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浮士德精神

歌德一生曾写过很多作品,但在中国最出名的莫过于《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浮士德》了,但这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上也有两个“极端”,前者写完只用了四个星期,而后者整整写了六十年。有人说,《浮士德》世界上最难读的文学作品之一,它的体裁是诗剧,全书字数将近9万字,包含了歌德一生在哲学、文学、宗教、美学等领域的思想。歌德在其中使用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典故,导致很多读者如果不看注释的话,基本上很难看懂在写什么,但同时《浮士德》也是世界上公认最伟大的德语文学作品,因为它包含了歌德太多的思想。

从25岁的时候开始构思《浮士德》,直到82岁才正式成书,前后花费了差不多60年的时间,虽然浮士德真的很难读,但其实它的主线故事非常简单。主角浮士德是欧洲中世纪末期一名博学的学者,他在哲学、法学、医学、神学领域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可以说相当的天才。但浮士德却觉得自己这样的人生没有意义,因为他越是学习,越是感到知识永无止境。他觉得人类的认知能力实在是太过有限了,在他的有生之年不可能追求到完整的世界真理,自己能探究到的好像不过就是浮于表面的幻象,为此浮士德计划在复活节的前一天喝药自杀。这时一位名叫梅菲斯特的魔鬼找到了浮士德,魔鬼提出了一笔交易,他会帮助浮士德实现所有的愿望。但浮士德死后的灵魂要归魔鬼所有,永生永世在地狱中为魔鬼服务。

浮士德在某些评论家口中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浮士德就像现代人一样,根本不在乎什么死后世界、地狱这样的东西,他只相信现实。所以他没有犹豫,马上就和魔鬼签订了契约。之后魔鬼梅菲斯特首先用魔药把浮士德变回了年轻的小伙子(他出场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老人了),接着两人就开始了冒险之旅。浮士德性格耿直善良,梅菲斯特则非常狡诈毒舌。一路上两人有相当多的嘴角冲突,非常有趣。

在沿途中,浮士德一共向魔鬼提出了四次愿望,但四次愿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浮士德要求梅菲斯特帮助他追求一个城镇里的年轻女孩格雷琴,一开始很顺利,魔鬼使用魔法让女孩爱上了浮士德,但后来却阴差阳错的害的女孩家破人亡,最后女孩陷入了疯狂而 死。第二次,浮士德去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里当了财政官,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渐渐的,他发现皇帝和大臣们不是真的为国家着想,也没有想要真正重用他,只是想利用他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浮士德于是放弃了从政。

第三次,他们穿越时空,回到了古典时代的希腊,迎娶了美人海伦,并生下一个孩子。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海伦和儿子都因为意外相继去世。

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浮士德想要建立一个完美的地上天国,他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手中要到了大片沿海土地,希望用梅菲斯特的力量填海造田,开凿运河,打造一片乐土。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花费了浮士德数十年。直到故事最后,他已经一百多岁了,生命都走到了尽头,也还没有完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的身体已经衰老不堪,眼睛早已失明,只能听到身旁有铁铲挖土的声音。浮士德误以为这是他伟大工程挖土的声音,他很高兴,脑海中幻想起了以后民众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的场景。这一刻,他感受到了精神上至高的满足,然后仰面倒下,与世长辞了。浮士德死后,魔鬼充满恶趣味的嘲讽道,他听到了铁铲挖土声,实际上不是填海工程的声音,只不过是我的手下给他挖掘坟墓的声音而已,现在他死了,他的伟大工程马上就会停止。就在梅菲斯特非常高兴,准备收走浮士德灵魂的时候,天使降临了,原来是天主赞赏浮士德不断进取的心,派遣天使来带走浮士德的灵魂去往天堂,而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浮士德的故事读下来,就像一个被魔鬼引诱堕落的可怜人,最终被上帝拯救的俗套故事。但其实这部作品往深了说,核心是大世界悲剧和小世界悲剧,而中心则是在说当时德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迷茫,这里面涉及了德国民族意识觉醒、德国古典哲学等等,或许这么说比较迷惑。也可以说,歌德通过浮士德来表达自己站在德国民族立场上,对理性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的思考和答案。

但从我们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能看到什么呢?

看书里浮士德经历的这四次失败,歌德是以一种艺术性的夸张手法来表现的。我们看的时候就好像在读一个神话故事,很难引起我们在现实中的共鸣,但如果我们把它拿到现实中来看,爱人因自己而死,政治报复破灭,妻子和儿子意外身亡,最后的理想也没有实现完成,这里面的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让人难以忍受 的。在人生中,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我们在经历失败的时候,也总是会消沉,会迷茫。在书中的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遭受失败的时候,浮士德也会消沉,会难过。他并不是神,也不是完人,他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而浮士德的魅力就在于只有一件事他从来都没有做过,那就是放弃追求。当然,这并不是说让我们像一个鲁莽的傻子一样,什么事情都不撞南墙不回头。而实际上浮士德在书中就放弃了四次理想。当发现事情做不成的时候,浮士德也会放弃,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这件事本身,从未因为一次失败就自暴自弃,不再追求理想,他永远有新的追求,他从未觉得自己应该就此对现状满 足。在故事每个章节的结尾,浮士德总是陷入失败痛苦的境地。但是当故事的下一个章节开始时,我们又马上能看到那个意气风发、满眼星辰的浮士德开始追求新的理想的成就。他已经收拾好了心情,准备再次踏上人生的下一段旅程,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所谓歌德不羁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浮士德就是歌德的精神自传,甚至可以说,浮士德其实就是歌德在文学世界中的影子。

聊到浮士德就不可能绕得开对歌德本人的探讨。歌德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稍微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就会发现歌德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浮士德,天才中的天才。他一生著作等身,创作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多达142卷。早在25岁,他就凭借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在欧洲文坛一举成名,连拿破仑都曾公开表示过对这本小说的喜爱。

26岁时,歌德受魏玛公国公爵的邀请,成为公爵首席顾问长达十年。这一段经历显然就是浮士德进入神圣罗马帝国官廷情节的来源。之后,他放弃了从政,转而研究起了自然科学。41岁那年,歌德出版了植物形态学著作《植物的变形》,影响了19世纪包括达尔文在内的一众博物学家。61岁,歌德出版了《色彩理论》,系统的解释了人眼中色彩的本质,20世纪的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就曾对这部作品赞赏有加。

此外,歌德对气象学、地质学和考古学也有涉猎,他曾发明了一种早期的气压器,后来被称为歌德气压计。他曾拥有当时欧洲最大的私人矿物库,直到他去世时,这个收藏库已经有将近18万个岩石样本。一种名为针铁矿的矿物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而这些,仅仅是歌德人生成就中的一部分。

歌德仿佛就像是一个不知休憩的机器人,对他来说,现有的万事万物都不足以满足他的心灵,所有新事物都吸引着他的注意去学习、钻研、实践。他曾把自己比作是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49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的舒服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断的滚下来又推上去。这种信念同样贯穿了歌德的感情生活。他的一生有过许多段感情,他很喜欢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情。他很容易喜欢一个女人,但却很少会在一个女人身边待太久,他总会在一开始展现热烈的追求,然后又迅速结束掉这段关系。他说自己的灵魂就像是教堂塔楼上的风向标,从不会在一个方向上过于久远。如此种种,也反映在了浮士德的故事之中,浮士德也总是如此奋尽全力去追求理想,然后对现状不满足,然后继续找到下一个理想,循环往复,正如把滚下来的石头不断推上山去的西西弗斯。

对歌德来说,最不可忍受的事情就是安于享乐。在书中,歌德就曾借天主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并非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天主说,人的精神总是易于弛糜,动辄贪爱着绝对的安静;我因此才创造出恶魔,以激发人们的努力。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说,“在每个人身上,时刻都存在着两种要求,一个向是上帝,一个向着撒旦。祈求上帝或精神是一种上升的意愿;祈求撒旦或兽性是一种堕落的快乐。”对歌德来说,追求安逸就是一种撒旦式的快乐,他不愿意也不屑于放纵自己的堕落。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行动本身,人的存在就体现在这行动之中。

这种精神露骨的体现在浮士德中的一个对话里,浮士德与魔鬼定下契约的那一幕,面对魔鬼提出的契约,浮士德不仅没有拒绝,还自愿增加了一个对自己不利的赌约。他说,不需要等到我死的那一天,只要在某一天我对现状感到满足的话,你就赢了,那时就可以把我送进地狱。浮士德说,“我如有一天悠然的躺在躺椅上,那时我就立刻完蛋!你能用甘言哄骗住我,使我感到怡然自得。你能用享乐迷惑住我,那就算是我的末日。我跟你打赌!……如果我对某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那时就给我套上枷锁,那时我也情愿毁灭!”这个部分,真的让人感到血脉喷张。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能从这段对话中感受到浮士德或者说歌德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就连书中处处毒舌的梅菲斯特,也不禁对浮士德发出感叹,说“他不满足于任何幸福和喜欢;只顾追求变化无常的形影;这最后的、空虚无谓的瞬间,这个可怜人也想要抓紧”。我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浮士德和歌德这样的生活,永远的不断追求,永远的永不安定。

浮士德式的人生或许算得上丰富多彩,那肯定称不上舒适和幸福,因为他们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去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挫折和苦难,必须要一次又一次的去改变过往的习惯,放弃曾经一直坚持的信念,学习和钻研新的知识和理想,这样的改变无疑是十分痛苦的。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天生就会去寻找一条更舒适、更轻松的路去走,这是作为生物的求生本能。但是,也总有人逆流而上,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遍体鳞伤。他们或许也害怕失败,也恐惧困难。但追求进取的欲望总是会战胜恐惧,他们知道,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不行动。只有什么都不做的人,才从来都不会失败。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

诸君,请勇敢的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