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金圣叹
公元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在今天的南京市三山街,十八名江南士人因为扰乱人心的罪名即将被斩首示众,而其中为首的一人名叫金圣叹,是当时的文坛奇才。关于这场斩首,后世流传了两个著名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说金圣叹在监狱中被斩首之前,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金圣叹会透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便拿来笔墨伺候。谁知金圣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和豆干同嚼,大有核桃汁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为此,我还专门尝试过花生米和豆干一起咀嚼什么味道,但感觉有股肉味,不知道是不是此豆干非彼豆干导致,这也确实不得而知了。
另一个故事则是,金圣叹有两个儿子,一唤“莲子”,一唤“梨儿”,行刑前,俩儿子来到刑场与父亲诀别,两个儿子见与父亲马上天人永别,不禁泪如雨下,金圣叹为了安慰儿子,便说道,“哭有何用,为父给你们出一个上联,你们来对一下。上联叫做“莲子心中苦””,但两个儿子伤心至极,全无心思对联。金圣叹思索片刻,便自问自答道,下联是“梨儿腹内酸”,用莲子来对应的“怜子”,梨儿对应“离儿”,巧妙地说出了诀别时的内心酸楚。而当刽子手手起刀落之后,从金圣叹的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的打开一看,发现一个是“好”字,一个是“疼”字。
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已经很难考证了,也有可能是后人为了丰富金圣叹个人特色而自行编纂的。但是从能查询的史料中可以发现,金圣叹绝对算是明末清初的一代奇才、狂才和怪才,他精通儒释道三家,是文学批评领域的先驱者,当然,他还有另一个著名称号 —— 宋江的头号小黑子。
金圣叹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引发过很多争议,而且关于他的争论一直也绵延至今,比如胡适先生认为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林语堂称他为“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鲁迅先生却称他只不过是“拾人唾余、徒有虚名”,也就是说他只是一个文学的搬运工。而我是读了金评水浒后再去了解的金圣叹,金圣叹倒是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的一本书 —— 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我真心觉得这书名用来称呼金圣叹太贴切了,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俗世奇人。
当我们想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要去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金圣叹刚出生的时候,明朝万历皇帝就已经在后宫躺平了21年,大明朝早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前夕,当他18岁的时候,他经历了天启大爆炸,看到了东林党的崛起,也目睹了一代权阉魏忠贤的倒台,成年之后的金圣叹并没有选择一条常规的科举出仕道路,他考取了秀才之后,反而走上了法师的道路,他自称为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的转世化身,专门去做一些扶乩降灵的事情。金圣叹还自称收纳了三十多个已经去世的女子为冥间弟子,能够通神灵、知宿因。搞笑的是,金圣叹从一开始就走的是上层路线,他凭着自己这一身阴间本事,成功打入了当时的文化圈,像钱谦益、姚希孟、叶绍袁、戴汝义这些东林党士大夫都曾邀请他到家中扶乩。
金圣叹有一个特点,它就是在做法的过程中,还会写下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不仅能够和神灵通话,还能够能说会写,比如当时金圣叹曾去钱谦益家里扶乩,钱谦益感激金圣叹并拿出银两报酬,但金圣叹表示,谈钱太俗了,不如让钱谦益就此情此景即兴赋诗一首,让经典永流传,岂不妙哉?钱谦益虽然人品不咋地,但他是当时的士林领袖,腹中墨水很足,当即就写下十首诗,也就是《仙坛倡和诗十首》,又因钱谦益当时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写的诗句自然很快就让当时的文坛都知道了金圣叹这个人,由此可见,金圣叹并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隐士,他的内心是渴望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只不过借助钱谦益的声望,宣扬的并不是自己隐藏的才华,而是扶乩,真是有些荒诞。
从金圣叹早年参加科考的经历就可以看到,他的确是无心功名,第一年参加乡试的时候,他便崭露头角,当时的考试题目名是《西子来矣》,但金圣叹全文就写了32个字,“开东城也,西子不来。开南城也,西子不来。开西城也,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监考官看完之后,立即把他从西城赶走,并取消了他几年的考试资格。几年后,他再次参加考试,这次的作文题目是《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金圣叹再次“正常”发挥,秀出了自己的基本操作。他写道,“金万两、有美一人,夫子动心乎?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他写了39个动字,因为孟子说过,“四十不动心”,而金圣叹通过自己两次的作死,上了科举的黑名单,再也进不了贡院的大门了。因此,很多人借此来推崇金圣叹的反叛精神,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把考场当成游乐园一样,但是也能看到他想通过这些带有表演性质的吸引舆论的关注的举动,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捷径。
但金圣叹确实是一个有才而自负的人,他曾说“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才,只我一人独沉屈。”那么,金圣叹到底是不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呢?这要提到他的作品了,金圣叹一生主要的成就是在于文学批评领域,胡适读完也称赞他为文学批评史的第一人,他主要点评的作品有《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和《西厢记》,其中最有名的是《水浒传》和《西厢记》,这六本书也被统称为“六才子书”。推崇者认为,如果你没有读过金评水浒,就等于没有读过《水浒传》,而且金评水浒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特色的点评之一,但由此而招致的一些赞誉、诋毁也可谓是铺天盖地,对于其功过是非的争论丝毫不亚于高鹗续写的《红楼梦》。
究竟他做了什么事情会引起如此强烈的讨论呢?因为金圣叹把原作者小说的结局给改了,别人点评最多只是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金圣叹因为不满小说里面梁山好汉被招安的故事,直接对原书进行了腰斩,只保留了前七十回,而且在评点过程中,经常会对原文进行暗改,把自己的文案填凑上去。比如原书中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直接改成了《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以卢俊义做噩梦作为全书的结尾,他自称是根据古本的《水浒传》做出的改编。
插句题外话,关于水浒传是何人所写,其实在史学界一直都有争议,有人认为明朝嘉靖时期小说的作者并不会在卷首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所以施耐庵只是作者的笔名或者是假借之名。除此之外,不少学者指出,水浒传中出现的许多地名都是明朝以后出现的,所以活跃在元末的施耐庵不可能知道这些地名。现存的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者两人皆有。而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前半部分是施耐庵所著,后半部分是罗贯中所写,由于金圣叹点评的过于成功,乃至于在清朝初年间流传最广的版本就是金评版水浒。不过仍有好事者不满于这个结局,毕竟以前是有过全本《水浒传》的,有些人也知道水浒故事在排座次后是有下文的,于是就把一百十五回本的六十七回至结尾裁出来,史称《后水浒》,又名《荡平四大寇传》,附在七十回本之后发行。而当我们读金评水浒的时候,我个人会感觉到非常明显的金氏风格。他从来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也从不掩饰自己对角色的好恶。金圣叹曾经说过,水浒里面描述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气质、形状,声口,一百单八将各有各的妙处。同样是写人物粗鲁的性格,李逵的粗鲁是莽撞,史进的粗鲁是少年心气,鲁达的粗鲁是性子急,武松的粗鲁是不受约束,而阮小七的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的粗鲁是气质不好。
金圣叹又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分了几个档次,有上上、上中、中上、中下和下下,其中属于人上人的有这几位,武松、鲁达、林冲、吴用、花荣、阮小七、杨志和关胜。这里面的上上人物并不是说他们是完美的,而是说他们的角色刻画的很好,而属于人下人的只有两位,一位是鼓上蚤时迁。因为时迁不仅是一个小偷,他还做过一些盗墓的勾当,对于古人来说,盗墓是一个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另外一位就是梁山好汉的带头大哥呼保义宋江,除了分级之外,金圣叹还在水浒中点评了天人、阔人、毒人、正人、良人等等,武松,天人也。其中说到,“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至于金圣叹是多么的讨厌宋江,除了直接腰斩了水浒之外,他还在第二十五回总论中大骂特骂,将宋公明骂了一个狗血淋头。其实宋江这个人物本身确实有很明显的优缺点,我们也可以看出金圣叹在点评时候的一些恣意形态,在晚明的金戈铁马声中,他自己一人独坐屋内研墨,看到李逵杀人,大笔一挥“杀的好”;看见作者妙笔,也会击节赞叹痛快的写上“妙笔”、“写得好”、“奇句”,他在水浒的江湖里指点江山,最后以笔为刀将水浒拦腰砍断,还不忘痛骂一句,“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在回批和夹批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满天飞的才华,足见他对《水浒》这本书的热爱。
虽然说没读过金评水浒就等于没读过水浒这句话可能会有一些夸张,但是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结构和叙事在点评中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且能够帮你很好的去理解这一部名著,对于后世的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其中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人物性格论”。金圣叹认为小说叙事目的就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只有很好的刻画出人物性格,才能够牢牢的吸引读者,这也是他喜欢水浒的原因之一。明清以前的话本小说,人物大部分都只是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而人物如果站不起来,情节就是再繁复曲折,也只是美学品位不高的一些情节戏。古今中外没有一部堪称杰作的小说,不是因为写出了有性格鲜明的人物而获得成功的,这一点我认为对《红楼梦》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对于金评水浒也不只是赞美,除了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谈金圣叹》外,教员也曾经说过,《水浒传》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们知道了投降派。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不真实。鲁迅先生则认为金圣叹有封建社会的局限性,认为他是“究竟近于官绅的”。而金圣叹的局限性以及他随机而来的人生悲剧,在于他所处的时代。金圣叹的个性很多都是学的前辈李贽,李贽也是曾经在教科书上一闪而过的人,同样也是一个的奇人、狂人。
朱光潜说,“豁达者在悲剧中参透人生世相,他的诙谐出入于至性深情,所以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金圣叹临死前都不忘调侃狱卒的幽默感在这个时代往往被理解成骨气和勇气,这有多少人看到了他骨子里的沉痛呢?在金圣叹37岁的时候,大明朝灭亡了,有人投入了南明朝廷,有人投入了河流,还有人立马剃头献上投名状。而金圣叹是矛盾的,他在明朝的时候除了名气之外一无所有,其中一半还是骂名,他对于战争的残暴和清朝统治者也缺乏好感。中年之后的他,更像那个时代一个飘摇的普通人,如果他早生一百年,或者可以在晚明的余晖中潇洒走完一生,实现自己点评“十才子书”的愿望。
金圣叹没有顾炎武那种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在他死的前一年,朋友从北京给他带来一个消息,顺治皇帝读他的文章,评价金圣叹的文章“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此时53岁的金圣叹听此,顿时失态,向北望空而拜,叩头谢恩。很多人认为他这是丧失民族气节的表现,但是金圣叹一生自负圣人的叹息,却缺少理解他的知音,而当遇到顺治帝这位知音之后,心中的激动难以自抑,不过这样的失态也反映出了他的真实。
金圣叹的人生结局也充满了黑色幽默气息,顺治十八年的时候,欣赏他的顺治皇帝驾崩了,而他的死和顺治皇帝也有一定的关系。顺治驾崩后,苏州府衙设灵祭拜,当时的苏州是贪官当道,百姓苦不堪言。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位秀才非常同情农民的遭遇,因此借着祭拜顺治帝的名义,到哭灵的地方控诉贪官。当时,江南人心未定,巡抚朱国治震怒,以叛逆罪逮捕了11名主犯,这就是“江南三大案”之一的“哭庙案”。其实,第一批逮捕的名单中并没有金圣叹,但是因为声援被捕的秀才,金圣叹又撰写了一篇杂文,最终被捕入狱,本来只是一场和平请愿的运动,却最后被贪官定为了谋反。而且因为金圣叹名气太大,直接被定位成了首犯,他追逐一生的名气,最后却成为送他离开的断头刀。
当时苏州就有民谣唱道,“天呀天,圣叹杀头真是冤。”关于这场冤案,有书中曾经有这么一个解释,金圣叹年轻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里有高人解释道,你什么诗都可以批解,但切记你不要去批解《古诗十九首》。金圣叹一生引以为戒,但是后来有一场醉酒中,他纵谈《青青河畔草》,未能够成功守戒,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针对这种解释,早年能够扶乩降神的金法师若死后有之,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想。
李梦霁在《允许一切发生》里说,“人间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我们在其间闯荡,不问前程。只为体验,只为成长,只为尽兴一场”。年轻的时候金圣叹曾经在科场上肆意妄为,在扶乩降灵的时候上接天听,下达地府,在才子佳人、草莽英雄的故事里嬉笑怒骂,可最终却敌不过生活的玩笑。在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时,这位曾意气风发的批评家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无可奈何的绝望,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此赞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
金圣叹行刑的这一天,据《辛丑记闻》记载,“至辰刻,狱卒于狱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栗木,挟走如飞。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俄尔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披甲者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从短短的几十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的血腥和残酷,但如此混乱又血腥的场景中,不知道又有谁能够看见血泊中“好疼”的字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