洗礼,毛泽东的思想越发成熟,有着清晰的分析能力。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其实前三个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蛮横、各种丧失主权的条约的继续存在等等,这些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得见的,是所有人都清清楚楚的。但很多人不太清楚的一点,是帝国主义通过买办阶级实行间接统治的这种统治方式和流程,但是因为前面有了阶级分析那篇文章,其实参加革命的人也都普遍清楚这一点。所以,这其实是非常的通俗易懂,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在里面,也正是如此,所以大家才真的能够信服,在这种理念中,颇有费曼学习法的身影。 其二,军阀之间的不断的战争也是非常客观的,因为当时大家都看得见,而且,仅是这篇文章写完的第二年,也就是1929年,就爆发了蒋桂战争,再过了一年,1930年又接着爆发了蒋、阎、冯之间的中原大战,这也更让当时的人们更加信服毛泽东的论述。 其三,是由前两个依据来的,也就是说只要这种军阀混战持续,那么红色政权自然就能发展。
后面两个原因,准确说应该是条件,即红军的存在和共产党的领导。这两个原因是主观的,也就是说是我们要努力去建设和实现的。客观上有了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主观上努力建设,不犯严重错误,那么这事就有希望和前途能干的成这件事情,而这正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我们把这些理念、观点、思想代入我们实际生活中,也会有所启发。
一件事能不能干成,靠不靠谱,既取决于客观上是否有这样的可能,也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做得正确,缺一不可,过分的强调客观或过分的强调主观,都是不对的。
在现实中,如果我们过分的强调主观,忽视客观实际,实际上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觉得自己可以人定胜天,可以脱离客观条件完成任务,这是不切实际的。
反之,如果一切归咎于客观原因,忽视主观上的指导、主观上的努力、主观上的正确路线,那么实际上就变成了机械被动论那一套了。
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客观上军阀混战的原因,也必须依靠主观上建设红军,组织领导,不犯错误。当然说的错误是指尽可能不要犯那种毁灭性的错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要主观上尽可能去避免。认为有了客观原因,红色政权就能存在和发展下去或者单纯的认为主要主观上努力就能使得这种政权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对的,都会陷入片面性。
综上,毛泽东在这篇《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供了两个主要的思想观点:
一是思想观点,要找到希望,就不能依靠喂饼和灌鸡汤,要有切切实实的理论依据,这种理论依据不是抽象的,而是大家真真实实能看到的。帝国主义的分裂、侵略大家是可以看到的,军阀的混战大家也是可以看到的,红色政权发生在民主革命洗礼过的地方,大家同样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都不是虚的,只不过很多人不能将这些看到的东西整理和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和逻辑,无法梳理本质而已。 在这些客观事实面前,得出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生的原因的结论,大家才会信服,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放到实践中一检验确实如此,大家就能感受到希望。虽然现在苦点、累点,但是有希望,大家就不会恐惧,也不会悲观,事情才能干下去,发展下去,否则就不能前进一步。有了这种思想和观点,我们在识别一段话是不是鸡汤也好,帮助自己分析一件事有没有前途,寻找希望等等,能会获益良多,至少会有思想意识,尽量避免吃一些不必要的亏,上一些不必要的当。
第二个思想观点,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条件,都是缺一不可的。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条件的基础上干出什么事来。任何人做出的事,都是在当时的一定的环境,资源之中来完成的。但是同时,客观条件具备了,主观上如果不努力,犯错误,也会导致事情走向失败,甚至彻底的失败。这里面任何一项都忽略不得。客观上有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依据,而如果主观上不去建设红军,不去建设根据地,或者犯了严重的左或者右的错误,都是有可能断送这件事的前途的,这从后来发生的长征上就有着很好的说明了。
而在主观和客观上,我们可以解答一个生活现象,比如有一些人,他们在宣扬自己的某项成功或者某项成果的时候,喜欢过分的强调主观原因。比如喜欢强调个人的努力,个人奋斗的历程,个人受过的委屈、个人吃苦能力,个人付出的艰辛等等,或者谦虚一点的也会说有着团队的努力啊等等。
这样的品质是很重要,事实上社会宣扬勤奋、努力、奋斗没有错,但是人们如果把所有的原因或者只要某某一出现落后、失败、混得不好之类的原因,统统归结到自私、懒惰、不上进上面去,其实也是有大问题的。
原因正如上面所说,任何事物的成功,都离不开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的共同作用,过度去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对,那么为什么这类人喜欢过分强调主观原因呢?
因为在镜头在外,他们本身掌握了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客观条件,所以他们希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淡化他们所拥有的客观资源和条件,把他们在某件事上取得成功的原因,尽可能的归结于主观能力上,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因为这对他们有利。这或许是这些人有意或无意而为之,但当我们对这种宣传感兴趣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一定要分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到成功人士的采访集锦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也一定行,但最后搞到倾家荡产、负债累累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是我大学去北上杭实习的时候,对接触的那些创业者深有感触的一点。
而反过来呢?我们有时候又会看到一些人,他们很多时候又喜欢过分的强调客观条件。只要一提到谁取得某项成果,动不动就是他拥有哪些资源、拥有什么样的条件,如果我也拥有那些条件,我说不定比他还做得好之类的言论。
这种言论刚好和上面的过分强调主观条件反过来,把一切的成功取决于了客观条件上,其实这也是不对的。而这种言论发展下去,就忽略了个人的努力、奋斗、智慧在一件事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抹杀了个人的贡献,抹杀了勤奋、努力等等主观能动性的意义。任由发展下去,就变成了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这或许我们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经常看到此类言论。
所以,早在1928年,毛泽东就向我们清晰简单的方式说明了人们这种思想的转变,即一件事能否取得成功,就像红色政权能不能发展,既有客观条件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努力、正确判断的原因,只有把两者都考虑进去,才不会轻易得出片面的结论。人们常说《毛选》中充满了辩证法,其实这就是辩证法,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就是辩证法。而这篇文章所提炼出的思想和观点,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也会有着一定的帮助,我们可以把这里面的观点拿到现实中去解释现象,只有解释了大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我们读《毛选》才有意义,而经典的思想和理论,是经得起长时间的检验的,但更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去验证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 而毛泽东分析完了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后,便将目光放在了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上,是什么才能支撑我们的信念,这便是《毛选》中第四篇文章一一《井冈山的斗争》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