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随笔

周末歇班与友人饭馆小聚,点了一道东坡肉,东坡肉的色香味俱佳,肥而不腻,口感美味。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曾评东坡肉,“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纵观历史,以文人墨客命名的美食少之又少,而其中会吃、会做、享受美食的唯东坡居士。

被贬到黄州时,苏轼曾在《初到黄州》中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调侃自己祸从口出,因为写诗获罪一贬再贬,同时坦言自己就是一个老饕(吃货)。到黄州没几日发现黄州猪肉价格便宜,写《猪肉颂》赞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在北宋时期,因为农业和经济都非常发达,加之夜晚没有宵禁,夜生活十分丰富,可谓达到当时历史市井繁华之最,民之常乐,食进有味,烹饪之术在此时期得到快速的发展,现在能看到的很多的菜品都有北宋菜品的影子。而现在人们常说的“一日三餐”,就是宋朝定下了的基调(以前古代实行二餐制,中午一餐,晚上一餐),这使得北宋百姓开始可以享受高品质生活。在《东京梦华录》有云:“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著,无非天下之奇。”可见当时各类熟食小吃、酒水茶点、饭馆酒楼之壮观景象。

苏轼曾为天下美食感概而写著名的饮食赋——《老饕赋》,借此描写人间烟火。被贬惠州时,太喜欢当地特产—荔枝,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吃长作岭南人”。谓之最有文化的“吃货”也不为过。苏轼喜欢吃肉是出了名的,即使后期苏轼被贬海南,苏轼盯上了当地特产——生蚝,对海南的生蚝进行烹饪研制,除了做秘制烧烤外,还发明了将生蚝肉与浆加上水和酒一起烹煮。并写下“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因为发现生蚝这么做这么好吃,在与儿子信中写道,“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白话意思就是,“儿子,你爸我又发现新的美食了,不要告诉朝中士大夫们,免得他们来海南跟我抢生蚝。”

东坡不光爱吃肉,还喜欢豆腐,在黄州时候,经常亲自下厨做豆腐,并发明了豆腐配蜜酒的菜品,并写道“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酒烛斟蜜酒”。除此之外,苏轼对烹饪非常有心得,特别喜欢研制便宜好吃的美食,并且乐于分享给周围的人,让大家都感受美食的快乐。

更甚的是,苏轼在僧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中提了一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水暖的三月,桃花初开,水边的芦蒿长的满地,这不正是是吃肉和吃海鲜的好时候嘛,东坡先生当真是从生活品出诗意,自足自得,让人觉得些许可爱。

如果认为苏轼天天吃美食,肯定很有钱,那就错了,苏轼一生坎坷,常常入不敷出,穷困潦倒是他一生的写照。在《与程秀才书》中,曾言“此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不过苏轼仍旧保持阔达的心态,在儋州和惠州期间,借友人的地开地种田是常事,每日务农养活家人,但苏轼天性豁达,竟在煮蔓菁、苦荠中研发新菜品找乐子,并写下《菜羹赋》、《春菜》等诗篇来记录研发“新品”的心路历程。

据现存诗句来看,苏轼一生仅为了美食作诗就高达几十首,而那时的宋朝,发达的市井饮食文化,也给予了苏轼这个半生羁旅的男人一些心灵安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面对艰难险阻,“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天高”,吃饱喝足起身面对世界,在美食赋的字里行间,感受苏轼那颗乐观旷达、洒脱不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