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通讯 No.113 亚伦·斯沃兹(Aaron Swartz)
用生命捍卫互联网信息开源的天才
本文出自博主的 Newsletter《棱镜通讯》,每期一个话题,🐣 关注记录、挖掘科学创造、社会思想和个体生活。 我相信每一个人物、思想、事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启发当下,看向未来。目前《棱镜通讯》已更新39 期,往期内容请访问太隐网站:https://www.wangyurui.com/tags/Newsletter/
在纪录片《互联网之子》的开头,导演用梭罗的名言抛出问题:
世有不公之法, 我们是安于循守, 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 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很显然,亚伦选择了后者。
亚伦·斯沃兹(Aaron Swartz),1986 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作为传奇的互联网天才,他的生命却暂停在了 26 岁那年,尽管生命短暂,但他创造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成就。作为天才儿童,他 3岁就学会了编程,并用Basic语言敲出了一个《星球大战》的问答游戏;12 岁创立维基式知识共享网站The Info;13 岁参与制定了 RSS 1.0标准;15 岁,他参与了 CC 知识共享协议的创建工作;16 岁,他发明了 ATX 语法(Markdown 语言的基础),同年,和John Gruber 共同创造了 Markdown;17岁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但大一便辍学了,加入了 Paul Graham 的 Y Combinator;19岁成立了 Reddit.com,同年,因为想开发Infogami(一个用于创建网页或结构化数据的Wiki系统),但发现没有好用的 Python 开发框架,便顺手开发了网站应用框架web.py ;20 岁这年,亚伦卖掉了 Reddit所有股份,离开了Reddit,并成为了百万富翁,同年,他提出了开放图书馆(Open Library)理念,希望将世界上所有曾经出版过的书籍信息都收集起来。
2008 年,21 岁的他公开反对PACER事件(Public Access to Court Electronic Records,美国民众获取公共司法卷宗的渠道。然而美国政府通过PACER这项服务向民众收费,每年获取巨额收入),亚伦认为这些材料没有版权,应该属于民众。于是,他编写了一个程序,从美国政府快速抓取了约 2000 万页的 PACER 资料,免费向民众公开。但此举动惊动了 FBI,但因公开的这批文件意外地揭露了政府对个人隐私的大规模侵犯,最终未受指控; 2010 年,23 岁的他,加入了哈佛大学萨夫拉基金会伦理学中心,研究金钱对政治、媒体、学术和工业等领域研究的影响,同时他利用多种方式通过 MIT 的网络服务下载 JSTOR 学术资源。他还创办求进会(Demand Progress),领导反对SOPA法案运动(Stop Online Piracy Act,即臭名昭著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该法案以反盗版为名将互联网审查合法化,导致网民失去免费内容来源)。
在亚伦的领导下,求进会带领民众甚至企业共同抗议。当全球知名互联网域名注册商Godaddy宣布支持这项法案之后,数万用户转移了他们的域名导致Godaddy带来巨大损失。仅过了一周,Godday迅速改变立场反对SOPA。紧接着,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关闭了自家这全球第五热门网站以支持对 SOPA的反对。这引发了大规模的互联网知名网站群起响应,Google、Reddit、Craiglist、Firefox等等互联网企业集体黑屏。白宫热点直接被抗议者占线,国会议员开始争着发表声明收回对SOPA的支持。最终于 2012 年1月,白宫宣布废除SOPA方案,CNN 电视台称这段时期为“互联网政治史上,甚至美国政治史上,历史性的一周”。
2011 年,24 岁的亚伦通过骇客技术利用MIT的权限大量下载JSTOR学术文献面临指控,在被起诉之前,法院给了他一份协议书,只要他承认犯了重罪,就可以只坐牢 3 个月,外加1 年的居家监禁,以及全程禁止使用电脑。此时的亚伦本可以选择自保,但他没有屈从,并拒绝认罪,放弃协议开出的条件。最终,检方将他的罪名进一步增加。重罪数量从4项增加到了13项,并面临着35年的入狱监禁以及最高100万美元的罚款;2012 年,亚伦 25 岁,美国FBI 以 13 项重罪起诉亚伦,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2013 年 1 月 4 日,亚伦 26 岁,这天清晨,亚伦起床时心情极好。他的女友塔伦·斯蒂伯里克纳-考夫曼回忆,亚伦转过身,没头没尾地来了句:“今年将是伟大的一年”,7 天后,这个套着主角模板的天之骄子,在其女友位于布鲁克林的公寓中自杀身亡。
亚伦的死去导致了前所未有的阵势,他的“忘年交” —— 万维网之父伯纳斯·李(Berners Lee)公开为他哀悼。大量民众在谷歌、脸书、维基百科、Reddit 等网站上发起了线上抗议及线下抗议活动,黑客组织“匿名者”于 1 月 13 日入侵了 MIT 网络,MIT时任校长Rafael Reif向全校师生发表公开信,称学校将严查 MIT在此自杀事件中的角色。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宣布,撤销对亚伦的所有指控。《时代》杂志将他与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并列封面,称他为“告密者”,并写到“他的一生都奋斗在互联网的最前线,传播“自由与共享”的精神,与旧时代的理念进行斗争”。
之后,维基百科贡献者 —— Greg Maxwell把18592篇创作于1923年之前、版权已过期的学术期刊上传到海盗湾,供大众下载。JSTOR在亚伦被定重罪后,将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存档面向公众开放,公众可以浏览并对其进行有限制的使用。之后,众议员Zoe Lofgren和参议员Ron Wyden推出新法来改革对亚伦构成主要指控的《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新法名叫《亚伦法》(Aaron’s Law Act),2014 年,导演布莱恩·耐本伯格和团队拍出了纪录片《互联网之子》(The Internet's Own Boy),并将此片公开发布在了互联网上(2014年),向亚伦致敬。
链接:互联网之子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2013 年,亚伦入选“互联网名人堂”(The Internet Hall of Fame)。
而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亚伦·斯沃茨的一二事
👣(一)亚伦与 RSS
可能有不少人还是不了解 RSS。 简单来说,RSS是一种能够将零散的信息流聚合订阅的工具,它可以将订阅的更新内容整合在一起,让用户不必打开一大堆网页就能找到自己关注的内容,以此提高阅读效率,比如最近爆火的 follow。其实RSS 与亚伦关系密切,因为他是 RSS1.0 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但这种缘分不是直接的。1998年的时候,诺基亚在经典机型6110上装了贪吃蛇游戏,微软发布了Windows 98系统,回归苹果后的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iMac。大家都在致力于开发出好用好玩的东西,却没人愿意分享“这些产品背后所蕴藏的知识”。于是亚伦在自己的卧室里鼓捣出了一款知识共享的产品——theinfo。这是一个可以实现多人在线编辑的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所擅长的内容,共同制作一个免费的线上“百科全书”(而三年后,维基百科才上线)。不过对于 theinfo,亚伦并没有很上心推广它,所以没有维基百科那样有名。但这个网站让亚伦获得了高中生编程竞赛的大奖,这个大奖的奖品包括参观麻省理工学院及与互联网界的知名人士见面。小学生拿了高中生竞赛的奖,估计那届高中生心里一定是“万马奔腾”的。不过亚伦很开心的领了奖,顺便还加入了主办方旗下的网上开源社区。因为亚伦在开源社区非常活跃,优美的解决方案让其成为开源社区“大佬”,于是很快就有人因为亚伦的名声找上了他,并邀请他一起开发了我们现在熟知的信息阅读工具 —— RSS。这种非常便携的阅读信息的工具,很快得到了用户的关注,2007 年以前,便有30% 的网民通过 RSS 来获取信息,同时,RSS 得到了雅虎、谷歌等服务商的支持,甚至在 Windows Vista 系统发布时,RSS 功能是直接内置在系统里的。这便是亚伦与 RSS 的缘分。
👣(二)亚伦与 知识共享规范(即 CC 规范)
可能有很多人见到过 CC 规范标识,万维网之父伯纳斯-李对他也很感兴趣,甚至后来还跟他成为忘年交。
和伯纳斯-李的这份关系对亚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为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而分文不取,把这个伟大的发明送给了人类免费使用,这种做出好东西免费共享给大家的做法,让亚伦有了关于共享的抱负。
带着这种抱负,亚伦参与到了一个个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的项目里。其中最有名的一个项目跟版权有关,在说这个项目之前,我们要先提版权法史上有名的“埃尔德雷德案”。在1998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版权法律给企业作品提供了75年的版权保护期,在这段时间内企业可以靠版权赚钱,但超出保护期的作品就得流入公共领域,谁都能免费使用。
当时,一个叫做埃尔德雷德的出版商最不缺的就是书了,只要手上的书超过版权保护期,他就可以在不经过版权方允许的情况下,把它们扫描上传到自己的主页,让更多人免费看书。但美国在1998年通过了一部版权保护延长法,将企业作品的版权保护从75年延长到了95年。这就意味着埃尔德雷德在接下来的20年没有免费的书可发了。
埃尔德雷德很看不惯这种守财奴行为,天真的他把当时的美国司法部长告上了法庭。这种送人头的行为,自然没能胜诉。
这件事引起了亚伦的注意,他认为公共领域的信息本来就该是自由获取的。亚伦暗戳戳联系上了埃尔德雷德的律师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Lessig)。他的想法很简单,他有技术,劳伦斯懂法律,强强联合一定能找到版权在互联网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于是在2001年,大名鼎鼎的CC规范(即Creative Commons,在中国叫做“知识共享”)问世了。
之前的版权领域,作者要么保留所有权利,要么放弃所有权利,说白了就是要么全都带走,要么一无所有。
亚伦的CC规范就要自由得多,说白了就是三个问题:是否要求署名?是否可以商用?是否可以改编?
别看这个规范简单,正是因为有了它,人们才能放心地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知识而不用担心被人剽窃。现在互联网通用的各种知识共享规范,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从CC规范延伸来的。不信你看知乎的版权说明,当中规定的非商业目的、注明原作者姓名、不得对作品修改演绎,其实就是CC规范的做法。
在国外,用到CC规范的地方就更多了,大到维基百科,小到个人博客,你都能在底下找到一行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像人类之前拍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就是用CC规范给EHT(事件视界望远镜)保障了署名权,让大家在用这张照片的同时还能知道是谁拍的。发起CC协议三年后,18岁时,亚伦就读了硅谷隔壁的名校斯坦福,但他也没逃过天才喜欢退学的定律,没过多久他就果断离开斯坦福,又干起了十几岁时的老本行——知识共享。
CC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国际化,CC最初的条款是基于美国法律编写的,此后已有超过40个国家基于本国法律完成了CC的本地化,而中国的这项工作是由人民大学完成的。
👣(三)亚伦与 Markdown(轻量化写作语言)
关于 Markdown 具体细节我就不再赘述了,基本上算是互联网从业者必备工具了。关于 Markdown 的出现,我们或许知道的是16年前,美国科技博主约翰-格鲁伯(John Gruber)曾希望用一种易读易写的纯文本格式写作, 并可将其转换为有效的 XHTML(或 HTML),于是在2004年3月19 日推出了初代 Markdown。但其实 Markdown 的另一位创造者便是亚伦·斯沃茨,因为Markdown 的语法部分很大程度来自他的贡献(他 16 岁那年创建的结构化文本格式 ATX),他在 Markdown 的格式化语法的设计上,做出了杰出而大量的反馈工作。亚伦的点子、反馈和测试让 Markdown 变得更好了。此外,亚伦还创作了 html2text (一个免费而又好用的将 HTML 转换为 Markdown 格式化文本的工具)。2016年,RFC 7763和RFC 7764在MIME中正式认可并加入了text/markdown及其变体。
至今Markdown 创造者之一John Gruber的个人博客网站,在关于Markdown 的页面最下面,还有一段感谢的话:
Aaron Swartz deserves a tremendous amount of credit for his feedback on the design of Markdown’s formatting syntax. Markdown is much better thanks to Aaron’s ideas, feedback, and testing. Also, Aaron’s html2text is a very handy (and free) utility for turning HTML into Markdown-formatted plain text.
👣(四)亚伦的理想
2001年12月,当时15岁的斯沃茨在网上记下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梦。“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想要的那种生活,”他写道,“我不确定别人会不会受到吸引,反正我是很喜欢。”他发现自己处于一栋“现代化风格的阁楼里”,周围都是网上认识的朋友,包括所有曾经欢迎这个早熟少年到来的黑客、程序员和网络爱好者。“我们协力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可以改变世界的项目工作,”他写道,“我们都很投入,团队运作良好。我们在工作任务上互相帮助,也会在精神上彼此鼓励。”
斯沃茨没有解释这个项目具体是什么,但是与他们为实现这个项目而工作的态度比起来,项目本身似乎并不太重要。“我们时刻都在学习,”他继续写道,“不断地学会需要掌握的技能,而且还教给身边的伙伴。虽然我们知道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但是都专注于这一个项目,一心一意地投入热情,解决一切问题,只为完成这个项目。”
当他醒来时,虽然仍身处海兰帕克,仍是一个孤独的少年。但是这个梦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如果有人想给我钱,让这个梦实现,请告诉我,”他最后写道,“梦里的那些人我是认识的,项目我也知道。问题是我们分别身处好几个州,那种合作关系在网上没办法实现。”
斯沃茨错了。他所描述的那种理想的、井然有序的合作状态更容易存在于数字世界, 而不是现实世界。将个体的才能用于追求共同目标,这种富有凝聚力的合作正是数字乌托邦的核心。它是黑客伦理的灵魂,推动自由软件基金会发展的精神气质。当斯沃茨长大后,互联网给他提供了人和项目。从语义网在线留言板的用户群到知识共享团队,从开放图书馆到PACER再到共进会,所有这些斯沃茨参加过的试图改变世界的项目都是发端于网络。互联网既是传播理想主义的导体,也是实现它的工具。阻碍它实现的反而是现实世界。
本小节摘自[美]贾斯汀-彼得斯《理想主义者》
👣(五)亚伦代表的是抗争精神
亚伦不仅参加了各种知识开放获取的公益活动,还创办了民间追责网站watchdog.net和开放式图书馆openlibrary.org等非营利性网站,都是用来帮助更多人获取信息的。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亚伦听到了一项叫“回收PACER”的活动,它的目的是回收电子司法卷宗存放系统PACER的文档。简单来说,美国所有的法院在案件审理结束后会将电子司法卷宗上传到PACER,供公众查阅。这些联邦法庭记录的文件本就属于公众,但你查阅法律文件,每页竟然还要付10美分给美国政府。而美国政府靠这项业务每年得到超过100亿美元的收入。亚伦听完这个事情后,利用开会的空当开发了一款程序,同时招呼朋友们把开发的程序带到能免费下载PACER的图书馆运行。会议还没开完,亚伦的程序就已下载了760GB、超过2000万页的文本,相当于直接从司法系统薅了200万美元。就这他还嫌不够,买一送一开发了一个浏览器插件,RECAP(将PACER倒过来拼写)。这款插件可以在用户购买PACER文档后将数据上传到数据库备份,当有其他人再次访问这个文档时,就能直接显示文档数据,不用再买了。
因为亚伦的这个举动,美国民众意识到了这些信息本就该是能随时获取的,并开始抗议政府这种拿公民权利卖钱的行为。PACER也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逐渐免费,到2019年,就再没有收费PACER这回事了。
不过亚伦这个举动,必然会动了美国政府的一块大蛋糕。很快,亚伦就被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了。虽然被监视,亚伦手上可是一点没闲着,很快他又杠上了学术论文。可能你会觉得亚伦这是胡闹,论文可是有著作权的,全免费公开了谁还写论文啊。但他针对的并不是那些受版权保护的论文。作为维基百科最核心的200名编辑者之一,亚伦自己也是创作者,自然不支持盗版。学术论文是科学家们的知识结晶,过去的知识为现在提供进步的方向,但偏偏很多七八十年前的论文仍然被出版商当成手上的摇钱树。用知识营利是件无可厚非的事,但总要有个度吧?这些“古老”的论文,本质上已经变成全人类的知识财富了,但别说是个人,就连各个大学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阅读。
于是亚伦找上了一个学术论文版权公司JSTOR,希望打包购买老论文的版权。可JSTOR的报价是2亿美元。这个价格让亚伦十分愤怒,在他看来,JSTOR这种行为简直和中午食堂的免费汤卖10块钱一碗一样。于是他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利用他们的免费下载端口疯狂下载论文,大量的下载请求一度逼得JSTOR完全切断了麻省理工的网络访问权限。意识到不能速战速决,亚伦做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操作:他放慢了下载速度,把电脑直接装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个没上锁的机房里。但很快麻省理工就发现了。正常情况下这种事都是批评教育就完事了,可麻省理工并没有出面制止亚伦,而是先把这个情况上报给了当地警察局,后又在那个机房装上了摄像头,想要掌握犯罪证据。
结果,毫无防备的亚伦被警察逮捕,并被指控违犯了1986年的《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如果罪名成立,亚伦将面临35年的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但主动认罪的话,只需要3个月监禁的象征性惩罚就完了。但亚伦并没有认罪。因为他明白,自己如果开了认罪的先例,以后就没人有胆量做知识共享了。不认罪就意味着诉讼,在审判前,亚伦还被政府限制使用互联网。可就算这样,亚伦还是不断在电视上发表对一些互联网时事的评论,同时推广自己知识共享的理念。
2011年11月,美国国会试图通过一项《禁止网络盗版法案》(简称SOPA),主张政府可以直接封停有疑似盗版内容的网站服务器。亚伦自然无法忍受这种信息霸权,他开始上街循环演讲,让民众们要意识到问题有多严重,甚至亲自领导游行来拖延法案通过。
2012年的1月18日,谷歌、脸书、推特、雅虎、亚马逊等大批网站停止服务,并在主页打上了大大的“stop SOPA”来声援这次运动。愤怒的网民把白宫的投诉电话打爆了,时任总统奥巴马也是连忙撇清和SOPA的关系。美国国会也因此有点不知所措,本来少数人同意、其他人看热闹的提案,瞬间成了大部分人反对的。最终法案自然也没通过。这件事儿算是办成了,但被JSTOR案拖累了两年的亚伦,为了请律师辩护,早已花光了积蓄。
2013年1月11日,拒不认罪又不想拖累家庭的亚伦在纽约公寓中自杀。
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我们开头说的情况。无数网民自发地在推特上为他默哀,有议员通过国会提出了《亚伦法》,用来修正早就不合时宜的《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前面提到的PACER也被舆论推向免费化。在亚伦去世后,亚伦的父亲在《互联网之子》里问道:“这些发生后,我们能否做些什么,来让世界更美好?”在他死后几周,一个免费阅读了他从JSTOR下载的论文的14岁少年,想出了一种提早检测胰腺癌的方法,让这种以前只能在无药可救时才能检测出的癌症有了提前治疗的机会。
这算不仅仅是对亚伦在天之灵的一种安慰,也是对“知识共享”的最好回应吧。
但他的去世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说开始,是因为亚伦·斯沃茨的死亡确实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数字权利、开放知识和科技伦理领域。他也成为了美国乃至全球技术理想主义与政府压迫冲突的标志性人物,激励了新一代活动家继续为信息自由而战。至今,全球各地信息自由斗士们仍将亚伦视为精神偶像。
🥳二、亚伦·斯沃茨谈“如何提高效率”
亚伦这篇《HOWTO: Be more productive》(如何提高效率)算是很知名的了,推荐大家阅读原文,这里我总结下精华内容。
关于提高效率的建议
- 意识到不同时间有不同质量等级,不能简单假设时间可互换,要很好地利用不同种类的时间并提高其效率。
- 思考做某事的意义,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上,以做更重要的事来衡量生活是否充实,但也不必所有时间都用于做最重要的事。
- 同时开展多个项目,在不同质量的时间做不同工作,这样在卡壳或厌烦时可转换,且有助于提高创造力。
- 将待办事项写下来,对任务进行分类组织,如编程、思考、差事、读书、娱乐休息等,明确每项任务所属部分以便在合适时间去做。
- 把任务清单放在能看到的地方,如读书时将近期读的书放在桌子上显眼处,看电视/电影时将感兴趣的影片放在特殊文件夹,上网时看从前积累的未读文章等。
关于提高时间质量的建议
减轻身体上的约束:携带纸和笔,随时记录想法。另外,避免被打扰,在需要集中注意力时可去无人的地方或告知周围人不要打扰,但在浪费时间时适当被打扰做更有意义的事也可以。
减轻心理上的约束:吃、睡、运动,避免在饿、累、焦躁时勉强工作,休息好可提高剩余时间的效率;与快乐的人相处,让自己心态放松,避免独自埋头干活导致情绪低落和效率下降;与朋友分担压力,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分担精神压力且能更专注于工作。
关于克服拖沓的建议
- 针对艰巨任务 ——
- 细分任务:将宏大的任务分解为具体可立即实施的小任务,构建任务链,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后明确下一步任务并加入待办事项列表。
- 简化任务:从简单的部分入手,如将“写一本书”简化为先写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概要,有进展很重要。
- 提高完善:从已有的成果逐步积累,如将写好的段落慢慢积累成文章再到书。
- 认真考虑:对不熟悉的领域从研究开始,借鉴他人经验,做小尝试以获得灵感来解决困难问题。
- 不要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或让别人假装给你布置任务,因为这往往反而会降低效率。事实上你还是在给自己布置任务,你的大脑只会去逃避它。
- 把事情变得有趣,认识到困难工作可能带来的成就感, 说服自己事情有意思,而不是强迫自己必须完成。如果一件事没有意思的话,你需要做的就是让它变得有意思。
- 高效有很多神话一一什么时间是可替换的、集中精力是好的、奖励你自己是好的、艰巨的工作是不爽的,拖延是不自然的一一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真实的工作违反了你内心的倾向。对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工作中,这也许成立。你没有理由写无聊的文章或归档无意义的纪要,如果社会强迫你做,你需要学会关闭你头脑中让你停止的声音。但如果你正在做一些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事情,关闭你的大脑就是错误的。效率的真正秘密在于“聆听自己”,在你饿的时候吃饭,在你疲惫的时候睡觉,当你厌烦的时候休息一下,做那些有趣好玩的项目。这看起来太容易了。它不包含任何花哨的缩写、或自制力、或个人的成功经验。但是社会上的一些观念正在把我们向相反的方向引导。要想变得更加有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转过头来聆听自己。
我对这篇文章的总结就是 —— 效率的真正秘诀在于聆听自己的需求,遵循自身的节奏,而非被外界观念左右。
🤔三、亚伦·斯沃茨:客观地审视自己
这篇文章出自亚伦写的“Look at Yourself Objectively”一文,出自他的系列文章“Raw Nerve”,这里只摘取部分精华内容。
- 在情绪压力极大的时刻,我们往往会激活自己最糟糕的习惯:深陷其中并与之对抗。更好的解决方式不是成为更出色的斗士,而是学会及时止步、深呼吸,让理性掌控我们最恶劣的本能。
- 即使客观审视自我是最佳选择,我们的本能却总将我们引向相反方向。我们不仅会刻意回避关于自身的负面信息,更会不自觉地放大优点。试想你和简同时竞聘晋升岗位:你渴望至极,为此熬夜加班、周末无休。虽偶有疏漏,但每个小差错都能找到合理解释。而简呢?她从未付出过这般努力。但如果他们这么做了,你能分辨出来吗?我们总是透过自己的视角看世界。当自己不得不为加班而取消朋友聚会时,这种选择很容易被理解和记住。但换成别人这样做时,我们的感知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为何我们总能合理化自己的过失——我们清楚所有前因后果。自己犯错时总有苦衷,别人犯错时却觉得他们样样都错。
- 客观地审视自己并不容易,但若想进步,这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寻求自我提升,就会任由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伺机指摘我们的过错。
- 不存在唯一的解决方案,但以下是我用来更准确审视自己的一些策略:
- 接纳自身的不足。勇于直面自己最不堪的一面。要明白,承认自己的自私与偏见并努力改进,远比闭目塞听、成为唯一察觉不到这些问题的人更有价值。
- 彻底摒弃委婉措辞。人们总试图通过转换错误的角度来粉饰自身事实,而直白陈述能让你更易直面真相。
- 换位思考。每当你抱怨其他群体或个人时,请暂停自问:"世界上是否也有人正这样抱怨我?"
- 向上看齐,勿向下比较。通过对比表现更差者来获得优越感很容易 —— 你当然不是世上最糟的人,但关键在于自我提升,这需要你仰望比你优秀的人。
- 主动自我批判。他人不敢对你直言的最大顾虑,是惧怕你的反应。若你能坦然批评自身缺陷,展现对此的开放态度,他人自会更自在。
- 结交诤友。有人天生直言不讳,有人则需时间建立坦诚关系。无论如何,找到能信任的、愿对你讲真话的朋友至关重要。这很困难,有人通过分发匿名反馈表来收集真实意见。
- 珍视批评的声音。鉴于能坦诚批评你的朋友实属罕见,你需格外重视他们的意见,切忌通过其他朋友的认同来消解批评 —— 比如当某友指出你的文章欠佳,而其他朋友盛赞时,要警惕后者可能只是出于友情。相信诤言,不要让真诚的声音被淹没。
- 保持外部视角。我们常困于自我逻辑中,觉得所有行为都合理。试着跳脱出来,假设自己不了解任何细节背景:你那赚钱宏图在自我阐述时固然动听,但是否有客观证据支撑其可行性呢?
🧠三、关于亚伦·斯沃兹的话
以下内容取自亚伦·斯沃茨的文章、相关书籍、访谈记录。
- 人生短暂(至少我听说是这样),何必浪费时间做蠢事?因为一时便利而着手某事很容易,但你应当不断自省:是否有更重要的事值得投入?为何不转而去做那些事呢?
- 一方面,我非常希望关于一切事情都保持开放,另一方面,我强烈捍卫人们隐私的权利。
- 许多人并未意识到人际关系网的重要性。他们以为世界大体按照表面规则运转:做好本职工作、遵守制度、获得关注、赢得回报。当遭遇失败或困惑时,他们往往归咎于自身愚钝或他人违规。但真相是两者皆非——愚蠢的其实是这个体系,成功不靠埋头苦干,而靠人际网络。
- 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别仅仅因为现状如此,或朋友都这么说,就盲目跟随。权衡可能产生的影响,考虑其他可能性,但最根本的是,你得学会独立思考。
- 在成长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那些被人们告知是事物本然状态、亘古不变的存在,其实并非天然如此。它们都是可以被改变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是错误的、理应被改变的,当我悟到这一点时,就再也无法回头了。
- 一项知识,与实物财产不同,可以被众多人共享而不会使任何人变得更贫穷。
- 只要我们足够多,在世界各地,我们不仅会发出反对知识私有化的强烈信息——我们还会让它成为过去。
- 真正的教育在于培养真正的理解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确保每个七年级学生都死记硬背官僚们硬性规定的课程知识点。
- 保持好奇心。广泛阅读。勇于尝试新事物。人们所说的智慧,归根结底就是好奇心。
- 你只能看到自己的视角。而即使是我们自己的错误,在我们的视角中也有道理——我们看到了所有的背景,所有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因为亲眼见证了这一切,所以一切都有道理。当我们犯错时,是有原因的。当其他人犯错时,那是因为他们是loser。
- 透明度可以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但孤立的透明毫无意义。因此,我们不要再推卸责任,说什么我们的工作只是发布数据,如何利用数据是别人的事。让我们明确,我们的职责是为世界的美好而奋斗。我期待看到所有这些宝贵资源都能为此目标效力。
- 很快,当你开始注意到某些引发心理痛苦的事物时,你会感到兴奋而非恐惧。哇,又一个变强的机会。你会主动寻找令你害怕的事物并刻意面对它们,因为这是获得自我提升丰厚回报的捷径。
- 现实是痛苦的——继续做那些你深知自己擅长的事,或是选择一项难到根本无从判断自己是否失败的任务,显然要轻松得多——但若不直面现实,便永远无法进步。
- 多数人生活中的重大转变,并非源于阅读报纸上的某篇文章,而是来自研读篇幅更长的深度文章或思想性书籍——这些内容更具说服力,也更为详尽。
- 书籍若不被付诸实践便毫无用处。若你只是不断阅读,感叹"多么深刻的见解!这将改变一切",却从未真正采取任何行动,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快就会消退,于是你又开始寻找下一本书来填补空虚。
- 坚定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但若缺乏知识与谦逊的引导,便会沦为鲁莽或固执。
- 脑海中浮现的所有知识分子都写作,并非出于被迫或为了报酬,纯粹是出于写作本身的意义。若思考无法与人分享,又有何益呢?
- 有时人们很容易有一种无力感,就像是你走在大街上高声喊叫,却又没人能听到。但我今天在这里告诉你们,你们是强而有力的。也许有时候你会觉得没人在听你说些什么,但我在这里告诉你,有人在听的,你的声音能被听到,你在改变这个世界。只要你不停得抗争,你就能阻止这项法案。Stop PIPA!Stop SOPA!
- 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所有力量一样,有些人只想占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已在书籍和期刊上发布了数个世纪,正渐渐地被少数私有的公司数字化并上锁。想要阅读那些有着最著名研究成果的论文?你必须支付给如 Reed Elsevier 这样的出版商大把钱。强迫学者付费才能看到同事们的工作?扫描了所有图书馆,却只允许人们通过谷歌阅读?只为第一世界名牌大学的学生提供科学文献,却不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孩子们?这是无耻和不可接受的。 ——亚伦·斯沃茨《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 导演J.D.沃尔什认为,好故事应该像《变形金刚》的海报那样设计:左侧是庞大的邪恶机器人,右侧是浩荡的军队,而在海报底部正中,只困着一个渺小的家庭。宏大叙事中必须包含人性化的利害关系。
- 仅仅安生与当下这世界是不够的,那样子别人给你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我觉得得有质疑的精神,我觉得从科学的态度看,你所学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任何所学都有改口、驳斥、质疑的余地。对于社会也是,我能尽力去解决真正的基础性的问题时 ,我没法去回避它。
- 互联网会变成天堂还是地狱,这取决于我们怎么做。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互联网的好坏。但无论我们做什么,互联网都会保持好坏混杂的特性,直到永远。
- 创造力来自于把你在其他领域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你工作的领域。
- 不,你不能强迫别人改变。然而,你可以改变几乎所有其他事情。通常,这就足够了。
- 现在每个人都有了发言的许可,问题是谁能被听到。
- 互联网应被视为一种人权,不应被政府剥夺。
- 没有谈论政府权力的能力,公民就没有办法确保这种权力没有被滥用。
- 现在人人都有发言权,问题是——谁会被听到呢?
- 知识的保存和管理不应握于一人之手,人们应该有权看到和知道什么。
- 大多数学术研究是公共资助的,理应免费提供给公众。然而,它们却被大型出版社私有化,成为盈利工具。
- 我不想快乐,我只想改变世界。
- 我想感受那种怀旧之情,渴望相信只需几站地铁的距离外,存在着一个能让一切好起来的地方。一个更好的地方,一个我本该属于的地方,一个可以随时归去的所在。但即便只是试图寻访,事实也清晰可见——它并不存在,从未存在过。我所怀念的,不过是一个虚幻的乌有之乡。
- 记住,金钱只是一种幻觉。现实中,只有想要东西的人和制造东西的人。但我们却陷入了一个极其荒谬的困境:一方面,许多人迫切渴望从事生产工作——他们确实没有其他事可做;另一方面,又有无数人急需获得所需之物。仅仅因为某些人掌握了那些绿色的小纸片,就对这种状况无动于衷,这难道不荒谬吗?
- 那些看似比穷人富裕得多的富裕专业人士,实际境况可能并没有好太多。为了维持他们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得不在自己厌恶的工作岗位上长时间劳作。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脱离这种循环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痛苦。少数幸运儿能在自己感到充实的任务中赚钱,但这类人的数量或许并不比安于贫穷的人多多少。
- 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在万物中的位置。如果你研究甲虫的交配习性,就要将你的研究置于更宏观的交配模式中审视,将其放在动物行为的大框架下思考,追问自己在"动物行为本质"这个更宏大命题中的定位。这就是我所说的"拓展视野"。但如果你真的这样做——我相信你会——就会发现很难满足于目前的粪甲虫研究项目。你会开始思考是否可以转向更宏大的课题。最初可能只是略微扩大研究范围——多分析几个物种,探讨更多潜在影响——但很快你会注意到,真正具有全局视野的领域尚无人涉足,这时你会疑惑为何不在此处开疆拓土。这正是我所说的"突破思维边界"。
“亚伦死了。世界上的流浪者,我们失去了一位智者。为权利而奋斗的黑客们,我们中的一个人倒下了。所有的父母们,我们失去了一个孩子。让我们哭泣吧。” —— 蒂姆·伯纳斯-李爵士
🎬四 、关于亚伦·斯沃兹的书籍和纪录片
关于亚伦·斯沃茨的书籍(推荐)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19491/
关于亚伦·斯沃茨的纪录片(推荐)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85114/
🪷五、“我们会继续!”
在亚伦被捕后,一个名为 Greg Maxwell 的人在互联网上分享了一个近 33G 的文件,里面全是来自 JSTOR 的论文,并附上了一封信。
信很长,简述如下:
这些论文都是 1923 年前发表的,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是全人类公有财产,但 JSTOR 却对每篇文章收费 8-19 美元不等。这是对全人类的偷窃。 知识的自由传播是科学研究的基石,限制版权这一操作对于学术作品是不合适的。这些论文的作者也没有获得利润,获得利润的只有出版商。与纯粹的娱乐作品不同,能否自由使用学术成果将影响全人类。 我曾考虑用匿名的方式发布,以规避那些荒唐的罪名,但担心这一行为会被错误的归咎于亚伦,这让我的良心很不安,我对自己说,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冠上你自己的名字。
而在亚伦·斯沃茨的自传《理想主义者》中也有这么一段话 ——
住在马萨诸塞的时候,斯沃茨喜欢参加MIT组织的解谜比赛,每年一届,每届持续一周的解谜马拉松。斯沃茨去世恰好一星期后,2013年的解谜比赛拉开了帷幕。为了纪念斯沃茨,他所属的队伍组织了一次冰淇淋联谊。一个巨大的横幅摊开在桌上,他的朋友们和仰慕者将有关他的事情一件件列在上面,写了长长的一大串:有趣的回忆,哀悼的句子等等。夜晚降临时,一个身着浅色运动衫的瘦削男孩走到桌前,他看起来太过年轻,似乎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他取下一支马克笔的笔帽,简单地写下了一句话:“我们会继续。” —— 《理想主义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