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悲白头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曾借林妹妹之口吟诵出《葬花吟》,而这首诗在内涵与诗歌形式上其实借鉴了唐朝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与《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飞满天”在形式和表达上较为接近。“洛阳女儿惜颜色”与“闺中女儿惜春暮”在结构上也几乎相同。“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与“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两句也较为相似。“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表达的人生易逝的思想也是颇为一致的。

《葬花吟》一诗吸取了《代悲白头翁》诗中的哲理内涵,还对其加以改造,将刘希夷的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化为人与花命运一致的主题。这就让葬花吟一诗的意境与红楼梦的悲剧基调一致,并与林黛玉的命运完美结合,更好的塑造了林妹妹这一人物形象,使得葬花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哲理内涵,也体现了艺术上的超越性。

而曾被网上调侃的冷门诗人刘希夷,我们对他再熟悉不过的也确实是这首《代悲白头翁》,尤其是诗中的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这位早年得志的诗人,却在不到30岁时被奸人所害,他的离世在唐代诗歌史上也一直是最为有名的悬案。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刘希夷出生在河南汝州,家族长辈或父母应该是受到了唐朝初期盛行的道教思想的影响,为其起名“希夷”。希夷这个名字出自《道德经》中的那句“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兮。”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玄而又玄的境界。

关于唐朝诗人刘希夷的生平经历,史料记载真的很少,最早的记载见于唐朝笔记小说集《大唐新语》中,“刘希夷,一名挺之,次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曾搊琵我,尝为《白头翁咏》。”在《旧唐书》中,关于刘希夷的记载仅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在《唐才子传》中记载稍微详细了一点,总体上可以得知,刘希夷仪表堂堂,谈笑风生,可豪饮不醉,并且还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琵琶,写的一首好诗,而刘希夷和初唐四杰的王勃类似,也是属于早年得志后不幸而英年早逝。

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25岁的刘希夷考中了进士。中进士之后,刘希夷就开始了一段外出游历的生涯。在唐朝进士及第之后,并不是立刻就有官做,而是有一段守选时间,等待吏部授官,由此很多士子中进士后会在这段时间外出游历,增广见闻,写诗投卷,献诗拜谒一些权贵,以寻找今后仕途上的靠山。因此,大多数人外出游历会选择唐朝最为繁华的两大中心城市长安和洛阳。也许刘希夷认为中进士后早晚都会等来吏部的授官消息,于是他并没有选择去繁华的长安和洛阳,而是由中原入蜀后,泛舟三峡,去到江南游历。不过这个时候正是武则天争权的时期,整个朝中的权力局面开始变得复杂,这就使得没有找靠山和提前站队的刘希夷自然也不太容易等到吏部授官的消息。

随着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这就让正在蜀地游历的刘希夷心情开始变得悲观迷茫,由此写下的诗在情感基调上也越发低落。在《巫山怀古》一诗中写道,“猿啼秋风夜,雁飞明月天”,有了悲凉的气氛。在《蜀城怀古》一诗中,“古人无岁月,白骨冥丘荒。”、“鬼神清汉庙,鸟雀参秦仓”出现了“白骨”“鬼”等,恐怖和幽冷至极的意象。可以看出此时刘希夷的心情是非常低落的。

在外游历许久的刘希夷心情越发低落,于是他便准备返回故乡汝州。按说回到故乡泸州的刘希夷低落的心情应该会有所缓解,然而并非如此,离家越近,他的心情反而开始变得愈加沉重。也就在这段期间,刘希夷写下了多首诗,“途穷人自哭,春至鸟还歌。”用阮籍事寓自己途经废馆而引起之悲伤,也与寓之穷途无奈,并感叹来年春天鸟儿还会在来。而自己的“春天”何时将至?官职的任免遥遥无期,这让刘希夷“独坐秋阴至,悲来从所适。”内心的孤独无以排解,莫名的悲伤也无以释怀。

“酒熟人须饮,春还鬓已秋。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本应年少有为,此时却愁闷至鬓秋,举杯浇愁意更浓。并且对入仕已经绝望。又过了不久,刘希夷便写下了这首最为有名的《代悲白头翁》,不幸的是,刘希夷在写下这首诗后不久就离世了,年仅29岁,如同诗中写的那样,“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结果一语成谶,一个青年才子就这样落寞的走完了他蹭蹬的一生,短暂而又悲苦。

不过关于刘希夷的离世,是不是宋之问杀害的,其实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在旧唐书中记载的是为奸人所杀,没说是谁害的刘希夷,旧唐书中还指出刘希夷比他的舅舅宋之问还大几岁,他们两个人是不是甥舅关系都是存疑的。

刘希夷现存的诗作仅有三十多首,这些诗从题材上看,除了闺情之作,还有一些从军题材的诗。不过刘希夷的生平经历却没有从军出塞的记载。在《将军行》一诗中,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英雄的崇敬与讴歌,内容充实,感情豪迈。在从军行一诗中,刘希夷写出了秋风边塞的肃杀氛围和军容战阵的雄阔场景。从表现形式上看,他在从军诗的写作上善用古调,在诗意和风调上与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的作品相近,刘希夷的从军诗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不过在刘希夷的诗中,最优秀的作品自然还是那些闺情诗,如《代悲白头翁》、《晚春》、《采桑》和《捣衣篇》等,并且这类作品在仅存的三十多首诗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如他的这首闺情诗《晚春》,“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庭阴幕青霭,帘影散红芳。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这首诗偶句押韵、笔法精妙,并且韵味无穷、浓而不艳,佳人急于迎春,眠起而无暇浓妆,使人更觉窗外姹紫嫣红开遍,春色撩人,便见迎春刻不容缓。生动巧妙的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和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由此能够看出,刘希夷确实是特膳闺帏之作。

在刘希夷的闺情诗中,毫无疑问是以《代悲白头翁》最为经典和有名。关于白头翁这个题材,最早是来自汉乐府的一曲古辞《白头吟》。这首古辞相传为卓文君所作,主要表达的是对失去爱情的悲愤和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其中这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最为有名,并传唱至今。但是,刘希夷的这首《代悲白头翁》,在人物、内容、主题上皆与古辞《白头吟》不同,他无关爱情,无关两意,无关新人代旧人,也无关恩宠难继,而是通过“洛阳女儿”对“落花”叹息红颜易老,昔日娇盛的“红颜美少年”,到如今却落得一可怜“白头翁”。并且诗句中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最有深意,富含哲理,将自然景物的生生不息与人类生命的易逝进行了对比,其主旨表达了时光流转,繁华终逝的叹息与深切感悟。

刘希夷诗歌中的哲理意蕴也对张若虚也有深刻影响,“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感叹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感叹江长流,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可以看出《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这两首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希夷的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从初唐一直跨至清代中晚期,以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最为明显。

当我们读到《代悲白头翁》的时候,虽会有面对宇宙之无穷,感伤人生短暂,但这位一千多年前陷入人生困境的诗人,在诗中想向我们表达的内容,虽说悲苦,但不颓废,而是更加激励我们珍惜生命,热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