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通讯 No.81 Tim O’Reilly

要理解未来,就需要我们摒弃关于现在的思维模式,放弃那些看起来顺理成章甚至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 蒂姆·奥莱利

蒂姆·奥莱利,生于1954年6月6日,爱尔兰裔美国人,未来学家,O'Reilly Media创始人兼CEO,开源运动的坚定支持者,最先提出了Web 2.0的概念,O’Reilly Media的创始人,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图书出版商,其电子书业务比 Kindle 早问世了20多年;奥莱利传媒创办了第一个商业网站GNN;创立的Make杂志,使得奥莱利传媒成为 DIY 革命及创客运动的主要先锋;此外,奥莱利传媒很早便提供了在线学习平台,还多次举办过全球瞩目的各类技术主题峰会。奥莱利本人也是非会议的鼻祖 Foo Camp 的发起人。

Web pioneer Tim O'Reilly on Web3 - The Fifth Skill

Google前CEO、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奥莱利可以让一个行业成为可能。”蒂姆·奥莱利在1993年,推出全球首个门户网GNN(Global Network Navigator),这也是万维网时代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网站;

2001年,与培生技术集团联手推出首个网络原生图书内容服务:Safari图书在线(Safari Books Online)。

2005年,《连线》杂志把蒂姆·奥莱利誉为趋势观察员;

2008年,Tim在金融危机之前断言:如果Web 2.0和华尔街之间确有相似之处,我们就能通过观察华尔街,来猜测Web 2.0的未来。他力劝互联网公司不要走跟顾客对着干的老路,创造的价值要大于你索取的价值

2009年,Tim在Gov 2.0峰会上提出平台型政府(Government as a Platform)的概念:政府2.0……是通过技术——尤其是Web 2.0里最核心的用于协作的技术——来更好地解决一个城市、一个州、一个国家乃至全球层面上的共同问题,Gov 2.0峰会(及政府2.0峰会)将硅谷意见领袖和政府高官聚拢到一起,双方共同探讨该如何相互学习,以推动奥巴马政府的开放数据政策,并掀起一场全球性的政府信息公开运动。

2010年,《Inc.》杂志把他称为硅谷先知,在过去30年里,他几乎预见了每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5年后聪明人开始谈论的话题,他现在就能预料到,这些都是蒂姆·奥莱利一步步用行动证明的。

创办的奥莱利传媒(O'Reilly Media)它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多元化的公司,从万维网的开源软件,大数据再到生产运动。是世界上在UNIX、X、Internet和其他开放系统图书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出版公司,O'Reilly Media则将自己定位于“传播知识的创新者改变世界”。该公司培养了一代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推动了一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奥莱利传媒还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机图书出版商(比如上图的《高性能MySQL》大家是不是很熟悉,著名的计算机领域Nuts系列、Animals系列图书都出自O'Reilly Media),其电子书业务比 Kindle 早问世了20多年;创立的Make杂志,使得奥莱利传媒成为 DIY 革命及创客运动的主要先锋;此外,奥莱利传媒很早便提供了在线学习平台,还多次举办过全球瞩目的各类技术主题峰会。奥莱利传媒一直致力于通过传播和强化创新知识,来改变世界,并竭力主张企业要创造更多价值,而不是攫取更多价值。奥莱利传媒关注的是真正重要的技术趋势,并通过放大那些细微的信号,来刺激社会对新科技的应用即奥莱利的理念:信息是激发创新的力量。

他曾公开支持奥巴马及其重要改革举措。他呼吁年轻的软件开发人员——硅谷的苦力们——去制造「重要的东西」(尽量为私营领域奉献劳动)。他还撰文赞扬一些地方官员改变美国城市的事迹。奥莱利曾说其公司的愿景是「传播创新者的知识,借此改变世界」,而他个人的信条则是“创造比你赚到的钱价值更多的价值”。对网络的未来持怀疑态度。他说,科技产业已经无法提供其早期理想所隐含的那种内容、商业和社区。他认为我们的经济是为了支持中央集权而设计的。

Linux Journal曾经评价蒂姆·奥莱利:“Tim 是位特立独行的商人,他不光放眼于最长远、最广阔的视野并且切实地按照 Yogi Berra 的建议去做了:‘如果你在路上遇到岔路口,走小路(岔路)。’回顾过去 Tim 似乎每一次都选择了小路,而且有几次都是一闪即逝的机会,尽管大路也不错。”

蒂姆·奥莱利:接下来的将要发生的变革

这是蒂姆19年1月时候在他的网站所预测的变革,虽然过去三年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很多预测都在发生。

  • AI和算法无所不在

  • 其他地方正在竞相超越美国

  • 中国与非洲的变革

  • 农业革命

  • 气候变化

  • 基因工程

  • 神经接口

  • 在线学习

  • 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 深度读物

虽然预测,但蒂姆认为未来取决于我们:

这就是我对人类的信念:我们能够直面巨大挑战。我没得最大资本不是智力或者创造力,而是道德选择。在变好之前,事情也许先会变得非常糟糕。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去相互扶持,去建设一个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利润为本的经济。我们可以有远大梦想,去解决大问题。我们未必要用技术去取代人,而是用技术来增强人类,从而让人类可以去做一些此前不可能做的事。

蒂姆·奥莱利:什么才是真正的“独角兽”

  • 它们被称为独角兽,并不是因为它们的估值有多高,而是因为它们都能让我们惊呼:“不可思议!”

  • 独角兽的特征:

    1. 一开始,它令人难以置信。

    2. 它改变了世界的运作方式。

    3. 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但这一切不会被它的创造者一人夺取,风险投资人也没有料到。

  • 成功的创新者不会让消费者或客户去做不同的事,而是让他们变成不同的人。Facebook把用户变得更开放,更愿意分享自己的世界,即使他们现实中是内向的人。Amazon让用户成为了手握信息的消费者,他们可以获取实时数据、商品评论,对比商品价格,还可以根据以往在线购物的记录查看个性推荐。现在哪有人购物时不去对比各家电商产品的价格和性能呢?成功的创新者使用户接受——至少忍受——新价值、新功能、新行为、新词汇、新理念、新预期以及新渴望。他们改变着自己的用户。”

  • 在我看来,当我们热衷讨论人工智能的未来时,很容易忘记已经有那么多科学技术影响并充斥着我们现有的生活。我们需要让那些神奇的瞬间成为过去,让那光环成为新的寻常。如此,科技正在切实地解决问题,必须承认,我们用新奇的技术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 真正独角兽所具备的第三个特征:他们创造价值。不仅是资本价值,他们为这个世界创造了自己独有的价值。

  • 在我看来,当我们热衷讨论人工智能的未来时,很容易忘记已经有那么多科学技术影响并充斥着我们现有的生活。我们需要让那些神奇的瞬间成为过去,让那光环成为新的寻常。如此,科技正在切实地解决问题,必须承认,我们用新奇的技术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 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有句著名言论:“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这句话推导下去的必然结果是:“一旦这种技术出现的时间足够长,就不会再有人觉得它有什么特别。”

关于 Web3 为什么现在对Web3感到兴奋还为时过早

去中心化并非是万能稻草,且去中心化不是第一次出现,已经经历了好几个周期:

  • PC 的商用分散架构,但被微软重新集中

  • 开源、互联网和 CC 协议打破了专有软件的束缚,但 FAAMG 其重回巨头

任何新技术革命,都会经历炒作周期:

  • 投资人热衷投资,是因为这些投机行为能让投资者和创造者变得富有,但并不代表其有实际意义。可以参考互联网繁荣后的大萧条

  • 现有交易所很赚钱,但本质上交易的是高估的投资性资产,并非是真金白银。

  • 区块链和现实世界的法律与商业机制对接还处于很缓慢的进展,投机盛行进一步分散了基建的注意力。

从历史中看两种泡沫

  • 1634 年郁金香热,破裂后没有对经济产生持续影响

  • 另一种是技术革命伴随的金融泡沫,每 50-60 年一轮,多半因为前期基建需求引发资本狂潮,然后技术成熟后资金转移到其他地方,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提供资金。所以真的技术革命必须伴随大量的基建设施。

  • 从新能源革命来看,Musk 通过特斯拉股票的投机,将其转变为了全国性的充电网络、电池工厂和自动驾驶大师,催化整个行业追逐他的未来,以及投资航空航天的基建。

  • 回到 Web3,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人采纳么?有何新的进展?

我们处在什么位置?参考 web2.0 泡沫之后的观察

  • 幸存下来的公司都很赚钱

  • 都不需要筹集巨额资金(如果公司不停融资,本质就是金融工具而已)

  • 用户增长很快

  • 都以数据、基建、差异化服务形成了独特、大量持久的资产

  • 并非都是后起之秀,很多是老将中兴。

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谷歌地图还没发明,iPhone 还不存在。也许Web3 还有太多东西等待创造。

应该关注与轻松致富无关的部分,而是关注解决信任,身份和去中心化金融的难题。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Tim O'Reilly)

  • 不仅仅为了赚钱。青年人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太关注钱,将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实际上,钱的作用在于,你能用它来干自己想干的事。钱本身并不是生活的目的,你自己想干的事才是。钱就好比汽油,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汽油,而是为了让汽车加满油之后,去那些你想去的地方。

    不要去想你怎样才能赚到钱,而要去想你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在哪里。你要相信,如果你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你就一定能够赚到钱,虽然未必很多。

    不要让自己变得太现实。很多中国年轻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早日买到一套自己的房子。你应该有一些更远大的追求,天下的房子有无数套,但是你的人生只有一次。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所说的,“Make big dreams, because if you don't, you will end up in small places; Take small steps, otherwise you will end up with big troubles。”

    不要害怕失败。有一句西方谚语说得好,“杀不死你的东西,让你变得更强大。”(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德国诗人里尔克说过:“同渺小的对手战斗,胜利只能使我们变得同样渺小。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英勇地被更强大的对手击败。”(What we fight with is so small, and when we win, it makes us small. What we want is to be defeated, decisively, by successively greater things.)

    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你更关心什么时候你才能获得回报,而不是什么时候你能做出更大的成果,这通常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你的人生可能走错了路,你正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 创造更多的价值。你要回避“零和游戏”,绝不参加像彩票那样的“负和游戏”,而要去做那些为双方带来共赢的事情。

    任何真正成功的人生,都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生;任何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如果一个朋友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正面的反馈,交往就无法维持;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不值客户支付的价钱,客户就会流失,企业就会关门。我们的人生通过不断与他人进行双赢的价值交换,达到壮大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目的;整个社会通过这样的交换,实现了繁荣和进步。

    第一条原则同这一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用来判断你选择怎样的事业;后者用来判断你的事业能否成功。以微软公司为例,它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让每个家庭的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a computer on every desk and in every home.)这符合原则一。然后,微软公司制造了Windows操作系统,大大增加了电脑的易用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符合原则二。就是因为微软做到了这二点,所以它成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这并非偶然。

    当然,这并不意味盈利是不重要的。相反,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赚不到钱,我们就无法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这里面存在一个平衡问题。我们必须经常自省: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创造了什么?

  • 符合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人类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这注定了人类是一种短视的动物。我们无法跳脱局部的和短期的视角,来判断自己的利益,尤其不愿意用短期的牺牲,来换取长期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对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事,都是由非营利性组织来推动的原因。

    但是,这样做是不对的,是用现在换取将来。规划人生的时候,必须有长期观点,考虑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发展。现在有一种论调,提倡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这本来只是无路可走时的应急方法,倘若作为找工作的指导思想,就大错特错了。正是因为人生太短暂,一旦走错路,将来再想回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生冲突时,你必须非常小心,必须多考虑将来的需要。

    另一方面,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还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甚至是子孙的利益。(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就是在花子孙的钱。)所有人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你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你对集体的价值之上的,所以对你来说重要的事,往往对其他人也是重要的。除了你自己的立场,你还必须站在其他人的立场,判断某件事是否重要。

Web 2.0教父Tim O'Reilly 从创业中总结的六条教训

  • 对平庸的容忍

    如果你要塑造这样一种氛围,光靠想是不够的;你必须付出行动!你必须要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包括招聘、培训、指导,甚至是炒鱿鱼!经理们的任务则是保证员工们像产品“合衬”市场一样融入整个组织。HR 要主动参与人才招募、文化与领导力培养等工作。

    当有员工不再适合某项工作时,避免正面冲突或接受其低效表现是很多管理者的选择,因为他们总想省去人员更替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可是,做个和事佬对谁都没有好处。那些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家伙对情况的掌握和你一样清楚,他们心里也十分苦恼。积极面对这样的员工是基本的管理技能(鼓励才是首要目标,而不是炒鱿鱼)。

    如果有机会回到从前,我希望早点让大家明白,员工的潜力不是可以随意取用的人力资源,而是需要培养和发掘的(必要时要恩威并施)。有很多次,我发现有人没有完成属于他的使命,却没有站出来指正问题,而是让他们躲进里经理的保护伞之下。最后,我们到了这些经理不得不用扩招、隐瞒甚至是自己加倍工作的方式来弥补人为失败造成的效率差额,或是任由事态恶化的地步。

    所以,当你发现有员工没有履行职责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纠正问题,直到满意为止。这个教训同样适用于产品和营销上。我从没后悔过在这两个方面设立高标准 – 在作者和编辑都认为可以交付印刷的最后时刻把书退给他们要求修订,由于酒店过于便宜不符合会议档次都临时修改等。但也有不少时候,我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这些时刻,我后悔莫及。有时候,我希望自己更像乔布斯一点。

    “广告已经开始投放了,不能再改了”,“计划已经做好了,已经太晚了”,“产品都已经发布了”…这些因怕麻烦而放弃质量的时刻会逐渐消磨掉一家公司的伟大。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偶尔为之的神来一笔是完全不够的,一个崇尚伟大品质并有完善制度做支持的文化才是关键。

  • 为需而雇,不为量而雇

    • 另一件我希望早期的自己能够做到的是,要聘请那些在某些方面强于我的应征者。作为公司的建造者,你貌似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 – 最好的产品设计者,最好的推广者,最好的销售员。有时候这是真的,有时候这仅仅是因为你总是招那些不如你的员工。这是不对的,你应该根据实际所需去雇佣能够补强公司实力的人,而不是盲目地扩充已有的技能。
  • 我自己能搞定

    • 作为一个朝气蓬勃,依靠自身资源生存的初创企业,有时候这是自然而然的。只有在看到了清晰利益后,公司才会组织人力去追求。但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变得过于保守,没有建立一个积极地为新机遇而主动招兵买马的企业文化。

      O'Reilly 的有机成长无疑有其独特魅力,这为公司带来了很多令人欣喜的元素。但是一家公司毕竟还是需要商业纪律,战略规划,投资和人才招募来完成其目标,正如它需要产品,营销,理财和员工培养体制一样。我们的理念定义了 O'Reilly,而这些理念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的结合则是我们继续成长的条件。

      人类学家 Claude Levi-Strauss 在 The Savage Mind 中讨论了匠人(bricoleur)和工程师(engineer)的区别。匠人用他手头的工具进行制造;工程师先以抽象思维考虑他需要什么,然后再获取工具。我一直以来都是个匠人。接下来,我要学会做一个工程师。Etsy 的前任产品及工程开发高级副总裁 Marc Hedlund 曾说过,“人和代码是…不一样的。那些让新软件顺利运行的手段无法直接应用在人的身上。”

我们所知的硅谷终结了吗?

  • 不过,在每一种情况下,长期预测的未来仍然没有预先注定。这取决于我们是否被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事件压倒,还是我们是否拥有创造更美好未来的集体力量。觉醒可能来得比我们希望的要晚,但是像大流行病和气候变化这样的危机仍然是创新的巨大驱动力。如果企业家、投资者和政府能够站出来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难题,未来依然是光明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发明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非常不同的方向,而消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革命即将结束。

  • 为什么这可能标志着我们所知道的硅谷的终结?首先,所需的技能是不同的。是的,机器学习、统计分析和编程都是必需的,但是相关科学的深厚知识也是必需的。能够找到这些知识的中心并不是硅谷的特殊省份,这表明其他地区可能会带头。其次,许多能够创造财富的市场都是受到监管的; 在受监管的市场上航行也需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在硅谷是明显缺失的。最后,正如 Theranos 如此生动地展示的那样,在一个科技企业中维持一个炒作气球要比在硅谷繁荣发展的许多市场中更难。许多硅谷投资者是幸运的,而不是聪明的。在一个资本必须用于解决难题,而不是用于赢得人气竞赛的世界里,他们可能做不好。

  • 当“超级明星企业”无情地与提出新想法的小企业竞争时,不仅会让它们失去人才,而且经常引进山寨产品和服务,整个市场的创新就会减少。城市被新一代高薪大公司员工所主导,他们推高了住房成本,迫使低薪工人下岗; 低利润行业工人的工资和工作条件受到挤压,以推动这些巨头的增长。他们的工作是偶然的、可任意处置的,从他们就业的一开始就存在不平等。掌握了避税技巧的大公司极度缺乏政府收入。这个名单远不止这些。

  • 正如我五年前在《持续部分就业的世界中的工人》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健全的福利体系,以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公司为中心。零工经济公司并不是局外人。持续的部分就业已经成为经济体中的常态。弗里德曼主义的兴起和工会的消亡已经重新设置了公司和工人之间的权力平衡。立法和监管机构的反应需要系统地解决这种权力不平衡,在整个劳动经济中,利用技术的能力来创造新的公司和工人之间的合作模式,以及一个保护每个人的安全网,而不仅仅是少数幸运儿。

  • 未来20年,气候亿万富翁的数量将超过互联网繁荣时期。

  • 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写到的那样,在大萧条最严重的时期,“投机者对稳定的企业来说,就像泡沫一样,没有害处。但当企业成为投机漩涡上的泡沫时,形势就严峻了。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发展成为赌场活动的副产品时,这项工作很可能做得不好。”

  • 对于投资者和企业家来说,有一个强有力的策略: 在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投资于解决问题。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当你衡量投资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公平获得的营业利润,而不是股市收益时,你就会知道你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对话Tim O'Reilly, "AI时代,未来在我们自己手里"

问:你书中的主题是,科技并不能主导未来,主导未来的是我们在科技发展中所做的决定。-

答:说到底,我们需要作出道德上的选择,我们要选择如何来运用科技。回想我们是如何走出工业革命中那些黑暗的日子,靠的是为人类的未来着想。我们缩减工作时间,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而不是工厂。在1909年,只有9%的适龄儿童上过高中,25年之后,这个比例上升到了70%。

我们似乎想当然地认为科技发展势必会摧毁人类的工作。根本不是这样。这取决于我们怎么来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你看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公司挣的钱都要多,但他们依然认为,所有的产品应该在中国生产……在那种工作繁重到逼人跳楼自杀的工厂里生产。

问:有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很好地平衡自身成长和给用户及员工提供价值?

答:其实,你可以在金融体制之外建立公司。比如REI,这是一家会员所有制的户外运动器材公司。对比同类竞争者,他们的店铺销售业绩更好,收入涨幅也更大。但大部分的利润通过红利的形式返还给了会员,而不是流进了股东的腰包。他们不在金融体制里玩。还有一家叫Green Bay Packers。他们是粉丝所有制,只把票子卖给有季票的粉丝。而且他们用季票的收入来补贴演出,让演出的票价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我并不是说金融体制内的公司没有给用户提供很大的价值,但是这个体制是错的。我们是时候来改变一下了。

《WTF?: What's the Future? 未来地图》

![未来地图](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30026560.jpg#center =30%x)

  • 未来也许需要两种不同类型的货币:「机器币」和「人类币」。机器币用于购买机器生产的东西,其价格总是越来越便宜;人类币则用于购买只有人类才能生产的东西。人类币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关怀币」和「创意币」。

  • 眼下我们经历着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但我们大多数人还习惯于用旧的地图来导航,却未能意识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疆域,需要一份新的地图。(与麦克卢汉的「后视镜」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 在谈到优步等公司所代表的新经济模式时,他没有用「共享经济」这个大概念,而是用「按需服务平台」这个更具体的概念来谈优步和类似的公司所带来的改变,包括供需平衡的改变、收益分配的改变、社会保障体系的改变,以及政府在监管思路上应该做出的改变,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改变,也包括按需服务平台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蒂姆非常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按需服务经济会是未来的经济模式。

  • 随着机器的生产力越来越高,也许将来应该有两种不同类别的货币:一种是「机器币」,一种是「人类币」。机器币用来购买机器生产的产品。这类产品的价格随着机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低。人类币则用于购买只有人类才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如说,护理服务或是艺术作品。如果再细分的话,人类币又可以分为「关怀币」和「创意币」。护理服务就属于「关怀币」的范畴,它的价值主要与人类投入的时间相关;艺术作品则是「创意币」的范畴,它的价值与人类社会的品味和认可以及市场竞争有关。

  • 当某件商品平价化后,其他事物随之变得更加有价值。当机器将一些重复性、机械化的脑力劳动商品化后,真正由人类贡献的成果将更富有价值。

  • 技术的发展远远领先于教育系统,没人能告诉我们人们需要什么,我们必须相互学习。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必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随时应变的能力。因为我们的世界千变万化,每一刻都可能有某种颠覆性的事物诞生于世界的角落。

  • “稠密市场”,一旦建立稠密市场,市场便能自我维持。如优步、滴滴这样的按需交通商业模式平台,便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模式建立起市场的:压低成本,吸引用户培育市场,当市场达到临界规模时,便能够自我维持,进一步的降低了消费者和司机的获取成本。“按需”同时作用于市场的供需双方,即司机和乘客。

  • 平台与应用对决,平台必胜。成功的平台不仅能提供应用或服务,他们还能够有效地制定和调整规则,从而管理平台参与者的所作所为。亚马逊的AWS云服务,是通过重建自己的基础设施,并强行规定内部与外部开发者必须完全共用一套API,然后将之开放给了全世界。AWS的服务对象不只是初创企业,像网飞这样的巨头也是用AWS作为主机。

  • 机器学习领域,近年来的大数据发展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数据有效性,数据本身告诉我们应创建何种模型:简单的模型大量的数据,胜过少量的数据精确的模型。

  • 我们在应用技术时,并非发明了什么新事物,而是重新思考世界的运行方式,挖掘我们的新潜力,把原有的事情做得更好,甚至远远更好,以至于看上去像是对它进行了彻底的改头换面。

    “一键下单”功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它被发明之前,网络购物应用一直被困于“购物车”。我们在商场买东西,然后放入购物车去结账,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网络购物不一样——只要点中商品,它既是你的了。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发明了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又至关重要的东西”。

  • 今天的工作去溢价后,什么事情会变得有价值起来?这值得我们去思考。新的问题会带来新的解决方案,随着这些解决方案被嵌入到工具之中,这个工具将会成为下一代人们的日常。

  • “模仿是学习的关键”,仔细观察那些比你懂得多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行事的。

  • “网络效应”,指使用系统的人越多,系统的实用性就会越大。一部电话没有什么用处,但只要有电话的人足够多,那想不加入这个网络都很难。人们不只是来买东西的,他们买的还包括别人所增添的智慧。

  • “梦想并非技术专家的专利”。我们需要大胆的建议,即使那一度是不可思议的事。毕竟,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事都曾是不可思议的

    • 做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而不是为钱工作。把金钱当作助力

    • 创造多于你获得的价值。

    • 放眼长远。

    • 渴望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 按需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下一代学习的关键,关心技术和未来工作的人应该记住这一点。

最后

很多人会说,为什么蒂姆·奥莱利在国内没有KK有名,一方面KK主要关注于未来二三十年的长远趋势,而蒂姆则善于捕捉即将兴起的新趋势,是一个地图绘制者,擅长绘制关于未来的地图。

另一方面得益于KK的《失控》在中国十分畅销,很多大V推荐,包括微信教父张小龙就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说过:“凯文·凯利的《失控》给我带来了很多互联网哲学,产品哲学,人工智能方面的启发,我也推荐过很多人,这本书的内容很长,很多人没有耐心看完,不过,如果我面试的一个大学生,他说他读完了这本书,我一定会破格录取用他。”KK之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而蒂姆·奥莱利在中国活动很少,而且他主要关注的是IT界,受众层面没有那么广。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位非常有预见性、持续探索技术趋势、技术创新的观察家。

O'Reilly的通讯订阅:https://www.oreilly.com/radar/topics/next-economy/

何必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不要妄图去启蒙任何人,每个人读过的书、挨过的刀、犯过的错、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都不一样。你想说明白讲清楚的,需要跨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认知水平、智商、教育、阶层、信仰等等鸿沟。当你的见识与见解超过大多数人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

如何培养初心

  • 解决的办法一:建立对自己知识的现实感觉,我们多数时候会高估自己对某些领域的理解 —— 这被称之为「解释深度错觉(the 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所以解决方案很简单,向一个陌生人(或者自己)解释一个相关话题。

  • 解决办法二:破除确认偏见,寻找与当前立场矛盾的信息来对抗它。强迫自己意识到另外的观点。

  • 解决办法三:让自己产生敬畏之情,再来看待要结局的问题。比如仰望星空,因为敬畏能让自己安静下来,促进认知的开放(反之是意识到自己只是一粒尘埃而已)

  • 解决办法四:相信智力是可以塑造的,是通过对追求积累起来的。而不是先天性固定的,形成开放的心态。

凯文•凯利70岁生日写的103条人生忠告

  • 不要为你不想成为的人工作。

  • 不要一直重复犯错;试着去犯新的错。

  • 你无法让聪明的人只为了钱而特别努力地工作。

  • 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争论基于两个对立面进行时,要找到第三个面。

  • 当你跟别人谈判的时候,不要把目光瞄准蛋糕中最大的一片;要瞄准如何把蛋糕做大。

  • 生产力反而经常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不要试图寻找更快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把精力放在你根本不想停下来的任务上。

  • 你的努力(锻炼、陪伴、工作)的一致性远比数量重要。没有什么可以击败每天坚持做的小事,这比偶然做的事情重要得多。

  • 请教一位你崇拜的人: 他们的幸运转折往往来自于跟主要目标无关的弯路。所以拥抱这种弯路。对任何人来说,人生都不是一条直线。

  • 不要等着暴风雨自己过去;要在雨中跳舞。

  • 设定一个野心得荒谬的目标的好处是,上限足够高,这样即使最后失败了,以通常的标准来衡量也可以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 你如何对待那些对你无能为力的人,将成为评价你的标准。

  • ”我现在该做什么?”的唯一有效回答是,先找出“我想成为什么人?”的答案。

  • 自信地发言就像你是对的一样,仔细的聆听就像你是错的一样。

  • 最好的工作是你需要被拉伸才能合格的工作。其实最好只申请你的能力尚不合格的工作。

  • 为了丰厚的回报,请对你完全不感兴趣的事物保持好奇。

  • 防止变老的最佳实践是保持惊讶。

每隔一段时间,KK大总能提炼出N条人生忠告,这里就挑选对我而言,觉得非常棒的几句。

维为伪学考:被歪曲的史学背后,隐藏着什么?

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项飙× 迈克尔•桑德尔:越努力越幸运是一种假象

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

如今让工薪阶层反感的精英,不是像特朗普那样的房地产开发商、电视真人秀明星,而是管理人员、专业人士、高知阶层。并不是钱让他们成为精英,虽然大部分人也赚了不少钱,在这个金融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过得有滋有味。

精英的另一种定义——教育水平——是工薪阶层反感精英的又一个原因。我们能看到,在美国以及英法,受过高等教育和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鸿沟、学历鸿沟是当今最深的政治鸿沟之一。特朗普曾经非常受低学历选民支持。一次初选胜利后,他在演讲中宣称,“我爱低学历的人"。他完全抓住了这一点。希拉里和之前的奥巴马、拜登都得到了高学历人群的支持,但在低学历人群中不受欢迎。这就是分析反精英心理的一条线索。

让我们再回到压迫在工薪阶层身上的大山:优绩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这一体系的提出者就是那些在 SAT 和高考这些大学入学考试里脱颖而出的人。他们凭借这些考试获得了回报——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也即在一个市场主导的优绩主义社会里所能得到的荣誉和奖励。

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得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作用。我在书中提到,高等教育已经成了一种筛选机器,专为市场主导的优绩主义社会服务。这激起了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的反感,毕竟在美国,大多数人都没有大学文凭。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欧,大多数人也都没有大学文凭。

让高学历的人获得丰厚的回报,而低学历的人不涨薪资,陷入不平等的困境,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评价体系是病态的。它还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对于成功者来说也是如此

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飚:

某种程度上,“躺平”是对这种焦虑和竞争压力的反应吗?因为对许多人来说,这种焦虑无法带来任何前景。但这只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质上还是因为人们感到倦怠。当人们过于疲惫、过于迷茫,生活也就变得空虚。

我觉得“悬浮”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它暗示了一种当下的“位移”。我的意思是,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一直认为这总不是最糟的,他们总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和处理。

对于他们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假装意识不到倦怠,转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当下能得到的一切,过着沉溺于工具理性的生活,比如寄希望于攒下更多的储蓄或是证书。他们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借此摆脱当下的处境,开启一种新生活。

但这是相当不现实的,当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另一种新生活带来的境况与当下本质上是雷同的。“躺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版的美式大辞职潮。

不过,我刚刚说的也只是一种不同原因驱使下的、即时的、直接的反应。他们仍在试图退出、逃避——这是非常被动的。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这种反应的能量,提出积极的替代方案。

……

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普通学生的应对方法。第一,冷静地、勇敢地从这种拜物教中走出来,珍惜自己的人生,然后去享受你想做的事情。第二,认识到维持这种拜物教的社会机制,它们会主导我们的社会生活及自我认知。

其中一个严峻的后果就是同质化。他们告诉你,这是你掌控人生的最好方式,其他活法都不那么重要。如果你看到了“谷爱凌们”的案例,会下意识想,或许你应该像他们一样,获得成功,再被更大的系统所认可。你会变得富有,还会变得光鲜亮丽。不同类型的资源在你身上高度集中。

这就是专业-管理阶级的待遇,有钱、有权、有文化。阶级是优绩主义叙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度,这种资源的集中往往不分领域。然而作为人类学家,我需要补充的是,在许多其他社会里,作为资源的声望、财富和知识往往分散在不同群体中,以此达到某种结构上的制衡。但现在一切都同质化了,其他的生活方式被排斥在外。

我们整理了43家图书品牌的2022年新书计划

大致我将来会入手的话(今年主要还是回顾以前读过的好书):

理想国的《毁灭的代价:纳粹经济的兴起与崩溃》、《钱穆作品系列》、《帝制时代的中国》、《钱理群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

新民说的《韦伯传》、《埃斯基涅斯演说集》、《饮食与中国文化》

后浪的《我的藏书:百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大师与门徒》(优先购买)

未读的《亚里士多德的鳄鱼》、《斯宾诺莎与爆米花》

三辉的《非道德的政治:永不过时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权利革命》(优先购买)、《21世纪的权力:与约翰·A. 霍尔对话》

说句题外话,我最近会先入手一直比较期待的《纳瓦尔宝典》,不知道内容如何。

三言两语

最后稍微聊几句,最近除了工作的事情比较多外,还是对自己新建立的体系进行了调整(最近有花了很多时间去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你使用的工具有一些很独特没有注意到的功能),因为我基本上把我之前那一套系统除了Notion作为素材知识库外全更换了(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新体系下需要对工具进行重新的分工,让他们之间更好的协作,这里我不得不说logseq和Hepta的开发进度真的是神速。

另外,我的博客最近一个月没有更新,之后会进行恢复,计划好的需要不遗余力的完成它。还一个我最近有在思考的事情,博客如何起一个比较独特的名字,因为重名的太多了,起名真的很难啊啊啊......

推荐一下最近听的播客吧。 EBE90E24-637B-4620-8A8A-448810219387.PNG 其实我对温铁军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他的书我也没有看过,经过这个播客有一些了解,非常敬佩温老的态度,一个非常求真务实的老知识分子对学问的态度,另外,温老在B站关于解构新冷战的视频,十分推荐观看(值得二刷三刷),其他的我还没有时间看,听说也很棒。

另一个,我推荐许纪霖老师关于胡适之的这期播客,质量也是相当高的,推荐收听。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