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说 NO.11 杠杆思维
杠杆思维包含着两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借力思维,另一种是硬核思维。
本栏目《隐说》由原《棱镜通讯》分离而来,《隐说》主要聚焦于我近期读的一些好书、好文章、好的付费栏目、日常思考等等,其中有摘录、点评、扩展。
1、 杠杆思维
香帅老师在《金融思维20讲》里,讲到了“如何把杠杆思维运用到生活中”,讲的非常好,分享一下。
香帅老师指出,杠杆思维其实包含着两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借力思维,另一种是硬核思维。
借力思维,指的是谁能拿到最优的、最长的那根杠杆,进而能够最成功地借力,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香帅老师就举了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制造企业以及2000年后中国城市居民财富暴涨的例子来解释,那时快速致富的企业是如何利用杠杆思维的。这种思维也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一言以蔽之,找到正确的杠杆也是我们的人生必修课。
硬核思维,指的则是“支点”。也就是说,杠杆效应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作用,而支点的硬度是必要条件,否则反而会放大损失。正如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所说,好金融,坏金融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就是金融的杠杆效用是不是有好的项目、好的实体经济、好的核心支持。这对我们个人生活上来讲,也是非常有借鉴启发的。
香帅老师在文章里有句话讲的不错,“一个具有硬核的人,你就会发现,借力周边就变得非常容易。只要你有内核在,杠杆是容易得到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杠杆是创造的而不是碰到的。”
2、读书,须预定终身趋向 | 熊十力
熊十力先生说“读书,须预定终身趋向”,什么意思呢?
读书的终点不是博学,而是成为一个目标清晰、精神自洽、知行合一的“人”,即熊十力先生说的“有补于学问,而学问又与事功相应”,这与曾国藩的“读书三有”观点倒是很相似。
3、博主是不是信佛
有人问我,看到我时不时分享佛学内容并创作禅诗,就问我是否信仰佛教。
虽然我并不是佛教信徒,但我对佛学,尤其是禅宗,倒是有着浓厚的兴趣。阅读这些内容不仅让我感到有趣,还能激发我许多思考。所以,我也喜欢从佛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联想到一个禅宗公案。有人曾问赵州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父回答:“吃茶去。”
所以说,品茶并不一定要种植茶园,但茶香却能够沁入心脾。对于信徒来说,这碗茶象征着虔诚;对于学者而言,它透露着智慧。而在我这杯茶中荡漾的,是属于我自己的禅思。难道这不有趣吗?哈哈。这样或许更容易理解吧。
4、陈嘉映谈哲学
陈嘉映先生曾写道,“一开始我没打算以哲学为业。但各种情况吧,有意无意就让我用哲学就业了。不说谋生吧,以哲学为业也许是说,他主要的精神活动是用究理的方式展开。也不一定不可以吧。但我还是觉得,多数人,哪怕好道,也不必以穷理盘道为业,专门穷理盘道容易蹈空。还是以比较落实的事情为业比较好,心理学、社会学、做建筑、教物理、做企业、当县长,同时也可以好道。其实,这样的人多了,穷理才有意思,他做企业,他研究基因,但是他好道,从好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角度来好道,这道才有意思。干各种事情的人都不好道,另有好多人成天盘道,什么具体的事情都不做,或干脆不会做,我觉得这样一个局面比较糟糕。哲学最美好的时代是这样的时代: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师、舞蹈家,都读点儿哲学,他们中间有些人,谈起我们所谓的哲学,竟像行家里手一样。”
在我看来,陈嘉映先生这段话的意思是一种“共生”哲学的生态。这意味着,如果实干家们懂得一些哲学,并将其用于优化实践,那么专门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也能从各行各业汲取更多营养,从而使他们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刻、有趣和有价值。
5、过渡之思 | 海德格尔
“并非随着哲学的终结,思也已一道终结。思正向另一个开端过渡。” —— 海德格尔
我一直很喜欢海德格尔这句话(好像我喜欢海德格尔的话太多了🥲),这里的“终结”并不是指哲学活动停止了,而是指哲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思考方式、一种追问存在问题的路径已经达到了它自身界限和完成形态。所以指的是完成,而非“消亡”。而哲学的终结则为一种全新的、非形而上学的“思”打开了空间(这种“思”所带来的任务也更本源,更艰难)。即“思正向另一个开端过渡”,放弃哲学固有的思维方式,以重新回应存在本身的召唤,亦是开启一种全新的思想起点。
6、增强回路 & 调节回路
梅多斯说,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系统在呈指数级增长,那么这个系统中必然存在增强回路;同时,系统中也必然存在至少一个调节回路,因为在有限的环境中,没有一个物理系统可以无止境地增长下去。一开始,系统可能增长得很快,调节回路不明显,好像没起作用;但随着增长的持续,调节回路的力量会压倒增强回路,让增长逐渐放缓,直到停止。
7、苏格拉底和辩证法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苏格拉底曾说,“我是说一个了不起的论证,它把一切都说成相对的,你不能正确地用任何称呼来称呼任何事物,比方说,大或小,重或轻,因为大的会是小的,重的会是轻的——并没有什么单个的事物或性质,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彼此混合所产生的;这个变化,我们把它不正确地称为存在,其实是变化,因为没有什么永远长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
苏格拉底这段话确实与辩证法挺相似的,但是仍然停留在了万物流变的描述上,不过在那个时代能够如此敏锐的观察到这种现象也真的非常厉害了。
8、 王天挺的写作方法论
之前买了本《南方周末写作课》,学学写作技巧,看到王天挺老师分享的写作方法论,很有启发,分享一下。
- 写好细节的四个步骤:观察;写作的训练;细节的准备;追问。
- 提高故事高级感的三种方法:找到叙述的节奏感;勾勒故事的画面感;制造独特的语言风格。
- 经典开头十式:场景式开头;直接引语;第一人称讲述;动作开头;专家言论;描述事件;突破常识性问题;完整故事;引人深思式;观察式。
- 经典结尾五式:金句式;叹息式;首尾呼应式;提出新问题式;借鉴文学作品的结尾方式。
- 让故事更有文学性的四种方法:“抽象阶梯”;变换叙事视角;使用“自由间接引语”;不要简单地贴标签。(这个讲得不错)
9、 历史就是“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写的一句话,“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换句话说,读历史就是去了解人类心智曾经达到的地方,了解这些,我们能了解作为人类一员的自己的理性,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能够达到何种的底线。
10、坂口拓 | 电影杂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vuizqE7w/?vd_source=28321308a211180f11e1dcec72a05e25)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讲坂口拓最好的影评了,在现代动作片领域,确实需要会整活的人,多去注入话题,带动电影创作的活力。坂口拓最牛的应该是那部长达77分钟长镜头的《狂武藏》,绝对能称得上是影史标志了,很大胆的创新。
11、《毒战》 解说 | 食影双修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H4eznEj7/)
作为杜琪峰的老粉,这部片子在当时真的被低估了,不过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位up解读的非常好,解答了我当时看完后的一些疑问。推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