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摘了陈乐民老先生的一片文章,觉得写的很痛快,分享出来。
打从“文化大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似乎是交了“厄运”。青年人每每以不屑一顾的神色看马克思主义,意思是算了吧!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里找今天的问题的答案,相当多的情况下的确是缘木求鱼。看起来马克思主义真的“不灵”了?
以为马克思说的每一句话都永世有效,这是神话。于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么究竟哪些算是“基本原理”,哪些又不是呢?这也很难说得清楚。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就是四五十大本,还不算列宁的。其中属于“基本原理”的有多少?这样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仍难使人信服。
其实,多数的能读书看报的人,不见得读懂了多少马恩列斯的书。读了,也多是“老三篇”那种读法。得窥全豹的极少,瞎子摸象倒是不少见的。
所以首先应该去认识马克思;先不要不屑一顾。连顾也没有顾,哪里来的发言权!
而要“顾”,就须着力于“顾”理论、“顾”分析,而不光是“顾”结论性、论断性的那些提法。换言之,就是必须着力于“顾”他们怎样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论事。
马克思有一段话犀利地批评把他的个别原理普遍化的人: ”**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一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这段话见于马克思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写于1877年,收进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19卷。
马克思在这里所强调的是要根据所处的历史环境作具体而生动的分析。
最近写《“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的时候,重读了一些马、恩、列关于哲学问题和历史问题的著作,感到他们的著作中有许多深层次的东西,仍然普遍地没有得到重视,这大半是由于学风上的功利主义、搞什么“立竿见影”之类所致。例如《法兰西内战》,就算不得马克思的精品,其实属于“急就章”一类,而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所以成了“老三篇”式的教本。相比之下,《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等不知要高明和深刻多少倍!
青年人的“不屑一顾”,相当程度出自所谓“逆反心理”,是浅薄;而把马列著作当成“圣经”,不得更易一字,是愚顽。两种态度都从各自的极端糟蹋了马克思主义。
—— 陈乐民 《哲学絮语》 辑一 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