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通讯 No.82 Paul Otlet

宇宙中的一切,以及人类的一切,在产生时都会被记录在远处。(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of man, would be registered at a distance as it was produced) ——保罗·欧特雷《文献论》

image.png

第一个想到要把世界“连起来”的人,不是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也不是罗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而是一个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疯狂”比利时人,第一个提出“超链接”概念的人,也是欧特雷;早在1934年,他就提出了对未来新媒体融合各种“触、嗅、味”三种感官的展望。

保罗·欧特雷,信息科学先驱,企业家、律师、作家、乌托邦主义者、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创始人,被后人称为信息科学之父(亦有人称其为Google之父)

1868年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家庭相对富裕。他母亲在保罗三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在他11岁之前一直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教育他,而不是送他去上学。因此,他小时候几乎没有朋友,但是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读书上,并且对书产生了爱好。

11岁时,保罗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包括在巴黎的耶稣会学校上学。全家回到布鲁塞尔后,他的父亲再婚了,除了他的哥哥,保罗最终还有了五个新的兄弟姐妹。他们花时间去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地旅行。奥特莱后来参加了荷语天主教鲁汶大学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他最终获得了法律学位。1890年12月9日,奥特尔与他的继表妹费尔南德-格洛纳结婚。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担任埃德蒙-皮卡尔的法律助理。在开始他的法律生涯后不久,奥特尔对书目学产生了兴趣。他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在1892年,是一篇题为《关于书目》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Otlet写道,书籍不足以存储信息,更好的存储系统将包括包含特定信息块的卡片。这种类型的信息可以更容易被获取。

保罗-奥特尔在其职业生涯早期曾担任律师。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关于日益丰富的书面材料的文章。1893年,Otlet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了他对文章、期刊和书籍的广泛扩散的担忧。他认为,质量而不是数量的问题是一个应该处理的主要问题。他担心,任何人都很难从所有过量的无组织的材料中获得意义。Paul Otlet后来成为现代文献发展的主要人物。他在技术和组织方面工作了几十年,使记录的知识可以在一个容易获得的档案系统中使用。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布鲁塞尔的研究所里设计、开发和发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他一生都在从事着一个宏大而雄心勃勃的项目——一个世界性的知识网络,一个国际主义的世界城市,试图收集和组织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他是第一个想要把世界“连起来”的人。首个提出“超链接”概念的人,也是保罗·欧特雷。早在1934年,欧特雷就提出来了对未来新媒体融合“触、嗅、味”三种感官的展望。

欧特雷想象了一种蒸汽朋克——吉利姆的巴西原型互联网(出自1985年反乌托邦电影Brazil)。他曾在1934年写道:“这样,一个动态的世界就会建立起来,成为记忆的真实写照。从远处看,每个人都能阅读文本,文本被放大并限制在所需的主题上,投射在单独的屏幕上。这样,坐在扶手椅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整体或某些部分来思考创造。”

通用十进制分类法(UDC)

保罗-欧特也因其和平活动主义和理想主义思想而闻名。他提倡的政治思想是国际联盟和国际智力合作研究所的一部分。1890年,他与好友亨利·拉方丹(Henri La Fontaine)(比利时的社会活动家和法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两人一见如故,并同年共同发布的国际十进制分类法后来被130多个国家约15万个图书馆所采用,成为一种主流的信息分类方式。他发明的索引卡在纸面信息的时代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1895年,两人合作创办了国际文献工作联合会,这个组织是为了促进知识的有效组织和使用,后者成为图书文献方面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image.png

奥特在1896年设立了一项服务,通过邮件回答问题。通过付费,请求者会收到与他们的问题有关的索引卡片的副本。这项服务被学者Alex Wright称为 "模拟搜索引擎"。到1912年,这项服务每年有超过1500次的查询。

欧特雷从小沉迷于图书馆,但他所感兴趣的并非特定的图书内容,而是图书馆中信息检索的方式。他有一个宏大的设想,欧洲应该将一座城市标定为世界的信息中心,通过收集整合信息的方式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成为信息交流中心,也就是“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者说“知识之城(City of knowledge)”。而在知识之城的最中心,则是曼达纽姆,一座可以检索世界一切信息的图书馆。不过这个设想当中,最终只有曼达纽姆成功实现。

1910年,曼达纽姆终于成功创立,欧特雷向外界宣布,人们可以向他咨询问题,而馆内的工作人员则会帮助他们在这个巨大的知识库中检索。他们平均每年收到1500份咨询邮件。1919年,他们甚至打动了当时的比利时政府,将曼达纽姆搬进了布鲁塞尔五十年宫,以便为公众提供服务。

他为巨量知识改进了文献分类法、制作检索卡片,然后建立了一座奇特的建筑,也就是曼达纽姆。它有一个别名“世界宫殿(Palais Mondial)”。在他建造的“世界宫殿”里,超过1200万张索引卡标记了从文字到照片的各种信息(最多高达1800万枚检索卡片,所有很多人称其为“纸质版Google”)。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他也体会到了信息过载所带来的压力,为此还提出过电子数据存储的设想。但因时代所限,最终他所有留在纸上的成就,要么被毁于一旦,要么被淹没在急速膨胀的信息洪流中。被自己想管理的信息所淹没决非欧特雷心中所愿。

image.png

Otlet和化学家Robert Goldschmidt在1910年建议使用微缩胶片作为微型摄影书的格式。他们希望创建微型摄影书,作为便携式图书馆的一部分。

“世界宫殿(Palais Mondial)”博物馆经历了很多次困难,在建立仅仅三年之后,1922年前后,它的运营由于失去政府支持而被迫中断;在1940年纳粹入侵比利时期间,它被部分摧毁并且迁移,而在保罗死后再次面临了迁移的命运。

扩展卡片:

二战时期,当负责审查工作的纳粹检查员最终接触到奥特莱的藏品时,他们不太确定该如何理解。一份报告总结了他们轻蔑的困惑:

“该机构及其目标无法明确界定。它是某种...... "全世界的博物馆",通过最令人尴尬、最廉价和最原始的方法来展示......图书馆是拼凑起来的,除了大量的浪费之外,还包含一些我们可以使用的东西。卡片目录可能证明相当有用。”

但是,在“浪费”和“令人尴尬”的组织方法背后,隐藏着大得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可靠地回避了小人物的想法。赖特概述了奥特雷的远见卓识:「纳粹眼中的 "一堆垃圾",在奥特尔看来是一个全球网络的基础,有一天,这个网络将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免费获得知识。1934年,他描述了他对网络计算机系统的设想--他称之为 "电子望远镜"--它将使人们能够搜索数以百万计的相互联系的文件、图像和音频及视频文件。他设想,个人将拥有桌面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都配备了一个观察屏幕和多个可移动的表面--连接到一个中央资料库,该资料库将提供对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任何主题的广泛资源的访问。随着网络的扩展,它将把个人和各方面的机构联合起来--从地方书店和教室到大学和政府。该系统还将配备所谓的选择机,能够准确定位存储在微缩胶片上的文件中的特定段落或个别事实,通过机械索引和检索工具进行检索。他将整个系统称为 "世界网络"(réseau mondial):一个 "世界性的网络",或者像学者查尔斯-范登-赫维尔所说的那样,一个 "模拟的万维网"。」在第一块微芯片出现的25年前,在第一台个人电脑出现的40年前,在第一台网络浏览器出现的50年前,保罗-奥特尔就设想了一个非常像今天的互联网的东西。

image.png

扩展:当纳粹席卷欧洲并悄悄接近比利时时,奥特尔清楚地意识到,不仅是蒙丹的实际存在,而且其政治理想也面临着严重的风险。他变得越来越担心。为了挽救他一生的工作,他给罗斯福总统发了一封电报,表示愿意将全部收藏品交给美国,"作为一个伟大的世界和平与进步机构的核心,并在美国设立机构"。奥特尔的紧急请求一直传到了比利时的报刊上,报刊刊登了这封电报,但他一直没有收到罗斯福的回复。在比利时被入侵后,他又发了第二封电报,甚至更加紧急,但同样没有收到任何回应。最后,在最后的绝望中,他决定发出 "代表人类的呼吁",并试图说服纳粹检查员,认为蒙丹纳姆值得保存。可想而知,他们不为所动。几天后,纳粹士兵销毁了价值63吨的书籍,奥特尔精心保存和索引的材料构成了他收藏的核心。奥特雷深受打击,但他继续默默地努力实现在占领期间建立一个全球信息网络的梦想。解放巴黎四个月后他死了。然而,他工作的幽灵继续对现代信息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它静静伫立在比利时小城芒斯的一条街道上,迎接着为数不多的游客。

扩展卡片:纵观历史,其他地方也曾试图记录并提供大量的信息。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信息和知识库,由托勒密一世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建立。它后来在公元前48年和公元642年之间被毁,据说是被火烧毁的。历史学家推测,它有70万张纸莎草纸卷,相当于10万本书

所幸的是,1968年被重新发掘,1998年,他的“世界宫殿”项目被重新发掘并延续,而他在1934年完成的关于信息学的著作《Traité de documentation》也重新刊印,使得他的思想再次为世人所知。

image.png

我们现在看欧特雷的设想,可以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图书馆,加上方便使用的搜索工具。他的这套想法,已经被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给部分实现了,正因如此,有人称它为“纸质的谷歌”。欧特雷认为,它的这套系统将解决获取知识的问题。

在1934年,Otlet描述了对于“一台可以将世界上的任何文件传送到电视屏幕上的电子望远镜“的设想,在他 1935 年的出版的书《Monde》,他解释道:未来所有的信息都会被数字化,我们在家里的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它。不及如此,因为受到电话和电视等新发明的启发,Otlet还预见到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诞生。

在书里,Otlet写出那段著名的影响后人的话,“宇宙中的一切,以及人类的一切,都将在产生时被远距离登记。通过这种方式,世界的移动图像将被建立起来,成为[其]记忆的真正镜子。从远处看,每个人都将能够阅读文本,放大并限制在所需的主题上,投射在一个单独的屏幕上。这样一来,==任何人坐在自己的摇椅里就能够思考整个世界,==无论是整体还是某些部分。

“==任何人坐在自己的摇椅里就能够思考整个世界==”。欧特雷这一震惊世人的设想早已成真。而“世界城市”的设想,虽然没有能够在欧洲实现,但却由美国人在大洋彼岸的纽约完成了。我们或可称他为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但真正打动人的是他包容天地的思维和敢于行动的勇气。

作为一个热心的 "国际主义者",奥特尔相信人类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个和平的新未来,在这个新未来里,信息在分布式网络上的自由流动将使传统机构--如国家政府--变得不合时宜。相反,他设想了一个社会进步、科学成就和集体精神启蒙的黎明时代。在这一切的中心,将矗立起Mundaneum,它是整个世界的堡垒和真理的灯塔。

Invention 1:文本语音转换


保罗-奥特尔因《文件编制手册》(Traité de Documentation)而闻名。在这本书中,Otlet推测了可能通过文本-语音转换进行在线交流。他设想了在计算机工作站所需要的东西,尽管他没有使用这个确切的术语。奥特尔提到了诸如用于信息检索和处理的机器翻译之类的发明。以下是Otlet提供的关于个人信息归档系统的大纲。

image.png

我们应该有一个相关机器的综合体,它可以同时或按顺序实现以下操作。

  1. 将声音转换为文本。

  2. 尽可能多地复制该文本。

  3. 以这样的方式设置文件,即每个数据点都有自己的身份,以及与组内所有其他数据点的关系,并在需要时可以重新组合。

  4. 为每个基准点分配一个分类代码,然后重新安排文件的各个部分,使之与分类代码相对应。

  5. 对这些文件进行自动分类和储存。

  6. 自动检索这些文件,以便进行咨询和交付检查,或交给机器做补充说明。

  7. 根据意愿对所有记录的数据进行机械化操作,以得出事实的新组合、想法之间的新关系、使用符号的新操作。实现这七项要求的机械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机械和集体大脑。

在Traité de Documentation中,++Otlet还预言,最终书籍和其他类型的信息来源将允许个人感受、品尝和闻到这些信息。他称这些为感性认识的文件。++

**Invention 2:***Mundaneum & Mondothèque*


image.png

在1936年的《世界百科全书》(l'Encyclopedia Universalis Mundaneum)中,Otlet构思并设计了一个大型网络,由称为Mundaneum的数据中心和称为Mondothèque的多媒体办公室组成。Otlet设想在世界各地的各个城市建立Mundaneums,并建立一个由地方、区域和国家知识生产中心组成的大型分层网络。Species Mundaneum。Mondothèque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环节。Otlet将Mondothèque设计成一个工作站,在家里使用,让人们参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它包含了参考文献、目录、传统书籍的多媒体替代品,如微缩胶卷、电视、广播,以及最后一种新形式的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Universalis Mundaneum,包括可复制的 "地图册",包括图表、海报和其他说明性材料。作为记录和传播Mundaneum的基本工具,Otlet提供了已知的媒体,如电话、广播、音频磁盘、电影和电视。

image.png

Paul Otlet认为Mondotheque是一件每个人家里都会有的家具,以鼓励获取和生产新知识。它由木头制成,结合了基本书籍、视觉百科全书形式的地图板、小物件、《世界书目目录》及其书目记录、微缩胶片等。在Mondothèque的侧壁上,我们可以看到该时期的各种媒体代表。

Mundaneum创建后,它最终成为一个拥有超过1200万份文件和索引卡的档案馆。现在许多人认为这一成就是互联网的先驱。Mundaneum最初被保存在布鲁塞尔的Palais du Cinquantenaire。后来,在正式使用Mundaneum这个名字之前,它被改名为Palais Mondial。

1929年,Otlet委托一位建筑师开发一种Mundaneum项目。该项目将在瑞士建造。然而,这个项目从未实现,并引发了所谓的 "Mundaneum事件"。这是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与另一位建筑师兼评论家卡雷尔-泰格之间的所谓争论。Otto Neurath在获得Otlet的许可后,于1933年开始将Mundaneum研究所作为海牙的一部分。在计算机科学之前,在全球网络投入使用之前很久,保罗-奥特尔追求的崇高目标是组织世界上所有的信息。他花了近五十年时间对所有重要的信息和事实进行索引和编目。他建立了一个广泛的书目,包括大约1500万册书籍、报纸、杂志、照片和其他类型的媒体。他的目标不是所有权,而是普遍分享和使用。保罗-欧特也花了很多时间试图在国家之间建立和平的互动关系。他认为,通过全球网络实现信息民主化将有助于促进善意与和平。奥特尔的工作启发了科学领域的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后来设计了互联网的人。

现代网络与Otlet原型网络


在其短暂的全盛时期,奥特尔的Mundaneum也是一个展望未来世界的窗口:一个跨越全球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的愿景。今天的互联网既代表了奥特尔的梦想,也可以说是他最担心的事情的实现。因为他所想象的系统与冷战期间最终形成的全球计算机网络有着至关重要的区别。当他在1940年的那一天与克吕斯和纳粹代表团对峙时,他一定感觉到他的梦想已经结束。但是,在我们能够完全理解奥特尔的愿景的重要性之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回顾一下,看看这一切的开始。

……

Otlet从来没有把他的思维框定在纯粹的技术方面;他认为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方法,不仅包括共享文件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将它们捆绑在一起的分类系统,还包括相应的政治、组织和财政结构,使这种努力能够长期持续下去。虽然他的高度集中、受控的方法可能有19世纪文化帝国主义的味道(或者更宽泛地说,至少有实证主义的痕迹),但它有任何受控系统的相当大的优势,或者今天我们可能称之为 "围墙花园":即有能力控制进出的内容,策划经验,并对系统内交换的内容施加一定程度的质量控制。

Otlet的遗产


奥特尔的作品邀请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问题:通往解放的道路是否需要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当今无所不能的互联网的特点,或者说,人类是否会发现自己更适合通过施加纪律来追求解放。

如果Paul Otlet的设想得以实现,互联网的结果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反事实的历史是一个愚蠢的游戏,但也许值得考虑从Mundaneum中获得一些可能的教训。首先,奥特尔的行为不是出于赚钱的欲望--他从未成功地做到这一点--而是出于纯粹的理想主义。他追求的是普遍的知识、世界和平和整个人类的进步。正如他所说,Mundaneum要保持 "纯粹"。虽然许多企业家发誓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 "改变世界",但高科技行业的特殊品牌的乌托邦主义几乎总是带有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的潜在倾向:对私营企业的偏好超过中央计划,对大型组织结构不信任。这种对 "自下而上 "倡议的力量的信心,长期以来一直是硅谷文化的一个标志,它几乎排除了大规模知识网络来自私营部门以外任何地方的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Paul Otlet仍然重要。他的愿景不仅仅是云端城堡、乌托邦式的谋划和实证主义的空谈,而是在某些方面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更可以实现的。可以肯定的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他最珍视的一些想法似乎是不合时宜的:他对 "普遍 "真理的追求,他对国际组织的信心,以及他对人类不可阻挡的进步的信念。但是,随着我们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互联网来进行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开始发现这种极端的分散化的黑暗面。互联网革命初期充满希望的言辞已经让位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种永久的文化失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网络的纯粹流动性使我们难以保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中的许多人还将我们最宝贵的个人数据--信件、照片、电影和其他各种知识艺术品--托付给少数公司,这些公司最终不是为了服务人类,而是为了满足华尔街的季度收益估计。尽管所有关于改变世界的乌托邦式的硅谷言论,技术行业似乎对超越其眼前狭隘利益的长期思考没有什么兴趣。

在电脑出现之前设想互联网的人

“宇宙中的一切,以及人类的一切,在产生时都会被记录在远处,”(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of man, would be registered at a distance as it was produced)欧特雷(Otlet)在1934年写道,他想象了一种蒸汽朋克/吉利姆的巴西(1985年反乌托邦电影Brazil)原型互联网,由索引卡和缩微胶片组成。“这样,一个动态的世界就会建立起来,成为记忆的真实写照。从远处看,每个人都能阅读文本,文本被放大并限制在所需的主题上,投射在单独的屏幕上。这样,坐在扶手椅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整体或某些部分来思考创造。”

……

亚历克斯·赖特(Alex Wright)最近出版的欧特雷(Otlet)传记《编目世界》(Cataloging the World将欧特雷描绘成这样一个人:他的想法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但在他死后越来越近现实。赖特在书中称欧特雷(Otlet)为信息科学之父,而他的精神继承者很可能包括已故的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以及本地的图书管理员。欧特雷(Otlet)认为,把信息装订在书里,提供的信息很少。虽然他可能从来没有说过信息“想要自由”(wanted to be free),但欧特雷(Otlet)终其一生致力于减少阻碍信息共享的摩擦。

……

赖特说:“对我来说,欧特雷(Otlet)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对互联网的发明有直接影响(或缺乏影响),而是因为他的工作加深了我们对历史力量的理解互联网不仅仅是最近的一项技术创新;这也是一系列复杂事件的高潮,包括图书馆的历史、十九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欧洲‘美丽年代’的进步社会理想主义(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

从《编目世界》(Cataloging the World)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所具有的那种令人愉悦且听起来颇为宏伟的潜力,似乎比一款开发出来的应用宣称通过让我们更高效地点披萨来“改变世界”更有价值。

最后


Paul Otlet died on December 10, 1944.

亚历克斯·赖特在出版的欧特雷传记《编目世界》中,将欧特雷描绘成这样一个人:

他的想法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但在他死后越来越近现实。

image.png

为什么儒家文化不利于产生资本主义?

韦伯的观点是,资本主义要在发展中国家生根,带去更高生产率和更多财富的优势,需要改变心态,逐渐形成类似加尔文主义升级版的观念。

韦伯在两本著作里写到他认为对资本主义发展毫无益处的两个宗教——印度和中国的宗教,阐述他对全球发展的观点。对韦伯而言,印度教的种姓制度给每个人分配了一个无从逃脱的社会地位,以至让任何商业努力都无效。灵魂转世的轮回信仰也催生了直到来世事物才能转化的观点。同时,印度教对家族的意识形态减轻了个人责任的压力,鼓励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这些理念影响了经济;今天韦伯学派会说这就是为什么日内瓦和埃尔福特有众多很棒的公立医院,而在金奈和瓦拉纳西则屈指可数。

韦伯也注意到中国类似的无益资本主义的因素。儒学让传统过于厚重,人无力反思做事的方法。对官僚体制的投入产生了一个静态社会,然而创业精神来自焦虑和希冀的有效融合。

许倬云:知识分子该是什么样?


张载所说的这四个方向,转化成知识分子的四种类型。中国的知识分子,大致离不开这四种类型,而且这四种类型之间可以互通:有的人兼顾两个类型,甚至更多;有的人只在一种类型中做得很好,却顾不到其他方面;绝大多数的人属于某种类型,但未必符合他对自己的期许,更不要说是别人对他的期许。

第一类是“为天地立心”,也就是解释自然现象和宇宙意义,包括生命的意义、古往今来的意义等。张载说:天地本来无“心”,要人给它立个“心”。广大空间为“宇”,无时无往为“宙”,要人去解释宇宙,这属于理念的维度。所以,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是理念上的哲学家。

“为生民立命”者,属于实践的维度。我把它扭曲解释成为一般人寻求他们生命的存在。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是把理念付诸实践的执行者,也许是官员,也许是社会领袖。

“为往圣继绝学”,也属于实践的维度。他们想办法扩大并传承所学,总盼望后来的人能学得比自己更好。每一个教书的人,都希望自己学生学得比自己更好,就属于这一类型。

“为万世开太平”,属于理念的维度。我扭曲解释说,这类型知识分子能提出一个理想境界——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或理想的人生态度,盼大家往那个方向走,并且用这些理想来针砭、批判、矫正眼前所见不合理的地方。假如没有长远的理想目标,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得很好,也许就糊糊涂涂过了下去。当有一个理想境界悬在那里时,我们才知道距离理想境界还有多远。

读王兴饭否的19条思考

创业不能蛮干,要等「大势至」。

创业的时间越久,越是感受到“顺势而为”的重要性。难处在二。一在等大势来,需要眼光,相信和坚守。二在大势来后要乘势而起。最近再看2018-2019年的彩妆市场,大风来,有些像玛丽黛佳这样原来很出色的品牌却掉了队,很多很早就在牌桌上的创业品牌如昙花一现就沉寂了,只有少数留到了现在。所以创业不能蛮干,要等「大势至,而后奋勇争先」。

商业归根到底是靠逻辑赢的。只不过有些行业,直接展示这冷冰冰的逻辑就够了,有些行业则必须把逻辑包装成情怀。

做对的事情,对的事情往往是符合逻辑的。

CEO最重要的三项工作:设定公司的愿景和总体战略并传达给所有利益相关方,招募并留住最最优秀的人才,确保始终有足够的现金。

CEO最重要的三件事:找方向,找人,找钱。

我并不喜欢持续做大量的决定,我更喜欢的是接收大量信息然后做几个大的决定。

大部分决定是谁做都一样,做错了后果也比较小。CEO要处于持续收集信息的阶段,为做大的决定做准备。

自我管理应该从时间管理开始。时间管理应该从起床时间开始管。管理应该多关注输入而不是输出。所以,真正的关键不是几点起床,而是几点上床。只要能坚持睡,早起就容易多了。相反,很晚睡却想很早起,自然是需要痛苦挣扎,而且不长久不健康的。

关注信息的输入,形成高效的信息输入系统,非常非常重要。

重要的不是当前的位置,而是方向和速度,以及加速度。16 上周五开会时一个年轻同事的一句话至今回荡在我耳边。当时大概是晚上12点,讨论接近尾声,需要有人整理会议记录,涉及流程图的部分用visio画比较好。我问她会用visio吗,她毫不犹豫的说“我可以学”。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当一个人知道如何解决绝大部分自己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时,他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我可以学”是掌握自我教育能力的第一步。

在极少数绝对核心的地方追求极致。

然后其他不重要的地方都可以外包。Nike中国的线下门店大部分都是滔博体育在运营,自己主要做产品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可口可乐铺渠道的脏活累活给了像中粮这样的罐装厂。苹果的生产都是外包的。

图计算,下一个科技前沿?

Founder Park: 目前图计算应用比较多的行业,有什么样的特点?

陈文光:首先行业的数字化要有一定基础,能够产生大量的数据。其次对复杂关系分析是有需求的,数据之间不是孤立的。比如说目前有一些物联网产生的数据,每个传感器按时间把一些数据上传,那这些可能用时序数据库来处理就行。

总体来看,随着全行业的数字化水平的深入,对于复杂关联分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图计算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长期主义的陷阱

如果一个概念的意涵,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调整、灵活变动,最终解释权在提出者和信奉者手中。不要怀疑,它就是一个伪概念。

这还不是这个概念的危险性所在。关键在于,对长期的极度迷恋将遮蔽你对现实的关注,忽略短期和附近的人和事物。

……

长期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宗教般的信仰,使人看不到它的缺陷所在。

概念具有可怕的力量,它能描述现实,也能塑造现实,以任何概念作为生活的尺度都是不明智的。

警惕概念,不要成为概念的奴隶,在你自称为某某概念的信徒时,也就摒绝了接受其他思想的可能性。

树立长远目标,但不要自命不凡的说是长期主义,以自身生活为准心,永远应对变化。

不要沉溺于遥远的愿景与宏大的叙事,要爱身边具体的人。

如何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行?

  1. 碳水化物:水果、蔬菜、乳制品等天然食物中的糖与其他营养素配合,可以很好的维持我们身体和大脑的健康;此外,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还是我们肠道菌群最好的食物来源。

  2. 蛋白质:吃肉

  3. 脂类:少吃一些含有 Omega-6 的食物,比如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也不要吃太多的红肉,我们常吃的猪肉、牛肉、羊肉里,Omega-6 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不少,再次强调是减少而不是不吃!过犹不及!多吃 Omega-3。Omega-3 脂肪酸家族成员主要有ALA、EPA 和 DHA。

    • ALA 来源广泛,在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都有,比如亚麻籽、奇亚籽、核桃中都富含 ALA。

    • EPA 和 DHA 更多的存在于海洋动植物油中。富含脂肪的三文鱼、秋刀鱼、带鱼、鲭鱼,草饲的牛,散养的鸡,各种海鲜:海贝、海鱼、海蟹、海虾……都是优质的 EPA 和 DHA 来源。

为啥学的东西没啥用?

我认为学习是要有目的的。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产生的学习是最高效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多解决几个遇到的真实难题,自然会将「点」串起来看到「面」。

从问题出发,沿着这个线头慢慢找到它的「工程学」,甚至它的「数学」和「物理学」。把顺序反过来常常很低效。「根本原则 -- 方法论 -- 现象」这个循环适合找到答案以后的输出和总结(比如写本书)。而「现象 -- 方法论 -- 根本原则」才是生活的常态。


学习的重要在于思维的养成。

烤肉为什么那么香?


  1. 「美拉德反应」+「140-170℃」。过低的温度产生风味和色泽很少,过高的温度会产生酸、苦涩的类黑素,也就是烤糊了的味道。

  2. 其次,肉里面的蛋白质、油脂和糖都是香味物的来源。散养的动物一般生长周期更长、食物更杂、运动量更大。对比工业饲养 40-50 天的肉鸡和放养 150-180 天的土鸡,后者有着更长的时间去吃东西,以及在脂肪中积累香味物质。「食物杂」意味着生成的风味也更丰富,形成的肉味自然也更饱满、更有层次感。

评:下次吃烤肉聚餐可以吹nb了

各大APP素材要求

image.png

各大游戏工作室归属

image.png

光明日报 唐山打人事件

image.png

三言两语


  1. 有黑社会必有保护伞,或大或小而已——“衙门口没人干不了这个”。—— via 郭德纲

  2. “我们满足欲望的终极目的,是希望向别人展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在社会中获取地位游戏的冠军。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直接想要一个东西,而是看到了身边的人拥有了这个东西,所以才想要。”

  3. “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限绝不罢休。谁能想到,美德本身也需要极限!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必须通过事物的统筹协调,以权力制止权力。” —— 孟德斯鸠

  4. 口口声声希望孩子独立思考,当孩子真的独立思考了,家长又吓得瑟瑟发抖,因为它真正要的不是你独立思考,它真正要的是你把“服从”当做一种发自内心的甘愿,把它的指令假装成你自己独立思考的产物。—— via 豆瓣

  5. 互联网现在的内容是极大丰富的,但是在这个丰饶而瞬时的互联网,真正的关怀和爱是稀缺的,能够分到每个人身上的注意力会越来越短暂,在这个时候一些深层的情感寄托就会越来越有价值。- kyth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