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不同于西方哲学史,《庄子》你可以把它当做哲理读,也可以当文学读,而且每次读都能从故事和文字中体会到新的想法,其中《庄子》里最有趣、寓言故事最多的一篇是《庄子·达生篇》,也是我印象里很深的一篇,比如说人们常说的“呆若木鸡”、“津人操舟”、“醉者驾车”等等成语就出自这篇,其中“达”指的是通晓通达,“生”指的是生存、生命和人生,合起来达生所要表达的就是怎么才能获得更好,达生在我理解看来除了颇有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之外,让我联想到了西方著名哲学家帕斯卡提出的“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以宇宙利用空间把我包围,而我依赖思维包围宇宙”,以无限来看人类等于无,但相对于无,人类又是全部,亦即处于无和全体之间。所以帕斯卡说出了那句“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比宇宙还要伟大”,这何尝不是两千年前《庄子·达生》所说之意呀。

image.png

在《庄子·达生》开篇就说道,“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即真正懂得生命真相的人不会去追求生命所不需要的东西,真正明白命运真相的人不会去追求命运所达不到的目标。庄子说这样的人自然的禀赋被完全的保住了,精神状态也没有损耗,万物都没有办法侵害他。达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通达生命的意义的意思,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那这种智慧到底是什么?

庄子给出了解释,“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即保全形体的健全和精神的饱满,与道合一。形神不损,就能顺应世间变化,最后归于自然。这时候马上有人要跳出来说这种“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论调太夸张,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谓大道至简,更多需要修心相悟,庄子讲的四个字形、全、精、复,就是要懂得保全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身体的完整性,让身体和精神都不受外界的干扰。那这种境界又该如何才能达到呢?庄子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

庄子说,一个喝醉酒的人从马车上滚了下来,虽然会受点伤,但是不会被摔死。喝醉酒的人身体与他人一样,虽然受了伤但却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处于整合的状态,坐车的时候没有知觉,坠车的时候也没有知觉。他们在面对危险甚至死亡的时候,情绪没有进入他们的内心。意思是说,他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内心没有害怕恐惧这些情绪所干扰。因为喝醉了没有知觉,反而让精神得到了保全,让自己免受伤害,就是庄子说的神全的状态,就是精神没有被干扰的状态。

庄子接着说,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面对风险和困难的时候,恐惧、害怕、紧张这些情绪就会随之而来,而这些情绪,我们的精神慌乱,反而会让我们不能专注于应对风险。心无杂念,往往才是最后的赢家,这就是神全的意义和价值。庄子说,弃世则行不劳,遗生则精,不亏负刑全军覆,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菏泽成体,散则成死,行经不亏,是谓能以。轻而又轻,凡以相天。意思是说,抛弃世俗的是形体,就不会受了劳累,遗忘生命,那么精神就不会亏盈。形体健全,精神饱满,就能与天道合一,形体和精神不亏损,就能够顺应世界万物各种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赋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关于形全精复的境界,庄子还讲了几个其他的故事,比如金人操舟等等。

老子曾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人往往太看重外物了,而有所顾忌,故而心怀畏惧。所以说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思想必定会笨拙。庄子说,凡外重者内拙,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的常见。为什么越到关键的时候发挥越失常?这正是因为越到关键和紧张的时候,心里的压力就越大,同时心里的想法也越多,太在乎结果和输赢,反而很难做到心无杂念,这就是反外重者内酌的道理,庄子又在《庄子·知北游》中说道,“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所以我们要学会去除外界的干扰,去除自身虚浮骄妄。

另一则故事则是著名的“呆若木鸡”,这个词语其实是个褒义词,故事说的是齐国训鸡专家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驯了十天,周宣王问他:“我的斗鸡驯好了吗?可以拿去跟别的斗了吗?”纪渻子说:“还早着呢。它现在还昂头挺胸,趾高气扬,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不能跟别的鸡斗!”过了十天,周宣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是不行。它现在听到响动,或者看见什么活动的东西,就会有回应。这种状态还不理想。”又过了十天,周宣王等不及了,派人来催。纪渻子说:“不要急,不要急。火候还不够。它现在还是有脾气,会瞪着眼睛怒视呢。”十天之后,纪渻子把驯好的斗鸡献给周宣王,说:“这鸡差不多可以了。现在它已达到神情凝寂的境界,无论别的鸡怎么叫唤舞动,这只鸡也会无动于衷了。让它上场试试看吧!”周宣王让这只鸡跟别的斗鸡斗。果然,不论别的鸡怎样气势汹汹,这只鸡都不为所动,呆呆地像只木头鸡一样。不等它有什么动作,别的鸡都吓跑了。这就是呆若木鸡的故事。

这个故事非常的形象,这让我想到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曾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这才是静心澄念、形神合一的状态,呆若木鸡才是最完美的状态。“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这只鸡符合庄子心目中的标准。而在现在,呆若木鸡也常被投资界视为一种境界。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在《思想录》中,帕斯卡用芦苇比喻人类很脆弱,如芦苇那般一折就断,但是芦苇的思考则能包含整个宇宙,故人类是即渺小又伟大的存在,帕斯卡进而说,人类不管多么悲惨,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对外在的变化视若无睹,而内在的情绪十分专注,这种状态就像我们说陷入心流的阅读或者深度思考,这也正是庄子的形神合一的状态。在《庄子·达生》中,庄子说只有我们完全做到了不被外在所干扰,而且保持住了精神,全神贯注的时候,就好像与周围的环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是最好的状态。这样的人,自然的禀赋被完全的保住了,精神状态也没有损耗,万物都没有办法侵害他,即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这是我们学习与工作中所应当向往的境界,当我们承受着思想的包袱和枷锁,不妨静下心来,正视人生的课题,形全精复,做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包容宇宙,不再迷失自己,养的此心不动,乃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