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1949年,一个年轻人被西南农学院录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大学生。年轻的他热衷游泳,他见过饿殍,也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的俗语。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共和国“大侠”——袁隆平。
何为大侠?金庸在《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曾语重心长说过一段话,让我难忘,“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大丈夫一生当为国为民,方为真正的侠之大者。”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观袁老平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却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乃真正的“大侠”。
上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科学起步还相当滞后,西方已经破解了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我们还在跟着前苏联后面蹒跚学步。而那时的世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而粮食问题曾是国立根本,一粒粮食完全可以颠覆一个国家。如果中国的生产力,粮食产量上不去,那么庞大的人口数量将会带来严重的危机。
而袁老面对不可能的主流认知,在研究中发现可能,深入稻田潜心研究,吃尽无数的苦头,经历毁灭般的重来,经历生与死的压力。
中国作为那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耕地面积仅占全世界的9%。很多海外学者都表示中国想要养活这么多人口真的很难。而袁隆平则表示,我们不光要养活14万万中国人,还要帮助其他国家解决吃饭问题。
终于,在1966年,袁老在《科学通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不仅推翻了前面所谓权威、主流的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观点,更让人看到了杂交水稻实际的运用前景,举世震惊。
从1964年到1973年,9年时间,袁隆平探索的“三系配套法”取得成功,中国杂交水稻发展乘上了快车,仅仅从1976年到1987年,我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上亿吨,每年增产的稻子可养活6000万人。
即使在古代农业技术高度发达的明清时期,肥沃的稻田精耕细作模式下亩产也只有三、四百斤。而袁隆平率领科研团队培育出的超级水稻,产量接连突破了700公斤、800公斤、900、1000、1100公斤大关,还研究出了适合在盐碱滩乃至海水里耕种的水稻。
以2020年数据为例,2020年的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470公斤。其中水稻占粮食总面积的25%,而这25%中,就有一半是来自于杂交水稻,而换算下来则相当于每年养活了两个黑龙江省。
而1990年到2020年这三十年间,中国在水稻育种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当然有一套综合的决策机制,但不可否认是会受到袁隆平影响的。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到超级稻工程,到转基因育种重大专项,每一次路线决策都会参考袁隆平的建议。
袁隆平的贡献还在于稳定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参考那时的国家状况,稳定“后方粮草”何其重要,在舆论层面,持续而可预期的亩产纪录喜报对于稳定社会民心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和大跃进时虚报的亩产万斤不同,袁隆平的试验田每次测产都是实打实的创造新纪录。为国为民树立粮食安全的信心,助力更稳的走向世界前列。
小时候总以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且可仗剑走天涯就是“大侠”,倒是片面了,而长大后觉得侠,不一定要武,比如司马迁就认为,侠起于孔子而终于郭解。侠的剑,也是道德,是正气,是信义。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同现代诗人臧克家在名篇《有的人》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侠之大者最高境界就在于此吧。
侠,是中国人心中的浪漫与敬仰。如今他走了,但那颗中科院在1999年命名的“袁隆平星”依旧闪耀着,守护着这颗蔚蓝的星球,星球上人们也常仰望着星空。