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通讯 No.72 Ted Nelson

计算机的目的是使人自由

本期人物: Ted Nelson

Ted Nelson是互联网的奠基人之一,于1937年生于芝加哥,父亲是曾获艾美奖的大导演,母亲是奥斯卡获奖演员。父母的婚姻短暂,尼尔森主要被祖父母养大。先在芝加哥,后来在格林威治村。1955到1959年,尼尔森 在Swarthmore大学学习哲学。1960年去了哈佛大学读研究生获得学位。

他在1965年发明了 “超链接 Hypertext”和 “超媒体Hypermedia” 这两个词,他最大的项目“上都计划(Xanadu)”是一个全球信息组织形式,为全球人类创造一个通用的“图书馆”,创造了“超文本”一词,Ted Nelson认为文档不是纸张的简单复制,电子文档可以突破纸张本身的物理局限,通过“超链接”的方式突破边界的限制,到构成了如今庞大的数字化世界。另外,特德·尼尔森还是一个激进的人物,反对权威和传统,被称为“信息时代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反派之一”。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most people are fools, most authority is malignant, God does not exist, and everything is wrong.”与Licklider和Engelbart一样,Ted Nelson 想要改变这个我们了解世界的和我获取信息的方法,他想提高人们理解复杂知识的能力。现在已经85岁的年纪的他,对计算机科技和对他所畅想的未来仍然充满热情,他仍然在为他的愿景奋斗。

Xanadu 上都计划


上都”出处英国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Coleridge)想象中由忽必烈建造的东方城市。

忽必烈汗在上都曾经下令造一座堂皇的安乐殿堂。 —— 萨缪尔·柯勒律治 《忽必烈汗》

上都计划的思想即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形式,尼尔森在1960年设想了一种自带版本管理系统的文字编辑器,后来还添加了协同编辑的功能,在1965年,尼尔森在美国计算机学会论文中,尼尔森描述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模式,在一个文档中,我们可以从某段文字查询到它引用的另一段文字,将各种内容链接道一起。尼尔森为此创造一个单词——超文本(Hypertext)。

2014年,特德·尼尔森的最初不完全设想版本出现在互联网中。在网站的开头,特德·尼尔森这样介绍到Xanadu项目,“计算机世界不仅是技术细节和让人眼花缭乱的乐子。它是关于软件的、政治与范式的持续战争。对于那些依然基本的理念,我们一直在战斗!上都计划常被人误解,它是要主动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计算机世界,是一种基于完全不同的电子文档——平行页面,视觉互联。

👆 链接

我们可以从官网看到,以一篇宇宙学文章为例,用多种颜色划分的并非重点内容,而是引用段落,它们链接到旁边的文章。这里仍是实现的一小部分,或许受限于没有更好的方式,Xanadu一直是特德·尼尔森的梦想。我们可以从最近几年间的工具可以看出,Notion、Craft、Roam Research等等都借鉴了Xanadu思想。

上都计划2014年试用版本中的特点

  • 不会失效的链接
  • 更简易和宽松的版权协议。通过特别的授权和方式,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任何篇幅大小的引用,并将其顺畅的融合在一起。
  • 双向链接。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页面上发布带有链接的评论。
  • 历史回溯,即版本管理。文档可以增量修改,并保留历史版本,不同版本也可以发展出新的分支;作者可以轻易辨识不同版本的差异。
  • 增量出版。在链接不失效的基础上,作者可以持续添加新的修改内容。
  • 相连文档之间的并排对照。展示文档的双向链接、版本之间的差异和原文本。

超文本简史


  • 1934年,比利时保罗·奥特勒(Paul Otlet)应该是最早的提出超文本雏形,该计划叫“Mundaneum 计划”,旨在收集组织各类书籍、文章、图片、影音等等。
  • 1938年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W·威尔斯提出“世界脑”概念,即作者希望有一个免费的、权威且永久的系统将世界的知识联合起来,让任何人可以访问它。
  • 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诚若所思》(As We May Think)的文章中提出Memex,被视为超文本思想的原型,描述了一种可以从一段资料调到另一段资料的机器,学者们可以方便存储各种类型资料,查询获取各种知识,布什还预言了这种机器必然是由未诞生的电子计算机来实现。这篇文章深深印象了另一位当时是一名美军士兵的互联网先驱恩格尔巴特。
  • 1962年,纳博科夫在小说《微暗的火》使用了超文本大致相同的概念。这本书被特德·尼尔森在布朗大学演讲时,用作超文本的演示。
  • 1965年,特德·尼尔森提出“上都计划(Xanadu Project)”宣言,这是一种可以交叉索引的文本,这种文本拥有索引、版本控制、互相连接等功能,2014年,发布了一个不完整的版本。
  • 1968年,增值研究中心(Augmentation Research Center)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团队研发了“ ***NLS* 在线系统**”,实现了文件之间的链接,是最早的超文本系统。(注:NLS虽然后来m)没有产品商业化,但是NLS团队的参与者们,在日后分散到各个研究团队中,为信息时代创造了更多的工具,比如鼠标、协同编辑、视频会议、图像界面等等。所以NLS的故事也是互联网决不可忽略的阶段。)
  • 1967-1969年,布朗大学的安德里斯·范达姆(Andries van Dam)团队与特德·尼尔森研发了“超文本编辑系统(Hypertext Editing System)”,该系统可以在IBM大型机上运行,实现文本之间的连接。
  • 1972年,布朗大学的安德里斯·范达姆(Andries van Dam)团队研发了“文件检索与编辑系统(File Retrieval and Editing System)”,虽然与原先的超文本编辑系统有差异,但同样实现了超文本功能。
  • 197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了一套超文本系统ZOG,使用互相连接的卡片串联信息。
  • 1973年,施乐公司研发了基于自由技术的超文本系统 Xerox Alto Desktop
  • 1978年,麻省理工大学研发的多媒体超文本系统Aspen Movie Map,可以让用户漫游虚拟的奥斯本市街景。
  • 1980年,蒂姆·伯纳斯-李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研发了一套超文本协议 ENQUIRE,但是未公开发表过。
  • 1981年,施乐公司研发了划时代的个人计算机Xerox Star,这台计算机自带超文本功能。其成果被苹果和微软所借鉴。
  • 1981年,在ZOG系统基础上推出商业化版本,包含了很多ZOG的近似功能。
  • 1981年,布朗大学研发了“电子文档系统(Electronic Document Systems)”项目,可以将文本、图片等链接到一起。
  • 1987年,苹果公司推出HyperCard软件,可以将一系列虚拟卡片互相连接,最初连苹果公司也不知道这个软件可以做什么事情,但是爱好者们用它研发出了百科全书以及互动小说等等神奇好玩的项目。
  • 1991年,商业化网络,构建在TCP/IP协议上,Gopher和万维网的功能近似,但因为开发者曾考虑收费,也因为万维网提供了更好的协议,被万维网所取代。
  • 1991年,蒂姆·伯纳斯-李在CERN新的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Th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即HTTP),并定义了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构建在TCP/IP协议上,在这系统中,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统一资源标识符(URL),访问这个常被称为网址的标识符就能访问到这个事物,在过去,超文本链接指的是从一个文档连接到另一个文档,而现在有了IP地址和URL,我们可以从一个网页跳转到另一个网页,这意味着超文本链接不需要限制在一时一地的文件,只要资源位于互联网上,有自己的标识符和IP地址,就可以建立一个链接。伯纳斯·李将此发明免费公开。
  • 1993年,全球出现多种专门访问万维网的浏览器(客户端),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赛克(Mosaic)”,它是第一个能显示图片的浏览器,它让HTTP协议普及开来,许多人开始用HTML编写网站,如今的互联网都主要建立在万维网之上。(注:伯纳斯·李曾对马赛克浏览器的发明者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表示对支持图片的浏览器不以为然,伯纳斯·李希望互联网可以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首先是一个学术平台工具。当然,就像伯纳斯·李和马克·安德森,伯纳斯·李也找到特德·尼尔森,尼尔森对万维网也不满意,尼尔森认为万维网和上都计划相比,单向链接道某一个URL的方法太简单,更多功能受到限制无法实现。)
  • 2014年,Xanadu试用版本上线。

Ted Nelson 语录集


引用

  • 泰德经常引用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一句话:“我必须发明自己的系统,否则就只能被别人奴役”。

计算机基础的谎言

  • 他们告诉你文件是分层级的;最基础的程序就是文字处理、数据库与电子表格,你必须使用“应用”;你必须费劲的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处理成层级架构的文件,用指定的应用来打开他们。实际上这些陈述都夹杂着谎言,他们描述了计算机的现况,但没说他们可以是什么样子,又应该是什么样子。

梦想

  • 新手总觉得计算机能让生活井然有序,更加便捷,之后他们发现,学习这个系统的难度与在过程中感受到的失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清,于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浅尝辄止。
  • 为什么电子游戏的设计远比办公软件好?因为开发游戏的人喜欢玩游戏,而设计办公软件的人则希望在周末能干些别的事情。
  • 有人问我“文字处理与桌面出版的区别是什么?”我怎么会知道,这些都是商品包装上的营销术语,与概念认知和拥护利益五官。

极其愚蠢的争论

  • 在我看来,Macintosh和PC没有差别。Macintosh的交互做的更好,但是它和PC都是一样的概念结构,都是由PARC用户界面与普通的层级架构目录组成。本质没什么改变。

技术的迷思

  • 平底锅是技术。所有人造物都是技术。但是要注意使用这个词的人,就像“成熟”“现实”与“进步”等词语,“技术”也给你的行为设置了一个议程:一般称某物为“技术”,是想让你向它屈服。
  • 超文本不是技术,是文学。文学是指那些我们包装并存储的信息(一开始是书籍、报纸和杂志、电影、录音等等),未来的文学类型决定了人类将被如何记录和理解。这些还轮不到“技术专家”来操心。

万维网

  • 万维网是一个“序列 - 层级架构”沙文主义者对超文本可作出的最大让步。
  • 试图修复HTML就像试图给汉堡包安上手和脚。
  • 上都计划并非没有成功的发明HTML,恰好相反,我们一直在试图组织HTML,它的链接容易失效且只能单向链出,它的引文无法追溯源头,它没有版本管理系统,也没有版权管理系统。
  • “浏览器”这个概念极其愚蠢,它想在一个窗口按顺序呈现一个巨大的平行结构。它并不能有效的展示这个结构。

图形用户界面

  • 所以这些笨拙、相似的界面都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施乐PARC设计出来的东西,因此,它们应该被叫做PARC用户界面(PARC User Interface),或者PUI。
  • 在那个时候,它们是美妙的、创新的东西,不过现在它们过时了,笨拙且局限性很大。

层级架构目录

  • 对普通人来说,真正的项目倾向于重复交叠、相互渗透并持续改变。而软件想把它们局限在一个地方,安上一个固定的名字,这种做法愚蠢至极。
  • 目录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是错误的大规模发展了。

智能

  • 当人们谈到“智能控制器”、“智能界面”时,是指某个地方安装有某种程序,但请不要降低“智能”这个词的价值,把它草率的用在一些驱动器、缓存器和低技术含量的小玩意儿上。

其他

  • 设计软件的时候不应该考虑它与过去事物的相似性,它应该有独立的概念结构,以任何适当的形状的组成。
  • 真正的软件设计将走进纸张无法视觉化的领域,它将打破思想和展示形式的牢笼。

Ted Nelson 创造的词语


  • hypertext / 超文本
  • hypermedia / 超媒体
  • intertwingled /互文性,即“一切都是紧密相连的”,用来表达人类知识中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 Fantics/ 在情感上和认知上把想法表达出来的艺术和科学
  • Cybercrud:作者自己的术语,指的是使用计算机把东西强加给人们的做法(尤其是强迫他们适应一个僵化、不灵活、考虑不周的系统)。
  • micropayment /小额支付,最初,这被认为是向复合作品的各个版权所有者支付报酬的一种方式。被设计为允许销售在线内容)的一种方式,并作为支付非常低成本网络服务的一种方式。(尼尔森在万维网发明之前就发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发了小额支付系统但失败了,直到2010年第二代小额支付系统的出现。)
  • transclusion / 嵌入 (网络),尼尔森于1980年的非线性著作《_文学机器》_创造了这个词,但17年前,在Sketchpad中应用了_母版和出现_的想法。
  • compound document / 复合文档,“通过引用、包含或两者组合多种文档格式”的文档。[1]复合文档通常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可能包括文本和非文本元素,如条形码电子表格图片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和其他多媒体功能。
  • Dildonics / 远程性爱,使用技术模拟和扩展人类性互动的虚拟性接触而创造的名称。1975年,Ted Nelson就在他的书《_计算机图书馆/梦想机器》_中创造了这个词。
  • stretchtext / 自我扩展的文本。它不是链接,而是根据需要的细节放大。
  • menuplex
  • softcopy / 软拷贝,无需打印即可在屏幕上查看的文件。
  • Docuverse /文献宇宙:由Ted Nelson于1974年发明,是一个由互联文档组成的全球分布式电子图书馆,换句话说,是一个全球元文档

Alan Kay 评价 Ted Nelson


在盲人之国,独眼人是国王 ,在盲人之国,独眼人掌管一切。而双眼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Alan Kay认为我们应该感谢在现代文明中拥有“两只眼睛”的Ted Nelson。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people run things. and the two-eyed people are in for a rough time.

两只眼睛的人构思出了一个辉煌的乐曲,告诉大家如果我们做某件事,那么生活就会多么的深刻和丰富。但是普通的世界将这个辉煌的音乐过滤和简化。最终如果我们听得到一个拨号声就已经算幸运了,盲人大众看不到这个想法、而独眼的人只窥见一瞥,但他们认为他们瞥见的是全部。在我们的时代,如果这些人认为从这一瞥中可以赚到钱,某些事情就会发生,他们想要将其卖给盲人大众市场,他们还会将瞥见的想法稀释。可能会有负责教育的人来帮助盲人学习如何看,这正是科学为人类所做的事,而学习如何去看是一个累人的工作,所以大部分人不感兴趣尤其是做市场的人。重要的是让有两只眼睛的人成为布道者,Ted Nelson和我以及我们的共同英雄 Doug Engelbart 一生都在不知疲倦的指出,在这个世界里,国王不但没有穿衣服,而且他到手机接收不到真正的音乐。 —— Alan Kay

上都(Xanadu)、网络文化及其他

一个有链接、回溯和版本控制的系统只需要一个经济结构就能成为一个出版系统。纳尔逊看到了一个基于他的版税和子版税概念的无政府但自组织的体系。在类似于Xanadu的系统中,版税由主机网络自动监控,主要根据传输时间——人们在线关注给定文档的时间。系统中的每个文档都有一个所有者,每当有人从内存中调用他们的文档并以文字、声音或图像形式显示时,每个所有者都会得到“一点版税”。

每个人都可以创建他们想要的文本,并将其放到系统中,从十四行诗到小册子再到教科书,每个人都可以引用或引用任何其他文件。文档可以由链接组成。纲要、导航、目录和索引将作为独立文件出现;顺序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结果是一堆看似无政府状态的文件,没错,但这就是文学的本来面目……”纳尔逊声称。“它的有序性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由计算机或其管理员强加的,而是由很久以前在文学的自然结构中产生的某种东西强加的,我们只是保留了它。”正如文学评论家和图书管理员已经找到了组织和分类传统文学的方法一样,纳尔逊声称人们会自发地发明组织超文本文学的方法。

纳尔逊认为他对这项技术的终极担忧是政治性的。大多数革命者认为计算机是极权压迫的工具,是集权和非人化的象征,纳尔逊早就知道这些想法是基于一种过时了的计算机。分布式网络的独立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与具有大量扩展的中央计算机完全不同,纳尔逊是第一个指出这项技术有潜力创造由个体成员指导的社会形式的人,这些个体成员是任何老式的大型机类型的中央控制所不能控制的。他对随时获取可用信息形式所带来的个人力量充满热情,并热衷于保留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信息的自由。

过去文化创新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但过去的形式只能让我们对未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不是一个详细的图景。对于同时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发展,如飞艇和电报,对他们的孙辈来说,已经成为幽默的时代错误。一旦某样东西看起来像是预测未来生活方式的好模型,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发生。如果有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我们应该习惯于期待意想不到的事情。

Ted Nelson 愿景


Ted Nelson相信事物之间丰富的联系是人们抽象、感知和思考的重要部分。这丰富的关系是表达、语言和书写的重要部分。也是观察的重要部分 —— 我们所看到的和所想象到的比我们能表达出来的多的多。试图交流想法需要我们从各个事物之间丰富关系之间做选择。在纸上写字是一种无望的弱化,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扔掉所有的关联,以一个特定的顺序告诉读者整体中的某一部分。而这就是Ted Nelson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想要去解决的问题,给世界一个更好的表达思考和想法的方法。

60年代人们的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在纸上操作,但纸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纸上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以转变成数字化,虽然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概念,但和Licklider一样,Ted Nelson 相信交互式的电脑是显而易见的未来。他纸显然是要被取代。和如今的“paperless office”的概念不同,他所构思的是paperless 主要目的是贡献于创新、理解和提高人类的智慧。

Ted Nelson 希望将内容content从结构structure中分开,这样同一个内容可以有多个结构,读者和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不同的角度看内容。他喜欢将软件比作电影,都是通过屏幕上的事件影响观看者的心灵,除此之外软件还有交互的性质。他认为软件设计可以看做电影制作的一部分。

拿破仑说“History is a myth that men agree to believe”, 任何已经发生过得事都可以被历史学家描述为不可避免,很难判断一件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所以在看历史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不只是那些引发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历史,还有那些可能引发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一些忙于建造未来的人却不懂得如何理解历史。

有愿景的永远都是少数人,Ted Nelson 说,愿景和诅咒一样,它会在任何情况下呼唤你,牺牲你的生活和任何其他事情;它拖累你周围的人、成为怀疑者和嘲弄着的目标;它激怒那些认为该愿景已经实现的人。

—— 《Ted Nelson:将想法和表达从四方的纸质监狱中解放出来》

尾言


Xanadu成功让超文本系统得到了复兴,Notion、Roam、Fibery、Craft等等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重新发现 1980 年代丢失的知识。但是回到Xanadu本身来说,它的失败在于野心太大,很多功能目前技术手段单一实现或许可以,但混在一起并不一定是合适的和容易实现的。或许我们也不能完全理解和实现尼尔森心目中的“理想国”,那就不如特德·尼尔森说的那样,“和我一起做梦吧,最好的尚未到来。” 期待吧!

尼尔森有很多值得聊的地方,不妨关注下他的书《Possiplex》及他的个人Youtube 频道

寄一本书给那条「鱼」

尽管二手交易一直是投资人不太愿意触碰的领域,但在物流成本不高、双边市场供需稳定且有大量闲置书籍存在的情况下,「这样的平台看似文艺,但商业模式其实蛮健壮。」比起「烧钱」扩张用户的初创公司,猫助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晰,注重维护核心用户。

小程序上线两个月时,他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收与不收」的讨论,确定了当时四个主营的类别:人文、商业、生活和科技。还明确了几类不收的书:伪科学、倡导反智价值观的书、信息已经完全过时的书等。

数据一点点增长,每天交易的订单越来越多以后,书的筛选靠人工已经不行了,逐步依赖于算法。这套算法从多抓鱼刚刚建立时就开始准备,在结合了市场供需平衡、平台自身利润以及京东、亚马逊等平台的价格竞争因素后,系统不断地与人工判断弥合,提高着书籍筛选的精准度。需要人工进行判断的书,已经从最初的90%下降到了如今的5%。

这套算法就像是多抓鱼的一个命门,在其独有的用户数据中,均衡地维持着书本的流通运转。在目前用户数为200万的基础上,这套算法所折射出的用户偏好基本与两年前建立时的气质相契合,比如在2018年底统计的多抓鱼畅销作家排行榜中,排在前列的是余英时、毛姆等,而郭敬明、韩寒等则稳居滞销榜单前列。

发展到现在,多抓鱼似乎越来越接近于早期猫助确立的定位:BOOK OFF和豆瓣组合的产品模式,也就是「基于数据的自动化经营模式+基于兴趣的去中心化社区」。创办多抓鱼两年后,猫助或许再也不会像早年那样,在公号推送里任性地写:「的确也能卖,也可能很好卖,但请原谅我们不太想卖自己不需要的书。」

多抓鱼让我最为深刻的是,她真的是很用心的在卖二手书,有着“收与不收”的通过价值评价标准,虽然无法避免很多侥幸的烂书,但起到了相当大的过滤网作用,前一阵子北京多抓鱼循环书店新开业,还专门去店里驻足良久,买到了几本品相不错的好书,很多人无法想象在书墙中淘到一本稀有的好书是多么让人幸福的一件事了,希望多抓鱼一直如此呀。

论媒介伦理、网络暴力与中国式法理情

畸形的网络土壤,是多年来培植恶意追索流量的平台和舆论治理滋养纵容的结果。

舆论场正在逐渐成为人均道德警察、人均网暴受害者,进而所有人互害的虚拟斗兽场。这个一度被寄予理性对话讨论的公共空间却因为撕裂和极化的意见变成煎熬滚烫的数字高压锅。情绪的泡沫几乎掩盖了事件重要且紧急的核心问题与本质矛盾。当然,网络暴力并没有消失,审判仍在继续,暴戾不会就此缓和平息,甚至在不断升级。

不了解今日中国传统媒体在社会的权力配置中的位置,不了媒体审查、舆论监督政策和问责制度,不了解互联网和市场化对传统媒体自身的冲击,不了解传统媒体如何依赖新媒体渠道的曝光和广告来勉强维持高成本的运营,又同时深陷自媒体营销号的洗稿等版权的缠斗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就无法真正意义上谈论“传统媒体在个别议题上的失职失能造成在舆论中再次失势”的惨状。

更进一步地,不了解今日中国传统媒体在社会的权力配置中的位置,不了媒体审查、舆论监督政策和问责制度,不了解互联网和市场化对传统媒体自身的冲击,不了解传统媒体如何依赖新媒体渠道的曝光和广告来勉强维持高成本的运营,又同时深陷自媒体营销号的洗稿等版权的缠斗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就无法真正意义上谈论“传统媒体在个别议题上的失职失能造成在舆论中再次失势”的惨状。造成今日结果的原因绝不是传统媒体人自甘堕落,或实习记者和小编没有经历过专业训练。我并不是想为新京报开脱或者找借口,但如果说“带着四五条镣铐跳舞”还是有可能的,那么带着四五十条镣铐还能如何不把这舞跳变形,着实有点困难。网民中“新京报为什么还不判刑、出事、封杀”的疑问,除了踩下了加速的踏板之外,无益于让讨论变得更有建设性。失去一个会犯错的新京报不会从任何意义上改善我们的舆论环境。我们需要的是专业独立的媒体,而它的出现和壮大并不会依赖于我们的空想,它首先需要支持的土壤和发展空间,然后才是修枝剪叶式的建设性批评。

网友总能在某一个维度上脑补或者挑出道德瑕疵,挑战人物现实生活中行为的正当性。实际上每个悲剧背后都多少存在传统道德失序与经济利益失范的隐形焦虑。网络暴力总是以一种自诩的正义面貌出现,很多散布谣言的人以为自己在“合理质询”和“主持公道”。正是这种自以为在执行某种微观监督权力的“自信”,反而让他们成为了隐私的侵犯者和暴力的实施者。而立场和站队的偏执也扼杀了人们纠正偏见的能力:网络暴力往往充满了对真实情况的替代性想像,简单的道德框架构更是造出一种假想的社会共识,掩盖了真实生活情境的复杂性。网暴者总是在对他人做道德审判——感情判断、先行立场、道德审判,三位一体,逐步发酵导致规模化的群体性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我们身处的时代、是整体的社会环境和各方有机体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

纪念维利里奥|生前访谈,关于当代生活中失控的加速

城市化在过去代表了文明礼貌,如今却让位于咄咄逼人的戾气。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不再认识彼此了。城市规划中的轮换率,即一个人在同一所住宅的居住时间,在我年轻时是10到15年,如今只有4到5年。轮换速率的提高降低了社交性。人们要花15年来交朋友,而在一些轮换率只有2年的大型综合社区,邻里间根本无法建立联系。这就是人们永远彼此怀疑,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德鲁克 | 管理自我 (Managing Oneself)

  • 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 知行合一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如果知行不合一,人们就会无所作为。
  • 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你的工作方式。另外,不要从事你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
  • 为了在组织中取得成效,个人的价值观必须与这个组织的价值观相容。两者的价值观不一定要相同,但是必须相近到足以共存。不然,这个人在组织中不仅会感到沮丧,而且做不出成绩。
  • 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 提高效力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工作关系应当既以工作为基础,也以人为基础。
  • 发展第二兴趣(而且是趁早发展)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长时间都不遭遇严重挫折。
  • 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有机会成为领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领域——可能是第二份职业,也可能是平行的职业或社会创业。
  • 自我管理需要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更进一步来看,这样的转变——从一切听从别人吩咐的体力劳动者到不得不自我管理的知识工作者——也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张一鸣近10年的微博,我整理了这231条干货

  • 做不好的就别做了,要做就必须做到非常好。
  • 练习保持耐心,即使是快节奏和压力的情况下。
  • 与智慧的常见敌人:未延迟的满足感,经验带来的麻痹或恐惧。
  • 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真正的安全感, 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 遇到一本好书很愉快和遇到一个非常值得交往的朋友是相似的。
  • “独立思考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越朴素不虚荣所做出的选择会越实际而可行”
  • 研究聪明人如何犯错误,回报率很高。聪明人易犯错误包括:1 嫉妒他人成功;2 自命不凡:3 过于相信自己判断;4 停止 学习;5 认为世界是静止的,生活在过去荣耀中;6 任何事情都有自己一套言之 有据、且深信不疑的说法和理论:忘记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你符合吗?
  • 今天会谈提到感性理性,我的观点:感性深化放在深处,理性实化放在前锋。
  • 延迟满足感经验:涵蓄情绪,让自己静止,不要在沟通交流的时候走动、晃动, 情绪跳动,思维失去精确控制。
  • 注意力也可以开源节流的,欲望和杂念分散注意力要节流,锻炼身体和注意力训练是开源
  • 当某人开始深入认识自己、研究自己的时候,说明此人开始有了哲学的思考,预 示着此人开始迈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 对现实隐忍,对未来有期待,在当下有作为。
  • 内向但精力充沛有企图心的人 。性格内向的人更易成功:美国 MSNBC 网站报道称,一项研究发现,内向害羞大多与生俱来,而且,内向的人在工作中更容易成功。在做决策时, 他们愿意花大量时间思考,不喜欢闲扯其他的话题,更能专心致志地奔着一个目标努力,因此他们成功的几率也相应增大。
  • 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奖罚分明,这样大家才相信游戏规则存 在,才会挑战自己更大回报,才不会有侥幸心理。类似这样的原则 CEO 要谨记不忘。
  • 有人问我如何突破自己的职业瓶颈,我说:你的瓶颈就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更宽, 心态更好,遇到问题将自己拨高一层去看问题,把你心里的那些小纠结小疑惑小算盘小私心,统统打破,你就没有瓶颈。
  • 林彪研究战略更研究战术。46 年共军初到东北,一个师打不过国军一个团。他 冒死亲赴战场观战,研究出 班的三三制战斗队形、一点两面等战术方法。并亲 自讲课推广,缩小了与国军战斗力差距。没有林彪,共党很可能失掉东北,改变战争进程。一个企业,如果战略家太多不是好事,抓细节的人越多越好。
  • 创业公司的常见问题:技术怨产品、产品怨战略、战略怨市场。但是往往这种去 情况的公司技术产品、产品、产品都做的不怎么样。

—— 节选自原文一部分

互联网人为什么开始不说「人话」?

毫无疑问,一个模糊并无具体含义的词汇足以概括任何形式上的各种故事。而具体如何理解,则要看公司和创始人对该词汇的践行。

行业内部的内卷也促生了在运用词汇上的内卷。

当互联网企业为了门面上的光鲜而创造和玩弄起文字游戏时,效率则会大大地降低。众所周知的是,与人沟通最好并且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用简单、直白的话语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在讲究效率的互联网大厂,过分地使用抽象的语言铺张,是对沟通方式、互联网公司员工和互联网产品本身的损耗。

很不幸,这种对抽象词汇的过度使用正在溢出互联网领域,在许多行业,报告中套用和撰写「黑话」正在成为风潮。但幸运的是,「八股」之所以是「八股」,是因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而非解决。当空洞的词汇遇上能够合理和适度运用的人,词汇本身也未必有如此不堪和需要被抵制。

软件如何定义现实世界

今天一切关于软件/互联网泡沫的看法都是过时的。现实世界的虚拟化已经快到了相当的程度,我们真的需要大量的程序员,未来仍然需要,有多少都不够用。因为程序员职业缺口太大了,早就不是有钱就能招聘到的了,甚至一个程序员因为公司要打卡,就会选择另外一家企业,因为他们可选择的余地实在太大了。很多企业远远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聪明的企业,已经在忙着做“企业技术文化”工作了。如果你不是BAT,又不是一个很酷的新公司,程序员们根本对你没有兴趣,到这个境地,花别人一倍的钱也未必能雇到人,所以就需要做技术文化工作,去宣传我们也是很酷的,我们也是能改变世界的…从而不至于在这种竞争中落后。

告别大拆大建,中国建筑师们造了什么有趣房子?

完美适配内向者 —— 自动贩卖机

除了随时随地都在的安心感和即时反馈,自贩机的贴心还在于它拯救了广大内向者。有人曾经试图用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解释“自贩机卖的东西为何比便利店和超市的贵”,强调了自贩机一般放置在消费者价格弹性低的地方(如游乐场),因为有了议价地位,所以有调高定价的能力。但另外一个观点道出了经济学书本里没有提到的理由:“比起跟人交谈,与机器交互会轻松得多,方便快捷。所以我会把在商店排队结账并与收银员交谈计算为约为1元的精神消耗。”自贩机营造出的纯粹的购买体验,完全去除了“人”这个不稳定的压力要素,只保留物与货币交换这个过程。这点对于内向者来说非常重要。

自动贩卖机的温柔,其实也是一种孤独,不想要朋友的人类和等待人类的机器,他们凑在一起相互治愈。

中国独立开发者图鉴

视频: 李惠堂究竟是什么水平?他真的是世界五大球王吗?

如果要隔离14天,你会带上什么?

带走我没看完的五本书、mbp、PS5

三言两语


  1. 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2. 至于疲惫的中国人为啥不搞体育运动,在现在就像问为什么不愿生小孩一样,是个讳莫如深又明知故问的问题了。
  3. “危机纪元中,地球人口减少到了六亿,因为人们不想把孩子带到这个没有希望的世界”。 —— 《三体》
  4. “读书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被神化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流传几千年的价值观,导致读书人也成为一种标签,一种身份的象征。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读书其实是一种带有功利色彩的事情,并且还有一定的装饰性。他只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读书人,或者看起来像一个读书人,就能得到很多东西。
  5.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好像叫“消极防御”,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祖辈,我们周围的人,甚至国产影视剧里的人都擅长用这种方式,靠泪水、乞求、下跪,或者骂骂咧咧、放狠话横话,或者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或者迁怒于人、指桑骂槐,或者含沙射影、阴阳怪气,语带双关地要求对方理解你话中有话等等,我们从小到大,几十年来所处的大部分环境,即使在家里,即使是亲人之间也都是这样。 —— 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