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与科学的讨论

最近写文章越来越少了,一些朋友们的邮件和评论虽然我都看到了,但是确实比较忙,一转眼就忘了回,这两天终于稍微松了口气,看了下新闻发现易中天被封杀,虽然有点突然,但很早前就感觉到易中天被封杀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他确实存在一些争议,但他的讲座、书籍等等确实引起了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作为文化学者的意义是成功的。

这就想到以前看过的一篇14年的时候易中天和柳传志的对话,觉得两个人聊得还是挺不错的,分享下吧。

当易中天问道,中国的科学家,可能在纯理论领域的研究非常棒,却缺少把优秀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

柳传志:极少。中国有个“千人计划”,就是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回来,但这里面绝大部分是科技人才。这个问题我向中央领导同志反映过:不管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如果这个企业的第一把手是无能的,一样做不出成绩。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所处的位置很关键,因为他清楚“碗里的饭”有多少,怎样通过“碗里的饭”往“锅里的饭”过渡,我怎么预备将来的粮食,当他对这套系统比较清楚时,科学家们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如果当时不是遇到了投资者,这个伟大的发明也是会被埋没的。这些东西在过去的中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后来为什么中国重视科学家了呢?那是因为解放后,我们所学习的苏联体系就是这样做的。国家领导同志包括我们这些人很多是学工科出身,实际上在美国,领导人很多是学法律、学经济出身的,因为管理国家这个问题更宏观。

接着呢,两人引出了这次对话的核心,易中天问中国最缺少的是什么,柳传志紧接着给出解释,缺乏原创精神,而更深层次是教育问题。

易中天:我觉得教育的目的要明确一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个话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分量,因为我们一直在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请注意,我们的教育方针只有“全面”,没有“自由”,其实“自由”比“全面”重要得多。我们现在的教育完全是填鸭式的、应试的,学生有自由吗?没有自由哪来的原创啊!如今教育领域总是拿管企业的办法来管学校,如同一个工厂,校长就是厂长,系主任就是车间主任,教研室主任就是班组长,教授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整天“算工分”--今天发表了几篇论文、上了几节课口.当年民国的大学有考核评价体系吗?没有这一套,完全由校长说了算,也不看你学历,从不考核你写了多少论文。

传统文化是否阻碍了科技发展?

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柳传志说了模棱两可的话,他觉得有好的也有糟粕,但易中天认为传统文化就是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儒家文化,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严重问题。

柳传志:像王阳明的理论,他不是也很讲究在实践中求真知的吗?他不也属于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吗? 易中天:对,但是请注意,他们讲的“格物致知”的最后目的是平治天下,这其中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即一切为了现实的、社会的生活。中国人没有真正的科学思维,就是完全超越世俗生活,进行纯客观的、超功利的、纯理论的、纯思辨的思考,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一个严重缺失。我们看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科学家出身,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家,所以毕达哥拉斯得出的结论“美是数与数的和谐”,讲世界都是数学关系,整个宇宙都是数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希腊文的原文叫“物理学之后”,被中国人翻译为“形而上学”,所以“形而上学”就是物理学研究“形而下”,而形气之上的那个道叫“形而上”,人家都是从自然科学过来的,我们的文明却缺乏科学和宗教这两个传统。孔子说得很清楚:“未知生,焉知死”,不能是人,焉能是鬼,彼岸世界的问题不谈,终极目的的问题不谈,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不谈,我们从来不讨论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但第一推动力在西方物理学界是何其重要的问题。

易中天: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很糟糕的传统,即认为我们的先圣先王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了,后辈不需要思考问题了,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什么叫“传道”,传谁的“道”?是先王之道吗?“先王之道”又是什么“道”?只是伦理之“道”,而非科学之“道”和哲学之“道”。“授业”是授的什么“业”?解的又是什么“惑”?你领悟不了的,有先王的英明帮你解惑,所以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提倡怀疑、批判,也不提倡分析、实证,这样哪里会有科学精神?现在很多人提倡爱国主义,开口闭口四大发明,但我们的四大发明全部是技术啊,哪有“科学”的影子?所以说,中华文明缺失科学和宗教这两个维度,这是我们的大问题。

注:先不说易中天对于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言论是否正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还是想感叹下,那时候言论可真是松啊......

Some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