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 cover

行走在路上

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

自初中的时候完《明朝那些事儿》,就一直对最后一章用徐霞客为结尾的印象非常深刻,作者当年明月曾解释道,“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上学时候的我读完并没有很明白,或者说我只是读到了文字的表面意思,把这个故事当成了简简单单的“阅读理解”,远没有读懂文字下的沧桑与厚重,而随着年龄及阅历、或思维认知的增加时,当我们再去看历史的时候,你的感受无疑会更加深刻,如醍醐灌顶一般,也就逐渐明白了管仲说的“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的含义了。

在中国历史上,在数不清的王侯将相、文人墨客中,徐霞客的确是一个奇怪的人,他生于富绅之家不去从商,有极好的文笔不去做官,但就算如此,他也大可以选择做个富家公子,整日沉醉在温柔乡里,为什么非要去跋山涉水呢?是为了青史留名吗?可他唯一留下的游记还是在死后才被整理,那他到底图什么呢?难道是为了探求内心或者是寻仙求真吗?徐霞客说,因为想去,就是这么简单。当时的人不理解他,现在的人也同样如此。

徐霞客本名徐弘祖,高祖名为徐经,是江阴有名的巨富。徐经有一个好友叫做唐伯虎,两人曾相约一同去赴京赶考,但就在考试结束后却传出了徐、唐二人贿赂主考程敏政的流言,证据就是徐经曾拜访过程敏政,唐伯虎曾向他讨过文章。尽管在调查之后发现这两人并没有被录取,但为了平息舆论,还是除去了两人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之后,徐、唐两人不服判决,耻不就吏,发誓此后再不参加科举,程敏政也因此罢官还乡,最后郁郁而终。这个就是弘治年间著名的“会试舞弊案”,该案件由明孝宗亲督,虽然三人都受到了处罚,但理由是败坏风气,而不是考试作弊,处罚也只限于徐经、唐伯虎,后代依旧可以参加科举,不过在徐经之后,整个家族就开始由盛转衰。到了徐有勉,也就他父亲这一代时,徐家就已经大不如前,幸亏他娶了贤妻,两人又艰难创业,这才使得家道中兴。徐有勉这个人也是奇怪,有人劝他捐资买官,他就是不可,曾有官员前来结交,他就是不见。徐弘祖大概就是遗传了这一点,不仅不想做官,甚至还不愿经商,他想要干什么呢?他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于是在象征性的参加了一次科举后,就立下了遍游天下的志向。当年,徐弘祖与好友陈继儒一同登上了家乡的君山,徐弘祖望着滚滚的长江洪流,不禁想要去探寻它的源头。陈继儒望着天边的落日晚霞,给徐弘祖取了“霞客”这个号。他知道徐弘祖志在烟霞,也希望他能活在烟霞。

徐霞客第一次出游是在22岁,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年迈,尽管家人鼓励他出游,但大多还是以短途为主,直到公元1613年时,徐霞客才正式踏上征程。这一年也就是整部游记的开篇,“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从1607年开始至1641年结束,他花了34年的时间,足迹遍布了21个省份。每次出行前,徐霞客都会带上大量财物,以及两名仆人和一位好友,但几乎每到路上,都会有仆人逃跑,他只能再从当地雇佣。比如《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就是浙江的天台山和雁荡山,登上天台山后,徐霞客写道,“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这次游历返回后,好友陈函辉去问他说,你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没有回答,结果第二天又再次折返了雁荡山。这次回来后,他告诉陈函辉,我总想到抓着树藤一路登上了大龙湫,然后又走了四十多里就到了顶峰,山顶上狂风逼人,夜有麋鹿,我在其上住了三天。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仆人非要逃跑,因为实在不是正常人所走的路。相同的山,他还爬过黄山、泰山、庐山、华山、衡山、嵩山、终南山、五台山等,另外还有黄河、长江、洞庭湖、鄱阳湖、金沙江、汉江等。而他去的地方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景区景点,而往往充满着荆棘危险。

除了山河之外,徐霞客还偏爱山洞。例如在湖南茶陵的西部,曾有一个麻叶洞,洞内幽暗如晦,透着一股神秘感,当地人都说里面有妖怪。徐霞客一听就激动坏了,立马就卖了随身的财物,花重金请了一位向导,结果刚刚来到洞口,向导就被吓了出来,不是被妖怪吓的,而是被徐霞客吓的,他以为徐霞客是个能够降妖除魔的道士,结果刚刚对话时才发现原来就是个读书人。没办法,徐霞客只能自己进洞,自此就有了“循小溪至崖之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的记载。走出洞口后,发现周边围了一群当地村民,他们认为徐霞客是得道高人,降服了其中的妖怪。在整个游历的过程中,徐霞客至少遭遇了三次强盗,每次都面临断粮,几乎饿死,后来朋友劝他不要再四处游历,徐霞客说,“我随身带把铁锹,哪里不能埋了我?”

虽然徐霞客每次出门都带过财物,但也是每次都只够到达目的地,之后就要靠接济甚至是乞讨为生。他的经费大多都来自于变卖财物,当地官员接济。或者是在寺观里蹭吃蹭住。如果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特别扛饿。一次吃饱后可以徒步走上数百里。他曾在隆冬之日用铁棒凿开冰坑,一步一步的爬上了黄山之巅。也曾在落日之后徒手抓着绝壁荆棘,一点一点的寻路大王峰上。在游历福建时曾赶上了百年难遇的鹅毛大雪,游历浙江时也感受到了圣人才有的心境。

这一天,他写道,“江青月皎,水天一空,觉此时万虑俱净,一身与村树人烟俱熔。”在与好友探险西南时写道,“空山寂静,玉宇无尘。一客一僧,漫然相对。洵可称群玉山头,无负我一筇秋色矣。”

这一天,皇宫内的神宗在策划征战,草原上的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北京城内的官员在把酒高歌,百姓的窗灯前有学子苦读。徐霞客和这些人都不一样,他和好友守着篝火看了整整一晚的夜景。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或是归隐在山林大川,或是大隐于都市人潮。他们之所以不被世人理解,之所以看起来举止怪异,大多是因为没有按部就班,或者说真正活成了自己。

公元1636年,这是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这一次他计划从浙江到江西,再一次走过湖南、广西、贵州,直到云南,需要花费整整四年的时间。他害怕自己一旦回头,就再也无力跨出家门。这次除了仆人顾行之外,同行的还有一个名为静闻的僧人,静闻也是个猛人,自己曾用自己的血抄录了一遍7万字的法华经。这次和徐霞客出游,就是为了将经书供奉到迦叶菩萨的道场,也就是云南大理的鸡足山。结果一行三人才刚刚乘船行至湘江,转头就碰上了一伙强盗,为了保命,徐霞客和仆人连忙跳水,被抢了个一丝不挂。静闻舍不得经书,只能苦苦的哀求盗贼,最终还是挨上了一刀。此后,因为身负刀伤,又缺衣少食,三人开始陆续生病。先是徐霞客僵卧不起,之后静闻又卧床不醒,还没等静闻康复,仆人顾行又接连病倒。就这样,一路上连借带蹭,好不容易撑到了广西南宁。

到达南宁之后,徐霞客先是将静闻安置在了一旁的崇善寺,然后自己又和顾行去周边探索。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老者听说了他的事迹,就托朋友为他寻来了一块马牌,得到了驿站的便利,蹭了两个月的食宿和差夫,由于双足溃烂,最后是村民抬着他走了山路。徐霞客返回南宁后,静闻已然病逝。他之前去过鸡足山,完全可以就此返回或是去其他地方,但是他没有。他卖掉身上的衣物,抵押家中田地,背着静闻的遗骨就开始上路,一路上蹭饭甚至要饭,艰难的来到了云南大理。这一天他爬上鸡足山,安放了遗骨和经书,夜晚就坐在山上写道:“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故乡只道登高少,魂断天涯只独看。”这一次,只剩他孤身一人,因为就连顾行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下山之后,徐霞客并没有返回,他就好像感觉到了什么一样,还在继续西游,要走遍云南的大小水系。直到几个月后,他为地方官木增修完成了《鸡山志》,此时已经双足俱废,无力再返回家乡。于是,木增就找人用滑竿将徐霞客抬回了江阴老家。

公元1641年3月8日,徐霞客病逝。在闭目之前,他留下了一句临终遗言,“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意思就是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而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不知来,视诸往 。其实当我们读了很多的历史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明白《徐霞客游记》中那句:“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为何意,而《德道经》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道”意的真正含义或许就暗合于此吧。

那一天,山下的你我,正奔忙着追逐“虚幻”,但徐霞客却坐在黄山绝顶,细声闻簌簌,远势望濛濛,不知过了多久,起身,抖掉蓑衣残雪,朝着光的方向,继续行走在路上。

maxresdefault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