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之死

说起书法,一般分为五类,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中行书字体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取楷草之长,补行之短,而行书之中又有着“天下三大行书”称号,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这个三大行书是谁评的,其实天下三大行书是元代书坛大家鲜于枢评的,也对应的代表了中国书法的三大高峰——晋代、唐代和宋代。而这三位大家也都是奇人,其中颜真卿比较特别的是,他不仅是一代楷圣,行书天下第二,还作的一首好诗,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勉励了千百年来无数的学子,他更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剑锋所指,号令三军。

颜真卿幼时生活凄惨,三岁丧父,兄弟姊妹九人只得跟随母亲南下投奔外祖。可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颜真卿小时候仍旧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他刻苦读书,对书法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节约纸墨,他常常站在屋檐下,以墙壁为纸,以泥水为墨练习书法。

开元十六年,二十岁的颜真卿孤身到长安求学,因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颜真卿只得返回老宅自修,荒废多年的老宅破败荒凉,到了冬天滴水成冰。砚台中的墨汁要靠人不断哈气暖冰才能行笔书写。即便是这样,颜真卿仍旧伏案苦读,直到一天昏死在书案上,这时候恰巧有一位叫做嵩影的僧人路过,救下了颜真卿。嵩影和尚早年曾建有义学“福山草堂”,专门帮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此外,嵩影和尚还时常会聘请京师明儒来这里传道授业,使学子们受益非常。张九龄、贺知章、王维、孙逖等当时文坛翘楚,都曾在福山草堂留下过自己的殷殷教诲。见颜真卿是个可造之材,便将颜真卿纳入草堂学习,而在草堂的日子里,颜真卿变得更加刻苦,昼夜读书不辍。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三月初一,随着承天门鼓楼第一锤鼓声响起,长安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街、一百零八个坊的坊门、街门无不闻声而启。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帝都长安的城市样貌。在这样恢宏有序的城市布局中,有一处早已人头窜动 —— 尚书省吏部学选院广场。

这天是开元二十二年科考放榜的日子,几千双眼睛都齐刷刷盯着这张金纸黑字的成绩单,无数学子的前途命运都深陷在这张薄薄的黄榜之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年,颜真卿二十五岁。他站在金榜之前,想那前两次的失败,胸口的心脏砰砰跳个不停,眼睛胡乱看着金榜上的姓名,看了半天,混沌一片,仿佛每一个字都变得陌生起来,每一笔每一画都变得怪异无比。直到弟弟颜允臧在旁边猛然大叫起来。颜真卿目呆呆的顺着弟弟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颜真卿三个大字列在甲科进士名单的第一位。

学而优则仕,颜真卿在金榜前暗下决心,无论将来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我颜真卿都要做一名坦荡君子,为国为民,尽忠竭智。

转眼间,自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进士及第至今已过去二十一年了。在这二十一年中,颜真卿恪守本心,扶危济困,为百姓呼作“一方青天”,也因此触怒权臣显贵,数度被贬,三年前又得罪奸相杨国忠,被调离京师,出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隶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安禄山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宠臣,在唐玄宗面前常常装憨卖傻,一副乖顺模样,实际上却阴险狡诈,野心勃勃。颜真卿一介书生,倒有着敏锐的军事直觉,刚一到平原郡,就发现了安禄山的不轨举动。于是,他秘密派遣数名机警的部下,化妆成了农夫、商贩、僧人等,在安禄山所在的州县刺探情报,密切关注着安禄山的一举移动。那时平原郡正遭逢水患,颜真卿一边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一边假托水患为由,暗中加固城墙,招募兵士,储备粮草,安禄山不是个傻子,颜真卿的一举一动也引起了他的警惕。

不久,安禄山就派遣特使拜访颜真卿,以探查平原郡的虚实,一旦查证颜真卿修城练兵的真实目的,就要以谋逆罪就地诛杀,以绝后患。颜真卿早有准备,平日里做出一副迂腐文人的样子,每日饮酒作乐,吟风弄月。安禄山的特使一到平原郡,更是受到了热情款待,美酒、美食、美景、美人一条龙服务,特使们舒舒服服享受了几天,高高兴兴的回去复命了,安禄山从此对颜真卿不再戒备。

天宝十四年仲冬,平原郡下了一场大雪,到了次日卯时才渐渐停歇下来。窗外漆黑一片,府衙内堂的烛火忽明忽暗,映出了一张方正的国字脸,那张脸长着粗粗的眉毛,一双细长眼睛略微浮肿着,正是颜真卿。此刻,他紧紧抿着嘴唇,正在挥笔疾书。他要再给皇帝上书一封,痛陈利害。有人扣了扣窗棂,低声道,府公,叛军已渡过黄河了。颜真卿搁下笔,望着微弱的烛光,长长的叹了口气,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

同年11月9日,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终于对豢养了他几十年的大唐皇帝李隆基露出了尖牙利齿,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带领20万兵马浩浩荡荡向皇城进发。此刻,长安城内正在举行着一场空前盛大的选美比赛,安平康坊佰家青楼与东西两京的4万宫女同时参选。比赛进行的如火如荼,商人罢市,学生停课,已是万人空巷,比赛的总裁判正是唐玄宗李隆基。白居易有诗云,“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流连在温柔乡,玄宗已经很久没有上过早朝了,当平原太守颜真卿那封十万火急关于安禄山叛乱的密奏呈上时,李隆基只是在一片温香软玉中略微抬了抬眼皮,笑道,“无稽之谈,无稽之谈。”

直到十九日叛军攻占博陵,二十一日占据藁城,十二月八日荥阳陷落,四方急报频传,京师一片哗然。被华清池的温汤泡的浑身酥软的李隆基这才如梦初醒,悲叹道,“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此时,河北郡县大部分被叛军攻陷,黄河以北各郡望风而降,唯有颜真卿的平原郡固若金汤,颜真卿紧急联络四方豪杰,发布檄文,高举剿贼大旗,大声疾呼,费尽了千辛万苦,才得以稳定了河北混乱的局势。心乱如麻的李隆基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喜,拉着左右的官员说道,“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竟这样忠义。”

不久,洛阳被攻陷,叛军来使段子光砍下了李憕、卢奕、蒋清的头颅到河北示众,这三位皆是捍卫国家尊严、英勇赴死的义士,颜真卿一眼便认了出来。可当时叛军势如破竹,举国上下,人心惶惶,颜真卿为了安抚人心,强忍悲痛笑道,我曾在东都行走一年多,认识东京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和判官蒋清,这三颗人头绝不是他们的,不过是叛军拿来吓唬我们的,说完,立斩段子光。

另一方面,颜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清突袭土门关,诛杀了叛将,高举义旗,兄弟二人互成犄角之势,像两枚钉子直插叛军心脉,颜真卿被推举为盟主。一时间,平原郡英雄聚集,人心激荡,河北十七郡受到感召,在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颜真卿与平原郡俨然成了整个大唐的一面精神图腾,也极大地帮助了唐王朝争取缓冲时间。

为了能守住平原郡,颜真卿及整个颜氏家族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争取更多抗击安禄山叛军的力量,颜真卿不惜将自己年仅十岁的独子送给平卢将领刘正臣作为人质,以坚定后者起义的决心。他的堂兄颜杲卿更是在安禄山攻破常山后破口大骂,宁死不降。安禄山听到颜杲清咒骂不休,先是当着他的面斩杀了他的儿子颜季明,接着是侄子沈盈、卢逖,然后是长孙颜诞,随后安禄山割去了颜杲卿的舌头后,将其肢解。五百多年后,南宋最后的脊梁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正是在说颜杲卿宁死不屈的故事。

在这场战争中,颜家为国尽忠者三十余人,颜真卿在战后寻找亲人遗骸时,仅仅寻到堂兄颜杲卿的一只脚,以及侄子颜季明的头骨。许多小辈,颜真卿是看着他们出生的,他还抱过他们,教过他们读书写字,如今却全都没了,几乎是尸骨无存。颜真卿捧着这几块残骨,悲愤交加,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这篇满是枯笔与涂改的文稿,哪里是用墨写的,分明是蘸着颜氏一族的血和泪写就而成。

有时候读历史,真的会感到一种空前的绝望,我们作为后来人站在历史这条长河的上空俯瞰,明明知道结局却无力阻止,有许多个时刻我会想,如果注定要消亡,那些浴血奋战,为了所谓真理去死的人是为了什么呢?

明知是飞蛾扑火,明知是覆水难收,明知牺牲是无谓的,他们到底图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太庞大了,或许在许多年后,我才会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更加合适的答案,可现在的我仍然深深为此感到困惑与痛苦,就好像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一样。

公元755年12月,李隆基听信谗言,在不做任何调查的情况下,接连斩杀潼关守将高仙芝、封长青等人,致使潼关陷落,没了天险潼关的阻碍,长安顷刻之间就像个赤裸的婴孩,暴露在了安禄山明晃晃的刀剑之下,阴云仿佛是在一瞬间就笼罩了长安的整座城市,像一个高热的病人,憋闷昏沉。李隆基在勤政殿搬下诏书,他说他要像大唐开国的那些先祖们一样,上阵杀敌,御驾亲征。然而,仅仅过了一天,也就是次日寅时,天还没亮,这位大唐统治者唐玄宗李隆基 —— 逃了。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日黎明时分,李隆基带着一众宠妃近臣仓皇离开帝都长安,一众人逃到马嵬坡时,随军的将士因饥饿、疲劳,心中怨恨难消,认为天下大乱皆是杨氏一族一手造成,随即发动兵变,诛杀了杨国忠及其亲属,“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一代美人杨玉环也在这里香消玉殒,霓裳舞、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皆成了过眼云烟,曾经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贵妃顷刻间成了人人指责的红颜祸水。

大唐自开国以来,历经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国力在玄宗天宝年间到达鼎盛,一时间万国来朝。那时的唐人谁都没有想到会经历战争,也不会想到这样一场战争竟会持续整整八年之久。这场被后世称为“安史之乱”的战争一下子打光了大唐的气运,那个雄踞东方的大唐帝国在瞬间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烽火与哀鸿遍野。

因为抗击叛军,颜真卿一战成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下半生仕途顺遂,相反,他的耿直清廉与浑浊世道显得格格不入。当一道光照进黑暗,那光便有了罪。从杨国忠、李林甫、李辅国、元载、杨炎到卢杞,每一任权相都对他恨之入骨,连皇帝本人在战乱平息后,也极快的将颜真卿贬离京师。

“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仿佛是为了印证这句话。唐代宗永泰二年,57岁的颜真卿因得罪当朝宰相元载,被构陷诽谤朝廷。代宗一气之下将颜真卿从二品要员降为地方五品小官。在就任的路上,颜真卿去了庐山西林寺,看到庐山美景,颜真卿不禁想起官场的污浊和奸臣贪婪的嘴脸,他想到了陶渊明,不禁写下“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

此后的十二年中,颜真卿一直辗转在吉州、抚州、湖州为官,与各地诗僧和文人墨客结交,在湖州,颜真卿还搞起了湖州诗会,大力推广诗词文化,让诗歌走进民间,并在湖州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就有著名的《湖州帖》,后来还被宋徽宗珍藏。而在湖州的这段日子里,也是颜真卿人生中最快乐、最舒心的一段时光。

湖州虽然山水诗华,歌舞升平,但大唐仍然隐患不断,摇摇欲坠。

公元777年,随着当年陷害颜真卿的元载被吴凑诛杀,年近七旬的颜真卿才被重新召回长安。而颜真卿以70岁高龄被召回京城的原因也非常简单 —— 大唐又需要一个不要命的人冲锋陷阵了。

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佞臣卢杞假公济私,故意说颜真卿德高望重,让他带着圣旨到叛军中宣抚,能不战而平息叛乱,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卢杞想要借刀杀人,除掉颜真卿的诡计。颜真卿一生以忠义节烈自勉,就算是死,也一定会慷慨前行,此一去十死无生。可颜真卿为了他心中的大唐,再一次上路了。

抵达李希烈军中后,李希烈对颜真卿进行各种威逼利诱,并以宰相位置拉拢颜真卿,要其支持自己的造反大业。颜真卿听罢,只是冷笑道,“你们听说过颜常山没有?那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反叛时,我的兄长起义兵抵抗,后来被俘也不住的大骂反贼,我颜真卿将近80岁了,官做到了太师,我至死都会保持我的名节,怎么会屈服于你们的胁迫?”随后,李希烈以活埋、火焚等酷刑逼迫颜真卿,颜真卿始终不肯屈服。

兴元元年八月初三,在龙兴寺的古柏树上一条三尺百练,在风中摇摇欲坠。颜真卿此时已满头银发,但仍怒目而视,看向对面的叛军。他想起开元22年的那年初春,心潮澎湃地站在金榜面前那句书生意气,无论将来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我,颜真卿都要做一名坦荡君子,为国为民尽忠尽责。

颜真卿踉跄着满是伤痕的身体,朝着长安的方向拜了三拜,默默自语道“吾颜真卿一生正道直行,竭智尽忠,虽无盛德大业,却无愧于《家训》(即著名的《颜氏家训》)的教导。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烈士殉义虽殁犹存。我去也!”随后转身双目怒视着行刑的叛军,从容就义。之后,叛军内部都知道颜真卿的忠义之名,敬重他的叛军把他下了葬。

据说颜真卿下葬之日,天降大雨,十日方止。

他的忠义精神也持续影响了叛军内部,李希烈部下陈仙奇也因此坚定了铲除李希烈的计划。公元786年,陈仙奇设计毒死了李希烈,随后立即派军护送颜真卿的灵柩回京,唐德宗因此废朝五日,赠谥号“文忠”,并称赞其“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纵观颜真卿一生,做人,他是一位怀瑾握瑜、志洁行芳、博学多才的硕学鸿儒;为官,他是一位竭智尽忠、克己奉公、爱民如子的清官廉吏;在朝,他是一位文可治国、武可安邦、刚正不阿、正色立朝的国家重器、社稷大臣;在地方,他深受老百姓的拥戴,许多地方为他立功德碑;抚州百姓将由他带领修建的石坝命名为千金陂(至今尚在使用中),为他建立生祠,四时致祭。

因为直谏,他深受猥琐小人的妒忌,多次受奸臣陷害并被贬到边远困厄之地。但他“虽九死其未悔”,道德品性依然故我。因为情怀,他敢于牺牲自己及家庭、勇于成全他人与国家,始终不渝地怀抱一颗安民济世、扶危济困、解万民于倒悬的壮志雄心。

而他那方方正正的一笔一画,也在阐释着他端端正正的一生。正如他在殿试的时候对唐玄宗所说,“古贤曰:言为心声,书为心迹。心正则人正,人正则笔正。笔正可致横平竖直,端庄大方”,而这正是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这正是颜真卿的字想要传达的精髓啊!收笔之际,心有诗曰:

方寸能容三斗墨,一生端正有清名。

直将笔阵开山岳,更与心源纳海瀛。

忧国可歌天亦怒,舍家为盗地何轻。

平原公子真高尚,砥柱中流万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