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心目中的笔记软件

最近也只有坐车的时候写写博客了,一是工作岗位调整确实太忙了,二是又赶上世界杯,咳咳,言归正传,这两天看到evernote被意大利移动应用开发商 Bending Spoons 公司收购,虽然不算是坏事,但也不禁让人感叹,曾几何时evernote也是常年稳坐云笔记巅峰宝座,再看分家的印象笔记中国也过得不太好,在笔记软件大浪潮中创新严重不足,抄袭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下作的竞争手段导致更多用户加快了迁移步伐,虽然推出基于印象笔记各种各样的笔记软件,但所谓创新的背后仍是抄袭导致的同质化过于严重,未来也是非常不好过的。随着以Roam Research为首的双链笔记和以块编辑器+多维表格的在线协作产品Notion的推出,涌现了大量的新型笔记软件,我接触到的这些笔记软件也是非常多了,所以我之前使用一圈下来,我就在想,具备哪些特点才是我心目中优秀的笔记软件呢?我大致总结了以下十点。

  1. 多终端(iOS、Android、macOS、Windows、Linux、WebApp),其中覆盖网络端、手机端、电脑端即可,方便任何地方快速记录、整理、输出。
  2. 本地离线且支持同步。这一点上,就直接pass很多笔记软件了,很多软件只支持线上,而支持本地是笔记软件使用者最基本保障,如果你想让笔记万无一失,而且少点折腾,这是一条必考虑项)
  3. 具有API或者Extension的扩展性,其实这个就是使用后体验的问题了,这一点上,flomo算是做到了极致了(虽然我并不喜欢flomo对卡片笔记的理解及营销方式),但一个笔记软件支持下比如popclip插件用来摘录还是很方便的,比如我使用的logseq,我写了一款popclip剪藏插件,无论是macOS还是iPadOS上,打开双屏一左一右,采集的时候logseq参照李敖的读书法可以直接传输到logseq的对应标签下。
  4. 非常活跃的社群。这个真的很重要,这决定了笔记软件的走向,比如hepta、logseq的discord社群都很活跃,非常多的笔记软件爱好者聚集,对笔记的形态进行深度讨论,不光对开发者有很好的帮助,同时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笔记上的核心观点。
  5. 速度。记录笔记必然是速度,这一点上,我们身处国内很多软件没有办法,比如Notion,当然他的国内模仿者 flowus 做的也不错,但 bug 太多,这类软件我觉得很多人有曲解,这类本质上是为了协作,会牺牲很多其他笔记软件应具备的条件,比如离线。所以我的 Notion 都一般当做文件库或分享协作使用。
  6. 保持更新频率。我现在想起当年的logseq的bug是那么的多,但快速的更新速度,让这款软件成为今天我每天不可或缺的笔记工具。
  7. 隐私。这个没得商量,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但决不允许堂而皇之的隐私窥探,对于创始人或者团队公然为窥探隐私辩解正当性的,不用洗坚决不使用。
  8. 深度链接 deeplink,用来补充各软件短板,做到联动。如何理解呢,信息结构会定义用户浏览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架构》这本书中,曾写道,“适用于信息架构的主要组织结构包括层级结构 、以数据库为导向的模式和超文本,每种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缺点。在某些情况下,只使用一种是合理的。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以互补的方式使用这 3 种组织 结构。”比如某个软件真的很好用,但是在信息机构上,他可能做的更为出色,但又不经常使用,这时候可以使用 deeplink,跳转到适合他的笔记软件进行浏览。比如我很多孤儿笔记仍然留在evernote,但是通过deeplink,从logseq直接跳转到evernote,减少查找时间。
  9. 优秀的标签体系设计。对于标签如何高效率利用是一个非常值得再思考的问题。
  10. 优秀的检索功能。因为我们做笔记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处理自己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如何更好的快速使用它。

李敖在“李敖有话说”节目中,谈及自己读书的方法,曾说“如果我们追求知识,方法不好我们得到的效果不一定是正面的,往往是负面的”,这点我非常受益。(推荐看看节目中李敖对于自己“大卸八块读书法”的实践,颇有卡片笔记影子,得益于现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我们不用如李敖土豪般的剪书了,而无论是卡片笔记法还是大卸八块读书法,实践出适合自己的流程是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的)。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在追求生产力效率的路上,常常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折腾工具上,让事情更加复杂,而不是提升效率,工具永远没有All in one。记录和存储是一方面,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吸收、归纳总结、输出,否则只是心里满足。所以,我们要始终明白的是,工具是为人服务的,莫让工具束缚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