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安德烈亚斯·蒂尔(Peter Andreas Thiel,1967年10月11日-),生于西德法兰克福,美国国籍,著名企业家与风险资本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与国际象棋手(12岁时全美国际象棋第七名)。PayPal、Palantir的共同创建者之一,曾任首席执行官、对冲基金Clarium Capital的总裁。不仅是PayPal的共建者之一,而且是Facebook背后的男人,在2004年以50万美元的投资金额获得了Facebook百分之七的股份,成为Facebook第一个外部投资人。
斯坦福法学院博士毕业后,进入纽约顶级律所,但彼得蒂尔却在仅仅在进入律所七个月后就选择了离开律所。1996 年的时候,彼得 · 蒂尔从亲朋好友那边筹集了 100 万美元,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 当时正值互联网的兴起,雅虎作为互联网第一股正登陆纳斯达克,各类创业公司也是遍地开花。但是彼得 · 蒂尔的资产有限,100 万美元当年也不是一笔大钱,初出茅庐的彼得 · 蒂尔将第一笔投资砸给了自己的朋友卢克 · 诺斯克(Luke Nosek)。对方做的项目是一个网页版的日历,这个项目非常符合当时互联网兴起的创业风潮。但是,卢克 · 诺斯克的投资项目最后还是失败了。虽然这第一笔投资算是砸了,但是彼得 · 蒂尔经由朋友卢克有机会认识了麦克斯 · 拉夫琴(Max Levchin)。麦克斯 · 拉夫琴擅长做加密解密相关的技术;卢克 · 诺斯克虽然创业失败了,但是对互联网业务很熟悉。 接下来,这三个人成立了一家叫作 Confinity 的公司,也就是PayPal的前身。 1998年,31岁的他创办了PayPal的前身,正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蒂尔时代”。或许也正是他早年的经历,使他对一切循规蹈矩的东西都十分厌恶,他在美国建立“蒂尔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在校大学生辍学创业,甚至在《从0到1》的作者所上的那门课中,彼得蒂尔大胆地对学生们做出声明:“如果我这节课上得好,这将成为你们人生中的最后一堂课”。
是学生时,他成绩优秀,所投递的每一所院校都向他投递来了橄榄枝。但是在众多的选择中他选择了父母,选择了哲学,这份选择背后可能深受童年时期经常和父母一起搬家的影响所导致,所以他对家庭的渴望十分的热烈。而斯坦福作为一所精英院校,不仅在直线距离上距离家近,也满足了他学习的渴望。在求学的过程中他接触了不同的领域,汲取了很多经典书籍中的营养,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对他世界观和商业及投资决策重大影响的人———法国哲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勒内.吉拉尔。这位老师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作者时,他是《从0到1》的作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竞争是留给失败者的”,要做大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独一无二,是一个从0到1创新过程。这本书中不仅有对于初创企业的理性建议,更有关于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独特理解。创业和投资的丰富履历加上高屋建瓴的思考,让这本书被不少创业者奉为“创业圣经”。在书中创业者可以看到企业经营的三层境界。第一层,企业制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可以实现批量复制;第二层,企业创造良好的组织基因,可以实现纵向传承;第三层,企业创造某种社会基因或思想基因。 其实,彼得·蒂尔所推崇的正是企业经营的第三层境界。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初创公司要想成功,最好的方式不是参与激烈的竞争,而是开辟蓝海,实现从0到1的创新。这不仅是商业世界竞争的砝码,也是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的途径。 是投资者时。他赋有远见着实。是改变这个世界的逆行者。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总结提炼出一些观点无论任何时候身为投资人都必须跳出自己的惯性思维。所以,要想跳出自己的惯性思维必须要主动的思考未来,要不断的超越当下的自己,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从0到1
这本书里是Peter Thiel 2012年在斯坦福教课时的内容,他的学生把课堂笔记整理之后集结成书,整体看起来比较零散,但干货相当多。主线总结起来就是:跨越式的创新者该如何找方向、找人、找钱。从创新的两种形式开始说起,作者认为目前商业上的创新实质有两种:一种是全球化的扩张性创新,这是从1到多;还有一种是提高效率的科技创新,这是从0到1。在彼得蒂尔看来,从0到1的难度远远大于从1到多,但对应的,前者取得成功的意义也大于后者好几个数量级。但如果一家公司完成了从0到1的创新,会不会导致市场的垄断和不公平的竞争?在彼得蒂尔看来,“从0到1”的公司获得垄断地位恰恰是合理的。因为垄断可以避免恶性竞争,确保公司把更多利润和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一个垄断的企业会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思考未来和善待员工。比如Google,正是因为搜索领域的垄断,带给了Google巨额收入,让它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去考虑无人驾驶这些也许会改变人类未来的创新。
彼得·蒂尔也强调,那些依靠政府垄断和恶性竞争的公司当然不可取。他所说的“垄断公司”指的是那些精于专长、提供了无可替代产品的公司。人类都有模仿的天性,相似的产品、相似的战略只会带来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只有占领一个利基市场、提供无可替代产品的公司才能实现垄断。了解垄断的价值后,接下来彼得·蒂尔的思路是,为了实现“从0到1”的创新,公司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划,找到利基市场,并争取取得第一的位置。这是一家独角兽公司能够制定的最核心的战略。
对于创业者来说,战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创始人非常重要,因为他几乎能决定未来公司的发展方向。就像Paypal黑帮这伙人里,几乎人人都拥有极端性格,天才和愚蠢的特征会同时出现,这可能是因为一个词:专注。独特的人才可以找到独特的方向。因此,创始人的重要性并非来自自身工作的价值,而是发挥其他人的作用。这就是团队的第二个重点,团队文化。一个牢固的团队往往由一群喜欢共事的人组成,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喜欢稳定的关系,并认可公司的使命。基于此,就是彼得·蒂尔心目中能打造“从0到1”这样的独角兽的团队了。
另外,彼得·蒂尔认为商业上的创新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全球化的扩张性创新(从1到多)和提高效率的科技创新(从0到1)。尽管实现从0到1的创新更具难度,但它所带来的成功意义也远远大于从1到多。彼得·蒂尔相信,在实现从0到1的创新后,获得市场垄断地位是合理的,因为垄断可以避免恶性竞争,确保公司将更多的利润和精力用于技术研发。只有占领一个利基市场、提供无可替代产品的公司才能实现垄断。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个重要法则:幂次法则。幂次法则告诉我们,做好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能够带来的好处可能大于其他事情的总和——比如说,对某些公司来说,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他所有市场,一个关键时刻可能远比其他所有时间段都重要。
- 作为创业者,应该去做一些很有价值而且很少人做的领域;作为投资人,应该去投资潜力很大而且没有被发现的领域。
- 国际象棋大师卡帕布兰卡说过:“要想赢,首要工作就是研究残局。”
-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 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
- 没有人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我们知道两件事:世界必然会变得不同,但变化必须基于当今的世界。
- 从0到1,或者说从无到有,意味着企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技术专利、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这样的垄断足可让企业安享丰厚的利润。
- 每个垄断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们通常会综合以下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
- 遭受硅谷之劫的企业家们从中学到4点经验,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主导商业思想: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2.坏计划也好过没有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 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 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 与其努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一知半解的庸才,还美其名曰“全能人才”,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好这一件事。与其不知疲倦地工作,最终却只把自己变得毫无特色,不如努力培养实力,以求独霸一方。
- 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 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任何大的市场都是错误选择,而且已经有其他竞争者存在的大市场更糟糕。
- 你做什么并不重要?真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你应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这之前要先仔细想一想未来这件事情是否会变得很有价值。
- 企业家们从中获得的教训很清楚: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 尼采曾在精神错乱前写道:“个人发生精神错乱很少见,但对群体、政党、国家、时代而言,精神错乱却很普遍。”如果你能识别出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你就能看到隐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反主流事实。
- 我们期待的未来是进步的。进步可以呈两种形式。第一,水平进步,也称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水平进步很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什么样。第二,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
- 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也是企业通过垄断新市场赢利的方式。最好的项目可能是人们忽视的项目,或没有大肆宣扬的项目;最好的问题是无人尝试解决的问题。
- 如果有人愿意拥有你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而不是现金工资,表明他愿意长期致力于增加公司的价值。股票虽然不是激励员工的最佳方法,却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团结一致的最好方法。
- 自从乔布斯在1976年创立了苹果之后,他就意识到只有对未来精确地规划,才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而非倾听焦点团体的意见或是复制其他人的成功。
- 要找到公司内部不团结的原因,分清以下三个概念很有用: ·所有权:谁在法律上拥有公司的资产? ·经营权:谁实际上在管理着公司的日常事务? ·控制权:谁在形式上管理公司事务?
-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将时间浪费在不能长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偿失。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上建立持久的关系,那么你就浪费了时间——即使纯粹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 竞争并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也不只是个人和企业必须在市场中解决的麻烦。重要的是,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条律;结果就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 现在我考虑投资一家初创公司时,会考察其创立团队。技术能力和才华互补固然重要,但创始人之间的了解程度和他们合作的默契程度也同样重要。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
-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当你与人分享秘密时,听众就成为了你的谋士。
- 如果你能解释为什么公司使命激动人心,那么你就能吸引你需要的员工。不是解释工作的重要性,而是解释为什么你在做别人从未想过要做的重要事情。这是唯一能让你的理由变得独特的方法。
- 销售人员都是演员:他们的第一要务是说服,而不是真诚。
- 销售和物流至少和产品本身一样重要。
- 人们高估了科技与工程工作的难度,实在是因为这些领域的挑战显而易见。而销售人员在背后要付出很多才能使销售工作看起来容易进行,而这些往往被技术精英忽视。
- 每个人都有产品需要销售——不论是员工、创始人还是投资者。即使你的公司仅仅由你和电脑组成,也是如此。环视四周,如果没有看到销售员,那么你就是。
- 每个失败者都运用被普遍认可的观念来描述自己的璀璨未来。但是伟大企业是构筑在秘密之上,这是它们取得成功的独特原因,而别人对此却一无所知。
- 在该项目的网站首页(“20 under 20”这个项目鼓励学生追求商业成功而偏离学业。),彼得·蒂尔引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来标明他的哲学:I have never let my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我从来没有让上学这件事干扰我的教育。)
- 如果你认为有些困难的事情无法完成,就不会做出尝试。相信秘密才是探索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
- 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
- 未来最有价值的公司肯定不是靠计算机单独解决问题,而是关注计算机如何才能帮助人类解决难题。
- 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一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 如果产品的核心功能可以鼓励用户邀请其他朋友成为用户,那么这个产品才能进行病毒式营销。
- 相信自己具有不依赖他人的神圣能力并不能表明个体的强大,而是表明你把人们的崇拜或嘲弄错认为事实。创始人最大的危险是对自己的神话过于肯定,因而迷失了方向。同样,对于公司,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错把不信神话当作一种智慧。
- 界定角色可减少矛盾。公司里绝大多数矛盾是由同事竞争同一岗位引起的。
- 初创企业是你可以明确掌握尽最大努力的机会。你不只拥有自己生命的代理权,还拥有这世界上某个重要角落的代理权。而这一切都要从抵制不公平的概率主宰开始,因为你并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
- “公司文化”不能脱离公司本身而存在:无公司无文化,公司即文化。初创公司是肩负同一使命的一个团体,企业文化的好坏取决于内涵。
- 只要公司创新,创业就还没结束,一旦创新停止,创业就结束了。
- 没有计划的进步就叫“演化”。达尔文写道:生命就算没有准备,也会自己“演化”。每个生命都只是某些有机体随机变异的结果,而最佳版本会在最后胜出。
- 现在想想来自计算机而非人类的竞争前景。供给方面,计算机和人类之间的区别远大于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人类和机器所擅长的工作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人类有意识,擅长在复杂情境下制订计划、做出决策,但不擅长大量数据的处理。计算机则恰恰相反,擅长高效的数据处理,却做不出人类很轻松就能做出的基本判断。
- 幂次法则(power law)是宇宙的法则,是宇宙最强大的力量,之所以会取这样的名字,是因为指数方程描述的是最不平均的分配。它完整定义了我们周围的环境,而我们几乎毫无察觉。
- 声名远扬之人与臭名昭著之人组成了大众情感宣泄的通道:他们因成功而被赞美,因灾难而被指责。远古社会面临一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冲突,社会就会四分五裂。因此,当瘟疫、灾难、暴力斗争威胁和平宁静时,将骂名转嫁到所有人一致赞同的替罪羊身上对社会是有益的。
- 初创公司的工装涵盖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原则:你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应该一样的与众不同——一致的标志说明了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积极投身于公司使命中。
- 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 企业家只有从微观入手提出自己的计划,才能从宏观的见解中获益。清洁技术公司面临相同的难题:无论能源如何稀缺,只有对特定问题拿出最佳方案的公司才能赢利。还没有哪个产业能重要到只要参与其中就能建立卓越的企业。
- 邪教在重要问题上通常错得离谱,而成功的初创公司则对其他公司不理解的事有非常正确的看法。
下面是摘抄本书的句子,希望对你我都有所启发。
彼得·蒂尔的15条成功准则
- 第1条:不断自我超越(跳出目前的逻辑框架,在一个升级的极大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对世界进行重新梳理、再建,以缜密的形式逻辑重新架构,而获得一个更高维度的俯视视角,并发展出拯救策略;在不断地升级、重组过程中,跳出思维惯性的窠臼,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 第2条:大量阅读书籍
- 第3条:选准时机
- 第4条: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工作(在一开始创业的时候,至关重要的决定是和谁一起做。大多数早期的PayPal员工,以及PayPal帮都是通过一个朋友圈而非猎头招来的。他们从来没有聘请专业的招聘或猎头公司去招聘员工,而是采取一种病毒似的招聘模式,利用员工人脉网络进行招聘,他们在招聘与自己类似的人。因此他们吸收的成员都和创始人一样具备创业的激情和智慧。和朋友、理想气质相近的人建立公司是最靠谱的。)
- 第5条:完全开放的领导风格
- 第6条:勇于创造创新性垄断公司(先在利基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扩展到临近市场,一步一步扩大垄断,不要找原有产业的麻烦,不要像Napster那样试图去毁灭原有产业,因为这样会带来麻烦,当扩张到临近产业的时候也要遵守这个原则。)
- 第7条:无法打败对手就联合起来(我们常常以为竞争才是商业的本质,甚至为了打败对手,将所有精力放在竞争上,但是如果无法迅速取得胜利的竞争,只会导致价值的消耗,而不是创造价值。)
- 第8条:考虑末发优势(先发优势并不一定是好的,末发优势是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
- 第9条:成功来自于能力和计划(人生不是一张彩票,不应该把一切归因于运气,甚至放弃对未来的控制。)
- 第10条:投资能够产生更多价值的最好的企业(投资家每年都会投资一堆企业。但是投资家会把自己每年每天的精力用在和初创的企业共同发展上,最后,投资家投资的企业中,一家带来的收益超过其他所有,而第二名带来的收益,又超过除了第一名的所有。根据2/8定律,最靠前的企业才能得到超过后面所有人的收益。人也是一样,进入正确的公司,比在一个公司里面做正确的事情有价值。)
- 第11条:高盈利能力的持久性(一家企业的估值是由以后几年的现金流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企业现阶段虽然亏损或者盈利很少,但是有很高估值的原因。而持久性有几个特征,分别是:技术优势(比第二名好10倍)、网络效应(需要规模、但大市场的规模比较难取得,所以一开始要进入小市场)、经济规模(很多传统产品都难以取得规模效应,网络产品的规模效应比较明显)、品牌(品牌依附产品存在,仅仅有品牌的科技公司是行不通的)。)
- 第12条:试错当作积累经验(不信奉什么创业禁忌,而是把试错当作积累经验的过程,越可能接近成功。)
- 第13条:具备技术突破能力 你具备技术突破,还是微创新式改善?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将已有经验批量复制的水平进步。如果你的团队在幕后的工作做得很充足,那就不需要担心类似“假如微软也进入这个领域,我该怎么办?”,或是“如果腾讯进入了这个领域,我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那些资金充足的大公司会发现,要抄袭你的产品也是很困难的,因为进一个领域要做的工作远比表面看来要复杂。
- 第14条:要有办法推广产品(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分发推广你的产品?销售的核心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想法,而不是对客户忠诚。销售要针对合适的群体,针对这些群体正在使用的产品的痛点,实现彻底代替现有产品的垄断目的,然后再扩大战果,进入非痛点群体。最后,不仅仅产品销售是销售。媒体公关也是销售,优秀的媒体公关会为公司带来优秀的投资人、优秀的潜在员工、优秀的潜在客户。)
- 第15条:找到其他人没发现的独特机会
彼得·蒂尔:自我超越的方法论
- 主动思考未来
- 时髦往往意味着不特别
- 独立思考不是模仿,而是特立独行(创新创业的一大挑战,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找到别人还没有发现甚至没有想到过的一些领域进行创业;仿别人是没有办法很好地突破和创新的,因为总是没有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自主的思考。)
- 不断自我超越
- 跳出思维惯性( “自我超越”的方法论在于:跳出目前的逻辑框架,在一个升级的极大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对世界进行重新梳理、再建;以缜密的形式逻辑重新架构,而获得一个更高维度的俯视视角,并发展出拯救策略;在不断升级、重组过程中,跳出思维惯性,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彼得对于竞争的态度是:无法打败对手,就联合起来。
- 跳出思维惯性看垄断(垄断的第一步,不是急于占据巨大的市场,而应当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中占据一个大的份额。)
- 任何其他人已相信的东西中,没有什么价值可被创造(彼得·蒂尔认为,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是基于某一个秘密建立起来的,每个公司背后都有一个所谓的“近在眼前,但是没有人认识到的秘密”; 彼得·蒂尔说:“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常识。”学校里面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常识,每个失败者都会很多的常识,真正的企业家在寻找众人皆知但又没有人认可的秘密。)
- 认知未来是谋生之道
- 对未来的计划,可能是为当下找的托词
- 认知未来,才有可能提前找到趋势(彼得·蒂尔建议不要浪费自己的无知无畏,要勇敢地走出去,做大部分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和从没想过的事; 彼得·蒂尔属于那种典型的擅长“长远思考”的人,他们常常更清楚地看到未来,他不用去试错,只需要的只是认真思考,而后想出来的东西就是趋势。)
Peter Thiel 的 言论
- 你的思想是软件,我们可以编写它。你的身体是躯壳,我们能够蜕变它。死亡是一种疾病,我们应该治癒它。种族灭绝正在悄悄接近,我们必须挺身反抗它。
- 大学管理者就如同拼命以梦想之名说服你贷款买房的次级房贷掮客一般,他们会告诉你,你的付出无关消费,而是投资未来。然而真相是,这切切实实就是失败的消费决策,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活,都只是一场持续四年之久的狂欢派对而已。
- 教育也许是美国人民仅剩的信念,因此对教育提出质疑是很危险的,这是不折不扣的禁忌话题,就像戳破「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一样残酷。
- 我不再相信「自由」与「民主」是兼容并蓄的。
- 机器人革命有可能会引发失业危机,因为只需更少人力就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但是同时,这也将人们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更多事情。
- 人类知识的地图上还有很大一片空白,你可以尽情探索它们,所以行动吧,在这片空白努力留下你的足迹,分分秒秒都是踏足这些新大陆的机会。
- 人们不愿相信科技已经失灵。制药、机器人、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所有领域的进步幅度都远比人们的想象还要限制。但问题是,为什么?
- 身为一名投资企业家,我总尝试逆势而行,与众不同,在大家目光疏漏之处寻找机会。
- 精英群体有个共通问题,他们总被乐观的思考误导。
- 看来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谈论正确的议题了。不过我想,光是提出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就走了一大步:“该怎么改善美国,使之成为更好的地方?”
- 最成功的企业是着眼于与现今大不相同的未来。
- 我认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最能彰显独特性的事是:试着独立思考。
Peter Thiel 与 “海上漂浮城市”
在虚拟网络和外太空之间,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扎根于海洋。
大概08年左右,彼得·蒂尔就已经投资并促成了这个名为 “海上家园研究所”(Seasteading Institute)的非营利性机构的建成。他们最初的设想是,要打造一个漂浮在公海上的、拥有自己的法律法规的独立国家。后来,他们的想法变得更有想象力了一些。在全球变暖的整体趋势之下,当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和地区面临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失去家园的威胁时,这个漂浮城市的计划,或许能成为一个可行的应对方案。 从规划图来看,这个 “漂浮城市” 将由 12 个人工岛组成。这些人工岛其实是一些顶部覆盖有绿植的建筑物,主要材料来源于当地的植物、木材、可回收金属和塑料等,可以被用作住宅、餐厅、办公楼、学校或者宾馆。整个城市将采用太阳能发电的形式来供电,水源也将是循环使用的淡化海水。 根据海上家园研究所负责人 Joe Quirk 的估计,整个建设计划将耗资约 6000 万美元,他们将采用类似比特币的首次公开募币(ICO,即 Initial Coin Offering)的形式来融资。他深信,一旦这个计划试验成功,将能至少解决两个重大难题:海平面上升,以及相关领域初创公司的缺乏。Joe Quirk 说,它将成为一个孵化器,促进包括海洋能源科技、漂浮式太阳能、材料科学、藻类食品和能源、海水空调、海水淡化、海洋生物教育等多领域的研究进步。
虽然彼得·蒂尔是该机构的早期创建者,但他现在已从该计划中淡出。2010 年的时候,美国旧金山也曾有过类似的漂浮城市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不知道擅长 “从 0 到 1” 的蒂尔,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计划太过超前了。 最后,我去了官网,至今还在,而且还在一直推动这个项目进行下去,但目前看还是进度缓慢,与当初设想还是相差不少。 但我比较认同海上家园研究所负责人 Joe Quirk一句话 —— “在早于人类移民火星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前,我们肯定会生活在海上。”
近期看的文章
应对不确定性,七成把握就够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说到了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时,应该掌握七成把握原则,人类则依靠健康的心态、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来抵御不确定性。
70%法则蕴含着三条具体的理念:
- 不要等到100%准备充分再去行动,你不可能做到100%,也太迟了;
- 你有70%的把握吗?有就立刻行动起来,没有就先积蓄力量;
- 剩下30%的不确定性无需担心,它们会在实际行动中慢慢被转化为确定性。
如文章中引用姜文在写剧本的心得:你只需要有大概思路就足够写好一篇文章了,先去丰富它的细节,再结合实际体会不断地完善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下决定,把握手里的确定性,然后基于确定性去转化不确定性。
自我、存在与自由之爱
当我们反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的时候,童话故事恰恰反映了每个人在人生之路上如何认识到自我和他者的存在与感知。小蝌蚪即为自我,路途中遇到的金鱼、青蛙、乌龟都是客观世界的想象或者无意识,我们根据无数虚无缥缈的无意识追寻自我,却发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对的,但是又和完全完满的自我相隔万里。
因此青蛙妈妈在这里充当小蝌蚪一辈子都在追寻的真实之爱,真实与自我不同,即使当蝌蚪变成青蛙之后,也会发现和妈妈总有更多细节上的出入。这种寻找自我的路上,我们不断发现他者,从而观察自己,再爱上他者,因为他者的真实和自我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当学会了爱上不同的能力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学会面对真实的客观世界和想象的主观世界的结合,在梅洛庞蒂看来,这种结合的世界才是意义世界。
幸福是可以教的吗?
麻省理工学院两位教授Robert C. Pozen和Susan Neal开设了一门关于提升幸福的课程。重点如下:
- 善待他人,管好自己
- 通过正念和感恩来增强你的身心健康(推荐大家去练习正念,我目前也在学习)
- 巩固友谊和人际关系
- 培养抗压能力,学习如何从失败中反弹
AI 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
人工智能时代的悖论在于,随着今天「大语言模型」的不断进步,对我们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我们需要对自己提出更多要求,始终坚持将其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替代者。
寻找《生化危机4》的灵感来源?不妨试着掀开“达贡的裙底”找找
新版生化危机4我还没来得及玩,就去搜了相关文章解解渴,就看到了这篇文章,很有趣,写到了生化危机4中那些经典场景的出处,比如说游戏开头的那个教堂敲钟的经典场景,据这篇文章介绍,有Reddit用户Mimi Kaki进行了考据,这一段剧情很可能是致敬了1987年《假面骑士BLACK》第五集的场景。同时本集中遭到洗脑控制的村民,不明所以的暴力倾向,牲畜一般的行为模式,这也与《生化危机4》里的寄生虫控制的情形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