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知命

有人说,如果前半生的乐天是命运眷顾,上天垂怜,那么后半生的乐天就是纵有风波,依然内心淡然,而白居易就是如此。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他出生的那一年,杜甫已过去两年,李白已离世十年,王维已辞世十一年。作为从小时候便是十里八乡的知名神童,相传白居易出生六个月时就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便会写诗,九岁就熟悉了声韵。不仅天生聪慧,更是读书刻苦,达到口舌生疮,手肘长茧的程度。16岁时拜见文坛大文豪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凝视着他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米价现在正贵,在此居住并不容易,你居然还叫居易?但当他打开白居易带来的诗集,他看到了第一篇时,就不由得赞叹“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白居易因此声名大振。而顾况看到的那首诗,便是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由于家贫多故,白居易27岁才参加科举考试,在29岁时考中了进士。当时唐朝的新科进士要戴花骑马游遍长安,除此之外,新科进士还要去慈恩寺内的大雁塔登高,并将姓名题写在墙壁上。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意思就是他是十七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那时候的他真是个年少有为、春风择业的少年。然而在当时仅仅考中进士并不能受官。于是在三年后,白居易又通过了吏部分科考试,他被授予了正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三年后,他又和好友元稹一同通过了制科考试,被授予周至县县尉,他在《与元九书》中回忆到,“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

任职周至县县尉后,白居易深入接触了底层农民生活的困苦,这让他写下了著名的《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贫妇人家里的麦子已经完全拿去交税了,如今只能靠拾许些麦穗来勉强充饥。在这个时期白居易写了很多诗歌为劳苦大众发声,同时也对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进行了揭露和谴责,而那首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的《长恨歌》也是在此时期写下的。不过在这首诗除了批评之外,他在其中却也表达了对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白居易身上也有一个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少年时曾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孩形影不离,青梅竹马,但白居易的母亲因为嫌弃湘灵的家境,以白居易前途为借口,多次阻拦他迎娶湘灵,最后发展到以死相逼,导致二人散落天涯。

一直到了 37 岁,白居易仍然迟迟不结婚,白居易的母亲见此,再次以死相逼,找人介绍后,白居易被迫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他将绝望的爱和对湘灵的感情写进了千古名篇《长恨歌》中。

夜晚,白居易相思深处时,写道“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这与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那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仅表达了对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惋惜,也同样是对自己和湘灵有缘无分的遗憾。

白居易任职县尉期间,虽然县尉地位卑微,但是周至县仍属于京城所在区域,在晋升上还是一个不错的官位。两年后,37岁的白居易等来了升迁的机会,他被授予从八品的左拾遗,这是一个专门给黄帝提建议的谏官。此时的白居易有着强烈的政治热情,他在诗里写道,“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他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讽喻政治黑暗的诗,在《轻肥》中写权贵们“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而百姓却“是岁江南寒,衢州人食人”,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意,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频繁上书谏言,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提的建议虽然多获接纳,但他提的建议较为直接,这也令唐玄宗感到不快。

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主张严缉凶手,却被他们攻击为越职言事,其后他又被政敌诽谤,说他的母亲是因看花而坠井去世,而他却著有“赏花”及“新井”的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被贬为江州司马。但其实白居易有关赏花和新井的诗,早在他母亲去世前几年就写了,所以究其根本,可能还是因为他直言讽喻时政而导致权力上层的不满。

在被贬江州途中,白居易和夫人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于是他写下了《逢旧》,“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青梅竹马的两人,如今散落天涯。我虽已两鬓斑白,但人群中仍然能一眼认出你的模样,也从来未忘记曾经相约要看漫天黄叶远飞,但相逢的快乐就像是一场梦,就像酒醉醒来后的一场空。

这首《逢旧》也是白居易继名篇《长恨歌》后第二次用了“恨”字。人间情缘,洵属莫测。或有相逢一瞥,便是终身;或有缘相聚,终不共守。

在江州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客,忽然听到水上传来了动听的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把船靠近后,他看到了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琵琶女说,自己本是京城女,曾经追求者争先恐后,一曲红绡更是不知数,可如今“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曾经也是风光无限的白居易,如今也是门前冷落,被贬江州。听到琵琶女类似的经历,不禁感慨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志,“誓也除国蠹,决死犯天威”。而当他不遗余力的为国家和百姓发声,却引来了不满甚至祸水,他渐渐开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有关怀人民的心,但他更多的开始学会了保全自己,隐藏锋芒。他形容自己说,“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白居易49岁时,唐宪宗暴死,唐穆宗即位,唐穆宗十分欣赏白居易的文采,于是诏令他回京城任职,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明争暗斗,唐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当时的白居易已经不是当初棱角分明的少年,他也学会了圆滑处事。在上书河北军情问题没被采用后,他请求到外地任职,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白居易陶醉于江南美景中,在西湖边写下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虽然性格有所转变,但仍然坚持为百姓做实事。他来杭州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离任前,他还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储备,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

53岁的时候,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了的旧村邻,白居易想再去看看湘灵,但到了村里,却发现湘灵且早已不知了去向,白居易不禁留下了眼泪,而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再无下文。

55岁时,白居易与刘禹锡在扬州相遇,两位诗文名满天下但都仕途失意的大诗人把酒对饮,击盘而歌,在席间,刘禹锡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此来劝慰白居易不要为自己的失意蹉跎而感到忧伤。同年,唐文宗继位,次年,召白居易回长安,任三品以上官职。而这之后的时期,朝局混乱动荡,二李党争、甘露之变等等,好在白居易已学会在官场保护好自己,虽官职几经变化,但好在未遭大祸。晚年白居易过的大多是闲适的生活,专注笃信佛教,常住在洛阳香山寺内,因此自号“香山居士”,并对佛学有着很高的造诣,并将儒、道融入自己的诗句之中,“外服儒风,内宗梵行”,又写“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委身逍遥篇,心付头陀经”。

60岁时,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为其撰写墓志铭,元家给他润笔费六七十万钱,而他将这些钱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而在夜里,白居易梦见了好友元稹,不禁哭泣,写下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73岁时,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写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我身虽歿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人虽暮年,但诗中仍展现了他那兼济天下的胸怀。

75岁时,白居易于洛阳去世,葬于洛阳香山。唐宣宗闻后,写诗悼念,“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纵观白居易一生,白居易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当他描写生命力时,他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怀念友人时,他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为人世间的爱情惋惜时,他说“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他描写春天时,他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当他遇到同病相怜的琵琶女时,他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当他为百姓的困苦而感到无奈时,他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当他与初恋重逢时,他说,“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白居易一生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原则,在其位谋其政,为国家谏言,为百姓发声。他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在民不聊生时,他为百姓诉苦,写下“家田输稅尽,拾此充饥肠”,在国势日渐衰弱时,他与元稹一起引领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统治阶级荒淫奢侈时,他“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不畏强权,写下“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被蒙冤贬谪后,他学会了明哲保身,写道,“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的政治智慧让他在后面复杂混乱的政治环境中脱身而出。

当人们都以为他只是想独善其身时,七十三岁高龄的他仍心系百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这时候才发现,原来他历经沧桑而不改初心,表面独善其身,内心仍兼济天下。只不不过在乱世,他只能换种方式为后世施以慈悲,这正是白居易的“中隐”之道,随遇而安,坚守济世之志,终乐天知命归隐此生。

母婴公众号宣传推广引导关注新媒体账号二维码.jpg

鉴于发现个别公众号搬运本站内容较为严重,我将逐步迁移本站内容至公众号,方便日后作证使用,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