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感觉之前写的有点浅,所以撤回重新修改了下。
在豆瓣《小王子》的评论区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十几岁的时候渴慕着小王子,一天之间可以看四十四次日落。是在多久之后才明白,看四十四次日落的小王子,他有多么难过”,《小王子》从来不是一个关于星球的童话,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一个曾经相信爱、失去爱、又重新寻找爱的灵魂。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一个声音,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 那些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有人说,《小王子》是一部写给成人的童话。这个说法既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只有经历过人世沧桑的成人,才能真正理解小王子的忧伤;说它不对,是因为真正能够理解《小王子》的人,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孩子般的纯真。这种纯真不是无知,而是智慧;不是幼稚,而是深刻;不是逃避,而是勇敢。
《小王子》的故事始于一场飞机失事,一个飞行员迫降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正中央,四面荒无人烟。就在他试图去维修飞机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金发的小男孩。小男孩说他自己叫小王子,来自很远的外星球,经历了一系列旅行来到了地球。然后飞行员就一边维修自己的飞机,一边听小王子讲述着自己的过往。

一开始小王子聊起了自己的星球——B612,在这个星球上有着3座火山,有着小王子很喜欢看的日出日落,还有着坏植物——猴面包树。小王子一个人在星球上生活了很久,有一天,一朵玫瑰却在土地上长了出来,那是小王子的星球上第一次出现玫瑰。爱情最初的模样,往往是这样的:一个人倾尽所有的温柔,如朝圣者般虔诚地守护着心中的圣殿;另一个人则在爱的迷宫中迷失,用伤害来掩饰脆弱,用骄傲来保护恐惧。小王子的玫瑰宣称自己是世间唯一,这不是谎言,而是爱情的真相——在爱的人眼中,被爱的人确实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当爱变成了一种证明,当温柔变成了一种要求,最纯真的感情也会在误解的荆棘中流血。这是爱情的悖论:我们因为太在乎而伤害,因为太爱而失去。
所以小王子为了逃避离开了他的星球,踏上了游历之旅。小王子一路途经了六个小星球,上面分别都居住着一个大人,分别是没有臣民但满心统治欲的国王;认为自己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自大狂;自我矛盾的酒鬼;想要占有所有星星却没空仰望星空的商人;盲目点灯熄灯的点灯人;还有教条主义的地理学家。

在小王子纯净的眼中,这些成人世界的众生相显得如此荒诞不经。
后来小王子来到地球,他降落在了沙漠上,在这里他首先遇到了一条蛇,蛇告诉他可以帮助小王子回到遥远的故乡,让他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来找他。然后小王子开始在地球上四处游历,有天他偶然发现了一个玫瑰花园,里面有整整5000朵玫瑰。这时他意识到原来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朵。接着他遇到了一只狐狸,小王子想和狐狸玩耍,但狐狸说,我不能和你玩耍,因为我们之间还没有联系,我们彼此之间还只是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你要说服我,我才能和你一起玩。之后狐狸教会了小王子如何驯服自己,两人成为了好朋友。狐狸的教导让小王子明白他和玫瑰的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玫瑰本身并不是唯一的,但是自己日复一日的与玫瑰相处交流,让这朵玫瑰成为了最特别的一朵,一朵只属于他的玫瑰。小王子讲到这里的时候,距离飞行员坠入沙漠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飞行员的水喝完了,两人决定一同去找水井,第二天早上他们找到了水井,小王子喝完了水,告诉飞行员自己今晚就要离开地球,回到自己的星球了,希望飞行员不要来看,因为那可能看起来很痛苦。
到了晚上,对小王子万般不舍的飞行员还是来了,他看到小王子和最开始的毒蛇在一起,原来蛇说可以帮他回到故乡,是指用毒把小王子的肉体杀死,让他的精神回到故乡。在夜空下,小王子告诉飞行员,自己要送他一个礼物,那就是天上的星星,他说,你只要一抬头,就能想到我在其中的一颗星球上快乐的生活着。最后,飞行员目睹了被蛇咬了的小王子缓缓倒在地上,他的肉体死去了,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即使你没看过这本书,只是听我讲故事,也不难看出在小王子的书中有着许多的象征,飞行员、猴面包树、玫瑰、狐狸、蛇、六个星球的人等等,这些形象到底象征着什么,不同的人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再加上它里面颇有深意的情节和对话,让小王子成为了一部富有哲理的寓言童话。比如《栗树下的晚餐》作者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就曾把《小王子》中的哲理比作一座大教堂或布满星空的天穹一样无穷无尽。
但深究到底哪种看法更符合作者的原意意义并不大,因为这与《小王子》口中只在乎结果的大人没什么两样。我想这也绝对不是作者希望我们去做的。只要是你真正用心感受到的那就是真实的,那就是作者想让你看到的。就像书中狐狸所说,“真正重要的,不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不过我更愿意相信,小王子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复杂,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淳朴而干净的描绘爱的故事。当然,这里的爱并不单指爱情,而是广义的爱,包含爱情、友情、亲情等等,但爱情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种。

一、认知爱的第一个阶段:不懂爱的阶段
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现的是小王子从不认识爱到理解爱、明白爱的过程,即小王子对爱的认知所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懂爱的阶段。小王子一直独自生活在一颗小星球上,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从未接触过其他人。这个阶段的小王子对爱只有一个非常朦胧的感觉,象征着我们幼稚的童年。他喜欢火山,只是因为火山可以帮他烤面包,喜欢日出日落,只是因为看着他们可以带来好心情,讨厌猴面包树,那只是因为他们会把星球给毁掉。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是这样,孩子的心里不会掺杂过多的现实因素,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只是决议单纯的好恶。这时,一株玫瑰在他的星球上盛开了,小王子为她日日浇灌,为她除虫,拿玻璃罩为她挡风,这让他与玫瑰之间诞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这毫无疑问就是爱情的象征。
但是,面对心高气傲、心口不一的玫瑰,小王子时常手足无措,他也并不能理解玫瑰矛盾的言语下隐藏着的爱意。玫瑰说,她有四根刺可以防止自己被老虎吃掉。小王子耿直的回答,老虎不吃花,但小王子不理解,实际上他只是想让小王子夸赞她。玫瑰说她讨厌风,让小王子给他找一个屏风。小王子很困惑,花为什么会讨厌风呢?但小王子不理解,实际上她只是想看小王子是否愿意为她付出。玫瑰在小王子面前故意咳嗽,故意想让他感到内疚,这让小王子觉得她简直太做作了,但小王子不理解,实际上她只是想让小王子更在乎自己。
实际上,这正是很多情侣、夫妻间常会有的矛盾,男生往往更偏理性,而女性往往偏干感性,女生往往不会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男生则不善于理解女生话中隐含的含义,男生不知道女生对你撒娇蛮横,恰恰证明她在乎你,她绝不会对一个普通朋友做这样的事。而女生也不知道,男生的思维都很直,跟他们说话越直越好,最好就别绕弯子,而这种差异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积累出矛盾。
小王子和玫瑰都是第一次懵懂的遇到爱,两人也都不懂爱,也不懂得如何互相理解,如何互相退让,而这脆弱的感情就在这互不理解,互不退让的情况下,最终让两人走向了对彼此的不信任和伤害的境地,也让小王子负气出走,踏上了旅程。
二、认知爱的第二个阶段:探索爱的阶段
此时,小王子来到了第二个阶段,探索爱的阶段。小王子一路途经了六个小行星,六种孤独的灵魂。国王在空旷的王座上发号施令,却没有臣民来聆听;自大狂在无人的舞台上独自表演,却没有观众来喝彩。他们都在追求某种形式的"连接"——权力的连接、崇拜的连接、知识的连接,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连接。
这些成人世界的众生相,映照着我们在用不同的方式逃避的同一个真相:我们害怕自己在这个宇宙中毫无意义。于是我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权力的游戏、财富的游戏、知识的游戏、成就的游戏。我们在这些游戏中越陷越深,直到忘记了游戏的目的,忘记了游戏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忘记了在那个世界里,我们曾经是一个会哭会笑、会爱会被爱的孩子。
我们在追求意义的路上,失去了意义本身。
小王子的困惑是深刻的:为什么成长意味着孤独?为什么成熟等同于冷漠?这些大人们曾经也是孩子,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选择了放弃爱的能力?这种放弃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适应?
或许,这正是现代社会最大的悲剧:
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富世界,却生活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贫乏;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却感到比任何时代都更加束缚;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却比任何时代都更加迷茫。
韦伯说“世界的祛魅”,或许在《小王子》中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六个星球上的大人们,正是现代理性主义的产物:他们用数字衡量一切,用逻辑解释一切,用效率评判一切。他们失去了对神秘的敬畏,对美好的感知,对爱的能力。他们活在一个被完全理性化的世界里,却发现这个世界空洞得可怕。
这不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吗?
我们用理性征服了世界,却发现征服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我们用科学解释了一切,却发现解释之后生活失去了意义;我们用技术改造了世界,却发现改造之后的世界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成为了自己创造的世界的奴隶,成为了自己发明的游戏的囚徒。
三、认知爱的第三个阶段:明白爱、并重新寻找爱的阶段
接着,小王子便来到了第三阶段,明白爱、并重新寻找爱的阶段。小王子在地球上遇到了一个亦师亦友的角色——狐狸。狐狸在书中其实是一个智者的形象,他告诉小王子,“驯服”才是爱的核心,而“驯服”无疑也是这部童话的核心。狐狸说,如果没有“驯服”,没有“建立联系”,“现在对我来说,你不过只是一个小男孩,和其他千百个小男孩没什么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用不着我。而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它千百只狐狸没什么两样。但是,一旦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不可缺了。你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我也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
“驯服”这个词汇在此处承载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既不是征服,也不是占有,而是一种相互的选择与承诺。真正的“驯服”是双向的:我们在选择爱一个人的同时,也允许自己被爱所改变。这种改变并非失去自我,而是在关系中发现更完整的自己。狐狸的声音如同古老的钟声,在小王子的心中仿佛敲响了一个永恒的悖论,真正的自由,往往诞生于甘愿的束缚;最深的解脱,常常来自最美的沉沦。当我们为了爱而放弃选择的权利时,我们反而获得了选择爱的能力。这是“驯服”的奥秘——它不是征服,而是投降;不是占有,而是给予;不是控制,而是释放。
狐狸告诉小王子,如果要“驯服”他,“首先你要离我稍远点坐着,最好在同一个时间来,然后每天你可以做的稍近一点”。狐狸所说的驯服方法,隐含着的就是爱的核心——付出与责任。
四、爱的本质
爱一个人,是你要对她(他)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从远处开始,慢慢与她靠近。“每天同一时间来”则意味着你对他(他)肩负的责任。你不能今天爱,明天就不爱,持续而坚定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爱的本质远比“付出与责任”更加复杂。
柏拉图说爱是对美的追求,亚里士多德说爱是一种德性,奥古斯丁说爱是对上帝的渴望,弗洛伊德说爱是性欲的升华。每一种解释都有其深刻性,也都有其局限性。
《小王子》则说,爱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关系;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动;不是一种拥有,而是一种给予。狐狸所说的“驯服”,实际上揭示了爱的本体论特征:爱是一种相互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创造了与他者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创造了自己。这种创造是双重的,我们在爱中创造了一个新的自己,也在爱中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小王子的玫瑰之所以独一无二,不是因为她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在爱的关系中,她获得了独特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在关系中被创造出来的。这就是爱的奇迹:它能够在平凡中创造神圣,在有限中触及无限,在时间中创造永恒。爱不是发现,而是创造;不是找到,而是建构;不是获得,而是给予。
这是《小王子》这本童话想告诉我们的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被现代人遗忘的深刻智慧。但是我想请大家深入的去思考这里面的含义。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爱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是因为本质上就是会爱的人,所以去爱;还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去爱,所以成为了会爱的人?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我们是被命运推着走向爱情,还是主动选择了爱情这条道路?
小王子的故事给出了一个深刻的答案:爱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行动。我们不是因为会爱所以去爱,而是因为选择去爱所以学会了爱。这种选择的勇气,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所在——我们可以超越本能,创造意义;我们可以超越自我,拥抱他者;我们可以超越有限,触及永恒。

而小王子在思考后终于明白了自己和玫瑰的爱究竟是何物。他的玫瑰本来确实不是唯一的,他和那花园里的五千朵玫瑰也没什么两样。但正是自己每日的浇灌,正是自己日常的爱护,正是两人日常的交流,才让这朵玫瑰成为了最特别的一朵,一朵只属于他自己的玫瑰。所以小王子后来才会对自己的不负责感到愧疚,他说,“可惜我从前什么都不懂!我应该看她的行动,而不是听她的言语!她为我散发芬芳,点亮我的生活,我不应该离开她的,我应该看出藏在那些小把戏后面的柔情。花儿的心思好难琢磨的!当时我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爱”。
最后,小王子用消灭自己肉体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小星球上,与他心爱的玫瑰重逢。
应该说让人伤感吗?
还是让人欣慰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结局。
不过这个故事虽然很不错,但是好像还是很难理解“爱”,如果你随机找一个人说爱是什么,那么大部分人都很难说个所以然来,因为“爱”作为一种人类在现实中的情感体验,我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对他有过数不清的研究和定义。
小王子告诉我们“爱是付出与责任”,这是伦理学范畴里对爱的一种解释;而在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爱是人类对至善至美的一种追求的渴望;斯宾诺莎则认为爱是所有善的、好的、幸福的事物的源泉。在心理学范畴中,爱是一种强烈、积极的情感心理状态。在儒家文化里,爱是一种仁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基督教中,爱是一种博爱,它来源于上帝,既是上帝对人的恩赐,也是上帝对人的要求。而在爱上,有着爱情、亲情、友情等等。但人们首先第一时间想到的必然是“爱情”。
因为亲情的基础来自于血脉联系,友情的基础来自于志同道合,他们都不需要过多的主动付出和维护,而爱情的基础是最需要主动的实践和体验的一种爱。
但无论人类在理性上如何去定义,爱终究是一种我们感官上的感性体验,它无疑有一定理性的部分,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出一种非理性。我们难以用理性把握,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用重复实验去验证、确定一个所有人都能理解并认可的定义。
但爱确实需要实践。爱归根结底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验。就算你精通心理学,研读过所有的哲学著作,通读宗教典籍,但如果你从未在现实中真正感受过爱,那你也绝对不可能真正去理解爱。如同小王子不曾离开他的小世界,而在旅途中感受到爱,那他也绝对不会明白爱的真谛。

而《小王子》其实可以说就是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给妻子康苏爱萝的一封情书,现实中圣埃克苏佩里是历史上第一批开辟夜间航线的飞行员,曾几次坠机奇迹生还,与妻子康苏爱萝一见钟情,在第一封信里,圣埃克苏佩里就表达了自己的爱意,“我喜爱你的不安,喜爱你的怒气,我喜爱你身上一切尚未被完全驯化之处”,但因为二战的发生,两人聚少离多,加之“狐狸”的出现导致互相猜疑与争吵,圣埃克苏佩里无法忍受,决心逃离,以当时年龄最大的飞行员身份重返战场。法国投降后,圣埃克苏佩里不得流亡美国,而妻子留在了战火纷飞的欧洲,日夜对妻子的思念和悔恨促使圣埃克苏佩里写出了这本《小王子》,而随后圣埃克苏佩里回到法国执行盟军飞行任务,1944年7月31日,他为了盟军着陆,开着战斗机飞往法国南部侦查敌情,但起飞后不久便失踪了,年仅44岁,如同小王子从地球消失一般。直到2003年10月,法国政府打捞出了圣埃克苏佩里的飞机残骸,但至今坠机原因仍是个谜题。

小王子的那句“当时我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爱”,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切开了时间的帷幕,让我们看见一个男人在战火中对着星空的忏悔。圣埃克苏佩里写下这句话时,他的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穿越云层,他的心却在回望那个被他遗弃在欧洲战火中的女人。这不仅是小王子的忏悔,更是每一个曾经因为年轻而错过爱情的人的忏悔。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小王子,在爱情面前手足无措,用逃避来回应深情,用离别来证明自由。直到多年以后,当我们终于明白什么是爱的时候,那个人可能已经不在了,那份爱可能已经错过了,那个年轻的自己也永远回不来了。
既然爱这么痛苦,我们真的还需要它吗?没错,人和人本就不相同,人和人的悲喜也并不互通。所以,爱他人必然是伴随着痛苦的,但人生的哪一项事物是毫无痛苦的呢?
歌德劝导我们不要迷信理论,要去亲身体验一切,尝试一切,去生活,去奋斗,去感受爱,感受人生的全部;弗洛姆说,爱的本质是要为某种东西付出“劳动”以及“使某种东西成长”;林清玄说,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没有透过实践与表达的爱,是无形的、虚妄的。
小王子的回归,如同一滴水重新汇入大海,如同一缕光重新融入阳光。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消失,而是永恒。他用生命完成了一次最完美的诠释:爱不是占有,而是释放;不是得到,而是给予;不是永远在一起,而是永远在心里。他的死亡,是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他的离别,是对爱情最完美的诠释。
当我们合上这本书时,或许应该问自己:在这个充满噪音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能听到内心最纯真的声音?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愿意为了爱而“浪费”时间?在这个崇尚理性的社会,我们是否还敢于相信童话般的美好呢?
小王子从未离开,他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他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第一次说'我爱你'的勇气中,存在于每一对恋人在争吵后的和解里,存在于每一个母亲深夜为孩子掖被角的温柔中。他是人类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种,是我们在这个冷漠世界中保持温暖的秘密。
当夜幕降临,当我们独自仰望星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遥远的光点,更是内心深处那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王子,那个依然相信爱情、友谊和美好的自己。这就是《小王子》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最勇敢的事情不是学会如何长大,而是学会如何在长大后依然保持孩子般的纯真;最智慧的选择不是变得现实,而是在现实中坚持理想;最珍贵的能力不是征服世界,而是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不被世界征服。
因为,真正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它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