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僧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初六与多年未见的老友于茶庄相聚,品茶间瞥见案上刻有一首诗词,乃唐朝僧人皎然与茶圣陆羽所作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当陆羽从升州栖霞寺转寄苕溪,因缘结实高僧皎然,二人忘年“缁素之交”让我印象深刻,“鱼竿村口望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谈及此良辰典故,不禁与友人借此感概虽隔山海但情义不渝是何等的珍贵呀。

其实在中国诗歌的创作者中,谈及高僧皎然那些名句,就不得不提诗僧这个群体,他们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甚至有着独特的诗歌形式,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熟知的慧远、宝月等僧人就已然有诗名之称,据中国古文献专家逯钦立先生统计,从晋朝到隋朝,有43位僧人流传下104首诗,但隋朝以前的僧人仅仅是个体现象,远没有形成唐宋群体化的现象。

诗僧群体化现象的时期及原因是什么呢?这其实跟唐朝佛教兴盛有关,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大力发展,天竺佛教以实现彻底的本土化,形成了禅宗。唐朝国教本为道教,但在武则天的支持下,佛教与政治上的重合,使得僧人们改变了生存方式,促使佛教世俗化,积极与政治、王权相结合,成为巩固王权的手段之一。直到唐武宗会昌年间,由于寺院的扩张过于无序,与朝廷的矛盾与日俱增,唐武宗最终下了灭佛指令。而唐朝僧侣鼎盛时期大概多少人呢?据专家研究,武宗灭佛时期,僧侣人数高达70万人以上。

当唐朝一度盛行“千首诗轻万户侯”之风后,唐朝诗僧们不光着力研究诗词,还研究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其中我最爱的诗僧之一是贯休,虽为五代乱世,但诗画双绝,曾写过“满堂花醉三千客,剑霜寒十四州。”、“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等等佳句,而南宗禅也将悟佛参禅的形式更加便利化,加之很多文人墨客或仕途不顺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以及与当时文人交流日益密切的情况下,禅宗发展出从世俗万物中参禅悟佛,这与文人们豁达无为、顺应自然的心态十分贴切重合。比如“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的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寒山白云里,法侣自招携。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的诗僧灵一与张藉等等,诗僧与文人们之间的深厚的友谊更可谓是一段段传世佳话。

在唐朝中后期,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明显能看出诗僧们的风格转变,从盛唐的外放到清苦。在范围上,诗僧们也大致分为两种,即“雅”、“俗”,“雅”是如玄奘那般以弘扬佛法的僧人群体,比如玄奘法师的那首“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柔。自此更谁登彼岸,西看佛树几千秋。”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而“俗”是如皎然、灵澈等以作诗为业的群体,比如灵澈的《初到汀州》、《简寂观》,齐己的《愉吟》等等,“头白无邪里,魂清有象先。江花与芳草,莫染我情田诗歌上“雅”“俗”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碍于篇幅,只说此“俗不能用当今眼光理解,诗词本就是由俗入雅,比如《诗经》就是各地10的民歌,他们佛法虽然研究不精深,但诗词上却也是风格清新,意境斐然。

到了宋代,一方面宋朝统治者“以文治国”,将佛教进行保护,使得禅风更重盛以往,使得佛教的发展更加不得了,也促进了僧人们的文人化。另一方面,禅学与文人的理念上的深度融合,我们从苏轼、V主安石等等文人著作中都能看到当时文人深受禅学的影响。宋人赵与虤得《娱书堂诗话》中曾载诗僧志南,“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趾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文学家朱熹更是欣赏志南之诗。

在诗词风格上,诗僧们做的诗通常被称为僧诗,其诗词风格被称为谒颂诗体。比如诗人慧远所作《谒颂一百零二首》中,“醉翁亭畔寒梅折,庶子泉边瑞雪铺。不二法门从此入,更于何处觅文殊。”我最喜欢的一首便是慧远做的《四威仪》,十分形象生动,“行,日午归来打八更。荒草裹,结舌话无生。住,和声塞断来时路。斗柄垂,风云常满肚。坐,往来凡圣如推磨。罢休休,相招不肯过。卧,精进谁知成懒惰。念摩诃,不如还忍饿。”,将《菩萨善戒经》中四威仪形容的惟妙惟肖,宋朝时期僧诗达到了空前的丰富度,除了沿袭唐朝的雅、俗以及谒颂体外,还发展出“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这种阐释公案的颂古诗体。

非常有意思的是,宋代时候的僧诗有明显的白话体,因为很多僧人社会地位并不高,结交也不可能都是名士,你会发现其诗词风格多为通俗诙谐风格,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意境多为清苦,范围狭窄。这遭到不少文人的批判,比如欧阳修就曾形容此类僧诗有一种“蔬笋气”,诗僧们进而转变风格,开始创造文人式的诗歌,涌现比如惠洪的《渔父词·船子》“万叠空青春沓沓,一蓑烟雨吴江晓。醉眼忽醒惊白鸟,拍手笑,清波不犯鱼吞钓。”、仲殊的《南柯子·忆旧》“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惨时候在天涯。”等等这样的好诗词。最反转的是,到了南宋时期,文人们又觉得诗僧没有“蔬笋气”那不叫僧诗,结果“蔬笋气”的诗歌又流行了起来。到了元朝,由于元朝的伦理纲常逐渐崩坏,不光诗僧的世俗化逐渐达到顶峰,而且很多僧人们争相入仕因为元朝有设立僧官这一制度),僧人们开始依附于权力,参与政事。明清交际,导致不少文人逃禅,涌现出一大批的诗僧,至清朝,僧诗便逐渐没落,诗词多世俗,虽有零星,但盛景已然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