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荒唐 只因有你

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

一提到山水田园派诗人,人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陶渊明,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山水田园派诗人非常出名,那便是韦应物,但韦应物在历史上却很特别,诗词虽然流传下来近千首,但史书上对他没什么记载,而从他的诗词和地方典籍记载来看,他的一生也确实很戏剧化,年少时人称京城小霸王,后为报效国家发奋图强,为官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但却中年丧偶,又官场炎凉,以致几度归隐,而更被后人相传的便是他与妻子元苹的爱情故事,所以他的经历也造就了他独特的诗词风格,一种繁华落尽后静谧无所欲求的格调,而通过以动衬静,寓静于动,又有着古朴自然、气韵悠长的恬静与平和。

在唐朝长安城,曾有一句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韦家和杜家离天子非常近,可见唐代京兆韦氏家族的强盛。而整个唐代韦氏更是出了十七位宰相,三十多位家族成员和皇室通婚,留有姓名的文学家则有近百位。而韦应物其先祖乃是北朝著名隐士韦夐,皇帝十次征召不应,故被称为逍遥公。韦夐有个孙子叫韦挺,是太子李建成的发小,很有才能,但因杨文干造反被牵连,被李渊驱逐出京城,因而后发生的玄武门之变没有受到牵连,而李世民深知其能力之强,故召回京城并加封爵位,而韦挺也将其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第五子齐王李佑为妃,他的儿子韦待价在武周时期担任宰相,韦待价之子韦令仪官至宗正寺少卿,从四品上官员负责管理皇室档案和天下道士僧侣,韦令仪之子韦銮成就不高,仅仅做到了宣州司法参军,从七品上。在韦銮之子韦应物长大后,韦家人发现这孩子太调皮了,让他学习他不学,平日里就爱惹事生非,胡作非为,祖父韦令仪见孙子不是读书的料,只能拉下老脸请朝廷恩荫。

唐代的门荫制度非常完善,对于功劳不大的需要经过考核途径,分为卫官、学馆和斋郎、而挽郎,斋郎是需要懂礼法的,学馆是需要考试再做官的,而韦应物目前的状况是,他连字都都不认识,唯一能做的只有卫官。

卫官的职责便是负责保护皇帝、太子和亲王的侍卫,分为千牛备身、进马和三卫,这个荫补就是为功臣们不争气的后代们准备的。15岁的韦应物直接就被补为右千牛,混了几年之后升为三卫郎,成为了唐玄宗的贴身侍卫,这是何等的荣耀,是真真正正的“去天尺五”。但此刻韦应物心里仍是孩子性格,自己这年纪轻轻就当了皇帝的贴身侍卫,非常骄傲自豪,因而到处调皮捣蛋,“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韦应物的少年得志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他成为三卫郎已经是天宝十年之后的事情了,而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只有不到四年的时间了。

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大军攻入长安,在此之前,玄宗已经出发“西狩”,而韦应物没有随玄宗西狩的资格,只能在京兆四处逃亡,最终一家人在昭应县(现西安市临潼区)暂时避难,骊山在这里,华清宫也在这里,可在战火的摧毁下,伟大的宫殿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韦应物此刻,终于冷静了下来,开始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在家人的主持下,他迎娶了吏部员外郎元挹的女儿元苹。这一年元苹 16岁,韦应物大致在19岁左右,而他的家族居所杜陵县则成了唐军和叛军交战的战场,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了首都长安,韦应物回到城中,却发现已经物是人非。

皇帝回来了,但并不是玄宗,而是昔日太子、今日的肃宗李亨。他诗中的“武皇”已经沦为了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里不再过问政事。万里江山,分崩离析,东都洛阳尚未收复,河北各郡仍在敌手。

韦应物似乎终于成长了,自己做为一个御前侍卫是很威风,可当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御前侍卫竟然连持刀搏杀叛军的勇气都没有,自己却胆怯了,只能看着叛军在自己家乡肆虐。他不想做一个潇洒的三卫郎了,他想成为一个对江山社稷有用的人。

在还都长安后,韦应物主动辞职,选择重新进入太学学习。他准备从不识字开始,一点一点考取功名。这似乎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历史告诉我们,韦应物还真的做到了。在儿童时,他不像王勃、杜甫、令狐楚一样是神童,而是一个纨绔。在经历苦难磨砺后,韦应物才大彻大悟,开始勤奋学习。如同电影《食神》一样,只有历经挫折,在大起大落间感受人间的情爱后,才能用最朴素的食材烹饪出最诱人的美味。

广德元年,韦应物终于蜕变了,他经过朝廷的重重考试,最后被授予洛阳县城七品官员,这是韦应物官涯的起点,相比于唐朝其他诗人,这个起点算非常高的。这一年安史之乱刚刚结束,洛阳也是去年才从叛军手里收复。自天宝十四年洛阳沦陷后,这座城市屡受摧残。至德二年,唐军与回纥联手收复东都洛阳。作为出兵的报酬,唐朝政府允许回纥带走这片土地的财帛,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可没想到两年之后,史思明卷土重来,洛阳再次沦陷,直到宝应元年,唐军和回纥才二次收复。

这一次,回纥劫掠的更加严重,回纥至东京,以贼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朔方军及郭英义、鱼朝恩等军不能禁暴,与回纥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洛阳居民害怕回纥的劫掠,躲进了圣善寺和白马寺的楼阁中。回纥一把火烧了两座楼阁,死伤万余人,大火几十天都没有熄灭。唐军阻止不了回纥行动,任由他们掠夺洛阳和其他州郡,每家每户都遭到了抢劫,连衣服都被回纥抢走,只能用纸作为衣服。

当韦应物到达洛阳时,看到的是“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面对昔日繁华的洛阳城,韦应物愤懑之下,留下了自己最早的一首诗作,“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饮药本攻病,毒肠翻自残。王师涉河洛,玉石俱不完。时节屡迁斥,山河长郁盘。萧条孤烟绝,日入空城寒。蹇劣乏高步,缉遗守微官。西怀咸阳道,踯躅心不安”。生长在太平时光,那时却不懂珍惜太平的好处,只是一味享乐。今天到达了洛阳,和以前的盛世相比,我才体会到这几年有多心酸。人吃药是为了攻克疾病,可没想到引入回纥平叛,回纥对洛阳造成的伤害比安史叛军还要严重。宫室和民宅都被劫掠焚毁,百姓和王孙都不知所踪。时光流逝,洛阳附近的山河好像没什么变化,但走进城中,你才能发现,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伟大的国都已经是一片废墟。我原本是个顽劣之人,没有高深的德行,如今朝廷委我重任,我愿意鞠躬尽瘁,为国家复兴出一份力气。可我又怕自己能力不够,做得不好,只能望着长安,内心彷徨。

这首诗格调很高,前两句是虚写,写人生无常,自己不懂得珍惜太平。随后写实景,写回纥劫掠,洛阳充夷,山河虽在,城池破碎。最后抒自己的情,且自己虽然德行浅薄,但也要为国效力。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在这首诗里,你能直观体会到韦应物复杂的心情。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初入官场就身当重任,没什么工作经验,想做事但又怕做不好。那韦应物究竟有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因为史书中对于韦应物的记载很少,我们只能从他作品中的只言片语还原他的人生。韦应物确实在认真工作,为了复兴大唐,再次开创太平盛世尽了自己的一份功劳。但是年轻的韦应物没想到,国家都到这个时候了,官场仍靠的不是工作能力,靠的是会不会做官。

在工作两年后,韦应物遇到了一件事情,在《示从子河南尉班》一诗的序言中,韦应物写道,“永泰中,余任洛阳丞,以扑抶军骑。时从子河南尉班,亦以刚直为政,俱见讼于居守,因诗示意,府县好我者,岂旷斯文”,扑抶军骑意思是韦应物惩罚一些不法的士兵,然而就是这一举动,却被士兵控告投诉,当然这种投诉也不会对韦应物有什么伤害,但时间长了却让他心灰意冷。自己秉公执法,军阀却横行无忌,藐视王权。韦应物伤心的在诗里写道,“立正思悬棒,谋身类触藩。不能林下去,只恋府廷恩”。

自己想做好一个地方官,执法严明,公平公正,但我屡屡因为执法公正被投诉。想要为自身打算,却处处碰壁,进退两难。我很想离开官场隐居,可是我却眷顾朝廷对我的恩典,没能好好的报效朝廷。长期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下生活,对年轻的韦应物无疑是巨大的摧残。终于在五年之后,他满足了“居官者以五岁为限”的硬性指标,直接上书辞官,“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圆头榫安不进去方形的卯,直木头也做不了车轮。世间万物都各有其用,非要违背自然,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舒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我的志向,只喝水也不是因为我贫困,我想要请一个长期的病假隐居起来。

获得批准后,韦应物带着妻子元苹隐居到了洛阳的同德寺,同德寺位于洛阳城景行坊。这座寺庙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经常流连的场所,虽在闹市却不觉世俗。在这里韦应物留下了非常多作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韦应物形成了自己的诗风,现在我们说韦应物总会把它归类于田园诗派,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诗人几乎都在消极避世,比如大历十才子中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翊,还有写“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清”的钱起,还有崔峒、司空曙等等。因为这一时期是唐代历史的大转变,盛唐的壮阔气象不复存在,一场安史之乱打没了整个社会的雄心壮志,几乎所有诗人的笔触都变为风花雪月和乡情羁旅,韦应物追求的是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这些人的清新自然,但最后却越走越偏,化为凄清、寂冷。

在同德寺这一时期,韦应物的幽寂已经出现端倪,比如 《赋得暮雨送李胄》一诗中,韦应物写,“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微雨、暮钟、漠漠、冥冥勾勒的是一片灰暗朦胧,没出现离愁,却已全是离愁。

而让韦应物诗风在幽寂上更加极端,则更是两件事导致的,第一件事是大历九年,韦应物被举荐为京兆府功曹参军,并代理高陵县令。回到家乡长安,韦应物既高兴有有些伤心,十年前自己去往洛阳为官,这次回来,家中的亲人几乎都已经做古,长安城的故人,只剩下了一些老朋友,他和一位姓元的老友在长安春游,并写下了一首诗,“何处醉春风,长安西复东。不因俱罢职,岂得此时同。贳酒宣平里,寻芳下苑中。往来杨柳陌,犹避昔年骢”。我们在长安城里沐浴春风,去往我们曾经玩乐的地方寻找回忆。在乐游原上的宣平里,我们赊账饮酒。在曲江池,我们泛舟赏花,好不快活。

当骏马驶过,一路上的杨柳都在躲避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

等到韦应物走马高陵后,他傻了,到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征伐窑役,征徭役做什么,为皇室开采玉石,供他们奢靡享乐,“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深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一大批老百姓被征往蓝田开采玉石,陡峭的山崖下没有人家,夜里只能居住在树林里。给丈夫送饭的妻子找不到丈夫,只好独自回家,哀声哭泣。同时,韦应物还要征收高陵赋税。“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这一次,韦应物再次忍无可忍,又想找借口不干了,然后隐居避世。

可惜还没来得及隐居,天就塌了。

大历十二年,韦应物的妻子元苹去世了。自天宝十五年二人结婚至今,韦应物和元苹已经携手度过了二十一年的光阴,两人很恩爱。这二十一年里,元苹为韦应物生下了一儿两女。不管韦应物是一事无成还是奋发读书,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隐居乡野,元苹都一直陪伴着韦应物走过人生各个阶段,他们相敬如宾,鸾凤和鸣,元苹的去世对韦应物是致命打击。

在给元苹写的墓志里韦应物说,“昧然其安,忽焉祸至,方将携手以偕老,不知中路之云诀”,我们俩还没过几天好日子,你就去世了。我本来以为我们会白头到老,没想到你中途丢下了我一个人。

“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每天我回到家里,没有人对我嘘寒问暖,你生前用的一切物品我都放在原处。可是我却没有勇气去看那些你用过的东西,因为我会想起你那种想念痛入骨髓。

最后的铭文韦应物写道,“少陵原上兮霜断肌,晨起践之兮送长归。释空庄梦兮心所知,百年同穴兮当何悲”,韦应物只能期盼着自己死后能和元苹葬于同穴,届时他们将会再次见到吧。

这一年之后,韦应物的诗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总是会想起多年前夫妻二人在洛阳同德寺时的经历,为此他写下了《伤逝》一诗 ——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这首诗更具体的描绘了韦应物和元苹的婚姻,结发二十年,一直相敬如宾,两个人心里都装着彼此。因为公务繁忙,家中的一切都交给元苹打理,元苹没有什么怨言。在韦应物不在的时候,自己拉扯着孩子长大,教他们读书识字,如今妻子离去,家里只剩下韦应物和年幼的孩子。无数次梦里,韦应物都梦到亡妻,这种感受,让自己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韦应物的悼亡诗被后世很多人称赞,南宋诗人刘克庄评价说道,“悼亡之作,前有潘骑省,后有韦苏州”,潘骑省指的是西晋文学家潘岳,即美男子潘安。潘安在12岁时就和10岁的杨蓉姬定下婚约,后来杨蓉姬去世,潘安发誓再不婚娶,他对杨蓉姬爱之深切,写下了许多悼亡诗,开创了悼亡诗的先河,刘克庄把韦应物和潘安并列,是因为两人对于爱情都无比的尊重,同样两人也无比的忠诚,在元苹死后,韦应物也没有再和别人另寻姻缘,也许是朝廷可怜韦应物的用情之深,在元苹去世次年,韦应物被调任为鄠县县令。鄠县紧靠住终南山,县内又有渼陂湖,历代都认为这里是关中山水最佳,处在山水之间,官场的烦扰和丧妻之痛才被渐渐平复。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唐代宗李豫驾崩,德宗李适即位。德宗继任不久就开始肃清朝政,大力打击宦官干政。当年举荐韦应物的京兆尹黎干因为和宦官沆瀣一气被德宗赐死,韦应物也因此受到牵连,改任为栎阳县令。不久后屡遭排挤的韦应物索性主动辞职,隐居在长安善福寺。这一期间,韦应物过起了和陶渊明一样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韦应物则是“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在善福寺,韦应物更加体会到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他和附近的农民为伍,在行事上也放下了做官的架子,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还为农民创作了很多诗。

建中三年到建中四年之间,韦应物被外放为滁州刺史,历史没有记载韦应物因何被外放,在自己的诗中,韦应物也说的模棱两可,“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这一句诗很巧妙,前面的非才果不容,意思是我没有才干,所以才被中央外放到地方,姿态很低,口吻很谦虚。但后一句却说,出守抚茕嫠,茕指的是没有兄弟的人,嫠指的是没有丈夫的人。意思是朝廷把他放到滁州,让他去安抚孤儿寡母的地方官。可见韦应物对于朝廷的外放还是很有怨言的。从第二句再去反推第一句非才果不容中的“才”,指的也许不是为官的才干,而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才干(可大致猜测韦应物是受排挤)。因为建中年间,朝廷的宰相不是别人,正是陷害忠臣颜真卿的卢杞。此时正值四镇节度使勾结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而滁州和李希烈管辖的淮西紧紧相连,韦应物就这样穿过了一片战火,前往滁州赴任。

刚到滁州,韦应物看到的是“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制榛寒雨中”,秋日的山下,没见到农民收获粮食,而是传来一阵砧杵声。砧杵是捣衣用的工具,捣衣为了做什么,是给前线的士兵准备御寒的衣服。除此之外,韦应物看到的就是一片茫茫的树林。

滁州这个地方在山里实在是贫穷,可这么贫穷的地方,赋税居然还很重。“氓税况重叠,公门极熬煎”,赋税重也就算了,徭役同样很重,“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做这种父母官,做的韦应物心酸不已,屡次落泪,他实在不想给百姓收重税,也不想百姓服兵役,可这些他做不到,因为此刻的大唐已是一片风雨飘摇了。

建中三年,四镇节度使和李希烈谋反。

建中四年,泾源兵变,太尉朱泚率泾源军攻入长安,自立为秦帝,德宗李适出逃奉天。这些叛乱朝廷得平复吧。平叛需要钱,需要粮食,需要士兵,所以韦应物不得不按照朝廷的要求去征钱、征粮、征兵。

看着百姓生活的如此艰难,韦应物像是自我惩罚一样。他知道他的俸禄来自何处,不都是这些老百姓骨髓里面榨出来的吗。在之后的诗句里,韦应物多次提到自己愧领俸禄,愧对百姓,“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看到这些农民,我这个不耕者深感惭愧,因为我的俸禄都来自于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身患疾病,很想归隐田园,看着流亡的百姓,我觉得自己不配拿朝廷的俸禄。

而唯一能平复韦应物心情的,只有山水美景。在滁州任上,韦应物多次前往滁州城西的上马河散心。在这里,他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很喜欢生长在河谷边的小草,黄鹂鸟在幽深的树从中啼叫。春天的潮汐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一条无人的小船被推向江水中心。

即便是一首写景诗,韦应物也写出了深邃的孤独。

其实当我看完韦应物的一生,再走进诗人的心再去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草有很多,但韦应物不爱路边的草,不爱河边的草,爱的是河谷边的草,爱的是不被人看到的、注意到的草。听到的是黄鹂在幽深的树林中啼叫,而黄鹂这种鸟生活在远离人的地方,即便出现,也在高大的树枝上。水流的如此湍急,小草会被水吞没,黄鹂也会被湍急的水声惊走,就连船只也被河水推到了河中心。情况已经如此,但韦应物还不愿意离去,而是在雨中欣赏着这处景色。

我认为写此诗时,韦应物正在遭受巨大的悲伤。结合历史来看,也的确如此,国家正在遭受劫难,首都沦陷,天下揭竿而起,而心疼人民的韦应物,却不得不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对人民进行层层剥削。更重要的是,他的大女儿在这个时候嫁人了,韦应物对妻子的爱都反映在他对子女的照顾上,他对儿女都非常疼爱,女儿出嫁时,韦应物还写了著名的《送杨氏女》,“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建中三年到四年,接连遭受的苦难,造就了韦应物写下《滁州西涧》时的心绪,贞元元年,韦应物调任江州刺史,在江州,韦应物仍然笔耕不辍,用诗文来记述真实的历史,“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此时的韦应物在天下已经颇具名气,同时期的白居易称赞他“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也许是忌惮韦应物的影响力,朝廷不再让韦应物担任这些中州、下州刺史,转而把他调往了苏州。

这次到苏州,韦应物没有看到任何的荒凉,只感慨道,“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苏州太富庶了,富庶到和滁州成为两个极端。很难想象,这种繁华和穷竟是在同一个国家的土地上。在苏州,韦应物两袖清风、勤于政务,心系百姓,做出了不俗的政绩,诗囚孟郊更称赞韦应物,“太守不韵俗,诸生皆变风”,意思是韦应物来到苏州之后,苏州政风教化大变,时人也以“韦苏州”来称呼韦应物,也就是在苏州任上,韦应物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贞元六年,韦应物在苏州任期已满,可一向“愧俸钱”的韦应物,早就把俸禄都救济了穷人,以至自己根本就没有回长安的盘缠,只能寄居在苏州永定寺内。

而仅过一年,韦应物就去世在一场风雪中,再过了一年,韦应物的灵柩才得以归葬少陵原的韦氏祖茔,但因为不知的原因(有一说法,其朋友当时占卜发现俩人不适合合葬,导致异穴而葬),而直到贞元十二年,韦应物之子韦庆复有所成就后,才终于完成了父母的遗愿,将二人合葬。此时,元苹在黄泉下等待韦应物已经等了足足十九年。

我想,元苹再见到韦应物的时候,会不会表达此等情意呢——

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

候君十九载,相见续前姻。

玉佩声犹袅,金钗影未移。

今日重会面,同醉碧桃枝。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