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通讯 No.115 高锟(Charles Kuen Kao)
记忆是飘散的云,但科学真理是永恒的山
高锟(英语:Sir Charles Kuen Kao,1933 年11月4日一2018年9月23日),“光纤之父”,世界著名电机工程学家,香港大紫荆勋贤获得者。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表扬“在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突破性成就”。1970年返回英属香港,于1987 年-1996年就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于2018年逝世,享寿84 岁。
一、其人
高锟于1933年出生在中国上海,尽管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但高锟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得益于从小家庭富裕,在他八岁上小学之前,家里就请了两位老师进行学前教育,一位教古文,一位教英文。在小学六年级时,他就已经用家里的零花钱购买化学试剂做实验。他第一次制作出硫酸铜晶体时,被那美丽的蓝色晶体深深吸引,于是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化学家。
小时候,他曾用红磷和氯酸钾混合制成炸弹,险些酿成事故。此外,他还尝试从母亲的银首饰中提取硝酸银来制作胶卷,结果不慎烧伤了哥哥的手。从那以后,家里禁止高锟进行化学实验,但允许他进行物理实验。
随着国内战事越来越激烈,高锟全家迁居香港。几年后,高锟前往英国求学,毕业后留在了那里。1960年,他加入国际电话与电报公司(ITT),从事通信相关的研发工作。
当时的电信通信,主要依赖电话线,你可以简单理解成铜线。比如刚开头所说的海底光缆,在没有光纤之前,打越洋电话用的就是海底电缆。通过控制铜线里的电流,就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这个我们在肖克利那篇文章中讲过。
在ITT工作三年之后,高锟和他的项目组将电信设备的传输能力提高了50%。随后他开始觉得索然无味,想转行去当个大学老师。
当他找好工作租好房子,提交辞职信的时候,他的上司并没有同意他的辞职,而是让他参加公司旗下的光通信计划。这一下子激起了高锟的兴趣,但因为房租太贵他并没有马上决定。
最终,为了挽留高锟,ITT公司展示了他们的诚意,不仅解决了他的订金问题,还为他的妻子安排了一份工作。
二、光纤
过去,通信依赖于电流通过铜线进行传输。随着人们对信息传递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铜线逐渐难以满足需求。这是因为由大量铜线组成的通信网络中,常常发生线与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严重影响信息传输的质量。
除了干扰问题,铜线的电阻也影响了信息传输的效率。由于电阻会导致电流损耗,电流强度逐渐减小,使得远距离信息传输变得困难,同时增加了电能消耗。尽管金和银的电阻较低,但由于成本过高,不适合大规模使用。
由此,光纤的概念被提出。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关于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论证了光纤传输信息的可行性,提出以光纤替代传统电缆进行通信传输。
既然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开关来传递和表达信息,同样可以利用光的开关来实现信息传递。光在光纤中传输时,不会产生相互干扰,这在性能上远胜于电缆传输。此外,光纤实际上是由玻璃制成的细线,其材料成本远低于铜线,因为玻璃可以通过沙子制造,而沙子资源十分丰富。再者,玻璃光纤的重量比铜线轻得多,便于运输和铺设。
总之,光纤在各个方面几乎都优于电缆。不过,你可能会好奇:光不会从玻璃中散失出去吗?如何能在一根玻璃纤维中传输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原理:光的全反射。当光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如玻璃)射向折射率较低的介质(如空气)时,只要入射角达到一定值,光将不会射出,而是在折射率较高的材料中反复反射。这个现象称为全反射。
因此,用光来传递信息的理论基础是非常充分的。
不过,高锟的这篇论文虽然理论上很有价值,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尽管人们认为该理论很强大,但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制造出符合理论标准的玻璃细线(即光纤)。因为当时的玻璃纯度和透明度不足,导致光传输过程中损耗严重。
高锟并没有因此灰心。他开始了寻找制造光纤方法的旅程,走访世界各地的玻璃厂商,希望他们能够研发并生产光纤。然而,许多厂商对他的提议不感兴趣,甚至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关于光纤通信的发展只有高锟的这一篇论文,许多厂商看不到未来,不愿投入到如此艰难的光纤研发中。甚至有人嘲笑高锟是在痴人说梦。
高锟的论文并不特别晦涩,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玻璃。当时,要把玻璃拉成高纯度的细丝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人们还不清楚该使用什么工艺来制造这种玻璃。
为了推动光纤的研发,高锟忙得连妻子都很少见到他。他甚至联系了ITT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他在自传中提到:“我当时很清楚这个计划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未来需要动员数百万人。”
四年后,玻璃业巨头康宁公司成功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低损耗光纤。从此,全球各地的实验室和工厂开始积极投入到光信息传输的研发中。
光纤通信体系的建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修建高铁,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过无数工程师和机构几十年的努力,光纤才得以广泛推广应用。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光纤的应用,人类进入了信息传递的“光速”时代。
要知道,在过去几十年前,连上网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打国际电话了。那时,拨打国际电话需要提前预约,每次通话时间不能超过三分钟。同时,通话需要接线员接通,接线员能够全程听到通话内容,隐私安全难以保障。这主要是因为电缆通信的承载能力有限,资源匮乏,需要定时定量,还需要中间人(接线员)进行控制。而且早期的上网线路使用的是电话线,所以有“电话拨号”之说。网速缓慢且费用昂贵,而光纤技术改变了这一切。
自此,海量数据得以高速传输。光缆被铺设在海底,使得世界上任意两地之间的联系变得近在咫尺。在光纤产业成熟之后,高锟没有继续从事研发,而是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校长,专注于教书育人,成为一位隐居的学者。
三、教育
1970年,高锟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筹办电子系“181(现称电子工程学系)”,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教授及讲座教授,任职四年。1974年,高锟又返回ITT公司,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获任命为首位“TT执行科学家”,在康涅狄格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获得马可尼奖。
1987年至1996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并在1989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及后于1991年并入工程学院,而高氏有份参与建立)。在任内,适逢香港政府打算将建筑学教育的拨款增加一倍,他亦接纳了著名建筑学者黎锦超教授的建议书,于1991年设立建筑学系(2009年起改称建筑学院)。
1993年11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30周年校庆上,举办了盛大的“开放日”庆祝。当日百万大道会场坐满了嘉宾,高锟校长被邀到台上致辞。正当他要发言时,突然有十多位学生冲出来,手持标语,高叫反对开放日口号, 会场霎时乱成一团。高锟一个人在台上,手里拿着讲稿,呆呆站着苦笑。与此同时,有学生抢了台上的麦克风,还有两位爬到典礼正前方的科学馆演讲大楼顶层,用一条写着“两天虚假景象,掩饰中大衰相”的横额将中大校徽遮盖,事件扰攘十多分钟后,高锟才有机会将开幕词匆匆讲完。
典礼结束后,高锟打算离开,记者周保松上前采访,高声询问:“校方会不会处分示威的同学?”高锟校长语气平静地边走边回答:“处分?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周保松认为,学生之所以会抗议,是要公开揭露大学之丑相,让外界知道中大30年没什么值得庆祝,借此激起更多对大学教育的反思。
在香港中文大学,高锟一直工作至2009年正式退休,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返港成立“高科桥公司”提供科技顾问服务,同时担任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后于2000年在大埔工业村投资成立“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生产光纤,后于2003年易主更名“高科桥光通信有限公司”。
2009年,高锟因其在光纤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光纤之父”。然而,此时他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为了让人们认识阿茨海默症的认知,高锟与其夫人成立了高锟慈善基金,来帮助阿兹海默症病人)。颁奖典礼上,他的获奖感言由妻子代为发表。颁奖仪式也进行了特别安排,瑞典国王将诺贝尔奖牌和奖章亲自递交给他,而不是像其他获奖者那样上台接受颁奖。
四、一生
回顾高锟先生的一生,他从不自满,为人谦虚低调,富有东方智慧。对外高锟一向强调研究成果是公司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并且一直努力摆脱“光纤之父”的称号。他认为这项成就来源于数百万人的共同努力。当他获得爱立信通信奖时,爱立信公司以最高规格邀请他和妻子参加颁奖典礼。他们可以乘坐头等舱,入住顶级酒店,提出任何需求,所有费用由爱立信支付。然而,当爱立信公司的负责人看到高锟的费用账单时,感到非常惊讶:“你们真是节俭,去年的一位获奖者给我们提交的是一张天文数字的账单。”高锟在自传中回忆道:“那时我经济状况已经比较宽裕,但仍然非常谨慎,尤其是在使用公款时更是如此。如果连自己的钱都不随便花,当然更不能挥霍公家的钱。”
而在生活中,他对妻子的爱是非常深刻的(这里简单说一下高锟的夫人黄美芸女士,黄美芸女士是在英国出生的华人,黄美芸后在工作期间邂逅高锟,至两人相爱,但黄美芸自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因黄美芸的兄长当时未结婚,所以黄美芸的母亲不答应她和高锟结婚,最后黄美芸不理母亲反对与高锟结婚)。
在晚年撰写自传时,高锟以自己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开篇,而整个自传也始终贯穿着与妻子相关的内容。
高锟先生于2018年去世。纵观他的一生,我们发现他极为自律。除了小时候调皮淘气之外,长大后他既不冒险,也不锋芒毕露,更没有疯狂之举,充满了东方哲人的品质。
由于高锟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五、言论
- 规则是为了被打破而制定的。(Rules Are Made To Be Broken.)
- 年轻人总有自己的理想,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同时,为什么你认为和相信这是“可为”的。
- 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专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譬如我说,光纤在一千年之后还会被应用,大家便不应该随便相信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信念!
- “世事起伏本如波浪,人们若能乘高潮一往直前,定可功成名就;若不能把握时机,就会终身蹭蹬,一事无成。”(高锟特别喜欢莎士比亚名剧《裘力斯·恺撒》里的名句)
- 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都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否则不会成功。(1966年高锟提出光纤通信理论时遭普遍质疑,被嘲笑“痴人说梦”。他坚持游说全球玻璃厂商研发高纯度石英玻璃,最终推动理论落地。)
- 我对新鲜的事情都感兴趣。
- 尝试、挫败、再尝试。
- (有人问高锟科学家应该是前瞻性还会怀旧性)我是看向将来的……一定是针对10年、15年之后的需要。
- 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
- 为什么要惩罚我的学生?……在香港,学生完全有权和有自由这样做。(1993年任港事顾问时遭学生抗议(抢麦克风、扔避孕套娃娃),高锟拒绝处分,捍卫学生表达权。)
- 什么都反对,才像学生哩。(高锟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期间,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他认为“反叛”是青年独立思考的必要特质)
- 假使我不做校长而做教师,那情形就不同。(身份不同,看法不同)
-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做光纤实验时,觉得是一个科学家应该做的事。
- 我在这个世界上走一圈,留下一点脚印,已经心满意足了。
- 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专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譬如我说,光纤在一千年之后还会被应用,大家便不应该随便相信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信念。
- 科学家要充当‘翻译者’,把复杂原理转化为大众能懂的语言。(高锟认为科研工作者有责任打破学术壁垒,推动科技普及。所以他本人常以“光在玻璃丝中跑马拉松”比喻光纤传输原理)
- 所有颠覆性创新,最初都被视为“无用的玩具”。 ( 回应光纤技术早期被质疑“华而不实”)
- 大学是“思想碰撞的实验室”,不是整齐划一的兵营。(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期间,反对标准化教育模式,主张包容多元观点)
- 很多东西不断变化,所以你们读大学不用每科都精,只要找到一至两个项目有兴趣,再加以钻研就可以。(在港大的时候对学生所说)
- 教师的最大成就,是让学生忘记你的存在。(有点无为而治、启蒙精神的意思)
- 技术必须服务人性,而非扭曲人性。
- 世事的起伏本来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
- 名望如光纤中的光——看似璀璨,实则空洞。(高锟曾拒绝以个人命名小行星,认为集体智慧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
- 人类困境的答案,终将由科技书写。
- 物理学家要读莎士比亚,人文学者该懂量子力学。(高锟一直是“学科融合”的倡导者,这句话出自他在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推动“文理书院”改革所说,希望理科生要必修人文课程)
- 记忆是飘散的云,但科学真理是永恒的山。(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后,高锟说了这句话,来表达人类的认知局限与科学的不朽)
五、著作
潮平岸闊--高錕自述 (2005 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3839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16947/
六、误解
可能很多人会想,高锟先生对人类科技发展贡献这么大,其专利肯定赚了很多钱吧,然而事实是,并没有。
因为他认为,公司花钱支持和培养他做研究,已经付过薪水了,研究已经给他带来了名利上的收益,而光纤的专利费用是公司应得的。
真是所谓大家,不过如此啊。正如,他在接受香港电台专访的时候,说起自己从小反复记住的一句古话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他,的确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