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通讯 No.73 Douglas Engelbart

棱镜通讯 No.73 Douglas Engelbart

用技术来提高人类的智力

棱镜通讯封面73.001.jpeg

“每个人都认为我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实际上我失去了最好的星球。” —— Ted Nelson

image

Douglas 向 Apple 展示鼠标原型(1984)

道格拉斯·卡尔·恩格尔巴特(英语:Douglas Carl Engelbart,1925年1月30日-2013年7月2日),小名道格·恩格尔巴特(英语:Doug Engelbart),美国发明家,瑞典人和挪威人后裔。他是人机交互的先驱。他成立的小组发明了鼠标,开发了超文本系统、网络计算机及图形用户界面,并于在1968年的所有演示之母中介绍了这些发明。他致力于倡导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协同解决世界上日益增长的紧急而又复杂的问题。2013年7月2日因肾衰竭于加利福尼亚州阿瑟顿的家中逝世,享寿88岁。

二战期间,恩格尔巴特在菲律宾当一名海军无线电技术员,他从万尼瓦尔·布什的文章《诚如所思》中,获得了启发。战后的1948年,他从俄勒冈州立大学(那时是俄勒冈州学院)获得了电子工程的学士学位;1952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55年,获得伯克利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EECS)的哲学博士学位。

2013年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的报道称他为 “Computer Visionary Who Invented the Mouse” ,但他所作的贡献和成就,远远大于鼠标。

“长期愿景比短期目标更重要” 这篇文章中提到 Engelbart。他是一个远远走在他自己时代之前的人,他的想法在当时看起来很不靠谱,但是后来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正因为如此, Engelbart一直未被大众所重视。在60年代,他就在尝试用计算机实现在线会议和多人协作。鼠标也是他60年代发明的,但是直到80年代才被苹果商业化。和 Vannevar Bush、Licklider 的一样,Engelbart 希望用技术来提高人类的智力。他认为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正在面对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并用一生在追求这个目标。

Engelbart 是那种可以用非常平静的语调做出强有力的表达的人。他的安静来自于他善于倾听的习惯 — 他总是认真的听周围人讲话,而当他说话的时候,他用平静的男中音似得的声调却能给出有力的表达。有人说 Engelbart 有时候看起来好像不是在这个星球出生的,这也让他在获取资助的时候遇到各种困难。

启发之人:万尼瓦尔·布什


万尼瓦尔·布什(英语:Vannevar Bush,1890年3月11日-1974年6月28日),美国工程师,科学家管理者。在《诚如所思》中,他提出Memex这一概念,可以被看成为是现代万维网的先锋。布什写了《科学,无尽的边疆》(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一文给小罗斯福,建议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科学研究,而且政府不需自己设立研究机构,只需提供研究经费,让大学和私人企业依照研究表现来竞争政府的研究经费。此后美国政府提供的科学研究经费大幅增加,研究成果也很杰出成为全球科技第一的国家。

image

在菲律宾的时候,恩格尔巴特读到了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 的文章 《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诚如所思》是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对信息社会的许多方面进行了预测。该书于1945年7月首次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并于1945年9月广岛和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前后以删节版再版。布什表达了他对科学可能让人类走向毁灭而不是相互理解的担忧。)

image

这篇文章深深的影响了他,文中所描述的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储存整个人类知识的设备,相关的知识可以互相链接成一个知识网络。

image

扩展:温柔的 Douglas Engelbart

Engelbart 的愿景

Engelbart 战后回到学校,于1948年获得了学士学位,后来去了NACA Ames 实验(NASA的前身)。在1950年12月 Doug Engelbart 求婚成功之后意识到,他除了“稳定工作,结婚并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之外没有别的的目标。他想到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难以解决。也想到他当时读的Bush的文章。在之后持续的几个月里,他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1. 他想将事业专注在让世界变得更好
  2. 任何让世界变得更好的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果
  3. 利用人类集体结合起来的智慧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问题的关键
  4. 如果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人类集体的智慧,就可以推进每一个重要问题的解决。
  5. 计算机可能作为大幅度的提高人类这一能力的工具。

总结起来,就是他希望可以增强人类的智力,他希望能够增强集体的智慧,让脑力工作者以更强大的方式思考,并一起解决紧要的共同难题。

image

在这样的目标下,Engelbart 加入了 UC Berkeley 的电子工程研究生院,在195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先在伯克利做了助理教授,但很快意识到他的目标在当时的学校环境下很难实现。所以Engelbart 离开了伯克利,来到了斯坦福研究院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 SRI)

在 SRI, Engelbart 成立了一个新的学科,致力于用科技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提高人类智力”,完善这个学科的宣言纲领花了他将近两年时间,终于在1962年,他发表了文章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A Conceptual Framework”。与 Licklider的 “Man Computer Symbiosis” 文章的作用一样,这篇文章奠定了他未来的工作基础:

通过提高人的智力,我的意思是提高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理解问题,并推断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说的不是单独的在某个情况下才能使用的技巧,而是指将预感的(hunches)、实验性的、无形的、和人们对状态的感知与技术、符号、方法、以及有力的电子助力相结合,在这一结合的领域上的新的生活方式 —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电子助力 (Electronic aids) 指的就是计算机。但 Engelbart 想要去增强的东西本质上到底是什么?Engelbart 写到,我们可以观察人类是如何应对复杂状况的。假设一个来自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原始人突然来到了繁华的纽约市:面对着出租车、电话亭、熟食店等等现代都市人已经很熟悉的事物时,他们会像婴儿一个无助。但难点在哪儿呢?并不是生物学上的“硬件”不同,人脑中的神经元和化学成分所有人都一样。不同点在于生物学上的“软件”,是那些我们一生所获得的概念和能力,比如开车的能力,打电话的能力,用钱交易的概念 — 这些都是可以被广泛使用的知识。这样看来人脑和计算机程序里的数据结构或子程序类似。
然而,Engelbart 强调的技术和概念在没有一个大的目标的组织下是没有用的:“就像是机器必须知道如何使用以及它能用来做什么,智力工作者也必须知道他的工具能用来做什么、并且必须知道如何使用”, Engelbart 写到,人类的能力展现出层级结构关系,从我们出生开始就存在于我们大脑的神经元的活动到我们从周边环境中吸取到的高层的意识 — 比如对自由、平等的追求等。当我们说“智力”的时候我们所指的就是这个层级结构,如果这个层级结构取决于某个事物的话,那个事物应该就是“组织这个层级结构”了。所以“精巧的组织层级结构”就是 Engelbart 想要增强的。

Engelbart 的远景从一开始就是协作,让人们在一个共享的智慧空间中一起工作,他的整个设计都围绕着这个意图展开。而我们的屏幕共享软件却仅仅是在进行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它并没有改变个人电脑「为单用户而设计」的特点,我们的计算机从头到尾都假定只有一个用户在使用,简单地在远程镜像一个显示器并不能化腐朽为神奇地将它变成一个协作环境。

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Engelbart 的基于计算机增强人类的观念代表了一个全新的人类进化的阶段。我们的祖先完成第一次跳跃是开发出概念操纵 (Concept Manipulation) 的能力。这里的概念指的是下意识的直觉的概念,比如说下意识的帮后面的人带上门。

第二个阶段的是操纵符号的能力 (Symbol Manipulation),这个阶段里我们的祖先开始用脑海中想想出来的语言和数字来表述概念,注意这里的符号指的是脑海中的符号和概念。比如用数字记住一个部落有多少只羊,而不用记住每只羊的样子。

第三个阶段是外部符号的手工操纵能力 (manual external symbol manipulation),我们的祖先得以用符号图形来了表述不同的概念。比如一个棍子和沙子、铅笔和纸、直尺和圆规等等。这使得我们克服了生物上的记忆限制,大大的提高了我们可视化的能力。

而现在,感谢能够自动运行程序的计算机,人们可以迈入第四个阶段:外部符号的自动操作能力 (automated external symbol manipulation),在这一阶段,人们在操作有意义的符号时,可以在眼前看到符号的移动、储存、回调和运算。

演示之母


“如果你作为一个脑力工作者,坐在办公室,有一台由计算机支持的显示器,整体为你工作,对你的每一个操作都能即时反应,你能从中获得多少价值?” —— 1968年 恩格尔巴特在开场时提出的问题

这段话现在很多人觉得令人迷惑,但是在1968年,大部分仁还在被批处理和打孔卡折磨,为电脑配显示器是一个很新奇的想法。

恩格尔巴特才会上操作电脑,打开一个文档,在屏幕中打出一串文本“word word word”,然后对文本进行复制、粘贴、替换等编辑操作,随后,他打开了一个购物清单,开始演示大纲编辑功能;对列表项进行重排,自动为列表项编号;展开收起列表的不同层级。

image

随后,他展示了一个重要功能:超链接。恩格尔巴特展示了如何创建超链接、如何在文本之间跳转、以及图形和文本之间的超链接。

在此一个多小时中,恩格尔巴特展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物:鼠标、和弦键盘、文本编辑、大纲整理、图文混合、多窗口、超链接、信息检索,程序开发的方法和环境等等。

image

👆和弦键盘

参考: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是如何成就“所有演示之母”(the Mother of All Demos)

鼠标和NLS


1952年 加拿大军方秘密项目中,军方科研人员通过类似轨迹球的设备,来代替键盘复杂的指令,将轨迹球放在能够侦测球面滚动的设备上,然后将侦测到到信息转化为屏幕上的光标移动,可以视为早期鼠标的雏形。

image

1963年,Engelbart创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叫作 Augmentation Research Center。在整个60到70年代,他的实验室都在做一个包含了超链接和团队合作的系统,叫 NLS(oNLine System)。 NLS 是第一个实现了超级链接 (hypertext) 的功能。也是在做 NLS 的时候,Engelbart 发明了鼠标,当时 Engelbart 和团队试了各种输入设备,包括电子笔,操纵杆,还尝试了用脚操作的、用膝盖操作的、甚至用头操作的设备,Engelbart 都不满意。最后大家发现放在桌子上的小方块最好用,最后也没人记得大家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个设备叫“鼠标”。于是鼠标就这么被发明出来了。NLS 同时发明了图形界面和文字处理工具。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还发明了在线视频会议。所有的这些技术现在已经无处不在了,但是在60年代的时候,却是前所未有的。

1968年,人类第一款鼠标诞生,恩格尔巴特设计了该鼠标,初衷是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他制作的鼠标是一只小木头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带动枢轴转动,并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屏幕上的光标就可以移动。

image

鼠标最先的名字叫“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器 ”,发明人恩格尔巴特博士和他的同事从该装置的外形得到灵感,因为鼠标的线很像老鼠的尾巴,所以该装置在实验室里被戏为 “ Mouse ” ,而恩格尔巴特博士则被称为 “ 鼠标之父 ” 。“ Mouse ” 后来离开增智研究中心,溜到 PARC ,之后又跑到 Apple ,直到1983年 Apple 公司推出的 Lisa 电脑才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image

有趣的是,苹果公司在原先“Mouse”的基础上去掉了一个按钮,恩格尔巴特有些不满,并说“苹果公司的人自以为是的说,一个按钮就是你需要的,这就像我要砍掉手上的三个手指,因为它们是多余的。”

image

增强人类智能:一个概念框架(1962)


1962年,他发表了一份名为《增强人类智能:一个概念框架》(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A ConceptualFramework)的报告,系统论述了自己的目标一用计算机增强人的智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报告开头写道:“所谓‘增强人类智能’,指的是提高一个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获得满足特殊需要的理解能力,并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方面,增强能力是以下各项的综合一更快的理解、更好的理解,更可能理解以前复杂情况下难以理解的问题,更快的解决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案,更可能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报告第三部分以相当长篇幅引用了布什的文章《如我们所想》,并详细讨论了Memex。恩格尔巴特尤其关注布什所说的“联想踪迹”,也就是日后的超链接。他认为“如果能提供联想踪迹’,利用它追踪资料,将有巨大的价值”。随后,他将“联想踪迹”称为“联想链接”(associative-linking),并论述了实现它的可能性。

恩格尔巴特在报告中虚构了一个工作场景:一个名为乔的人坐在两台显示器前,使用键盘和光笔(lightgun)操控机器。这种场景是前所未有的。

Engelbart 语录


  1. 世界变的如此复杂,事情都显得很紧急,而我们应对的能力却没有随之增加。
  2. 如果能以某种方式,提升人类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将是非常有用的。
  3. 当时与计算机互动的想法,就像今天有人说每个人都能开自己的私人直升机一样。

如果你想要靠今天的系统来理解Engelbart的设计,那你就完全没有抓住要 领,因为今天的系统和Engelbart的目的不融合。Engelbart 恨我们今天的系 统。 如果你真的想要了解NLS,你必须忘掉今天,甚至忘掉你所了解的计算 机。忘记你认为你知道的计算机。回到1962年,重新读他的文章。 最不重要的问题是“他做过什么?”问这样的问题,你把自己处在一个敬仰 他的位置,站在那里敬畏他的成就,把他当成英雄一样崇拜。但是崇拜对 任何人都没用,对你没有,对他也没用。 你可以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他想要去创造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问这样 的问题,你就把自己处在一个共同创造那个世界的人的位置。

-Bret Victor, Afew words on Doug Engelbart

Engelbart 荣誉

Engelbart 在90年代总算获得了认可,也获得了很多荣誉,1997他获得了 Lemelson-MIT 奖和图灵奖。1998年的时候计算机界为他做了一个纪念Mather of All Demos 30年活动 叫做 “Engelbart 未完成的革命”,当然,这个活动中,邀请了他的老朋友Steward Brand, Ted Nelson 和 Alan Kay, 2000年他获得了美国在科学成就方面的最高奖项:国家科技勋章。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为他颁发奖章。

image

2013年 88岁的Engelbart 因肾衰竭在加州去世。他去世之后,他的朋友和崇拜者为他举办了一个纪念活动,出息的演讲嘉宾包括了Steward Brand, Ted Nelson,Bob Taylor等等,不过你一定要看 Ted Nelson 在当时会场的悼词,“每个人都认为我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实际上我失去了最好的星球”。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 Engelbart 的东西,你一定要看 Bret Victor 关于Engelbart 的文章 A few words on Doug Engelbart,关于 Engelbart 最不重要的问题是「他发明了什么?」如果问出这个问题,你就把自己陷于低处,而对他的成就顶礼膜拜。 然而膜拜没有任何用处。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世界是他想要创造的?」一旦问了这个问题,你就把自己放在了创造者的位子。

参考:

  1. A few words on Doug Engelbart Bret Victor
  2. Meet Doug Engelbart L. Alonzo Webster
  3.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A Conceptual Framework Douglas C. Engelbart October 1962
  4. 计算机历史 — Doug Engelbart
  5. Doug Engelbart at wikipedia
  6.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Honors Technology Legend Douglas Engelbart
  7. A few words on Doug Engelbart

敲响黑色的大鼓

在思想理论的建构上,非洲的领袖与思想家们既试图复兴非洲传统,又努力学习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同时还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争取非洲的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征程中,非洲的思想家和领袖们既抵抗西方的殖民主义,也警惕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霸权姿态,同时还要发挥非洲传统中积极的一面,走出一条非洲的解放、富强之路。思想与实践路径内在的矛盾之处体现了非洲领袖们的复杂心理:既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他人之长容易演变为殖民借口;如承认非洲传统落后而对之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非洲又将何以自立?这一思想上的矛盾性其实也与以章太炎、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现代思想家的思想有着内在的呼应。

非洲各国应超越殖民统治遗留的各种公民、族裔身份,打造一个全民共有的单一公民身份。当然,如果要落实这一呼吁,非洲人民不仅要面对政治上的挑战,也要面对知识上去殖民化的挑战,打破对于族裔、传统等方面的固有认知。思想认知也是间接统治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间接统治指的是殖民者为减轻管理成本将日常行政移交给当地的原住民政府,在此过程中,殖民者会以自己的意志对当地民族进行政治资源的分配,以达到制衡的效果。但马姆达尼指出,间接统治并不止于此,间接统治是要:努力重塑被殖民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其方式是按照一种原住民主义模式分别来塑造它们:通过人口调查中的一系列身份认同来塑造现在,通过一种新型历史编纂的动力来塑造过去,以及通过一种法律和行政计划来塑造未来。正是通过设定法律、建构文化、塑造历史等一系列实际措施,非洲的移住民、原住民两种公民身份始终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而冲突不断。

反思伪学习

  1. 找到自己的专属领域,或者圈定一个大致的专属领域范围。
  2. 对专属领域中的宏观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体系内学习,不做无头苍蝇。
  3. 先学正派武功,再学杂牌绝招。好比学中医,先读《内经》《本草》,再去学一些偏方、验方。
  4. 学习成果,用费曼方法检验。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一⻔知识,标志就是看能否把学到的东⻄再传授给别 人。
  5. 输入化为输出,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输出都比输入更重要。
  6. 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学以解惑,知行合一,综合应用。
  7.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习观,学习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创造者,并且认识被造之物。这是学习的最高秩序。
  8. 真学习必须产生果效,那就是:行动,撒种,传播,影响力。
  9. 学习的要诀是瞬变,也就是英文的switch。找到一个突破口,瞬间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一个人要改变在家办公的懈怠状态,他最好的办法是把工作区与生活区隔离,并且从生活区到工作区工作之前,要换上上班的正装,这样就能获得瞬变。
  10. 学习的方法,不是制定计划,不是制定规则,而是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学习方式。比如读 KJV,固然有各种读经计划,但是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整卷书整卷书地阅读,从Genesis到Revelation。再比如,读《诗经》,尽管也有很多学习方法,但我比较喜欢的方法,就是一天时间从头读到尾,不求甚解。

为什么你的朋友圈,正变得越发千篇一律

公域舆论的特点(尤其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强调语言的“安全声明”作用,而弱化真正的交流属性。中国人习惯于有什么观点都只关起门在私人领域交流,所以随着朋友圈越来越接近公共领域,它的千篇一律化是迟早要发生的。

我相信不久的未来,很多人的朋友圈,都会沦为“天主值得赞美”的废话场,舆论失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没人需要为趋势道歉,我们只是篝火旁一起取暖的同伴,当冬日来临、北风喧嚣,我们靠得紧一些就是了,让我们彼此听清。

鲁白:中国怎么可能成为科学强国?

—— 鲁白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3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整理

‘创新型创业者’ 有一些共同的特质:

● 有远见、愿景清晰(Visionary) ● 充满激情、自信、坚持(Passionate) ● 意志坚定,百折不挠(Resilient) ● 冒险精神、危机化解力(Risk-taking) ● 适应性与灵活性、‘街头智慧’(Street smart) ● 创新性、喜欢特立独行,与众不同(innovative, non-conformative) ● 鼓动性与号召力、沟通协调、组织力 (Inspirational) ● 超强的专注力和执行力(Executional) 今天中国的大学,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观察国内 “一流” 高校的毕业生,很容易看到以下一些特点。 ● 功利强,激情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一份稳定而收入高的工作。不是为兴趣而学习,更不是为独创一个事业而学习。 ● 胆小,缺乏勇气。不敢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 均值大,方差小。大家都差不多,个性化不足,很少有在某个方面特别突出的、绝无仅有的表现。 ● 很能完成任务,很少发起项目。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精心设计,启动一个新项目,并把它完成。 ● 习惯于固有赛道。只知道走现成的,大家都走的路,不善于有效利用周围的资源。 ● 批评精神差,很少挑战老师,权威。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定在一个已有的知识框架中。 ● 近亲繁殖,论资排辈。很早就学会了阿谀奉承;心甘情愿地接受 “任人唯亲”,而不是 “任人唯贤”。

要成为一个具有很高原创水平的科技强国,首先要从教育抓起。因此,我们的教育制度,需要一场根本性的体制机制改观,才能出现中国的 “爱因斯坦” 和中国的 “爱迪生”。“新冠疫情” 和 “中美脱钩” 的背景下,这种改革的需求显得尤为紧迫。

死于乌托邦:来自于25号宇宙的警示录

无论是人口密度过大导致的社交能力崩溃,还是因为责任职位的饱和导致社会构建的倒塌,都能从现实中看见端倪。而25号宇宙兴衰过程中的历史痕迹(雄鼠能力的衰退,雌鼠开始担当起雄鼠的地位,对后代的关心和培养的下降,新小鼠们社交能力的退化,“隐居士”和“美丽鼠”)都能在现实中看到他们的影子(男女平等,女权的崛起,丁克一族,朋友圈化,草食系男子)。而随着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世界人口越来越倾向于集中在生活便利但身口密度高的城市中居住,间接的促进了人口密度的上升。

读库十八条

故事有什么魅力?我们看那么多故事,图的是什么?正如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首先,它一定是反战的;其次,它是告诉人们在生死之际,一个体面人会怎么做。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倾洒自己的笑与泪,就是要看看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体面人是怎么做的,以及警醒自己不体面的行为是什么。当面临类似情况时,内心可以调用一种行为模式或情感反应,或者说,人格养成就在其中。

当图像和视频普及到泛滥的地步,文字架构的叙事空间和张力更弥足珍贵;当大家都拿起相 机和手机,来拍照和拍摄时,我们同样需要逻辑链清晰、信息要素齐备,讲求节奏和结构的纯 文本;当人人皆可记录时,做为读者更会在意记录者是谁;当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并足以将我们 淹没时,我们更在意信息的质量和导致的后果。读库提供的是这样一种服务:筛选和推荐,发 现和呈现。

《原子习惯》作者James Clear 总结了一个打造个人职业的 7 步法

  1. 做优秀的事 Do great work.
  2. 公开分享 Share it publicly.
  3. 发邮件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搭上线 Cold email people 2 steps ahead of you.
  4. 和他们谈论你的工作,交换主意 Talk about your work and trade ideas.
  5. 举办活动、私下见面 Host events and meet in-person.
  6. 成为朋友 Become friends.
  7. 共同提升 Rise together.

How to code when you’re tired

We make simple things complicated

你有没有经常感觉:这个场景我好像经历过?

就像梦境重现,又像时间倒流。其实这是我们大脑中知觉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脑在你接触不同场景或经历某件事情的时候,会产生无意识的记忆,也就是说这段记忆产生了,但是你不会刻意去记忆甚至回想它,但是它确实占用了你的“内存”。很多场景有记忆碎片逐步填充到大脑的记忆储存中去,是你无法删除的。

当你遇到一个新的场景,经历相似的事情,尤其是你正在经历的事情和你之前经历的事情有相似性的时候,就会刺激你的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是同一时间点产生的记忆,就会被记忆系统自动匹配。

另外一种解释,也许真的存在多元空间或平行时空,在那个空间里,和你心有灵犀的另一个你已经经历过相同的事情,而你正在经历这些。

一个描述这种现象的词汇是:deja-vu,被翻译成“记忆幻觉”、“即视感”等。病理上的一种原因是前额叶损伤。但正常人偶尔也会体验到这种幻觉,有一种理论解释认为:这件事情确实发生过,但就是刚刚发生的,大脑在存储记忆记录记忆时间戳的时候发生了小差错小混乱导致的。其他还有潜意识理论等,也有对这种现象做解释。但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很准确的解释。

首发 . 曾蓉|⼊⼭那渡,⼀个被遗忘的地⽅

image
image

你从未听说过的最牛逼的电脑【官方双语】【Veritasium真理元素】

最佳键盘:重生 #linus谈科技

我 即是计算机 - 机械计算器

三言两语


  1. 人需要极微之物寄托情怀。对于我们而言,极微之物不过是阅读与电影,音乐和旅行、知己与酒。 ——赫塔·穆勒
  2. 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
  3. 我特别想说:不依赖捷径,少用杠杆。举两个例子。 很多人做业务会说要all-in, 一下子结束战斗。我自己 觉得,随便说all-in的团队有很大问题。all-in有时候是 一种偷懒,如果你想得很清楚了,战略应该如此,那没 有问题。但我的感受是,在很多时候,只是“我不想再 想了,就这样吧,行就行,赌一把吧”。 还有一种走捷径的方式是:对事物的过度抽象,对方法 论的过度追求。我自己的感受是,方法论其实并没有那 么有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可能是没什么用的。因为 你对一个事情抽象,相当于思维上加杠杆。一旦这个杠 杆加错,通常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实这种现象有一个对应的说法,叫作“理性的自负”, 这也是人的ego。因为知识有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很多 是非结构化的知识,过度地使用概念其实是无助于理解 的,避免过度抽象使用方法,也是一种平常心。 —— 张一鸣
  4. 我唯一感到慰藉的是,无论如何,艺术还在稳 步前行。艺术是人类难以抑制的需求,即便在 严峻的时代,依旧还有无数的优秀作家与艺术 家,甚至是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虽然他们的 作品的读者或是观众的人数减少了,但还是有 相当多的人心系艺术与文学,他们在追求有价 值的东西。——《此时此地》
  5. 工作中,把自己围绕在比你优秀的人身边;玩乐时,把自己围绕在比你幸福的人身边;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