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毛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其实《毛选》一直以来是我想去写的内容,现在主流上很多人对于《毛选》都有着过于的“迷信”和“狂热”,这主要在于大部分读者往往读书时候,尤其读好书的时候,会忽略作者的成书历程和思考过程,作者在写一篇文章和一本书的时候,都是有着他的思想与成长在里面,就如同读诗词一样,如果你只去读一首诗词,而不去了解诗人的平生和见解,那么这只是一个单纯的读的动作,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收获。所以读《毛选》也是这样,综合毛泽东一生来看,他绝非“圣人”,没有全局视角,他有功有过,有先进性,有局限性,有他能做到的,也有他很难改变的事情,而只有从这个角度真实的去读才是对毛泽东最大的尊重

在我抱着真实和尊重去读,我会发现他的思想有很多我们可以去借鉴、思考的地方,但绝非很多人说的看了就仿佛掌握了世界规律、逆天改命那样(甚至有些观点不适宜当下)。其实,毛选的背景是毛泽东自己得出的理论并加以实践得出的结论,所以他的《毛选》也需要我们汲取其中真正对我们有用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思想也需要我们如教员一样,去读大量的书籍辅助),来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里来检验、并总结出我们自己的规律,这才是正确的读法。读《毛选》就是如此,如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所说,“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一一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所以读《毛选》万不要带上过多的个人崇拜主义思想,要有肯定,有否定,不要带立场去看,否则读完并不会对你的思想有任何收获和帮助,反而思想更加偏激。

毛泽东曾说,“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不妨将这句话送给各位有缘人吧。

以后每篇读后感都会放在博客做以总结和督促自己学习(公众号也会发),因自身知识和阅历的局限性,有不足之处多多包涵。

毛泽东晚年的时候,身边有个护士叫孟锦云,因为毛泽东疾病原因,身体已经无法支撑起他的读书爱好,毛泽东便让孟锦云读书给他听,毛泽东还给孟锦云起了个外号“孟夫子”,毛泽东有一天拿出最爱的《资治通鉴》,也推荐她有时间读一读,孟锦云在读过后,便向毛泽东请教一个问题,那便是为什么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不从有史以来写起,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毛泽东听到这个问题非常开心,他向很多人推荐读《资治通鉴》,但却没有人问过他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毛泽东便解释道,从周武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大事,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使得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成为合法,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礼坏,乃天子自坏也’,所以这件事为《资治通鉴》的首篇,也正应和了这本书的初衷。

我以此事开头,便是想说我们都知道毛泽东一生读书颇丰,也著作颇多,而在《毛泽东选集》上,毛泽东却把这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作为第一篇,可见分量绝非一般。而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便开门见山,“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但需要注意的是,《毛选》里所有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一篇文章,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大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写的。

而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面临的难题是什么呢,那便是找不到革命的力量,而且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去哪找革命的力量呢?又应该找谁?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放在现在想想,也有很多类似情况,比如做营销不知道该找谁营销;做产品的不知道产品卖给谁;搞编程的不知道用户真正的痛点是什么,诸如此类。而当时党内就面临这样的大难题,如果找不到、解决不了定位,那就无法找到发力点,自然也没有革命力量的来源。在这种问题下,当时党内衍生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陈独秀为代表,想把力气花在同国民党的合作上,但这不利于建立起自己独立自主的运作体系;二是以张国焘为代表的一种倾向,想把力气都花在工人运动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中国的工人数量比例还非常低(仅有200万)。

事实上,这两种倾向都可以看出来,哪边搞下去,都是死胡同,不切实际。比如前者发展下去,会使得自己成为了国民党的附庸,逐渐失去主动权,甚至任人宰割,而在那个时期,掌握主动权是至关重要的。而后者张国焘的倾向要是发展下去,不难看到,最后会使得革命无法前进,因为当时工人阶级的力量就算是全部发挥出来,也不可能丝毫撼动帝国主义、买办阶级等势力,最终肯定是要失败 的。所以只有刨根问底,具体分析,找到谁是我们的敌人和朋友,才能够知道我们的力量该往何处使。

在这里,毛泽东对阶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注意的是,毛泽东的分析是基于理论加以实践得来的,而非纸上谈兵,而这种调查研究思想也是日后《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基础,而在阶级分析上,毛泽东当时大致分为五类:

  • 一是地主、买办阶级,买办就是当年殖民地期间帝国扶持的附庸。这类阶级是封建遗留下来的,是压迫残害人民的阶级,必须要革命推翻。
  • 二是中产阶级,这类阶级有着矛盾性。这是由他们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而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这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其想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会怀疑革命。
  • 三是小资产阶级,但分三种。第一种是有余钱剩米的,这种情况的小资产阶级,发财观念很重,总想着能爬到中产阶级的地位。他们胆子小、怕官、也害怕革命;第二种是经济上大体自给,但是生活越发艰难,越发艰苦,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种人则对革命采取中立态度,既不敢贸然参加,也不断然否认;第三种是日益走向破产,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越发难以为继。这种人则在革命高潮来临的时候,参加革命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值得密切关注。
  • 四是半无产阶级,包括大部分的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等,而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数量极其庞大的群众,所谓的农民问题,就是这些人的问题:而在半自耕农和贫农中,根据经济状况有上中下三种差别:革命性也存在差别。
  • 五是无产阶级,他们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很重要,而又因集中和经济地位低下,因此战斗力也特别强,但无产阶级人数太少(这也是张国焘当时倾向无法实现的一种说明)。

毛泽东通过细致的阶级分析方法,把每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分析清楚之后,那么这个阶级表现出的共性,也就被他掌握了。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经过分析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而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再加一句,农民中的贫下中农是我们革命可以和需要依靠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那么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呢?

那便是培养一种分析思维意识,其实培养分析思维意识,就是练就一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能力,或者说是一种能力工具,通过不断的实践修正,掌握这种方法,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当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首先是应该对所面对的人、物,对他们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只有把这些事物的特点加以分析出来,才会找得出解决的办法。这篇文章分析事物特点+,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从不同阶级所处经济地位出发,分析其特点,最后得出其革命的态度,从而确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而之后毛选的很多文章用到的则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毛选》中很多文章都是首先开始分析事物的特点,性质等等,只要把事物特点、性质分析清楚了,那么办法自然也就有了。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也是这样,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同样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问题。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一种角度,变成了谁是我们的用户?谁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做任何一个工作,如果不去面对的也是这个问题,否则就很难前进一步。如果你连自己要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没搞清楚,这个事情就会陷于停滞。所以我们在做事之前,也应该首先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去分析,去解决。

而回到文章里来,毛泽东在这篇文章搞清楚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那么接着新的问题就来了,庞大的农民要以怎样的形式去斗争呢?你说革命,那农民到底该怎么去革命?

所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虽然解决了力量来源问题,但是却没有解决斗争形式的问题。经过这样一分析,很清晰的让当时党内都知道了农民力量很强大,但是这股力量该以怎样的形式去发挥,去斗争,去革命呢?这又成了摆在当时大家心里的一道大难题。

而这道难题,便是《毛选》中的第二篇文章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