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狂客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杜甫曾有一首名篇,名叫《饮中八仙歌》,其中第一句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意思是贺知章醉酒后骑马坠入井中,并在井底睡着了。这句诗以前让我一直以为杜甫和贺知章现实中是好朋友,但事实是,杜甫从来没有见过贺知章,杜甫知道贺知章的时候,贺知章早已去世多年,那为何杜甫还要这样写呢?贺知章除了爱喝酒,还做得一首好诗,写的一手好字。小时候我们背诵的那首书写春天的名篇《咏柳》就出自他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放荡不羁的他自号“四明狂客”,当爱喝酒的他遇到爱喝酒的李白时,一见如故,以金龟换酒,共谋一醉。贺知章对于李白有知遇之恩,可以称得上是李白的伯乐。由此数年后,当李白听闻贺知章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写下了“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贺知章自年少成名,宦海沉浮几十载,就是这位爱喝酒、真性情的诗人,他的一生几乎横贯了整个盛唐,他不仅是开元盛世的建设者、见证者,也或许是大唐诗人中最幸福的一个。贺知章的族祖父贺德仁曾任职太子洗马,这个官职可以说是太子的老师,工作内容主要是辅佐太子,教授太子政事文理,这和贺知章后来充任太子侍读一职的工作相似。由此能够看出,贺知章这个家族从祖上就有着教授皇子皇孙的传统,在尊师重道的思想背景下,也是贺氏一族备受皇家敬重的原因。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贺知章出生在会稽永兴(现浙江萧山),这一年也正是唐朝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少年时期的贺知章便以诗文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不过就是这样年少成名的贺知章,却多次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应该就是在他某有一次去长安科考的路上,写下了《晓发》一诗,诗中表达了心寄远方,求取功名的急切心情,也写出了钱塘江畔的优美景色,这首诗的意境正好和五十年后回乡写下的《回乡偶书》一事相呼应。 由于在唐朝武则天掌权期间,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系列大的改革,使得科举考试的制度、内容、科目都有所改变。也许是受到了这些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年少成名、文采不凡的贺知章,直到武则天证圣元年,37岁时才终于如愿考中了进士。中进士不久,贺知章便成为了一名国子监的助教老师,后来,在表弟陆象先的引荐下,贺知章成为了国子监四门博士,后来又转迁为太常博士,得益于担任的官职平时远离争斗,所以武周年间各方势力斗争时,他始终平安无事,没有因为权力争斗而遭到贬斥,一直在国子监教书育人,默默无闻。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也很少得到提拔,由此在国子监教师的位置上一待就是近二十年。

直到开元三年,公元715年,57岁的贺知章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不久又转任为起居郎。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时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他熟知贺知章的才情。于是这一年,在张说的奏请下,贺知章被调入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不久后,曾任职宰相的表弟陆象先回朝,于是这一年,65岁的贺知章在表弟陆象先的举荐下,升任为太常少卿,这是个正四品官,主管祭祀宗庙之类的礼仪活动。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67岁的贺知章迁为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充皇太子侍读。不过,在礼部侍郎这个职位上,贺知章算是栽了他仕途上唯一一次跟头。在贺知章任职礼部侍郎不久,唐玄宗的二哥申王病逝了。于是,身为礼部侍郎的贺知章依据诏令,负责选拔为申王扶棺出殡的挽郎(即抬棺哭丧的工作),按照唐朝的规定,晚郎入选者必须是官宦子弟,而且长相要清秀,身材要高大匀称,而这个活有个好处,谁做过挽郎,谁就会被吏部记录在案,以后就可以补缺当官,也算是给那些世家子弟开的后门。贺知章主持的这次选挽郎的工作也如以往一样,有成百上千的官宦子弟前来竞聘,其中有些世家子弟本来就生性纨绔,尤其那些没选上的,心里特别不服气,便在礼部门口聚众生事。而这些赶来礼部闹事的少爷们,贺知章也不想得罪生事。于是贺知章只好命人紧闭礼部大门,自己从墙里面支了个梯子,爬到墙头上,对那些少爷们苦口婆心的劝解,劝的面红耳赤,结果这个搞笑的场景就被坊间流传出去了,将贺知章爬墙头的窘态当成了笑谈四处传。这事情自然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由于贺知章处理不当,不仅得罪了许多世家大族,还引发了一场群体性事件,唐玄宗责怪其办事不利,没过多久,贺知章就被从礼部调到了工部,任工部侍郎。虽然品级没变,但是这种调任也是带有贬斥意味的。

此后,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中,贺知章一直未得到升迁,直到开元26年,公元738年,忠王李亨被立为太子后,80岁的贺知章被授予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也从此以后被人尊称为“贺监”,太子宾这个职位是太子侍从中地位最高的官职,是正三品,秘书监是主管全国文化典籍,相当于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品级为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虽是散官虚职,不过也是从三品。

在史书还有记载,贺知章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唐代书法名家,擅长草书和隶书,《唐才子传》中记载,“善草隶,每醉辄属词,笔不停缀,咸有可观,每纸不过数十字,好事者共传宝之。”贺知章的书法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据说画圣吴道子还曾向贺知章请教过书法,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把贺知章与王羲之相比较,来盛赞贺知章的书法。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年轻气盛的李白只身来到长安,并在长安遇到了贺知章,此时的贺知章已经84岁,两个嗜酒如命的诗人虽然相差了四十多岁,但是却一见如故,于是成了莫逆之交。当时一心想谋个一官半职的李白,将刚成诗不久的《蜀道难》一诗呈给贺知章,贺知章看后大加赞赏,称李白“真谪仙人也”。从此以后,李白就有了这个流传千古的“谪仙人”的名号。

这一天,两人在长安的某个酒馆内,相逢恨晚,情意相通。对于两位爱酒之人,一定要痛饮千杯。酒后方想起未带银钱,贺知章随即取下腰间象征三品身份的金龟饰物作为酒钱,这就是金龟换酒的故事,也是成语金龟换酒的由来。

不久后,李白还经贺知章的推荐,得到了一个翰林供奉的职位,这让李白很是感动,心里无比感激,由此,等后来李白听闻贺知章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来悼念这位老友。在当时,是身居高位的贺知章提拔了李白,不过对于现在来说,贺知章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沾了李白的光,说到这儿,回到开头,贺知章的名气也算是沾了杜甫的光,杜甫那首名篇《饮中八仙歌》中,“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实际上是,当杜甫来到长安的那一年,贺知章早已回乡并去世两年了,关于杜甫对于贺知章的了解,大部分是从李白口中得知的,而杜甫又很崇拜李白,连偶像李白都称道的人,他当然也无比以崇敬,也由此能够看出,世问万事都有因果啊。

天宝二年,85岁的贺知章病体难支,大概是觉得自己命不久矣,想回老家叶落归根,于是贺知章上表奏请唐玄宗,请求恩准他辞官回乡。此时,唐玄宗正和杨贵妃你侬我侬,心情极好,不但恩准他回乡养老,还授予了贺知章的儿子为会稽郡司马,以便于更好的照顾贺知章的生活,临行前,唐玄宗还亲自赋诗设宴相送,并让皇子皇孙和百官为其饯行,贺知章可以说是唐朝官员中让皇帝亲自送别回乡的第一人。

当贺知章离开繁华的长安回到故乡后,虽说早已物是人非,但故乡的一切让他倍感亲切。只不过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离家前风华正茂的青年,离家多年的他如今早已白发苍苍。就在回乡后不久,他写下了千古佳作《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同样是《回乡偶书》,第一首很多人较为熟悉,第二首诗的知名度相对弱一些,但其实将贺知章的归乡心境表达的较为充分的却是这第二首,第二首诗的大体意思是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是已经很长很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了一圈圈波纹,还和离家前一样。

贺知章在写下《回乡偶书》不久后就溘然长逝,终年八十六岁,门前镜湖的水碧波荡漾,河岸的柳树又发新枝,在二月春风中裁剪出嫩绿的柳叶,只是此后再也找不到这位回乡的老者了。

纵观贺知章的一生,可以说是唐朝诗人中最幸福的一位,虽不是位极人臣,但是一生吃穿不愁,也未有过多大的坎坷挫折,最后成为了整个朝中年高德邵的老前辈。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贺知章写的多数古诗中,既没有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感,也没有身世坎坷、几缕闲愁之叹。纵然偶尔有些许惆怅,几次感慨,诗风始终保持乐观豁达。但我觉得,对贺知章来说,经过这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人世间的万紫千红、功名利禄,他已全部看遍,人生际遇未曾遭受过大的变迁,也无大风大浪,最后还能够衣锦还乡,善始善终。虽说和那些卷入权力斗争的诗人相比,看似平平淡淡,实际这是多少诗人想要而得不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