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1985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8岁时学会了编程。9岁时收到一台电脑作为生日礼物,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生了兴趣。后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2005年从大学辍学,同好友合作创办社交媒体公司。现为Y Combinator 董事长、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首席执行官。
阿尔特曼的人生和ChatGPT一样,像是开了挂:19岁创业,26岁转手把公司卖了4300万美元,实现财务自由;29岁担任美国最大创业孵化器YC的总裁,仅用5年把规模扩大十倍;30岁创办OpenAI,跻身全球顶尖创业者之列。
除了金光闪闪的一众头衔外,阿尔特曼还是一个“辍学”的疯子,为了创业和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学位。阿尔特曼的辍学,也只是开了个头,后面他还会以更加匪夷所思的姿态,一路狂飙:卖掉苦心经营的创业公司Loopt,在可以躺平的时候选择进入风投行业,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辞任YC总裁,专心经营OpenAI……成绩的背后,也蕴藏着难以言表的艰辛,创业时阿尔特曼就累出了坏血病,但他仍对热爱报以努力和专注,是出了名的工作狂。YC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也坦言:阿尔特曼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同龄的盖茨也就这样了吧。
在个人生活上,阿尔特曼从小就是素食主义者,他十六岁的时候出柜。在公司被收购不久后,直到他们分手,他与loopt联合创始人Nick Sivo交往了九年。
Sam Altman:如何取得成功的13项建议
- 选择“复利增长”(复利是一种需要寻找的魔法,指数曲线是创造财富的关键。)
- 要有绝对自信(注意的是,绝对自信并非自负,而是绝对自信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平衡可以让人免于傲气、避免与他人脱节。)
- 学会独立思考
- 做一个好“销售”(具备说服他人的能力)
- 要有冒险精神(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我们需要不断试错,学习并快速适应。)
- 保持专注 (一旦你想明白了该做什么,就不要犹豫,快速行动起来去完成优先事项。毕竟成功人士就没有执行力弱的。)
- 努力工作(Altman对努力的工作的理解是,作为员工必须想出一条平衡之策,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又不至于透支身体。对此,虽然人们的应对之策不尽相同,但有条几乎不会出错的黄金准则,那就是与相处愉快的人一起从事喜欢的工作。另外,他还认为,那些假装(在你生命中的某个时期)不用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就能平步青云的人,其实是在误人子弟。事实上,判断一个人能否笑到最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工作耐力。还说到,在刚入职场时就应该要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就像利滚利一样,越早开始,获利时间就越长。一般来说人们身上背负的责任越少,就越容易施展身手。)
- 大胆一点(志当存高远,不要害怕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 足够坚定(保持乐观才能足够坚定,而乐观这种性格特征是可以通过练习逐步提升的,要知道悲观者是很难成功的。)
- 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增强竞争力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话语权。)
- 建立人际网络(建立人际网络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多帮助他人,另一个是拥有好的名声)
- 资产决定财富(拥有能迅速增值的东西才能真正发家致富;让事物迅速增值的最佳方法就是大量制造人们想要的东西。)
- 要有内驱力(大多数人主要都是靠外部驱动,他们做事情是为了让别人佩服。首先这会导致你人云亦云,因循守旧。其次,这会让你误判风险等级。从短期影响来看,你会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和他人的竞争上,以确保不会在竞争游戏中落后。聪明人似乎更容易受到这种外驱力的影响。了解到了这一点可以帮助你摆脱这种影响,但帮助不大,我们必须要极其谨慎才能不至于掉入模仿他人的陷阱中。Altman说,“我认识的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靠自我驱动。他们做事情是为了让自己心悦诚服,因为他们觉得给世界带来改变是自己的责任。当你赚得盆满钵满并且拥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之后,金钱和名誉对你的吸引力开始逐渐消失,这时候内驱力就成为了唯一的动力,推动你向更高的地方攀登。”)
Sam Altman: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 在错误方向上提高效率毫无意义,当务之急是先选择好自己方向。提升效率首先是选择正确的事去做,这才是提升效率的根本,也是经常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留出足够的时间想方向,独立思考能力极为稀缺,但通过不断实践,可以逐渐培养这项能力。选择正确的问题去解决的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如果你真的想做些重要的事,你必须努力而聪明地工作,尽最大努力去角逐最终的收获,确实有例外的人(很多伟大的数学家一周并没有工作多长时间),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勤能补拙是良训。
- 留出时间思考我应该忙些什么。看一本书,和有趣的人交谈,回归大自然,都可以帮助我思考。
- 不要掉入高效率陷阱中,为高效而高效并没有什么意义。很多人花费大量时间去优化自己时间管理能力,却从没想过自己究竟是否在正确方向上做正确的事。如果本身方向错了,那挤出再多时间来做错的事,结果也不会令自己满意。正确的做法是,仔细规划好这一年,而不是纠结于规划一天的时间。
- 好的工作,离不开好的同事。确保自己身边同事是聪明、高产、快乐、积极向上的人,他们不会贬低你理想和抱负。我喜欢拥有可以鞭策我,鼓励我的同事。尽自己的可能避免那些有毒的同事,他们会严重影响你工作效率和精力。
- Altman的高效工作理念有三个支柱,确保重要的事做完、别在蠢事上浪费时间、列大量清单。当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热爱的事情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判断优先级;判断哪件事是重要的,优先保证重要的事,刻意减少浪费时间的事,列清单会有很大帮助。
- 保持健康,Altman在舒适的床垫上从不吝啬投资,可能好床垫确实不错吧哈哈哈哈,另外是减少糖分(我目前也在实践),
- 不要为自己的突然没有了斗志而难受,随遇而安,这种状态会过去。
这篇文章我强烈推荐看原文
Sam Altman:万物摩尔定律
人工智能将降低商品和服务成本,因为劳动力是许多供应链层面驱动成本。如果机器人可以在你已经拥有土地上开采和提炼自然资源,然后利用太阳能建造一栋房子,那么建造这栋房子的成本接近于租用机器人的成本。如果这些机器人是由其他机器人制造,租用机器人的成本将比人类制造机器人的成本低很多。
我们可以想象,人工智能医生可以比任何人类大夫更好诊断健康问题,人工智能教师可以准确定位和解释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万物摩尔定律」为买不起他们想要东西的这代人吹响了号角。想像我们的世界在未来几10年,所有东西包括住房、教育、食品、服装等价格,每两年减一半,这听上去像是乌托邦,但技术确实能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实现。
就像我们在每次技术革命后,总会发现新工作一样,届时我们将拥有难以置信的自由,去发明创造更多新工作。
万有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它奖励那些投资带来长期价值资产上的人们。资本主义是激励创造和分配技术成果的有效制度,但资本主义以不平等作为进步的代价。
社会上有些不平等可以接受,很多试图做到完全平等的社会结果证明不可行。但一个不能为每个人提供足够平等的机会来进步的社会,也不会长久。
解决不平等问题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征收收入累进税。但种种原因,这种做法并不奏效。在未来,这种方法产生的效果更是会每况愈下。虽然人们仍然会有工作,其中许多工作不会像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那样创造大量经济价值。随着人工智能会产出世界上大部分基本商品和服务,人类将被解放出来,可以花更多时间与他们关心的人在一起,去关爱他人,欣赏艺术和自然,或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资本征税而不是对劳动征税,把这些税收直接分配给公民。换句话说,改善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作为股权拥有者,直接从中受益。这并不是新想法,但随着人工智能日益强大,这个概念将变得可行,因为世界上将有更多财富可供支配。
未来财富两个主要来源将是:公司,特别是那些利用人工智能的公司;土地,具备固定供应的属性。 ......
在人人作为资本所有者,并从中获益的世界里,集体关注焦点将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不是不那么糟糕。两者间有很大区别,当全社会都将精力专注于前者时,整个世界会变得更好。简单说,世界变得更好意味着尽可能做出更大的饼,不那么糟糕意味着尽可能公平分配饼。两者都可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但只有把饼做大了,社会才会有持续增长。
Sam Altman 的推特
Sam Altman 的推特(🔗链接:https://twitter.com/sama)我是非常建议关注下,有很多他对于创业投资的思考,对于社会、个人成功等等的观察,非常不错。这里推荐几条
- 人工智能是不确定的丰富性,而加密货币是确定的稀缺性。两者都很重要。
- 投资人拿走了太多成功的光环,却严重缺乏对失败的责任。这让创始人陷入疯狂。
- 那些声称讨厌财富却又内疚地追逐财富的人,既无效又悲哀。他们肯定是创业公司创始人中最奇怪的一个分支。
- “用尽可能多的钱换取时间”,这个建议对管理个人生活很有帮助,但对管理早期创业公司却很糟糕。
- “公司要么在成长,要么在灭亡。”对于国家、人民也是如此。
- 到2030年,人工智能革命和可再生能源+核能将使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能够用比特和原子做许多现在还无法想象的事。这两个变化将是最能改变其他一切的基础性变化,还有许多其他事情也会发生,例如,长寿、AR/VR、加密货币等,将推动重大社会变革。
- AI 将导致在计算机前做的工作的价格比在物理世界中做的工作的价格下降得更快。这与大多数人(包括我)的预期相反。
- 成功=能力x意志x方向x运气。
- 那些取得杰出技术成就的团体,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好奇心、伟大的愿景、最具进攻性的切入点、衡量进展的方法、以快速进步为导向,对少数重要事情的不懈专注。
- “当一位杰出但年迈的科学家说某事是可能的,他几乎肯定是对的。当他说某事不可能时,他很可能是错的。”
- “韧性”比它看起来要宝贵得多——被打倒很多次,每次都能以更大的能量重新站起来。
- 技术悲观主义获得转发;技术乐观主义赢得未来。请不要转发,我属于乐观主义阵营。
- 以足够长的时间跨度思考,以极短期的紧迫感行动,才能保证成功。
- 不要让你的头脑被随意的思绪所污染,特别是那些自然吸走所有氧气的东西。控制这一点可能是成功的最大秘诀之一。
- 坚韧对于成功极为重要。幸运的是,它是可以培养的,在所有重要的特质中,在这一方向上的努力回报可能是最高的。
- 大学首先考虑让人们感到安全,并培养了害怕失败的一代人,因此人们害怕承担风险,因此成就自我的人极少。
- 相信别人所相信的,做别人让你做的,最终会让你变成一个非常平庸的人。通过严格的学习/迭代反馈循环,你可以自己弄明白很多东西。遗憾的是,学校教的内容恰恰与之相反。
- 奖励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文化如此糟糕,幸好他们通常会自我毁灭。
- 那些大谈特谈自己的善良和道德的人往往比期望要差得多。
- 最近与一些非常聪明的大学生交谈,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不可阻挡的灾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然而他们中没有一个人相信他们可以对此做些什么,他们似乎完全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世界的轨迹。可怕的事情在于,这些人本应扛起这些挑战,而他们却宣布他们不打算生孩子,因为这个世界太糟糕了。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注定的,也是不可修复的,这种想法甚至让他们充满自豪感。我怀疑我们的教育机构正在灌输这种思想。
- 领袖最伟大的技能之一是在风暴中安抚他人的能力。
- 增加世界上的丰富性似乎是减少冲突的最佳方式之一。
- 住房成本过高使一切都变得糟糕。使平均住房成本大幅下降的政策是我能想象的最好的政策,也是对实现社会正义最好的政策。
- 被低估的、可获得的创始人超能力:在你周围出现危机时保持冷静的能力。
- 野心是可以传染的。幻灭感也是如此。所以要谨慎选择你的伙伴。
- 不要从不成功(如你所定义的)的人那里接受工作建议。
- 不要接受不快乐/不满足的人的生活建议。
- 人的动机包括金钱、权力(管理他人的小权力等)、地位(和证明自己)、影响力(真正的权力)、“自我实现”。不同层次的动机也可能会重合,例如在最后一个层次的人仍然希望自己有更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一个层次就像无限的俄罗斯方块,永远不会停止。最后一个层次也具有内在驱动性,人们会因为这一层次做出最卓越的工作。大多数人搞砸的原因在于,他们假装不关心前面的层次,但如果不按顺序闯关,过程很可能不那么顺利。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以最快的速度度过前面几个层次。那些做出了伟大事业的人在讲述自己早期故事的时候,往往会自我美化和自我修正,相信这些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帮助。
Sam Altman:AI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Hoffman与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进行了一场对话翻译稿
- 类似的AI应用方式会成为大趋势,可以孕育出许多大型企业。强大的AI模型可以成为孵化各种AI应用的平台,就像智能手机的出现催生出众多APP一样,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可以制造无数的商业机会。
- 作为AI企业,怎样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开辟自己独特的商业路径?Altman认为,将来在基础模型和具体AI应用研发之间会有一个中间层:出现一批专门负责调整大型模型以适应具体AI应用需求的初创企业。能做好这一点的初创公司将会非常成功,但这取决于它们能在“数据飞轮”上走多远。(数据飞轮:使用更多数据可以训练出更好的模型,吸引更多用户,从而产生更多用户数据用于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但对初创企业训练模型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将来承担模型训练角色的应该不会是初创公司,但这些企业可以在上述的中间层角色中发挥巨大价值。
- 在科学领域,AI模型可以发挥什么作用?Altman认为,。一种是将AI工具直接用于科学目的,如AlphaFold(用于蛋白质结构预测),它们可以创造巨大价值,相信未来会出现无数这样的工具。第二种是将AI工具用于提升科研工作效率,如帮科学家和工程师找到新研究方向、写代码等。第三种应用方式——让AI成为可以“自我改进”的科学家。可以利用AI将人类的工作内容自动化,教会AI做任何人类可以做的事情:探索新科学、提出理论解释、验证、思考等,或许还可借此解决困扰人类已久的“AI对齐问题(Alignment Problem)”(即如何让AI系统的目标符合人类的价值观)。风险在于,有人担心懂得“自我改进”的AI有可能会像科幻小说描写的那样,擅自改动代码或修改优化算法。Altman深信,真正有利于促进人类和经济的前行的,是一个能够推动科学进步的社会架构。我们能从这样的社会架构中获益很多。
- 对AI和元宇宙怎么看?Altman认为,元宇宙会发展成一种新的软件容器,就像手机一样,成为一种计算机交互方式。而AI则是一场技术革命,所以问题应该是“元宇宙如何融入AI新世界”,而不是“AI如何融入元宇宙”。
- 对AI写作的发展,Altman认为,AI在大部分的创造性任务上的能力都有待提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代替人类创作者。可能到100年之后,AI才可以独立完成创造性工作。十年前,大部分人都认为AI取代人类工作的次序是:蓝领工作(卡车司机等)→低技能的白领工作→高技能的白领工作(程序员等),最后才会(也许永远不会)取代创造性工作。现在的事实证明,AI最有可能先取代的反而是创造性工作。
- 在AI能否用于核聚变研究问题上,Altman认为,AI目前在这里发挥作用很有限,并说““AI+”时代,相信AI在未来可以实现很多东西,会成为最大的新一代技术平台。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倾向于往更有确定性的方向发展,比如,业内研究出了缩放定律(Scaling Law,该定律揭示AI模型性能与模型参数、数据、计算量之间的关系),就以此为基础展望下一步。这也是OpenAI的运作模式——先做摆在我们面前的最有信心能成功的事情,然后分出10%的资源进行成功确定性更低的探索工作。这种运作方式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成功。现阶段不应该把重点放在“让AI无所不能”上,而是先沿着现有的道路慢慢发展完善AI,然后留有开放探索的空间——伟大的事物都不是计划出来的,有时重大的突破诞生于偶然。”
- 未来几年AI发展方向
- 一是,未来语言模型的发展会远超今天的想象,算法的改进空间依然很大。
- 二是多模态模型的发展。未来的多模态模型将不局限于文本和图像的互相转换,而是所有模态之间都可以方便地互相转化。
- 三是模型可以持续学习。目前的模型如GPT都停滞在当初训练好的状态,并不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自我优化。我相信未来可以改变这一点。
-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观点是:“虽然语言模型的功能已经比较完善,还可以应用到图像和视频领域,将应用智能的边际成本降得非常低,但归根结底,它只是模仿人类做过的东西,不能为人类产生新知识,不能治疗癌症,也不能拓展人类已知的科学领域。”
- 未来十年里,智能和能源的边际成本会迅速下降,趋近于零,而智能和能源又是其他各行各业的主要成本来源(当然,奢侈品除外)。整个社会的成本结构都会下降,正如之前多次科技革命的结果一样。在这种浪潮之下,很少有什么会一成不变。但有一点很重要,智能和能源成本只是趋近于零,而不是直接降为零。所以将来如果有人仍愿意花费巨额投资来购买智能和能源,他们得到的算力和能源的数量将突破想象。
- AI的应用会极大影响经济活动。将来我们需要形成新的社会契约,考虑如何公平地分配财富。AGI系统的使用权将会成为一种商品,所以也要考虑如何让所有人平等地获得使用AGI的机会。还有AGI的管理问题:人类如何共同决定AGI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 AI不能影响到哪些领域?Altman认为,所有人类深层次的东西都不会被AI改变。(十分赞同,我认为人类对于人脑的探索也决定了AI的发展能到什么地步)
最后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Sam Altman的个人资料的话,我推荐读一读纽约客的这篇文章——Sam Altman’s Manifest Destiny,中文版读这篇——Sam Altman: YC、硅谷与人类未来的天选之子?
近期读到的好文章👇
了解财富是如何创造的
- 寻求财富,而不是金钱或地位。财富是拥有资产,在你睡觉时赚取。钱是我们转移时间和财富的方式。地位是你在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地位。
- 理解道德的财富创造是可能的。如果你暗地里鄙视财富,它就会躲避你。
- 忽视玩地位游戏的人。他们通过攻击玩财富创造游戏的人获得地位。
- 你不可能通过出租你的时间而致富。你必须拥有股权--企业的一部分,才能获得财务自由。
- 玩迭代游戏。生活中所有的回报,无论是财富、关系还是知识,都来自于复利。
- 挑选高智商、高能量的商业伙伴,最重要的是,要有诚信。
- 不要与愤世嫉俗者和悲观主义者合作。他们的信念是自我实现的。
- 学会销售。学会建设。如果你能做到这两点,你将势不可挡。
- 用具体的知识、责任和杠杆来武装自己。
- 具体的知识是你不能被训练的知识。如果社会能训练你,它也能训练别人并取代你。
- 具体的知识是通过追求你真正的好奇心和激情,而不是现在的热门话题来发现的。
- 积累特定的知识对你来说是一种游戏,但对其他人来说却像是工作。
- 拥抱责任,以自己的名义承担商业风险。社会将用责任、股权和杠杆来回报你。
- 财富需要杠杆。商业杠杆来自于资本、人员和没有边际复制成本的产品(代码和媒体)。
- 资本意味着金钱。为了筹集资金,你要负责任地运用你的具体知识,并表现出由此产生的良好判断。
- 劳动力是指为你工作的人。这是最古老也是最容易被争夺的杠杆形式。劳动杠杆会给你的父母留下深刻印象,但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去追逐它。
- 资本和劳动是被允许的杠杆。每个人都在追逐资本,但必须有人把它给你。每个人都在试图领导,但必须有人跟随你。
- 代码和媒体是未经许可的杠杆。它们是新富人群背后的杠杆。你可以在睡觉时创造出为你工作的软件和媒体。
- 如果你不会编程,可以写书和博客,录制视频和播客。
- 杠杆是你的判断力的一个倍增器。
- 判断力需要经验,但通过学习基础技能可以更快地建立起来。
- 学习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心理学、说服力、伦理学、数学和计算机。
- 读比听要快。做比看要快。
- 尽可能地努力工作。尽管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和你的工作内容比你工作的努力程度更重要。
- 运用具体的知识,加上杠杆作用,最终你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
- 货币是我们转移财富的方式。钱是社会信用。它是拥有他人时间的信贷和借贷的能力。财富是你想要的东西。财富是在你睡觉时赚取的资产。财富是工厂,是机器人,正在生产的东西。财富是在夜间运行的计算机程序,为其他客户提供服务。财富甚至是银行里的钱,被重新投资到其他资产和其他业务中。甚至房子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形式,因为你可以把它租出去,尽管这可能是土地的低生产率使用,而不是一些商业企业。因此,我对财富的定义是更多的企业和资产,可以在你睡觉时赚取。 推荐看原文哦。
11 个生活作弊代码
文章作者将其称之为作弊代码,返璞归真,理解为 生活小 tips 会更贴切。
- “Do you know what I miss? Relationships.” 人生到最后,最珍贵的都是 Relationships
- “Nobody cares; work harder.” 当你感到失落,大声对自己说:没人在意,加油干就完事儿了(奥利给!)
- “Think before you think” 有点像罗素说的,潜意识如何作用于思考;关于思考的思考,姑且可以称之为“元思考”?
- *“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 Naval 说没人能在成为你这件事上打败你,避免和其他人竞争,而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
- “Obstacle is the way” 成功的路上总是艰难
- “Love is best spelled T-I-M-E.” 爱不是嘴上所说,而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表达爱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愿意陪着你。
-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每个人都有在处境下自主做出选择的而权利,所以只要你不认为,没有人可以瞧不起你。
- “You are and become what you see, listen and read.” 你的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聊过的天,造就了今天的你
- “Remember, everyone you meet is afraid of something, loves something, and has lost something.”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中大的情感背景故事走来走去,如果我们能记住这一点,我想我们会以更多的同情心对待彼此。
- “The less expensive stuff you have, the less there is to worry about.” 你拥有的东西越便宜,就越不用担心(这点我还无法理解到位)
- “You can be anything or anyone you want, just act like it.” 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只要像他一样行事
专家意见,为何失灵?
在《专家的窘境》一书中,作者雪城大学惠特曼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罗杰·克普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专家失灵时有发生,可以换一个角度,从经济学视角解决的专家问题,用“信息选择理论”看待专家的意见,用竞争来解决专家的错误和滥权。
在《专家的窘境》一书中,罗杰·克普尔教授从经济学视角,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义:专家是发表收费意见的人。罗杰·克普尔教授提出了信息选择理论,专家交易的商品就是专家的意见。“这样的定义,不去断言专家究竟可不可靠,也不暗示普通人的无能力。”任何一个人,只要是通过提出意见来获取报酬,都算作“专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法医等等,都可以是专家。而企业家则不算专家,比如乔布斯就不是专家,因为他通过生产电脑、手机获得报酬,而不是利用他关于数字技术未来的看法获得报酬。而在一个竞争性的专家意见市场中,专家会互相竞争,仅向普通人提供建议,让人们自由选择或拒绝接受建议。和市场相同,专家意见市场也存在垄断与竞争。当专家意见市场出现垄断时,那么专家失灵更容易发生。
罗杰·克普尔教授认为,建立“竞争性”专家意见市场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会让专家有真正的竞争对手,用竞争来解决错误和滥权等专家失灵问题。
经济学家用效率判断市场,而专家市场中,真实性是判断好坏的标准。 ...
“专家”是一种契约角色,而不是一类人等等观点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专家并不高人一等,但如果没有专家的竞争,我们可能将面对更多的专家失灵。
在《专家的窘境》中,尽管罗杰·克普尔教授反对专家统治,但他想强调的是,我们要承认专业知识的价值,但要警惕案话语权威的力量。
PS:这让我想起我看的一本书,名字叫《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专家问题在美国也是很严重的一种现象,专家被定义为掌握了“全面”和“权威”知识的人 。他们对某一学科所掌握的知识远超我们普通人,当我们在人类知识的某一领域需要寻求建议、教育或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会把目光投向他们。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他们对模棱两可的东西感到不适,他们要的是答案,而非警告。但科学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论。科学主题本身就是要根据一套细致的规则不断进行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现有的理论会被更优的理论替代。
当真正的专家说谎,他们危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还有客户——社会——的福祉。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威胁有两种表现:一种就是欺骗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另一种就是当他们被识破时这种行为不端对社会信任的腐蚀。专家最常犯的其中一个错误是一种假设:假设专家在某些事情上比大多数人都聪明,那么他们在一切问题上也比任何人都聪明。他们视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一种许可证,可以插手任何事情。
书中也说了关于专家跨专业建议的问题,“ 跨专业入侵的原因有多种,从无心的失误到才学上的自负。不过,有时候动机很简单,就是名声会带来机会。艺人是最糟糕的入侵者。”有时候,专家会利用某个证书或成就的光环插手相去甚远的领域,从而影响重要的公共政策辩论。普通人往往觉得自己在挑战传统科学或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处于劣势,这样一来,如果有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带着专家认证这样的光环出来发表看法,人们自然会团结到他/她周围。而公众对这种越界的行为相当容忍,这本身就是个悖论:一些外行人不尊重专家在专业领域内的看法和观点,另一些人却认为专业知识和成就是通用的,专家和知识分子可以对几乎一切事情发表权威看法。
这不光是尼科尔斯所在的美国有这个问题,是全世界都存在着普遍的问题,不信任专家,自以为是,在网络上信口开河,彷佛无知是一种力量,对于权威专家和“知识分子”从原来的怀疑态度转变为憎恶,无知反而成为一种美德,民主平等不等于每个人思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并无差别。而尼科尔迪在这本书中也详细说了这种思想的由来。知识越来越多,专家和民众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大众发挥职能越来越少,人们的无助感越来越大,对专家的愤怒也在持续上升。我们都应该警惕这种思想的蔓延。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以及我们自己的良好的批判思维,批判思维不代表到处无知的乱喷,而是一种保持理性的保持怀疑、无偏见的对事实证据进行评估。
中国人特有的“二人结构”法则,背后是对人性的压缩
这是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书中的片段,很有收获,也有种读柏杨先生著作的感觉,也有《巨婴国》的感jio。
- 对待外面的世界,中国人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想象,觉得他既然是圈外的人,想要获得我圈内的资源,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来求我;或是对待想要接近的人,觉得我既然已经对他好了,他就理所当然地来报答我,也对我好。
- 西方人的人性是以获得圆满的“灵魂”为中心的,“灵魂”这个东西是超自然的,是超越物质与精神,乃至是超越今生今世的。西方人把肉体和精神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肉体就是一部机器,许多时候,他们只是粗茶淡饭,把肉体填饱了去实现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灵魂”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西方人义无返顾地去挑战自我,游海峡的,坐热气球环球旅行的,到中国农村来支教的。很多是出于“灵魂”的完善,觉得自己这样做是“灵魂”的驱使,有时候在这种问题上的有意无知和有意迷信,往往会让人觉得更加快乐。西方人最重要的,个人都是统一于“灵魂”的。
- 再说拉丁人,拉丁人的人性设定中,重点是“精神”,“精神”包括其激情、感情和精神认知。所以拉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通常以“欢歌、美酒、佳人”的方式来表达,这是他们追求激情的具体表现。而在社会生活中,拉丁人也非常重视自己的精神追求,所以他们的政府当中的反对派也是最多的,政府经常倒阁。在社交中,拉丁人把宗教中讲到的“灵魂”作为自己“精神”认同的参考,而对于世俗的评论他们一方面要顾及,而另一方面也非常顾及自己的精神追求。
- 中国人就不一样,中国人生活的中心是“肉体”,凡事皆以照应肉体为主,要求“吃饱穿暖”,注重饮食文化,讲究安身静养。在社交中,对于世俗的在意是最多的,对于精神的关心则很少,对于“灵魂”更是闻所未闻,中国不存在超越现世的宗教,一切都是要求现世就有报偿的。
- 中国人的这种相对性的“二人结构”,是检验一个中国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中国人在社交场合喜欢问:“在哪里高就?”“你结婚没有?”“你生孩子没有?”都是在确认对方是否已经具备了君臣、夫妻、父子这样的二人关系。
- 中国人通过不断重复的二人关系,联结出一个又一个“圈子”,在“圈子”内部,人们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关系,个人要在某一个圈子里面成为中心,则必须压抑自我,“多吃亏”,关心他人无微不至,往往这样做了的人,会被大家认为是圈子里的“仁义”之人,获得尊重。在这样的文法规则之下,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权谋之术。在圈子内部,既然大家都已经“交心”,于是便可以在圈子里面“安身”,也可以通过关心他人来使自己“安心”。所以中国人大多不习惯西方的环境,因为西方没有中国这样的圈子,西方没有中国这样的圈子,中国人到了美国,大多数是先来到唐人街之类的地方,进入中国人的圈子以求“安身”,中国人在国外的事情,也是致力于安身下来,而不是更广阔地接触社会,开放自己,发展自己的心灵与灵魂。
- 中国人的不成熟倾向是严重的,然而在有“二人结构”存在的环境下,中国人却可以显示出让人感动的大度有礼貌。中国人就是通过“二人结构”中的另一方来约束自己的,直接地说,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可见,中国人的“真诚”与“面子”背后,是荒芜的个性和“他制他律”的人格。
- 儿童化与老年化的并存,却恰恰挤压掉了中国人的青春时代,中国人于是没有反叛,没有与主流社会和前辈对抗的年龄段。要么是儿童,要么是老年,独独没有青春。这种失去自我,不懂得自我经营的事情在中国人的婚恋问题中特别突出。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人热衷于为他人介绍结婚对像,当人们发现一个人没有结婚,“形单影只”的时候,总是生出一种可怜感,认为他是“孤独”的和不能自理的,于是一定要帮他介绍一个人结束他的单身状态。
- “铲平主义”:中国人对于自己在群体中的利益有一个预想,即我能得到什么,当自己得不到时,也不要他人得到,如果他人要在群体中出头,则必定要去阻挠,要实现群体的平均性。当一个人太出色时,群体中的他人就以为你拥有特权所以区别对待,不再把你当作圈子内的人。而一个人如果有任何区别于他人的行为,人家就会认为你“自外于国人”,打压你而把你当作外人对待。所以中国人做事情总是不敢以自己的原则为准,往往要看他人的表现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