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水月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诗词一直很受追捧,但写起李清照相关的文章却并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李清照的存世词作有很多问题,她的经历又比较传奇。在李清照死后,由于造神运动导致很多人伪造她的文风并掺杂到了她的词作中,分辨起来确实比较难。她的诗词风格也有着显著的变化,从早期的清新,到中期的闺怨,再到后来丧夫后的怨闷。此外,最让人们讨论的就是她的“八卦”,比如李清照改嫁,这个问题直到现在,学术界还在争论不休。所以,写李清照是需要“谨慎”的,总会“得罪”一方。但不可争论的是,李清照确实是古今第一才女,且没有之一。

北宋元丰七年,齐州章丘,李清照出生于司户参军郓州教授李格非的家中,清照一名取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李清照出生后,李格非并没有因为李清照是女儿就松懈对她的教育,所以李清照小小年纪就已经通晓诗文。

元佑四年,李格非在汴京太学扎稳了脚跟,而此时年幼的李清照也逐渐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她时常伤春悲秋,饮酒浇愁,那些酒精消灭不了的情绪,她就用文字抚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6岁的李清照看着窗外的海棠被雨水淋落在地上,突然变得悲伤起来,可这种悲伤她却不知道从何而来,只能借酒消愁。酒喝多了,李清照沉沉睡去,第二天醒来后,还是觉得酒劲没有过去。这时丫鬟看她醒来,赶紧过来照顾她。

李清照第一件事就是关心院中的海棠花怎么样的,她想问丫鬟海棠如何,可又不敢问,因为她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于是只能试问说海棠怎么样,可丫鬟却敷衍的回答,海棠能怎么样?海棠还是那样啊。李清照觉得无奈,丫鬟无法理解自己的悲伤,她像是在告诉丫鬟,又像是在自言自语说道,你知道吗?这场夜雨过后,海棠花都凋零了,叶子要长出来了,所以应该是绿肥红瘦啊,怎么能是海棠依旧呢?

短短三十三个字,李清照写出了人物、场景、对白,她仿佛不是在写词,而是写出了一个电影故事,这个电影故事还通过剧情向观众传达出了少女情怀。这首词一出,整个北宋文学圈轰动了。《尧山堂外纪》曾记载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所有人看到这首词都拍手叫好。在李清照之前,没人能写出这样的词句,但这是李清照文学创作生涯一个简单的开始。但也有不少文人带有对女词人的偏见。次年,李清照又用了两首诗向天下人证明,自己不只有少女愁绪,还有家国意气。元符三年,时年17岁的李清照在父亲的引荐下,认识了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lei,三声)。当时张来写出了一首诗,叫《读中兴碑》。这个中兴碑是一件唐代的文物,当年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后,水部员外郎元结激动不已,写下了《大唐中兴颂》。后来这篇文章被颜真卿亲笔书写并刻于碑上,张来的《读中兴碑》,其实就是一个单纯的怀古之作。他称赞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等人是“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结尾在升华感慨一下说,“百年兴废增感慨,当时数子今安在。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但是李清照的两首和诗,完全把张来直接压了下去。第一首 李清照写 ——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 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意思是唐玄宗在位将近五十年,到头来只知道享乐,安史叛军一个月攻下了东都洛阳,这些叛军也是一代奸雄啊。为什么安史之乱唐朝节节败退,就是因为打仗的马匹都用来打马球了,唐玄宗去泰山封禅、刻石记功又有何用?功过从来都不在石头上,而是在人的心里。我们应该牢记这个教训,别觉得自己多么强大,多么繁荣。到最后敌人真打过来,下场就和唐朝一样。再看北宋的结局,确如李清照这首诗如说一般。

第二首诗李清照写的更深刻 ——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这两首诗写的真的太棒了,李清照开头说,安史之乱已经是百年前的往事了,可是百年之后,人们看到这碑文记着什么,只记着郭子仪、李光弼平定了安史之乱,完全忘了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导致了安史之乱。谁把杨贵妃、虢国夫人这些美女送到玄宗身边呢?又是谁天天在华清宫歌舞升平?唐肃宗领导平判了安史之乱的确伟大,可他自己有权利吗?不是被宦官李辅国左右,就是被皇后左右,底下的大臣嘴上说着自己忠心耿耿,可从来没一个人敢批判朝政,批判李辅国和皇后,这算得上忠臣么?

这两首诗为什么比张耒的好,原因很简单,李清照两首和诗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借古讽今。这首诗让我想到最近看的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中的琦善与道光帝,世人大多相信琦善是卖国贼,但少有人去说道光帝的作为。

所以李清照是在用唐代的历史来警醒当世人,别重蹈覆辙,皇帝要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大臣要勇于谏言,别有私计。一个17岁的少女能对国家有着如此的远虑,真的是女中豪杰。

而对于未来的丈夫,李清照有些期待,也有些忧愁。

一愁起来,李清照又开始独自饮酒,“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别说这酒杯太深,别说这酒色太浓,我人还没喝醉,可意识已经迷离。晚风送来远处时隐时现的钟声,瑞脑香渐渐熄灭。从梦中醒来时,头发都散乱了,醉也醉不了,睡也睡不好,只能独自对着寂寞燃烧的红烛,闺房红烛象征的就是自己的婚事,而此时的李清照被婚事已经烦得不行了,她想喝酒喝到微醺,然后好好睡一觉,避免自己想这些事情。可是酒怎么喝也喝不醉,觉怎么睡也睡不好,如何证明自己的觉睡不好?李清照用了辟寒金小髻鬟松一句来证明辟寒金就是发簪。李清照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把发簪都弄松了,头发都散开了,你就知道她失眠有多严重了。好不容易睡着了,结果因为瑞脑香快消散了,自己又从梦中醒来,只能坐守房中看着天色渐明。

在党派斗争和宋徽宗的刻意撮合下,李清照与礼部侍郎赵挺之的三子赵明诚走到了一起。此时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赵明诚当时还只是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生,尚未获得功名,平生也没什么爱好,唯爱金石学,赵明诚是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尽管是政治联姻,但李清照对于赵明诚这个丈夫反而是意外满意的,因为巧的是两个人兴趣相投。在赵明诚的影响下,李清照也爱上了金石学。但金石学是一个非常烧钱的爱好,婚后两人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砸进了金石的坑里,但二人精神生活非常富足,赵明诚甚至会把自己的衣物压在当铺换取五百钱,拿到钱之后就前往开封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剩下的钱他还要买一些水果。回家之后,他和李清照就一边吃着水果,一边欣赏着碑文。

李清照后来回忆这段生活说,“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一个远古部落,相传他们是华夏音乐和舞蹈的创始人,葛天氏部落的人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就对着音乐翩翩起舞。所以李清照觉得那段人生是最快乐的人生。有了这么美好的婚姻,李清照婚前的那些愁绪再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幸福。少女心事藏不住,又诉诸于长短句 ——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我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花朵上带着露珠,格外的好看。我想把这朵花送给我丈夫,但我又害怕他看到花之后会觉得我没有这朵花好看,于是我就把这朵花斜插在我的头发上,让花和我的脸并列,一定要让他说出来,到底是花好看还是我好看。

可李清照的这种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她们的婚姻在一年后就迎来了巨大考验。此时是宋徽宗崇宁元年,奸臣蔡京当道,蔡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骑墙派,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拥护新法。哲宗继位废除新法后,他又积极攀附以司马光为首的元祐党人。等到哲宗全面掌权,重启新法,他又站出来摇旗呐喊。

宋徽宗继位后,对于新旧党争的事情很头疼,此时的徽宗还是想励精图治的,他想继承父亲神宗和哥哥哲宗的遗志,继续实行新法。蔡京又立马表示自己要效忠皇帝和新法,于是他搞出了一个元祐党籍碑。他把以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名字全部刻在了石碑上,总共309人,全部列为奸党。这些人死了的去除谥号,收回荣誉,活着的全部驱逐出京。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名字也被刻在了石头上。

可这还不是让李清照最难过的,最难过的是他的公公赵挺之也是新法的支持者。赵挺之凭借着打压旧党,一路升官,已经做到了尚书左丞的高位,可公公对于儿媳家的事情无所动容(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政见不同)。李清照多次恳求公公能施以援手,赵明诚也多次向父亲求情,但赵挺之置若罔闻。李清照借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写出“炙手可热心可寒”,公公虽然朝堂上已是炙手可热,但自己的心已经寒冷到了极点。崇宁元年,李格非被贬回原籍,次年,朝廷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又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崇宁三年,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偌大的开封城彻底没有了李清照的立足之地,此时赵明诚已经出仕,李清照只能返回章丘,从此开始了 和丈夫分居两地的生活——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深秋时节,荷花凋谢,竹席透着阵阵秋凉。我轻轻的提起裙边,独自一人登上了一叶扁舟。谁能理解我现在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只有我的丈夫。可是我抬头看啊看,期待着它能让大雁带来一封家信,抚慰我的心灵。可我眼睁睁看着大雁飞过,却没有留下她的问候。我从白天一直等到夜晚,直到看见月光洒满西边的亭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离别的相思在汴京和章丘两地激起愁绪。我知道你也想着我,可是这种难过我实在无法排解。我刚舒展开皱着的眉头,心头又被愁绪牵绕起来。此时在章丘的李清照也想不到开封的局势更加复杂。

公公赵挺之一路升官,和蔡京并为宰相。但赵挺之与蔡京不同的是,蔡京改革是与民争利,给中央和皇帝搞钱,而赵挺之是想着开源节流,在不折腾的基础上干点实事出来。当时蔡京推行币制改革,整了一个当十钱,顾名思义就是一枚大钱当十枚小钱花,但实际上这一枚大钱是用三枚小钱铸成的,这毋庸置疑,一定会让货币贬值。赵挺之坚决反对,索性辞官罢相。

在赵挺之罢相不久后,货币改革的弊端涌现。恰逢崇宁五年正月,彗星出现,百官以蔡京乱政引伐天怒为由弹劾蔡京,宋徽宗将蔡京罢免,重新起复赵挺之。这件事让赵、蔡二人彻底结下梁子,之后蔡京又重新掌权,这下开始了大清洗。他编造“苏州钱狱”这场冤假错案,把之前反对他的赵挺之等人全部进行贬职、流放,甚至牵连获罪官员的家人,连平夏城之战的名将章楶的儿子、孙子都全部被牵连处罚,赵挺之一家人也全部被遣回原籍。对于赵明诚而言,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有了和妻子相逢的机会。比赵明诚更高兴的自然数李清照,她立马离开娘家去往青州,和丈夫赵明诚住在了一起。

青州的这十几年时光,是李清照婚姻最幸福的时刻,她和赵明诚彻底投身于金石学之中,每天的乐趣就是在古玩市场淘铜器、淘石刻、淘碑文、掏旧书。淘来的旧书两人一起校勘整理,每天要等到蜡烛燃烧完,两人才肯睡去。李清照和赵明诚也有闺中之乐,这个乐趣就是赌博,赌的东西也很有趣——赌书,李清照说自己天生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她和赵明诚坐在书房煮茶。煮茶的时候,李清照指着两人的藏书,要说出某个典故在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的人先喝茶,猜错的后喝茶。常常猜中的那个人,会因为赢了,举着茶杯大笑,一笑就把茶泼在了衣服上,反而喝不到第一口。晚年李清照回忆这段经历说,“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我多想就这样过一辈子啊,哪怕生活贫穷,但是我们却怀有理想。读书喝茶也成了后世无数文人羡慕的生火。

纳兰性德悼念亡妻时,就说他和妻子当年就效仿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可惜他当时只道是寻常。为了淘书,李清照和赵明诚耗光了家底。李清照本来就是大家闺秀,自小没过什么苦日子,可为了和赵明诚完成收集古书的理想,李清照也变得勤俭持家,每天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最多一道荤菜,衣服只买一件有刺绣的衣裳,首饰之类的一律不买,家具能多简单就多简单,省下来的这些钱全部被二人用来买书。买的书多了,就得整理书目。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把家打造成了一个图书馆,家里有书库,库中按照甲乙丙丁对书籍进行分类。无论她和赵明诚谁想看书,都得先登记,登记自己从哪个哪个位置取了哪本书,然后不定时对书籍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损坏或者弄脏了,一定要求对方进行修复。可两个人从来没觉得这是件麻烦事,反倒乐在其中。在青州的十年时间里,夫妻二人共同努力,完成了金石学巨著《金石录》,金石录共三十卷,记录了李清照夫妻收藏的两千多种金石拓本,上起夏商周三代,下至五代十国,以至于后世提起金石学,都会以欧赵之学代替(欧指的是欧阳修)。可是文物自古以来就没有主人,他永远只是暂时属于谁,永远都随着历史流转。李清照夫妻收藏的这些文物也会在几年后迎来这个命运。宋徽宗政和七年,37岁的赵明诚被重新起复,李清照的美好时光结束了,自此后,两人又重新过上了两地分居的生活,闲暇的李清照又开始重新填词,字句里只剩幽怨 ——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金石香炉里的香都烧完了,自己却翻来覆去,把被子掀起层层波浪。睡不着啊,太想赵明诚了。等到了日上帘钩起床的时候,李清照也懒得打理头发,梳妆盒的灰尘都满满一层了也无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啊,化了漂亮的妆又给谁看呢?李清照说自己最怕别离的痛苦,想诉说这种苦,但想想又算了,为什么算?

因为把苦说出来,只会让自己又难过一遍。赵明诚一走,李清照就瘦了,不是因为饮酒太多消瘦,也不是因为哀伤秋天到来而瘦。

下半阙,李清照开始抱怨说,赵明诚你这一走,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哪怕把阳关曲唱千万遍,也留不住你的人,你走了之后,只有寂寞的高楼站在寂寞的烟里,而我就在高楼之中,我得多寂寞,谁会心疼我。只有楼前流水心疼我,心疼我每天凝眸远眺,我远眺到哪里,哪里就多了一片忧愁。

赵明诚也知道李清照一个人生活不容易,宣和三年,赵明诚努力做到了莱州知府的位置上,官位稳定了,收入也高了,赵明诚就马上把李清照接回到自己身边。这下李清照又开心的不行,可自己一个人开心不行,李清照还要写词给闺蜜们炫耀,她说“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哎呀,我好难过啊,我舍不得姐妹们啊,我就要去莱州和我的老公幸福生活去了。青州离莱州这么近,你们要常常给我写信哦。李清照开开心心前往莱州,可到了莱州,她发现自己和赵明诚回不到从前了——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这个家一点都不好,居然没有一本可读的书,这和青州的家怎么比呢?我老公天天奔波于酒宴之中,醉心于官位钱财,每天都是这些无聊的事情,我一个人在家里没事干,只能自己静下心来写写诗。没事,你不陪我就不陪我,反正我有两个好朋友,她俩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

要知道这时候的李清照已经38岁了,可是你读这篇诗,完全还是少女口吻。

不过这里是第一个争议,就是赵明诚有没有纳妾,其实前人一直没有这个观点,这个观点首次出自古典文学家王汝弼先生于1962年在《文史哲》杂志发表的《论李清照》一文中,之后1989年学者朱谈文先生也对此表达同样观点,多是指当时婚姻制度和无子嗣问题。不过这些也只是猜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不过赵明诚在看完这首诗后,知道了妻子的想法,他舍弃了现在的生活,又和李清照过上了以前的生活,买碑文、买石刻、买古籍、买铜器。赵明诚一放假,两人就游山玩水,闲暇时在家就校勘《金石录》。

这种日子只过了短短四年,天下大劫开始了。

宣和七年,金兵灭亡辽国后,立刻挥师南下,剑锋直指汴京。不想担亡国责任的宋徽宗快速禅位于太子赵桓,当起缩头乌龟。靖康元年正月,金军渡过黄河,汴京岌岌可危,11月汴京陷落。随后徽钦二帝被俘,视为靖康之耻。赵明诚此时担任淄州知州,他最难过的不是怎么应对南下的金兵,而是难过自近几十年来收藏的这些文物无法保全了。靖康二年,赵明诚母亲去世,他前往建康奔丧,临行前,他和李清照仔细的整理了一遍藏物。首先,他们去除了书籍中大而重的印本,然后再把藏画中重复的几幅去掉,铜器中没有款识的也全部丢掉。之后多次削减,仍然装了15车的物品,准备运往南方。

因为赵明诚急于奔丧,只能先携带部分珍贵文物前往江宁府,李清照留下来等来年春天再运送“用屋十余间”的大量文物金石字画。李清照觉得自己一个弱女子,因为国家遭受兵祸,随着丈夫流亡还可以理解。可是宋徽宗、宋钦宗在哪里?在南京继位的宋高宗又有什么行动?

奸臣黄潜善等人一再要求巡幸东南,结果赵构还真的去了,气得李清照写了不少诗句大骂跟随高宗南来的士大夫“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我到了南方都觉得冷。你们被掳去北方,在荆轲别燕的易水河畔,有没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壮志啊,“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你们大宋南渡,人家晋朝当年也南渡,可晋朝有贤臣名将王导、刘琨,大宋有谁呢?这边赵明诚刚到江宁不久,就被朝廷任命为朝散大夫、直龙图阁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建炎二年,建康城发生了御营统制官王毅的兵变,而赵明诚这时候即将该任湖州知府,而赵明诚本可以组织抵抗,但弃城逃跑了。

这是关于赵明诚的第二个争议。这段故事其实出自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仅此一家言说此事,但历史研究讲究“孤证不立”,所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在李清照晚年写的《金石录后序》中,完全看不出她对赵明诚的指责,只有满满的伤心,但这种事情确实很对无良自媒体的胃口。

赵明诚赴任湖州时,李清照形容其是“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承担起朝廷委以的重任。穿着夏季的衣服,翻起盖在前额的头巾,精神奕奕犹如猛虎,目光明亮直视远方。临行前,赵明诚还给李清照说,“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如果迫不得已你要逃亡的话,先把包裹箱子之类的丢掉,再把衣服被褥丢掉,然后还来不及,就不要我们的藏书和画卷了。形势再紧迫的话,那些古董也别要了,可是那些祭祀宗庙的器物和象征国家的礼乐之器万万不能丢掉,必须抱着它们,和它们共存亡。千万要记住我的嘱托。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赵明诚是一个心怀家国之人。

这些年国家危难、母亲病逝,来回的奔走赵明诚的身体早就已是强弩之末了。最终赵明诚在急于赴任的路上,感染了疟疾,为了让自己身体尽快好起来,错误用药导致病情加重,不幸去世,年仅49岁。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悲痛不已,她写词悼念赵明诚说,“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天气如旧时,衣服也是旧时的衣服。可是你不在了,家也没了,我的心情再也没旧时那么轻松了。

没了赵明诚,李清照开始四处漂泊。她先投奔赵明诚的妹夫,暂住在洪州。后因洪州沦陷,李清照又先后流浪于浙东、衢州、越州、杭州。直到金兵搜山检海捉赵构的行动结束后,李清照才彻底在杭州落脚。

四年的漂泊生活,让李清照受尽了折磨。乱世之中,一个女子背负着丈夫临终前的嘱托,带着几箱文物颠沛流离,可流来流去,这何处是家呢?

在从之后,传出了李清照改嫁张汝州被骗的事情,这个事情最早出自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但胡仔在书里(第三十三卷)还收录了李清照的一篇《词论》,但这篇《词论》是个确定的伪作,所以胡仔记录的这件事也变得可信度颇低。另外,故事结尾还提到了李清照在綦崇礼的帮助下,被关押了九日就放还。这里出现了綦崇礼,然而綦崇礼的女儿嫁给了赵明诚的表外甥谢伋,但谢伋在《四六谈麈》(此书写于1141年,李清照改嫁时间大约为1131年至1133年间)里对李清照的称呼为“赵令人李”,另外陆游也曾为李清照写过墓志铭,均未提及改嫁。所以改嫁风波始终是存疑的,但鲜有人提及。

不过无论到底发生了什么,晚年李清照确实是孤身一人,直至去世。

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于金华,在这里,她写下了那首名传 千古的《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雨停了,泥土沾染了落花香气,日头已经很高了,可我却懒得梳洗打扮。春雨依旧,春花依旧,春光依旧,可是却只剩我一个人孤独度过余生。想到这里,我还没开口就泪如雨下。听说双溪春色很好,我也准备去那里划船散心,可我怕那单薄的小船却承载不住我的一腔忧愁啊。

十四五岁时,李清照和朋友们划船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群年轻人玩到日暮时分,还沉醉其中,不想回家,一直要玩到尽兴才走,走的时候却不小心把船划到了莲花池中,迷失了方向,所幸一群年轻人开始划船在小河中比赛,欢笑声惊起了一群水鸟。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了那争渡的少女,只剩下一个年过半百的丧偶妇女,留下一船忧愁。

13年后的绍兴18年,李清照尚未去世,街头巷尾已全是关于她的传说。可李清照早对世俗评价不在意了。自遭国家两重大难,李清照余生一直被两重情绪撕扯,一种是孤独的愁绪,一种是对往事的怀念,一生的悲苦,李清照都填进了《声声慢》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寻来寻去,想把过往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可到头来却一无所得,只剩下忧愁苦闷。忽冷忽热的秋日是最难度过的季节,实时备份想喝几杯酒暖暖身子,喝着酒却哪敌得过晚来秋风。大雁从头顶飞过,它是我的旧相识,曾经它在北国时,每个秋天我们都能相遇,可是大雁能回到北国,我却回不去。院子里凋零的菊花满地堆积,它老了,我也老了,谁会摘一朵枯萎的菊花呢?谁会心疼一个年老的女人呢?我一个人该怎么在这秋日熬到天黑呀?再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从白天下到黄昏,此情此景,怎么是一个愁字能表达的呢?

愁是李清照晚年唯一的写照,在她生前,她的事迹已被当时文人载入书中。

不过人们关心她的文学,关心她的婚姻,却没有人关心她的 死亡。

至于李清照具体死于何年,到现在都是争议。有人说她死于绍兴二十一年,有人说她死于绍兴二十六年。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走在李清照纪念堂里,寒风吹过,残叶飘飞,似乎都在诉说着这位奇女子的一生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代词宗, 易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