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image description

晚上睡前偶读俞平伯老先生的《唐宋词选释》,翻至苏轼节选,不禁心生喜爱,遂思绪万千,写此文聊发少年言,“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一代宗师,曾写过我心目中最喜爱的两首相思的诗词,一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江城子》,还有一首就是本文要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Moon rise through the trees

这首我之所以喜欢反复读,是因为读过很多的诗句都无法触及如此之深的,太美了,画面跃然纸上,又蕴含人生和宇宙苍穹的哲理,直击人的心底,震撼的余波让读诗词的人不禁面生两行泪感同思念故去的人。 字里行间,余音袅袅,不免让我想起苏轼的一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苏轼自作的《定风波》上阕形容苏轼的一生是最贴切的,宋仁宗赵祯时期,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虽然也是我敬佩的真豪杰,但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严重不合申请外调,辗转数地,不久又因“乌台诗案”入狱。哲宗赵煦时期,高太后听政,废除新政,苏轼又被召回任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然而只是稍微的平静,和司马光政见不合,外调又是辗转数地,哲宗赵煦亲政后,启用新党,继承新法,再度被贬,一度被贬到儋州(今海南岛儋县)。好不容易到了徽宗赵佶即位,却在遇赦北还的途中卒于常州。苏轼的一生让人唏嘘感慨。

而这首词的主角苏辙,是苏轼的胞弟,自父母姐妹都已去世,两兄弟便是最亲密的手足,兄弟情谊深厚,但因为苏轼一生不是在被贬的路上,就是回京的路上,加上公务的繁忙,苏轼与胞弟是很难见面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就在苏轼调入密州时所作,为了与六年没见的弟弟离得近一点,本欲密州途中绕道济南看望弟弟,但无奈冬雪冰封,路途封锁,又错过了,恰逢中秋时节,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内心情感迸发出来将月的阴晴圆缺融入词中,产生浓厚的哲学意味,也因而促成了一篇古今文坛自然与人之心境的集大成之作。

词的上片由问天开始,幻想之中乘风飞跃天际,但又觉得天上寒冷,不如人间一分温暖,一句“何似在人间”,说尽了对世间现实的热爱。质问上苍为什么要让自己和弟弟分隔两地,无法在中秋节这样的节日团聚赏月。而词的下片苏轼由月的圆缺想到了人的离别和团聚,不由得发出感慨。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自慰,也是共勉。将自己和胞弟的离别之情表达的深切之至。

或许上苍也被这首词感动了,词做完的第二年,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终于在徐州见面了,一同在这一年的中秋赏月,苏轼高兴作了《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虽然自己和弟弟一同赏月的十分高兴,但词仍无法掩盖日后终分别后的不舍与忧愁。 席慕容在《青春》中说过,“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或许在徐州的一百多天,也是苏轼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百多天。

时至终离别,苏轼离别的这一天作了一首离别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无尽的不舍尽在词中,此去一别,不知是何年。

Teekh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苏轼这首词的情、景、理完美结合,从中秋佳节思念亲人、到人生感悟、自我安慰、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对宇宙的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这首词的华丽和高度,使得南宋文学家胡仔不禁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给出此词的至高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现代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探索宇宙,却无法探索一个人内心的宇宙,读苏轼的诗词亦如此,东坡先生总能引领我们走进星辰大海,豁达乐观的应对人生中的苦难,找寻人生立于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