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01 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

  • 地图反映现实,但并非现实本身。地图比土地更加真实,但地图并非现实本身。地图只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它们并非完美,因为它们只是某个时间点的抓拍,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许早已不复存在。
在思考问题、做出决策时,记住这一点至关重要。
  • 地图和模型具有解释性和预测性。 
地图的用处在于其具有解释性和预测性。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地图和模型带有瑕疵就忽略它们的重要性。

来源

1931年,数学家阿尔弗雷德·柯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发表了一篇关于数学语义学的论文,这篇论文主要了论证的是数学与人类语言,以及这两者与物质现实之间的关系。 然而,正是在这篇论文中,科日布斯基开创性地引入了“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这一概念,随后逐渐被普及。其意思指的是,对事物的描述并非事物本身,模型不是现实,抽象出的概念并非被抽象的对象本身。在文中提到了四点:

  1. 地图与疆域的结构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对旅客来说,伦敦地铁线路图实用性很强,但列车司机根本用不着它。地图十分有用,是对某片疆域的描述,但它具有一个特定的目的,不可能对所有人来说都有用。
  2. 两个相似的结构具有相似的“逻辑”特征。如果地图显示德累斯顿位于巴黎和华沙之间且地图没错的话,那么在现实中一定也是如此。如果你手中的地图描述了德累斯顿的具体位置,那你应该也可以借助这张地图去往那座城市。
  3. 地图不等于实际的疆域。伦敦地铁线路图并没有描述站在考文特花园站里的感觉,你也不会用线路图来寻找地铁站的出口。
  4. 一张理想的地图,其内容应该包括地图的地图、地图的地图的地图,等等,无限循环。我们可以把这种特征称为“反身性”。理想情况下,这么做也不会遇到任何问题,但最终过于繁杂的细枝末节会让人应接不暇。

每一种模式永远只是一种模式,是对世界的必要简化,不应把它误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其次,并没有躺在远处等待发现的正确分析前愿景、真正范式或完美框架。

重要性

  • 地图和模型作为向导,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现实。我们需要地图和模型作为向导,但我们常常忘记地图和模型都是抽象化之后的产物,因此也就无法理解它们的局限性。
  • 地图和模型并非教条,世界是动态的。我们不能把地图视作教条,地图和模型的意义并不在于作为静止的参照物永恒存在。世界是动态的。随着疆域的变化,我们的导航工具必须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或者适应云谲波诡的时代。

局限性

  • 地图和模型可能存在信息减损。 由于我们总把抽象概念奉为圭臬,却没有亲身经历艰苦繁重的脑力劳动,因此很难看出地图与实际疆域的区别。我们无意中忽略了地图并不是现实。
  • 地图和模型可能存在误导。 地图或模型可能存在误导,我们常常误把地图当作现实,会针对地图制定静态的规则或者政策,却忘记了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日新月异。

应用

  • 地图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学会感同身受。缺陷并不妨碍它们成为有效的工具,为我们所用。
  • 地图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布局。要想提前布局,我们的思维就必须超越地图本身。地图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布局,但我们需要记住,它们只是诞生于某个特定的时刻。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