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挨骂的田文镜
马国成冲着田文镜一声大吼:“田文镜,我操你妈!”
马国成冲着田文镜一声大吼:“田文镜,我操你妈!你他妈一个监生出身被革职的七品官,凭什么在这儿耀武扬威?!你不是要讨债吗?老子告诉你,要钱没有,要命嘛,老子这条命跟着万岁爷已经死过几回了!”吼着将顶戴一扔,双手扒开衣服——马国成裸露的肩膀上、胸膛上,横七竖八满是翻着红肉的伤疤!众书办一个个瞪大的眼睛!田文镜也懵了。 —— 《雍正王朝》刘和平
说起田文镜,脑海里自然浮现《雍正王朝》里这段经典名场面,其实很有趣的是,为什么导演会放任原著里这样一句脏话在电视剧里呢,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一段的安排确实最能直接反应出田文镜这个人挨骂属性的。
不同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真实历史上的田文镜在“清补亏空”的时候,其实已经60多岁了。可以说,田文镜人生的70年,其中60年都活在康熙朝,只有剩下的10年活在了雍正朝,但不妨碍他只用十年的时间就从雍正那里拿到了“天下第一巡抚”的称赞(电视剧中改成了给“山西巡抚诺岷”)。
首先,开头那段马国成上来那句“田文镜,我操你妈!你他妈一个监生出身被革职的七品官,凭什么在这儿耀武扬威......”,那么这里马国成说的“监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监生的出身可以说是田文镜特别敏感的地方,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从小勤奋读书,但是考试能力不行,每次考试都失败,最后无奈花钱买了个“监生”文凭。22岁的时候,田文镜又花钱买了个福建长乐县的县丞(八品),但花钱归花钱,田文镜在作为官员上可以说是非常的清正廉洁,而且非常努力,作为没有什么政治资源的人,靠着政绩突出能干,在福建长乐县仅呆了八年后,升任山西宁乡知县,44岁升任直隶易州知州,45岁升任吏部员外郎。
不过瓶颈期也马上就到了,到了50岁止步在了御史的位置上,直到发生了一个事情。
天津长芦盐场亏空事件
55岁这年,田文镜去天津长芦盐场收税,结果他发现了天津出现了巨大的亏空,田文镜认为此事不可隐瞒,遂立刻上报朝廷,这里田文镜的良好习惯给了他一个加分项,田文镜在上报问题的同时,喜欢给出详尽的解决方案供领导参考,这让康熙眼前一亮。经过这件事情,田文镜被升任内阁侍读学士(四品)。
直到田文镜61岁这年,他一直都是内阁侍读学士,而也是这一年,康熙驾崩了,雍正即位。
山西赈灾事件
雍正即位这年,田文镜来了任务,代表朝廷去华山祭告山神,回来的路上经过了山西境内,正好此时山西境内正在闹灾,近几日前,彼时陕甘总督年羹尧就上报了朝廷请求赈灾,但皇帝问山西巡抚德音的时候,德音却说没有此事,雍正心存疑惑,相比较德音,雍正自然还是相信熟悉的年羹尧,如果没有灾情,年羹尧也绝不会没事找事请求赈灾,正巧田文镜去华山回来的路上会路过山西,不如再问一下田文镜亲眼所见的情况。
结果一问,田文镜说确有此事,并把德音的不作为当着雍正的面痛骂了一番,而且田文镜这个人在民生问题上的观察非常仔细,田文镜面对雍正的现场提问,说的头头是道,对细节描述非常到位。这让雍正对这位隐藏的60岁小登刮目相看,这样为民着想的人才不正是朕需要的么!遂提拔田文镜为山西布政使(二品)。
转年,雍正又把田文镜提拔为河南巡抚。
改革先锋
如小说、电视剧《雍正王朝》上的那样,历史上的雍正即位后大力推行改革,而我们也会发现,从古至今,在改革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历史总是会选择田文镜式的官员来推动文明的发展。而等待田文镜的,是雍正改革的四座大山——“清补亏空”、“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四大改革的进度上,根据资料,“清补亏空”主要发生在1722年,“火耗归公”主要发生在1724年,“摊丁入亩”主要发生在1724年,“官绅一体”主要发生在1726年,这几年间,田文镜一直猛冲在前,用雷霆手段将四大改革真正的推行了下去。
四座大山上的田文镜
- “清补亏空”:如《雍正王朝》里放的那样,康熙人生的最后几年和雍正即位那段时间,国库非常空虚,《清世宗实录》中记载“各省库项亏空动盈上万,是侵是那,总无完补,耗蠹公帑,视为泛常,尤为不法,宜严革前弊,永杜侵那”,主要原因就是地方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随意挪用公款还不还钱(也有部分是民间灾荒积欠,但占比不大)。雍正也就开始了“清补亏空”行动,这边命令刚下,那边在河南的田文镜直接上来开大,无论在任还是前任,只要存在挪用公款的官员,尽快还钱。并实行“审追之法”,免职提解的仍装傻耍无赖直接大刑伺候。这让很多官员吓的回家砸锅卖铁,有的甚至把祖宅卖了去还钱。而田文镜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将各项钱粮的亏空补齐了,而且田文镜始终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直到他去世时,他都在不折不扣的执行钱粮交纳情况,去世那年,河南布政使库仅耗羡银一项就累积达七十六万两之多(《河南通志》卷 21),不仅如此,后来担任河东总督时候,把山东的亏空也给整治了一番,并总结出自己对这个亏空事情的总结。
大法小廉,上行下效,州县之加耗、加派,其利全不在州县之手,其罪全不在州县之官,自巡抚,布、按两司,道,府,直隶州县,同知、通判、皆不得而辞其责也。 —— 《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田文镜奏折
- “火耗归公”:火耗归公最初始于山西巡抚诺岷,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朝廷征收赋税银两的过程中,征收老百姓的那些碎银子需要用火烧铸成银锭再上交,但在烧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损耗。于是,有些官员就借这个损耗的理由再向老百姓多收一笔钱来补差额,这就被称为“火耗”。但问题是官员对于火耗的数额确是自己来决定的,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而田文镜在河南,直接命令全河南的地方政府,火耗的税率由省里直接定,任何政府官员都不得随意更改,发现了就大刑伺候。最后,田文镜更是直接将火耗收回省里管理,公用公配,任何人不得插手。这让渴望发财的河南官员们更加仇恨田文镜,但雍正更是赞赏,田文镜真的好能干!
- “摊丁入亩”:“清补亏空”和“火耗归公”主要是针对河南官场,对于河南各地的地主士绅上,田文镜下手更是强硬,在领导的“摊丁入亩”改革上,田文镜先是明确按土地征收人丁费,清查士绅的实际使用田地数量和登记在册的税收田地数量是否匹配,然后发布通知,凡是隐匿田地的,如果现在交代的话,我就饶你一命,凡是发现隐匿的,直接抓起来大刑伺候,仅不到一年,田文镜就查处了隐匿田地 2500 余顷。效率之高,结果之大,让领导雍正直呼 666。
- “官绅一体当差”:经过前面三个事情,河南从上到下的官员、地主士绅们对田文镜是又恨又怕,而河南从古至今就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位置,河患不断,需要修河堤来治理。但按照以往的规定,修河堤这事儿只会让老百姓来干活,地主士绅们才不会卖力,但“官绅一体当差”推出后就不一样了,地主家必须出人下地去当河工,田文镜甚至挺着老骨头,亲自到黄河堤坝施工的地方督工,谁不听直接抓进大牢挨板子,结果这堤坝修完后,修的质量是相当好,汛情来了也抗住了,而且这年的秋天,河南粮食产出还迎来了大丰收。而这项政策其实很大程度的调整了政府对官绅的利益分配,剥除了士绅阶层的部分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而田文镜的成功推行让雍正更加高兴,要知道,雍正在改革的这节点上,很多官员不想得罪人,还是那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但田文镜的一系列操作让雍正有了十足的底气,更让下边说改革难的官员闭了嘴。在《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中,雍正更称赞田文镜道“ 整饬河工,堤岸坚固,河汛安澜,年岁丰稔;绅袊畏法,正巳率属,地方宁谧,而每事秉公洁己,谢绝私交,实为巡抚中之第一”,这就是天下第一巡抚称号的由来(电视剧则是将此称号封给了诺岷),可见雍正对田文镜的喜爱。
田、李互参案
田文镜在河南雷厉风行的整顿吏治、清查积欠、限制绅衿势力,这些举措严重侵犯了一些不法官员和绅衿们的利益,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忌恨,又加上田文镜为人严厉峻急,求治心切,对属下动辄参劾,从 1725 年到 1726 年,田文镜连参数员,其中黄、张、邵、汪四人都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同科进士,一时河南风传田文镜因为自己不是科举出身 (田是监生入仕),就“不容读书之人,在豫省做官”,民间也有流言称“文镜非科目出身,故所参皆系科目,以伸夙愤。”(出自萧奭《永宪录续编》),致使田文镜在河南“无人不怨,无人不恨”,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最终以“田李互参案”的方式爆发了。
广西巡抚李绂升任直隶总督,在路过河南开封的时候,一些河南官员们集体找到李绂,痛哭流涕,说田文镜不是个好人啊,一个监生搞得我们很难过(很难发财)啊,李绂你要给我们读书人做主啊,作为士人中的名人,李绂马上就找到了田文镜,三言两语就与田文镜发生了冲突,李绂破口大骂,说田文镜自己考不上科举,花钱买了个监生,现在作践读书人,还说田文镜重用的官员里面也不是清白人,尽是泼皮无赖,并说自己这两天就要参一本子,这个监生是田文镜的一个敏感的地方,田文镜当即也是火大,随后表示也要参你,你个李绂肯定是包庇罪犯,肯定是结党营私。
两折子到了雍正面前,雍正对这俩人都很看重,雍正派人一查,发现真如李绂所说“性情僻闇,信用佥邪,贤否倒置”,而佥邪说的是田文镜的亲信上蔡县令张球,勒索不成诬告,导致田文镜失察误参害了人命,可雍正最后还是一边准了田文镜此前弹劾官员的奏折,另一边又处罚了田文镜的手下的手下,并说“阖省之广,属员之众,焉得人人不谬?”,意思就是田文镜作为一个省的地方大官,手下有一两个官员干坏事很正常,并为了防止要强的田文镜灰心,还派人送了一筐荔枝。然后第二年,雍正还给田文镜升职了,升为“河南总督”,然后又加上“兵部尚书”(不知道是不是怕田文镜被报复,才安了这个虚衔),又过了一年,雍正觉得这位改革先锋头衔还不够显示地位,又给造了一个官职,叫“河南山东总督”,也就是“河东总督”。
田文镜的优点和缺点
其实从史书的角度看田文镜的一生,他有优点,也有很大的缺点,这与当时的环境也是有着匹配性的。
- 一是田文镜为官清廉,作为封疆大吏,家里都没什么钱,平时穿着布衣吃素食,在官场上,更是政治资源为零,也就没有了结党营私嫌疑,而且这样政治资源为零的下属如果干出点成绩,领导再给奖赏,一般会更加忠心耿耿、更加卖力,而且田文镜为人特别有分寸感,功劳大的时候也不从不向皇帝要什么(不过这也让他想抬旗的愿望直到最后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实现)。
- 二是田文镜确实有为官的才干,地方治理上能力非常突出,政治资源几乎没有,能接触的资源凭借他那个性格也得罪干净了,却硬是凭借突出的政绩被康熙提拔、被雍正重用。但前提是,这样的人才当朝皇帝起码不能是昏君,否则早就被对手联合起来弄死了。
- 三是田文镜个性严厉刚猛,不通人情,这种人非常适合想推行改革的雍正。
但说缺点,一是田文镜有些刻薄,《雍正王朝》这本书里有一个事情体现的很详细, 虽然不是史书记载,但作者刘和平用这个事情表达了历史上田文镜这个人的个性,那就是追缴国库欠款时候,面对只借了一两银子的老状元陈文盛的那段训斥 ——
田文镜:“不错,我正要问你欠一两银子的事。但也不要你答,我代你说了。你上得堂来,倚老卖老,桀骜不驯,无非因为只欠了国库一两银子,举手可还,有恃无恐。但照我看来,你这借一两银子的人,其用心比那借百两、千两、万两的人还要可鄙!你是缺钱花吧?不是。缺也不缺一两银子呀。那为什么要借这一两银呢?你是看同僚都在国库借银,你不借,怕众人说你不合流,假清高。可你又不敢多借,怕朝廷有朝一日追查起来损了你状元的名头。于是你就只借了一两,既不自外于同僚,又不怕朝廷追查。于是心安理得,做你那既无真才实学也可不干实事的官,享受你那一篇八股文挣来的富贵荣华。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你是只怀土而不怀德!子曰‘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你也只是怀惠而不怀刑。似你这般不遵德化只图虚名,用尽心机尸位素餐的假道学、真小人,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开口科甲,闭口状元,喋喋不休?!你还的一两银子收下了,回家去再把《四书》《五经》好好读读吧!”
其实既然是追缴欠款的任务,只要对方还了钱完全没必要跟这些人杠下去让人难堪,很多事情达到了目的后,还是不要多一事,比如老状元虽然借了一两银子,但并不是那么过分,他有他的追求,倒不如现场抬高老状元,凭借着他几十年的官场经验和地位让他站在自己的这一边。的确,田文镜这一段吐槽确实很爽,很精彩,直接把老状元最后气的有点神金了,但也体现了田文镜在官场上虽然雷厉风行,但在为人处世上还是有些刻薄、不够圆滑,这在真实历史上,田文镜不少时候做事情是这样,要不是无条件撑腰的雍正,估计早就被整死了。
二是性情峻急,他凡行事力求立见成效,有时措施过猛,连雍正帝都觉得过分,多次对他进行训诫。“徐徐次第黽勉,措施不可过猛”、“朕不虑汝不及,恐报晓心切,或失之稍过耳”、“诸凡务大体,不宜琐细苛刻为最要,戒之。”皇帝尚且如此认为,群臣更是目之为“酷吏”了,“(田文镜)为举朝所怨,众议沸腾,论奏者指不胜屈”,就连来河南上任的官员也因与田文镜同僚共事而战战兢兢,不敢赴任,后来田文镜的名声大到兼任山东总督的时候,山东官员听到田文镜来了,以督粮道鲁国华为首的大批官员吓得纷纷主动自首,求宽大处理。但他这种过于追求结果既给他带来了雍正的欣赏,也导致了他犯了人生最大的一个错误。
田文镜一生犯过的最大的过错
如同张廷玉,再精明的一个人,但人只要一老,也总是会犯错误,田文镜也是如此。
晚年的田文镜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隐瞒了河南灾情,本来河南灾情挺严重了,雍正也听说了,想着替河南灾民着想,免去河南灾民一年赋税,但田文镜也不知是怎么的,或许晚年了想注重自己的治理有方的名声,就坚称没有灾情,还说保证上交国家的粮食绝不少。不过这个错误发生后,雍正还是保住了这位改革先锋,并说田文镜肯定是被手下人蒙蔽了,他的为人肯定不会骗我的。但此时 70 岁的田文镜也确实身体不行了,想退休,雍正写信给田文镜,你可以把工作交给手下人干干嘛,你的官职我都给你保留着。雍正还时常关心田文镜的身体状况,我们知道,雍正中后期是比较信奉炼丹之道,便想着给田文镜一个叫“既济丹”的丹药,说是能补元气,结果田文镜吃了后一个多月便嘎了。有人想说,会不会是雍正害死了田文镜,这个史书上确实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雍正也没必要对一个 70 岁的老人下毒手,何况田文镜在雍正的改革大计上作用这么大,确实没必要,而且雍正后期迷信丹药也是有确切记载的。
有没有被手下蒙蔽是不得而知,但这次最大的过错也让受灾的河南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田文镜唯一的愿望
要说田文镜一生的唯一追求或者愿望,那就是“抬旗”。
田文镜出身是汉军正蓝旗,属于下五旗,田文镜最大的希望就是凭借功绩让皇帝把自己的家族抬进上三旗,但抬旗制度其实充满了皇帝的个人主观意愿和恩宠,比如一等侍卫喀兰图因为常年跟随顺治就被抬入上三旗。但田文镜做官的原则就是,从不主动问领导求奖赏,自己就是开不了这个口,直到有一次与出身正白旗的下属杨文乾聊天的时候,感慨自己如果要是抬进上三旗该多好啊,杨文乾倒是记到心里面去了,之后杨文乾从河南升任广东巡抚进京述职的时候,杨文乾瞅准机会给雍正说了田文镜的这个愿望,雍正知道后,又无语又气,在《朱批谕旨》中写道,雍正直接奏折上写道“朕甚嗔汝!”意思是这点小事还不好意思说,我真的生气了。并下旨即刻将田文镜抬进正黄旗(《清史稿》卷294,《田文镜传》)。
结局
有时候我读历史的时候有个想法就是,功臣有时候死的早或许是最好的结局,田文镜假如要是死在乾隆时期,不知道要受多少折磨,这从乾隆继位后足以看出报复之烈,田文镜死后雍正伤心不已,要求河南当地必须建立专门的祠堂来祭祀田文镜,河南的贤良祠也必须摆上田文镜的牌位。无论怎么说,田文镜确实在任期间虽然有时候表现的过于苛刻严厉、追求效率,但对底层老百姓他是有功劳的,打击了官僚、地主、绅衿的利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风气。需要注意的是,田文镜从 1724 年开始,就常常生病,经常病至不能提笔缮写奏折,曾在密摺中自陈道“年已六十有三,并无子嗣”、并说自觉“为日已短”,几度觉得自己身体就要不行了,仍想用自己人生最后一丝力气竭力报效朝廷。他不仅改善了一方百姓的生活负担,还整治了当时河南的陋习,防止妇女在婆家被虐待(《严禁代女出气等事》),还抽着空抓河南流窜的专劫客商的“老瓜贼”,保护客商人身安全(说实话,我查资料看到这些,真觉得一个经常生病的六十多岁老人做到这些,真的挺猛了)。可以说,田文镜是真正的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交给了雍正的改革整顿事业,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这样的“孤臣”,“赋性耿介,并不知交接,茫茫四海,实无知己”,因为自己的品性过于严格,不徇私情,行事雷厉风行、不避人言,以至于在其病逝之后,竟无人登门吊唁,虽然传说不足信,但也可见田文镜在河南的孤立无援。到了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雅尔图也说田文镜在河南,百姓至今怨恨,乾隆因此批评了下九泉之下的田文镜,但还是把他放在了贤良祠,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剧呢。
很多人读清史或者看清朝历史剧,都会骂其中当官的汉人,学生时期的我也有这样的观点。但说实话,我们现代人看历史的时候应该跳出历史的局限性去看问题,汉人在那种环境下,想造福一方百姓做一番大视野唯一的出路也就是当官了,没有第二个选择,比起田文镜这样的汉人官员,难道最可恶的不是钱谦益、洪承畴之流吗?
最后,我倒是想起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里那句经典台词 ——
看田文镜的一生,假如你的领导不是雍正,你该怎么斗他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