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说 NO.10 文字的魔障
破除是非
本栏目《隐说》由原《棱镜通讯》分离而来,《隐说》主要聚焦于我近期读的一些好书、好文章、好的付费栏目、日常思考等等,其中有摘录、点评、扩展。
1、文字的魔障
仰山是沩山的一个学生。沩山见到仰山说:“孩子,你要快点开悟哦,千万不要执著于文字和概念。” 仰山回答说:“我是连信仰都不要了呢!” 沩山说:“你是信了才不要呢,还是因为本来就不相信才不要的呢?” 仰山说:“除了我自己之外,我不能信任何其他东西。” 沩山说:“这样的话,你仅算是一个小乘佛法之徒。” 仰山说:“我是连佛都不要见。” 沩山说:“经书中有多少是佛说的?又有多少是魔说的呢?” 仰山说:“我认为统统是魔说的!” 沩山说:“好好好!此后,看来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你。” 后来说,仰山承续了沩山的衣钵,继续开创发展沩仰宗的禅风。
学禅者应力求“破除是非”,不执一字一句,而是借助这些语言来引发自我省察,从而直接体悟本来无形的自性。举个例子来讲,就如同一个人在夜晚看星星,如果这个人只是固执于天文学上那些枯燥的数字与符号,就永远感受不到那浩瀚宇宙中瞬间闪烁的美丽和神秘。而当他放下所有预设的概念,目光不再受限于书本,而是直接仰望星空时,才能真切体悟那份纯粹的存在。所以,禅宗是鼓励弟子超越文字与信仰的束缚,直接见到心的本来面目的。换句话说,任何对概念、权威乃至“信仰”本身的执著,都可能成为真正开悟的障碍,只有在不断质疑、放下种种分别之后,才能接近那“无相”的真理。
2、镜子
再说一个关于仰山和沩山的公案。
仰山住东平时,沩山令僧送书并镜与师。
仰山上堂,提起示众曰:且道是沩山镜,东平镜?若道是东平镜,又是沩山送来。若道是沩山镜,又在东平手里。道得则留取,道不得则扑破去也。
众无语。
仰山遂扑破,便下座。
仰山的这些问题和回答,表面上好像是在讨论镜子的归属问题,实际上是通过“镜子”的形象,阐述了心性不应被“出身”“出处”等所局限。首先,“沩山镜”和“东平镜”分别象征着不同的教派、传承或因割裂而产生的区别。无论你认为这是某一方的“镜子”,还是另一方的,其实都在以对立的概念限制了本来无染、无相的“镜子”,即无住的心性真如。而仰山所说的“道得则留取,道不得则扑破去也”则是在提醒弟子,如果你的认知仍停留在分别心上,那么所谓的“镜子”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只有彻底放下概念,超越执著,才能直观见性。这里的“扑破”指的是打破语言文字的限制,甚至连“镜子”本身的象征性都应该摒除,而直指无相的真实。举例来说,就如同有人认为一本经书中记载的是佛法真谛,因此执著于文字的对错,却不知道“佛不在经中”。仰山“破镜”的行为正是想说,真正的道理不在于你如何悬挂、赋予名分,而在于你是否能超越言说,见到本来面目。换句话说,要打破对文字、符号和称号的依赖,促使人们直接观照真性,不再执著于所谓的“出处”与“传承”,而在内心见性成佛。这种方法既是对概念积习的否定冲击,也是启发直指心性的妙法,正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宗旨的体现。
3、 写作选题怎么来的
选题这件事,其实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读书阅读,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灵感来源。当你感到悠闲自得时,随手写下两句,可以记录在笔记本或手机备忘录中。这类题材通常较为轻松,只需语句通顺,写写即可。这类作家乃至博主有很多,写的很优秀。
不过,我更喜欢复杂点的选题,比较有挑战性。
复杂的选题指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深度,但又在我的能力和认知范围内可以进行写作或突破思考的主题。通常,我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和与他人交流,突然间意识到某个话题很有趣,或者联想到某个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先将这些有潜力的“种子”选题记录下来。
因此,我积累了很多选题,其实,许多都处于半成品阶段。
当我遇到创作瓶颈时,有两个可能的应对方向。
首先,如果感到无法继续写作,暂时搁置作品,不要过于勉强自己 (这点真的很重要)。可以转向其他半成品或全新的选题继续创作,或者通过散步、观影等方式放松心情,以期在不经意间获得新的灵感。
其次,可以在文章中进行实验,尝试各种可能性,观察其发展方向,并寻找新的启发。当思路逐渐清晰和完善时,就可以对文章进行精炼,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作品。
这也是我这些年的感触和心得,创作瓶颈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反思的契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与作品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类似海德尔格“此在”(Dasein)的概念。
换句话说,我们应对选题和创作的瓶颈,要有一种无为而为,顺其自然的态度去面对。
4、长篇小说的写作 | 余华
余华在 1996 年的时候曾写过一篇《长篇小说的写作》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写的很好,分享一下——
作家必须保持始终如一的诚实,必须在写作过程里集中他所有的美德,必须和他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恶习分开。在现实中,作家可以谎话连篇,可以满不在乎,可以自私、无聊和沾沾自喜,可是在写作中,作家必须是真诚的,是认真严肃的,同时又是通情达理和满怀同情和怜悯之心,只有这样,作家的智慧和警觉才能够在漫长的长篇小说写作中,不受到任何伤害。
所以,当作家坐到写字桌前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问一问自己,是否具备了高尚的品质?
长篇小说的确是一场长途跋涉的旅程,需要不断的自信和不断的怀疑,长篇小说的写作过程,是作家重新开始的一段经历,写作是否成功,也就是作家证明自己的经历是否值得。
5、 邬思道与《春冰室野乘》 | 清末笔记小说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419564/
前两天看雍正王朝,就去搜了下邬思道是否有其人,发现邬思道其实出自清末李岳瑞创作的笔记小说《春冰室野乘》的《田文鏡之幕客》一文。
再说《田文鏡之幕客》一文,简单翻译一下,说的是 ——
田文镜在雍正朝担任河东总督,受皇帝宠信之专一,与李卫、鄂尔泰呈三足鼎立之势,一时风头无两。世间流传关于其幕僚邬某的轶事颇为传奇,特此摘录。
邬先生乃绍兴人氏,精通刑名法术之学,时人尊称"邺先生"。当田文镜在河东设衙时,延聘其入幕辅政。邺先生问田文镜:"大人愿做名垂青史的总督,还是庸碌寻常的总督?"田文镜答:"自然要做名臣。"邺先生便道:"既然如此,请放手让在下行事,切勿干涉。待我草拟奏疏时,一字都不许您过目。此疏呈上,大人必成大业,可能信我?"田文镜知其才能,慨然应允。原来奏疏早已拟就,遂署名田文镜上呈——竟是弹劾隆科多的本章。
隆科多作为雍正帝舅父,颇具才略,当年雍正得以继位,其出力甚多。然其后居功自傲,日渐骄纵,令雍正深感困扰,而朝野大臣竟无人敢劾其罪。邺先生早已窥破圣意,故敢行此险招。奏疏上达后,隆科多果然获罪,田文镜圣眷愈隆。
后因政见不合,田文镜渐疏远邺先生。邺先生愤而辞去,自此田文镜所奏之事多不合圣意,屡遭申饬。不得已派人寻回邺先生,许以重金相聘。邺先生要求每日支付五十两白银方允复职,田文镜只得应允。重返开封后,邺先生拒居巡抚衙内,每日辰时入衙酉时离去。见案头红笺封银锭便欣然命笔,若一日缺奉,当即拂袖而去。田文镜愈发敬惮,圣眷遂渐复旧观。
其时雍正亦知邺先生在幕之事,每逢田文镜上请安折,御批常道:"朕安,邺先生安否?"其声名显赫至此。邺先生客居开封,无家室之累,每日所得五十两白银,或赈济贫民,或纵情酒肆,从不留至次日。后田文镜卒,邺先生离去,各地督抚虽重金礼聘,终不知所踪。久之后,方闻其已被征召入宫。
再说这本笔记小说的作者李岳瑞,也不简单,他是光绪九年进士,曾任工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与维新变法被革职,后任清史馆编修。其仕宦经历使其熟谙清廷政务与朝野掌故,故该书即依托其见闻辑录而成。
不仅邬思道这个人物被刘和平改编进《雍正王朝》小说里,其中还有很多故事也是十分有趣。比如奇女子李奉贞(有李素贞一名,见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二甲进士李嘉乐作诗《悼奇女李素贞阵亡八绝》、《李士坦以奇女传刊本见示再作长歌》),说的是咸丰年间,唐县武愍公李孟群有位堂妹叫李奉贞,通晓诗书,精于骑射,对《六韬》《孙子兵法》及占候之术无不精通,为侍奉母亲终身未嫁。武愍公时任知府,奉胡林翼之命督军讨贼,邀奉贞同行。奉贞即身着戎装随军,在军中运筹帷幄,屡建奇功。武愍公从知府数年间升迁至布政使,获命帮办军务,多半仰赖奉贞之力。并且有一次武愍公被太平天国的军队围困,很多将领都不敢冒然救援,结果李奉贞直接带着自己的部队冲杀进包围圈,亲手斩杀了数十个敌军,并救走了武愍公,等回来的时候人们才发现,李奉贞身上盔甲已经被鲜血染透了,众人瞠目结舌,活脱脱天神下凡一般。不过很可惜的是,后来武愍公与胡林翼攻打太平天国军队,久攻不下,李奉贞便与武愍公计划夜袭,结果孤军深入,援军迟迟未到,最终血战殉国,年仅二十多岁。李奉贞战死后,武愍公的部队士气大落,最后全军覆没。
里面不乏一些诗句,比如《大盲头陀遗诗》,说的是明末时期有个小有名气的秀才,这个秀才特别想像自己的偶像陈汤、班超那样杀敌报国,但是赶不上时局的变化,明朝很快灭亡了,这个秀才因未能实现报国杀敌的梦想甚至悲恸呕血数升,之后褪去儒服摘下头巾化为头陀,每天吟诵到“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等诗句时,就泪流满面,情不自已。之后头陀长期往来秦淮河畔,写了很多诗表达自己的忠孝节义,钱谦益为此非常感动,并为这个头陀刊刻百首诗集,其中钱谦益特别喜欢头陀做的两句诗句,分别是“牧马人归夕阳影,报钟僧打过潭声”、“鸥惟空阔无他恋,燕亦炎凉到处飞”,钱认为世间那些声名显赫、张扬跋扈之徒,恐怕写不出如此超逸的诗句。
还有很多小故事也非常有趣,要是写小说的话,读读这类笔记小说,的确会有不少灵感。
6、 《高岗传》 | 读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85363/
最近读了读《高岗传》,写的不错,虽然有很多地方有“修饰”和“模糊”不便说明的地方,但是了解高岗这个传奇人物也是足够了,还是推荐读一读,最后一部分写了“高饶事件”中“五虎上将”之后的经历,有一句话写的很好 ——
历史的真实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发生任何的改变。而且,真实的历史如果被人们所遗忘,对历史的胡编乱造就会畅行无阻。
7、电影《霍元甲》的台词
之前看李连杰版的《霍元甲》的时候,一直没有注意到这句台词,周末重温的时候发现这句话说的很好 ——
“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是一定要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结尾霍元甲在擂台中毒时所说)
这句话让我想到一句禅语,“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8、 Boring is good | Scott Jenson
前谷歌员工 Scott Jenson 文章,对目前大模型存在的泡沫进行了解读,Jenson 认为,目前硅谷在大模型上正在快速降温,大模型正在从大型集中模型转向更小更专精的小模型,其中有一个观点很能带来思考,Jenson 认为,人们常因追逐热点而误用技术,例如试图用LLM替代人类创造性工作(如写作),反而忽视其真正处理语法驱动型任务的优势。并以自身经验说明大模型在辅助校对、整理笔记等“枯燥”任务中其实更有效。
对于未来大模型的发展,文章有一段话写的很好——
Ultimately, a mature technology doesn’t look like magic; it looks like infrastructure. It gets smaller, more reliable, and much more boring.(归根结底,成熟的技术看起来并不像魔法;它看起来像基础设施。它变得更小、更可靠、更无聊。)
9、纪晓岚的一段话
余尝谓古人为诗似难尚易,今之人为诗似易实难。余自早岁受书,即学歌咏,中间奋其意气,与天下胜流相倡和,颇不欲后人;今年将八十,转瑟缩不敢著一语,平生吟稿亦不敢自存,盖阅历渐深,检点得意之作,大抵古人所已道;其驰骋自喜,又往往皆古人所㧑呵,撚须拥被,徒自苦耳。
胡塞尔曾提出“回到事物本身”,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不同,经验的积累可能让人更清晰的看到自身的局限。这时候,需要我们“自省”,学习如何通过觉察习性和执着,去超越自我中心,让有限与无穷和谐共处,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的表达。
10、 劳逸结合,一张一弛 | 《菜根谭》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783406/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 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