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通讯 No . 103 Clay Shirky

Clay Shirky (克莱·舍基)是一位美国作家、顾问和教师,他主要研究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他在纽约大学的互动电信项目(ITP)担任客座讲师,教授新媒体课程。Shirky还是一位 TED 演讲者,他在演讲中探讨了现代世界的变革与媒体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TED链接:Clay Shirky | Speaker | TED

image_副本.jpg

Shirky的代表著作有《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未来是湿的》(Here Comes Everybody)等,这些书籍分析了互联网现象,并探讨了这些现象对未来的影响。他的观点通常具有预见性,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除了在纽约大学任教外,Shirky还曾担任上海纽约大学的首席信息官(2014年至2017年),现任纽约大学的副教务长,负责教育技术领域的工作。

Shirky在他的著作《未来是湿的》中探讨了互联网的社交和组织力量。他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组织起来,形成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协作、分享信息和合作创新。Shirky在《认知盈余》一书中提出了“认知盈余”概念,其实定义很简单,指的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比如Meta、X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而在中国,比如微博、小红书、知乎的兴起,同样有赖于“认知盈余”,参与分享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互联网产业也随之迎来“核聚变”,而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也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

另外,Shirky对传统媒体在相当程度上采取了鄙夷的态度,他认为,哪怕是网上最愚蠢和疯狂的创造和分享的举措(例如汇集数千张“大笑猫”的图片),也比坐在电视机前被动消费数以千亿计小时的节目强。(根据Shirky的统计,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000亿个小时。)

Shirky还关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他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去中心化,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获取和分享信息,这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Shirky的观点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变革和影响,为我们思考和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观点和思想

  1.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Shirky在《未来是湿的》(也叫《人人时代》)中强调了互联网的社交和组织力量。他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组织起来,形成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促进了协作、信息分享和合作创新 。
  2. 认知盈余:Shirky在《认知盈余》一书中提出了“认知盈余”概念。他指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在闲暇时间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创造性的活动中,而不仅仅是消费信息。他认为,人们的自由时间可以被用来分享和创造有价值的内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大规模业余化和社会化工具:Shirky强调互联网的诞生给社会群体构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他提出了大规模业余化和社会化工具等概念,强调了互联网对社会组织和协作的影响。
c9c00f2f22293774738e052bdebe0452.jpg

📚《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这本书我大概两年前看过一次,最近写这期通讯,我把书里的一些句子分享一下:

  • 认知盈余指的是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比如Meta、X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在中国,微博、小红书、知乎的兴起,同样有赖于它。参与分享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互联网产业也随之迎来“核聚变”,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随时可能成为泡影。
  •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但自由时间的激增和某种社会资产的稳步减少趋于一致,这种社会资产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靠。
  • 一个机构在担负起协助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责任的同时,亦扮演着保护该问题的角色,因为这种机构的存在是以社会对其管理行为的持续需求为前提的。
  • 当群体足够大时,不可预知的可以变得可预知。
  • 自己创造的事物就算很普通,和消费别人创造的质量上乘的事物相比,它仍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 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 要从一个工具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靠的并不是总体规划或者跨越式发展,而是连续不断的尝试与错误。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在这样一种转变中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个过程。
  • 内在动机是一张包罗万象的标签,把人们可能从一项活动中获得的或基于活动本身的回报所造成的各种激励因素聚集在一起。德西把两种内在动机标注为“个人的”:自治的愿望(指决定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和有胜任感的愿望(指能够胜任我们所做的事)。
  • 一旦你弄明白如何通过一种让他人在意的方式来充分利用认知盈余,那么他人也会复制你的技术,一而再再而三地传遍世界。
  • 接手一项过于庞大繁复的工作可能会让人泄气,但接受一项过于简单、毫无挑战的工作同样令人感到无趣和无精打采。胜任感最容易产生于当工作处于能力范围边缘时。“我自己完成了一件不错的事情”的感觉总是比“请专业人士替我完美地完成了这件事”的感觉要好得多。

📚《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Shirky的这本书其实比较冷门,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互联网领域的理论,但 Shirky 另辟蹊径,选择了经济学作为其分析框架。他从宏观层面审视互联网,出发点是1937年罗纳德·柯斯提出的一个问题,“既然市场效率极高,那么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必要性何在?”理论上,通过市场每个人都能够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省去了公司内部管理的成本。柯斯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因为个人间的交易成本存在,尤其是在参与者众多的市场中,寻找机会的成本很高;此外,达成和保证执行协议也需要付出巨额成本。因此,柯斯推论,一个完全由独立个体组成的市场,在效率上反而不如公司,构成公司内部的向员工下达指令等监管成本,低于个体间的交易成本。但公司作为一种组织,会带来内部沟通成本,在内部沟通成本仅略有升高时,大公司可扩大规模,小公司可提高效率。然而,如果沟通成本快速大幅度降低,会发生什么呢? 根据沙坦和泽姆斯基发现的“倒U型曲线”理论,交易成本无论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沟通成本的不断降低,企业将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业务变得利润微薄,因而出现了广泛的业余化——例如,每个人都可以扮演记者的角色,或成为网络店铺的主人。沟通成本的降低导致了传统组织形态的瓦解,并模糊了专业与业余、职业与爱好之间的界限。 但我想吐槽的是这本书翻译的中文书名真的很没有水平(虽然“未来是湿的”在书中有解释),不知道湛庐文化怎么想的,2015年的时候,浙江人民出版社将这本书名字命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算是比较合理。

  • 未来为什么是湿的?因为创造未来的人是活的。湿的东西,是具有活的特征、生命特征的东西。
  • 社交能力是我们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每一层面都以原因和结果的双重面目出现。社会不仅仅是个体成员的产物,也是群体构成的产物。个人和群体的集合关系,群体内部个人的集合关系,以及群体间的集合关系,共同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网络。
  • 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变化全部来自于一个深刻的根源:具备新能力的群体在形成,它们的工作无须遵循管理规则,克服了限制其有效性的传统桎梏。
  • “适应度景观”(fitness landscape),意思就是说,对于任何问题或者目标,都有大面积的可能性可探索,但只有少数有价值的地点待发现。
  • 在阿猫阿狗都能写博客、拍视频的网络时代,名人还是会诞生,只不过游戏规则变了。诸如博客、论坛等社会化媒体已经铲平了出版的门槛,却也伴生着残忍的经济逻辑: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新闻记者,则新闻记者的特权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法律漏洞,没有一个社会能够承担。
  • 年轻人正在更好地利用社会化工具,以不受传统模式限制的方法扩展它们的能力,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懂得更多有用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不像我们懂得那么多无用的事情。我的年龄已经大到可以仅通过生活经验就能懂得很多事情。
  • 城市的存在是因为人们喜欢互相邻近,不仅是简单信息的交换,而正是这个事实才产生出社会资本。
  • 这就是公地悲剧:虽然每个人都同意普遍克制对大家都有利,但个体受到的各种刺激却常常阻碍那样的结果成真。
  • 只有当一项技术变得普通,普遍,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人们视若无睹时,变革才真正到来。
  • 即使在一个被媒体充斥的时代,人们也渴望真正的人类接触。
clay-shirky-11.webp

📚最近读的文章

📖 写读后总结比读更多的书更重要

  • 博主 Andreas Fragner写的一篇文章,他认为读书不在于速度和数量,而在于如何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以及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应专注于理解而非阅读量。
  • 用自己的话提炼和重述书中的观点,或者挑战自己的观点,促使自己更加批判的审视这个问题,并写出来。
  • 写作的时候可以围绕自己试图回答的三到四个问题展开,如果不能简介的表达这些问题,那么文章不值得发表。 📌评:最近买了少楠哥的《笔记的方法》,粗读了一遍,然后认真读了一遍,收获很大,少楠哥很多观点跟 Andreas Fragner 观点是比较类似的,其实读书不能只是在读,而是思考,让自己脑内旧有的认知与知识与书里的观点进行“博弈”,并记录下来,在后来的读书与学习中逐渐完善出自己的一套东西。 前一段时间有个名为 Hahnchin 的网友留言问我是如何尽量坚持阅读的习惯,他自己经常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了,其实我早些时候也有这种情况,其实坚持阅读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先从兴趣入手,利用兴趣坚持下去就成为了习惯,然后读完后把你对这本书提取到的精华和观点分享出来(精华不要多,先提取对自己有启发的),比如分享在社交媒体、博客上,交流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和思考,当然,我们刚开始分享难免认识的比较浅薄,但是坚持下去,就会有奇迹发生。

📰 重读1981年人民日报:要认真杜绝个人崇拜

出自人民日报1981年8月14日第5版,老文章读读还是很有感觉的,不得感叹读历史的重要,其实个人崇拜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种历史现象,不仅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国外更是多如牛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何避免个人崇拜呢?

  • 原因:个人崇拜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我国本是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小生产者无力保护自己,于是要求一个能够主宰一切的无上权威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人们总是盼望出现“救星”,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一个“救星”陨落了,又盼望出现新的“救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封建时代独裁专断的恶习惯深中于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一时扫除不净,遇事贪图便利,不喜欢麻烦的民主制度。”(《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71页)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皇帝崇拜,打倒了皇帝又转变为对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象俄国和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滋长个人崇拜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个人崇拜酿成大灾大难却不是注定的。如果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那是历史宿命论。对于产生个人崇拜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不能变成对既成事实作历史的辩护。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固然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历史条件,但可以正确认识和积极改变现有的历史条件。客观存在的滋长个人崇拜的因素有两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果能驾驭这样的历史条件,自觉地制止和反对个人崇拜,那么,滋长个人崇拜的因素虽然存在,但会不断地削弱下去;如果做了这种历史条件的奴隶,盲目地接受和鼓励个人崇拜,那么,滋长个人崇拜的因素不但存在,而且会不可抑制地繁殖起来。这里,历史创造者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是关系重大的。
  • 看看爱好个人崇拜的斯大林,看看导师列宁怎么对待个人崇拜现象。列宁根本不能容忍个人崇拜。
  • 个人崇拜,不是崇拜所有的个人。个人崇拜,总是突出某个特定的个人,同时又抹杀其他杰出的个人。这两方面同样都是不能从理论上正确说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在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前提下,也承认杰出人物对历史的促进作用。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杰出人物,在科学地分析形势、制定正确的路线、作出果断的决策等方面的所作所为,为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解决疑难,减少迷误,可以大大加速胜利的到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家个人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历史上起积极作用的杰出个人,是适应群众的需要而产生,为群众的利益服务的。他们所起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同群众结合的程度,才能的多少就在于是否善于吸取群众的智慧。因此,正确地宣传个人,从根本上说正是突出群众。给予一切作出了贡献的杰出个人以应有的地位,可以更好地发挥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个人崇拜不仅压抑了群众,而且孤立地突出某个特定的个人,也是以牺牲一大批杰出的个人为代价的。
  • 个人崇拜,也不是崇拜任何一个个人。被崇拜的个人必定是权力的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作用转移到个人身上,个人才成为崇拜的对象。产生个人崇拜,不仅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因此,反对个人崇拜也不能仅限于宣传,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改变个人集权制。
  • 解放以后,在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移植了人家的有严重弊病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弊病的一个恶瘤就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同个人崇拜是相通的。官僚主义要求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的体系。对它来说,群众的力量是不在话下的;崇拜上司,借助上面的权威来强制行事,这就是官僚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了制服群众,官僚主义总是要把集权者发出的指令说成是全智全能、洞察一切的。所以马克思说:“官僚精神纯粹是一种耶稣会的精神、神学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01页)官僚精神以政治的神学滋养个人崇拜;个人崇拜又以神学的政治庇荫官僚精神。
  • 为了改变突出个人的权力结构,首先必须废止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的做法党政必须分开,在党内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将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而不是集中于个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切实保障人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的权利,逐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民管理制”。 🐣 评:我特别喜欢这期人民日报中的一句话,“随着人民的认知逐渐提升,醒悟的人更多了,对历史条件的认识加深了,个人崇拜的泛滥决不是不可避免的。”

列宁禁止在人民委员会的办公室里挂他的画像,反对别人为他祝寿,特别是不能允许在报纸上对他进行歌功颂德。1918年9月16日,列宁被刺后伤愈出院,看到报纸在他治疗期间登了许多人民群众关心他的健康和颂扬他的功绩的电报、信件、文章,他很生气地对秘书说:“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怎么能允许这样做?……你看报纸上都写些什么?……都是写的我,说我这样,那样,一个劲地夸张吹捧,把我说成是天才,说成是什么特殊的人物,真是莫名其妙,……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儿来的?我们从来在思想上都反对歌颂个人,我们早已解决了关于对待英雄的问题,而现在又忽然出现了对个人的歌颂!这根本不行。我是和大家一样的人,……而现在倒把我这样突出起来,这太可怕了!”一个人,首先是自己突出自己,然后才会接受和鼓励别人对自己的崇拜。列宁认为自己“是和大家一样的人”,所以他是真诚地、坚决地反对别人对自己的崇拜的,而不是口头拒绝,心中迷恋。他请来三个人,让他们到各大小报纸、杂志编辑部走一趟,转达他的意见:“立刻制止这种怪现象”。果然,就在第二天,报纸完全是另外一种调子了。这说明作为领袖人物的个人,如果并不欣赏个人崇拜,出来制止报纸上的歌功颂德,也是不难奏效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个人崇拜,好比斜坡上滚动的物体,不加阻拦,便会加速度地进行下去。

👨🏻💼 中产,一个阶层的自我修炼

小宇宙上非常好的一期播客,强烈推荐。其中有一次让我有收获和思考的话如下:

  • 红利都有窗口期,当窗口期不在,超额收入消失,怎么办?这里我有两个应对的思路:第一,要打心底相信红利终有远去的那一天,现在的好时光都是老天爷赏饭吃,运气好,赏给我了。那我要努力配得起这份好运,怎么做呢?跪下来把饭碗舔干净,不矫情地追问人生意义,不嫌苦不嫌累,就是闷头干饭,多吃一口是一口,因为说不定明天老天爷就来收盘子了。第二,我管它叫跳船力,如果意识到势头不对,久期不长了,又发现一艘久期更长的船,哪怕付出一些代价,也要跳船换一条,绝不留恋。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就得预设自己到35、40岁时,人力资本不再有优势,但可以提前未雨绸缪,多储备一些金融资本,多用自己手里的现金结余,去交换那些更长久的能持续产生现金流的东西。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勇敢下海,勇敢让市场对自己定价,而不是依托雇佣关系。
  • 中产阶级出现财务危机的三大主流原因:高杠杆和随之而来的高月供,现金流不稳定不容易扛住波动穿越经济周期,生活成本开始过高。以上三大问题其实都能用一个概念串起来,就是现金流。从现金流的角度看,中产阶级的问题在于:自认为理所应当的开支太多,另一方面又无法保证现金流能稳定持续覆盖一切。
  • 从现金流的角度看,成为中产阶级并不容易,每条路径都有代价。但成为中产并非重点,更难的是,还得维持中产阶级,需要带着家庭穿越时代背景的变迁,穿越经济周期,产业周期,经历数家公司的成长与消亡,甚至自己也要下海搏杀,要面对逐渐变老,各种意外、疾病、还有各种未知的来自生活的暴击...客观上讲,现金流是解决一些问题的答案,但中产难在持续让收入匹配上支出,因为很多支出都是偏刚性的,无论是月供、保费、生活费、养育费... 更不用说那些可选消费了。
  • 最后我们聊聊精神层面的,中产阶层怎么能更幸福一点?我们整个社会确实有一种沿袭多年的,推崇上进、吃苦、卷的价值观,与之对应的,幸福、松弛这些美好感受的优先级普遍靠后,甚至对于享受本身还有些内疚。这种价值观肯定是要对抗的,这不是呼吁躺平,我前面还说老天爷赏饭就是要猛干,别嫌苦别嫌累。卷可以,但是必须得有增量,卷才有意义。建议大家了解一点宏观经济,模糊地感受一下处在经济周期中的什么位置,感受下斜率——GDP的斜率、M2的斜率、房价的斜率、沪深300的斜率、所在行业的斜率。一个周期,一个斜率,这两个要素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三观和思考方式。如果没办法拉长久期,起码先把超额收入赚到。如果正处于周期下行阶段,或者斜率很低了,那卷确实没啥意义,咱们可以阶段性地躺躺。
  • 时代是多变的,所以咱们身段灵活一些,没有雇佣关系了,咱就勇敢把自己市场化,该下海下海。我观察过东北下岗潮的一些样本,因为我小时候身边很多这样的长辈和亲戚。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混得还不错的人,其实都是所谓的混子,他们在那个国企充满荣光的时代其实是边缘人,对铁饭碗本来也没啥认同感,因为也不配吃这碗饭。结果在下岗潮里反倒没什么心理包袱,啥赚钱干啥,他们的长辈也不太看得上这批人,但人家确实从那个环境里活下来了,活得还不错。这点对我改变很大。意识到时代的贝塔,意识到很多事非人力可为,反倒容易放过自己。其次,我觉得中产阶级应该放弃比较,尽量用自己的内在记分牌,替换掉别人或者社会硬塞给我们的参考系。
  • 中产阶级可以适当研究一些积极心理学,因为很多问题真的就是心态问题。按理说,中产阶级应该是相当快乐且自洽的,如果我们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划分,处于金字塔TOP10%的中产阶级,更应该关注「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的需求。但现实是什么?中产阶级并不快乐,大部分人仍想往上爬,换句话说,中产阶级很难感受到自己已经获得的成就。对不如自己的人,视而不见。对自己不如的人,念念不忘。所以希望中产阶级能多关照下自己的内心,其实时代也会逼你这么干的,我前阵子去中信出版社玩,有个编辑老师就说,这两年像商业、创业这些和成功挨着的书都不太好卖,相反,心理学方面的书很容易就火了。

📖 《人生十二法则》

  1. 立正站好,抬头挺胸。慎对待你的体态,别再低头徘徊。挺胸迈步,直视前方,敢于冒险,这样你的神经通路才能充满急需的血清素。
  2. 善待自己,认真对待自己,重新定义自己,修炼个性,选择目标,明确存在。
  3. 选择合适的朋友。拒绝恶习,只接近真正支持你上进的人。
  4. 和昨天的自己比,不要和其他人比。集中注意力,关注你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注意到那些一直令你困扰,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东西。
  5. 不要让孩子做你讨厌的事情。真正用心的父母是不会让自己最在乎的子女成为众人鄙视的对象的。父母是社会规则的仲裁者,孩子只有先从父母那里学会恰当的行为方式,然后才能和其他人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互动。6. 批判与抱怨之前,先看看自己是否做的够好。停止做那些你明知是错误的事情。
  6. 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从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开始。
  7. 追求意义,拒绝苟且。找到你的人生意义,建立你的人生规则,然后坚持这些基本规则。
  8. 说真话,或至少不撒谎。
  9. 假设对方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聆听就是关注。
  10. 直面问题,追随内心但要精确复盘。不要去逃避问题,直面问题找到根源,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11. 承认现实,反对偏见。真正想要改善世界的人,通常不会去试图改变别人,至少他们会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12. 关注存在的善。谨慎地对待一切,整理你能掌控的事物,修复失序混乱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

🥷🏻为什么丘处机的武功死活就是上不去?

周末听了下六神磊磊关于丘处机的这期栏目,有些意思,在六神磊磊看来,丘处机有以下问题:

  • 过早自满,放弃了更高的目标
  • 缺乏投入和热爱
  • 始终生活在平庸的集体中
  • 没有不服输的精神 丘处机:我只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对武功没追求。

🧠 焦虑自救小册

GitHub chenyukang的焦虑帮助帖,整理的非常全面,预防焦虑,从我做起!如果朋友们在工作中如果感受到身体不适、精神不振萎靡等异常情况一定要注意哦,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最后

image.png

查理·芒格 曾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每一次不幸都是良好表现的机会,每一次不幸都是学东西的机会,你的任务就是不要在自怜中淹没,而是以建设性的方式充分利用可怕的打击。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或者喜欢💓,请狠狠的疼爱我一下❤️,所有赞助都将用于网站运营和写作喝咖啡上☕️。

描述图片内容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